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反思及教學設計

校園2.01W

篇一:《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反思

《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反思及教學設計

“學而不思則罔”,對教學進行反思,可以克服思維定勢,使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使自己走出教書匠的行列。反思是“教無定法”的要求,也是做“學者型”教師的內在要求。下面是必修3《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反思:我認為本節課有一定的亮點和創新點,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亮點

1、創設情景,引發學生説出體驗、看法。

文化生活,其實這一模塊開設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審美感、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熱愛,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個特點也就説明了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那麼,學生可以説在無形中已經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對它的理性認識和整體感受。如何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對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對文化理論的學習、對文化知識的正確把握則顯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課本里,每節新課都設有一個探究活動作為導入,而這些探究活動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學生的生活體驗或已有知識庫存中得到一定的認識,而我認為,現在高二年級學生對於文化感受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因此可以對這些探究活動做相應的調整然後讓學生自己講出對問題思考的結果,這樣就可以給新課知識點講解減少很多障礙。而這樣能達到另一個效果,就是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立刻融入課堂,不用浪費時間調節學生的情緒而直接進入課堂的學習。在《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結合自己的體驗,我們閩南有哪些傳統文化?可否用一兩個事例加以説明?”這裏,由學生舉出一些例子,老師將這些例子歸納為幾個方面: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手段

隨着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在政治學科中已逐漸被廣泛地應用。勿庸置疑,這種教育技術的優勢是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沒有的

趣味性、直觀性,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更容易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本框題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了:清明節掃墓、中秋節賞月;晉江民居、五里橋,土樓;泉州提線木偶,南音等圖片、視頻,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一堂好課它應該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機會,本節課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因為經驗尚淺,把握不足。進行備課時,在教學準備這一方面可以加大知識容量,拓展學生的視野從而更好的豐富課堂。

2、在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對於時間的把握還不夠,造成後面的教學內容草草了事,學生不能很好理解。這反映出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有時學生生成的知識應該及時給予點評。

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加以踐行,從而不斷反思、不斷探索、不斷進步。

篇二:《傳統文化的繼承》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1)課程標準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2)課程標準解讀

從課程標準的內容來看,學習要求既有顯性的,又有隱性的。顯性要求是“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這就要求學生知道傳統文化的特點,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這是課程標準中的隱性要求。

從課程標準的行為動詞來看,第一分句的行為動詞是“解析”,意為“解釋、分析”,對知識評價的要求在於分析説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實例分析並歸納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分句行為動詞是“闡述”,意為“闡明陳述,詳細的解釋,述説”,對知識評價的要求在於理解和應用,要求學生能夠區分不同的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態度,身體力行傳承傳統文化。

2.教材分析

地位與作用:本框題所在的第二單元《文化傳承與創新》,深入文化內部,對文化的傳播、繼承與創新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了解文化傳播、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本框題承接第三課,圍繞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繼續講述文化傳承的過程。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利於學生身體力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教學重點與難點:本框題的教學重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教學難點是傳統文化的特徵及如何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

內容結構:本框共三目,第一目:傳統文化面面觀,主要是通過展示生活中傳統文化片段,讓學生體驗什麼是傳統文化,感悟不同的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講述傳統文化的特徵及其作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闡述了基於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

3、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擁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初步具備一定的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他們關注文化生活,能夠自主地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化現象,但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忽視傳統文化的價值。我在教學時,充分發動學生的力量去搜集關於威海傳統文化的感性材料,讓學生在查找、交流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舉例威海的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存在於今天的現實生活中,能夠總結並説出傳統文化對人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2.學生了解中國國粹,能夠判斷出什麼是傳統文化;觀看圖片和文字資料,瞭解世博會中國館藴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探究問題的引導下能夠總結説出傳統文化的特徵,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學生參與“觀點大碰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夠區分傳統文化中的“財富”和“包袱”,總結並説出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教師展示新舊版“二十四孝”,學生自主探究並回答問題,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

4.學生觀看圖片和文字資料,瞭解名人事蹟,激發主人翁意識,結合自身實際身體力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評價設計

1、學生通過舉例,感受傳統文化存在於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通過基礎知識表格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生課前自主探究學習效果;評價試題一:“連連看”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理解和區分,預計100%的學生能夠獨立、準確達成。

2、學生了解世博會中國館藴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根據學生對探究問題的回

答,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特徵的認識;評價試題二: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特徵的的理解和應用,預計90%的學生能夠準確達成。

3、通過 “觀點大碰撞”的小組協作,根據學生的發言,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財富”和“包袱”的區分和對傳統文化的現實作用的理解;通過新舊版“二十四孝”的對比,評價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的表述;評價試題三、四:評價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和作用的理解和應用,預計90%的學生能夠達成。

4、根據學生的發言,從“知”與“行”等角度評價目標四達成。 5、通過《導學案》課後導學部分練習題及政治小論文的完成情況,評價學生的本節課的達成情況。

四、教學方法

1、探究學習法:採用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使組內成員互相啟發和幫助,發揮團隊的力量,培養合作精神。

2、問題探究法:用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理念。

3、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出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五、教學流程設計

