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社實驗版五年級下冊《橋》的語文教學設計

校園1.51W

學習目標

人教社實驗版五年級下冊《橋》的語文教學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支書在危難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無私無畏、捨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和人格魅力。

2.積累課文特色語言,瞭解課文佈局謀篇、人物刻畫、環境描寫等方面的表達特點。

3.認識6個生字,學會本課新詞、生字詞,瞭解課文內容。

學習重點

學習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和學習老支書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崇高品質。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以“橋”引入,初步感知

我們在三年級學過《趙州橋》,四年級學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橋》,出示課題──《橋》,如果以“橋”為題讓你也寫一篇文章,你會寫什麼,又會怎樣寫,看到這個課題你會產生什麼猜想,讀完課文,你又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2.自學課文,要求:

(1)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想一想:課文寫了怎麼樣一件事?嘗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深夜,當洪水襲來時,老村支書記冒着生命危險,不存私念地指揮一百多號人有秩序地過橋,最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捲走了。)

3檢查自學(學生讀完課文後感到特別意外:以“橋”為課題講述的是一個十分感人的故事。)

二、再讀課文,感受“感動”

默讀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想想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板書:老漢)

1.學生自學課文,品味關鍵詞句並做旁註,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彙報。

(1)出示句子:“老漢清瘦的臉上淌着雨水。他不説話,盯着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漢“不説話”,卻使人們停住了腳步,不再瘋一樣地擁上木橋。老漢真是“一座山”嗎?為什麼?

老漢先村民到來到木橋前,卻沒有奪路而逃生,真是一個為村着想,為民着想的好書記,怪不得他受人“擁戴”,老漢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聯繫上下文,理解:擁戴。老漢為什麼會受村民“擁戴”呢?想象老村書為村着想,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2)出示句子:“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①比較句子:

◇老漢突然衝上前,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

◇老漢突然跑上前,從隊伍里拉出一個小夥子,叫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兇得很。

“衝、揪、吼、像只豹子”寫出了什麼?(動作果斷,不容置疑。)

②老漢明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是自己生命的後代,為什麼還一定要小夥子排到最後去?這是一個怎麼樣的老漢?(堅持原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捨己為人)

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3)出示句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

①老漢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麼?寫下來。

交流朗讀學生所寫的句子。

三、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聽寫,回顧前文

1.聽寫詞語:咆哮

瘋狂

獰笑

擁戴

放肆

豹子

呻吟

胸膛

攙扶

祭奠

2.説説老漢是個怎樣的人。

二、領悟寫法,激發情感

1.自由朗讀全文,想想課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領悟,隨機指導學生在課文中發現。

(1)討論:課文為什麼最後才交代老漢與小夥子的關係?(構思新穎別緻,設置懸念,前後照應)

(2)比較:

(1)出示句子進行對比:

①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雨像一瓢瓢似的從天上直潑下來;接着又像一盆盆似的倒了下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山洪咆哮着,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

③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死亡在洪水中逼近。

哪句話寫得好?為什麼?(簡短的.語句渲染緊張的氣氛;採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富有藝術表現力)

(2)理解:“咆哮”是什麼意思?山洪是怎麼咆哮的?理解“勢不可擋”

(3)知道學生讀出洪水的兇猛。

(4)還有哪些句子寫出了洪水的兇猛?找出來説一説,讀一讀。(隨機理解詞語:跳舞、獰笑)

小結過渡:當洪水襲來時,村莊驚醒了。人們翻身下牀,卻一腳踏在水裏。驚慌失措的人們你擁我擠地逃跑,尋找生路?他們找到了嗎?(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橋。)這是一座普通的橋嗎?不,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因為它窄窄的身軀上將承載一百多號人的生命,整個村莊的生命啊!於是,急於求生的人們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橋擁去……

三、總結全文,探究“橋”的含義

1、課文中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漢的形象,為什麼卻用“橋”為題?

2、用自己的話來讚美老漢(老支書),並使用上“橋”字

四、作業:

抄寫文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

  板書設計:

老支書(威信如山、形象如山、人格如山、精神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