延伸閲讀:《傳統文化的繼承》的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框題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分析 。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第四課第一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後又為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後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後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於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於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三、説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現實作用”和“對待態度”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重點: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傳統文化表現是: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傳統文化繼承則是對上述方面的繼承。

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

2.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於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併為後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四)教材處理和教學資源的利用

五、教學手段和教法學

(一)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適時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和全面發展。

(二)教法學法

(1)教法

設疑激趣法: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2)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共同協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對比,運用天津家鄉傳統文化與其他地區傳統文化做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塊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佈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天津特色民俗、工藝藝術、民間傳説等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二)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一於學生的發展。從形式上説,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説,主要以天津地方傳統文化為素材,迴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情感,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激趣導入--活動感悟--探究思辯--昇華導行”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天津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有的學生會表示同意,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示驚訝並質疑。)然後再設問:“為什麼説天津是一個文化古城?”進一步製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活動感悟

緊接“為什麼説天津是一個文化古城?”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並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並從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要求學生圍繞着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製作工藝、節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築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首先,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比如,對海天津楊柳青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天津傳統文化習俗,源遠流長。再如,通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天津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如此,使學生看到了天津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於: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為後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通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昇華,通過引導學生從認識天津傳統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天津地方傳統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

3.思維探究

(1)問題探究,培養能力,突出傳統文化的作用。

繼續運用燈會的案例,進行遞進式設問。設問一:天津市政府為什麼要舉辦燈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設問二:是否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起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設問三:為什麼同是傳統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陳靖姑祈雨故事(見資料)中包含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對比分析,温習第一課中學習的“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係”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藉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文化作用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

在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看出相對應的態度:對先進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對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拋棄。

明確了對待先進與落後的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可是如何判斷傳統文化的先進與否呢?引導學生圍繞着“如何評判天津傳統節日“”這一案例,掌握辨別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尺度:是否與時俱進,是否促進社會個人的進步發展。由這一判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4、昇華導行

(1)小結延伸:教師運用講述法,配合多媒體展示板書(見附一),點出傳統文化“是什麼”,“為什麼”要繼承,“怎麼樣”繼承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思想和行動上的昇華。

(2)昇華: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藉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所以,繼承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3)導行

思考:天津地方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在洋節盛行的今天,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請你結合自身實際從傳統節日這一角度,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七、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緊扣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地方特色,我引用天津地方傳統文化進行教學,對於其他地域的人來説可能比較陌生,感受不深,但對於天津本地學生來説觸動很大,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不錯。但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要老師對當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缺少多媒體設備的學校,本課也可以以豐富的圖片、文字、幻燈片等材料來輔助教學。

本節課,我以天津文化為平台,以元宵燈展為線索,將生活現象與學科知識緊密結合,通過情理上的引導,讓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鑑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提升學生認知、分析和應用能力,使學生知我福州,愛我福州,通過認識感受地方文化,進而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和傳承。但由於廣泛引用學生身邊的文化現象,課堂生成不斷。因此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使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起來。

這堂課中涉及的地方傳統文化的內容在課後還可以延伸引用,如組織學生就其如何發展,某種具體文化形式如何創新等活動進行課後探究,撰寫學生小論文,同時也為下一課教學做好準備。

附:板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案例-宋健偉

問題背景

中學的課堂教學一直提倡教師要起到主導作用,課堂教學通過教師的引導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現實教學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般能夠較為明顯的體現出來,那麼如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顯現出來,擺脱一味的教師主導灌輸式的教學情境是本案例探索的重點。

本課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繼承。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對於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將抽象化的概念通過實際生活的實例展現給同學則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本課中對傳統文化概念以及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如: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這些都可以選取生活中的實例通過多媒體直觀展示和佐證讓學生分組思考得出結論;而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和歸納總結髮使學生得出結論;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則是本課的核心問題,我們可以採取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個方面的實例,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發現以及區分和思考得出對待傳統文化正確的態度。

案例呈現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首先通過PPT展示兩組4副圖片,其中清明上河圖與新浪網首頁圖片為一組;北京的故宮和九江一中的新教學圖片為一組。

創設問題:通過這兩組圖片的對比,請同學們思考,裏面哪些屬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呢?

學生回答:清明上河圖與北京的故宮屬於傳統文化。

(二)繼續設置問題情境探究,推進新課

探究一

創設問題:通過前面的圖片展示,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分類很正確,那麼請繼續結合上面的圖片思考,你是通過什麼標準將屬於傳統文化的圖片選出來的呢?

創設問題的引導環節:如果此處學生回答問題的角度多和雜亂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圖片的存在時間的角度和為什麼現在仍然被人們所見到為引,激發學生的思維朝着教師預定的方向發展。

學生回答:區分標準有存在的時間長短和能否流傳至今。

教師總結:文化存在時間的長短就是此文化的離現在有一定的年代,能否流傳至今則體現着傳統文化是否能夠穩定的流傳下來。所以此時引出傳統文化的含義就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和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探究二

通過PPT展示4組圖片,第一組展示端午節划龍舟和春節鐵春聯兩副圖片、第二組展示黃鶴樓和哥特式建築代表米蘭大教堂的圖片、第三組展示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的書法和吳道子《天王送子圖》、第四組展示孟子頭像及其人性本善的觀點以及墨子的頭像及其兼愛的思想。

創設問題:通過觀察上面四組圖片,請同學們思考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這些是不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呢?

第二個問題:你能通過觀察圖片歸納出傳統文化有哪些表現形式嗎?

第三個問題:傳統文化的這些表現形式各自代表什麼呢?

創設問題引導環節:第一組圖片是表現出中國人過年過節時的一些習俗,是人們生活的基本形式;而第二組圖片是從古代建築的角度表現傳統文化;第三組圖片則是從古代的書法和繪畫角度表現傳統文化,屬於傳統文藝的組成部分;第四組圖片是從古代思想角度表現傳統文化,如民本的思想演變成今天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些思想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請同學們討論和歸納傳統文化具體的表現形式。 教師總結:傳統文化可以以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四種形式表現出來,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繼承的。 傳統習俗:是在一定社會羣體中約定俗成的、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傳統建築:凝固的藝術。——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思想: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探究三

上課之前讓教師和學生一起提前準備材料,教師準備我國各民族服飾的圖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學生準備的材料為我國古代以來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準備的材料:通過PPT展示2組圖片。一族為傳統藏族服飾與傳統苗族服飾;另一組為傳統傣族服飾與傳統滿族服飾。

學生準備的材料:古代至今的春節風俗習慣,包括唐代春節放燈和飾梅花粧、宋代春節燃放爆竹、明代春節拜年送名片、清代春節猜燈迷等傳統習俗。現代春節電腦控制放煙花爆竹,網上猜燈迷,網絡、電話、短信拜年等習慣。

討論:

1、通過對比我國少數民族的服飾,體現出傳統文化的什麼特性?

2、古代春節的風俗習慣至今保留下來的有哪些?它們有哪些特點?

創設問題引導環節:通過對比不同民族間服飾的差別,應該提示學生將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找出來。通過不同時代春節的風俗習慣的對比可以引導學生髮現放爆竹和猜燈迷等活動在我們今天春節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東西內涵與時俱進了但實質卻是一直都存在的。讓學生理解其是傳統文化的特點,理解傳統文化只有符合社會生活發展的需求,符合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才會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才能穩定的流傳下來。

教師總結: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探究四

通過PPT展示2組傳統文化的圖片,一組為古代女子“纏足”的圖片和封建時代看見父母官百姓要下跪行禮的圖片;二組為現在女孩子跳舞的圖片和領導人與百姓間見面握手的圖片。

創設問題引導環節:有教師闡述過去的女孩-般在五六歲時開始纏足,其方法是用長布條將拇趾以外的四個腳指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形成“筍”形的“三寸金蓮”。這樣做一般大都是在長輩的逼迫下進行的。母親或祖母不顧孩子的眼淚與喊叫,以盡到她們的責任,並以此保證孩子未來的婚姻生活。通過對比讓學生選擇出至今仍被我們所選擇的傳統文化和被我們放棄了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思考,我們面對傳統文化應該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教師提問:假如這些圖片裏面的人物是你,你會選擇怎麼樣呢?

學生回答:選擇身體自由發展和平等的握手交往方式。

教師總結:對待傳統文化應該持“取其精華,去取糟粕”、“批判繼承,

古為今用”的態度。

(三)繼續引導學生,將知識生活化通過本課的學習,不僅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更要將思考推廣到生活中,讓學生更加細心地發現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利用本課所學的知識去分析這些傳統文化的特點,在課後在生活中再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對待身邊的這些傳統文化,讓學生彙集各自的心得體會,形成課程小論文。供給相關處室教研參考。

(四)課堂知識總節

含義: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含義:在一定社會羣體中預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 作用:對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持久

傳統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

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為代表。

傳統文化 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相對穩定性

特點 鮮明的民族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態度 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教學反思

本課知識核心是讓學生明白如何對待傳統文化,課堂中通過不斷髮問讓學生思考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此舉更可以將學生的思維與知識緊密的聯繫起來,通過思考和探討使學生對知識層層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使學生能全身心的參與課堂教學工作。但是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圍繞教師所提的問題思考必須解決這樣幾個問題:第一,所設置的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是學生所瞭解的例子,儘量避免將問題情境設置於學生知識和認識的盲區;第二,設置的問題情境時應觀察學生的反映,教師必須激發學生思考的同時又加強對學生的思考的引導,使學生能朝者教師社頂的方向思考和探討,避免出現答非所問或者學生思考和討論出現盲區、盲點的現象;第三,課堂教學活用多媒體的同時也應當適當的加以板書,多媒體播放的速度儘量放慢,配合板書使學生的思維能夠跟上教學的進度,使學生能層層推進地理解知識。此外課堂才做層面還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相關的資料,如圖片展示以外的關於傳統文化表現方面的知識應加以準備,做到課堂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保證課堂教學有較高的質量。

標籤:教學 反思 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