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數學課如何做到直觀教學

校園1.21W

數學課堂直觀教學

數學課如何做到直觀教學

巧用空間直觀,激發學習興趣

空間直觀,就是運用一些空間中物體的屬性,包括實物、模型、掛圖等的數量、形狀、距離、重量等特性觸動學生的大腦細胞,先對這類物體本身產生興趣,進而對與這些物體相關的事例、數學問題產生興趣,並能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主動去參與數學活動。 數學教師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要用到空間直觀,學習一些學生耳熟能詳、很容易就掌握的數學知識時,就不需要用到空間直觀。課堂氣氛已經調動起來,學生本身的知識水平較高時,也應考慮儘量不用空間直觀,而要儘量多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當學生確實很難理解某一部分數學知識,確實需要用到該種空間材料時,才要恰如其分地進行運用,輔助學生去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

在直觀教學中,運用空間事物來開展教學活動時,最常見的就是運用實物展開教學,通過該類物體的展示,逐步認識簡單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化;注重通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來進行有效的數學教學,使學生的思維逐漸從量變到質變,引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育,推動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動態直觀,促進思維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注重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裏所説的操作,其實就是所謂的"動態直觀"。 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為了能更深刻地、更形象地讓學生感悟到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原理,有時需要在一些直觀教具、學具的輔助下,讓學生進行具體的動手操作,或者教師自己進行直觀性的操作,這種操作活動,由於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所以將之稱為"動態直觀"。與"空間直觀"相區別,"動態直觀"雖然還是需要一些直觀教具、學具相輔助,但它更注重操作性,並且期望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大腦發育。尤其在進行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動態直觀更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手段,它可以促使學生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並能在操作中真正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以發展。

在運用動態直觀的教學手段時,可以進行動態操作,也可以進行動態演示。這兩者的區別是,動態操作由教師要求學生所進行的,重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而動態演示則是教師根據某教學環節的需求,自己操作的,學生重在觀察與思考。通過動態操作、演示、實驗等活動,使學生由實物及相關動作遷移到知識本身的學習,促進思維細胞的生長髮育,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數學課堂直觀教學

首先,多媒體投影仍然是直觀教學最主要、最便捷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教育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數學教學的教具從模型發展到電教設備、多媒體投影等電子技術。關於直觀教學,許多教師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用投影投出課件和一些動畫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這些思路在直觀教學的設計中是正確的,也是最常用的,但遠遠不是直觀教學的全部。直觀教學在於首先增加學生感性認識的經驗,因此除了電教設備的投影之外,還有許多可以利用的直觀教學資源,例如,教師將某些數學模型帶入課堂輔助教學、利用圖片或者視頻增加學生的直觀感受等。

其次,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周圍的事物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將知識應用於生活中,例如,在教授“直線、射線、線段”時,可以引導學生想象將南寧市筆直的民族大道向兩端無限延伸、手電筒的光和筆,獲得直線、射線、線段的直觀感受,從本質上理解這三個概念的區別,這比直接畫這三種圖形讓學生去認識來得更為直觀,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並且能加深學生對幾何圖形來源於生活的認識。

再次,運用簡單的物品,特別是學生手頭可以立即使用的物品,幫助學生製作教具。例如,在教授“螞蟻怎麼走最近”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動手糊一個正方體與長方體,然後根據題意展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每一個圖形都有三種展開方式,而正方體的三種展開是一樣的,但長方體的三種展開就存在差異。這種通過動手操作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給抽象能力強的學生帶來的好處並不明顯,但對抽象能力與想象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説確實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它比教師直接投影展示來得可信且印象深刻。

直觀教學活躍於數學課堂

運用直觀,將抽象的概念生活化

在每次的練習中,老師們通過分析試卷經常會得出一些數據,反映出學生在概念部分掌握不牢固。 的確,低年級學生對於抽象的概念非常難理解,特別是諸如長度單位、質量單位等知識,學過後容易遺忘。 因此,概念的教學,教師應鼓勵學生多操作,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結合。

如《克、千克的認識》教學中,通過談話導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介紹購買水果的過程,從而體會質量單位產生的必要性和它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瞭解國際上通用的兩個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單位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中應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左手掂一掂一個1分硬幣,右手掂一掂1千克的鹽(塑料袋裏裝了2袋500克裝的鹽),説一説有什麼感覺等活動,瞭解1千克和1克大約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1克與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聯繫起來,從而初步建立並形成1千克、1克的表象。 把抽象的質量單位與具體的生活物品相聯繫,把不直觀不具體的數學知識變成了看得見、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讓學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動手操作活動中充分感受,是十分適合學生學習和思維特點的。

運用直觀,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

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只是“傳道、授業、解惑”,可以説教給學生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學生依靠課堂學習獲取的新知識總是有限的,國小數學的概念部分重在敍述,低年級可以邊讀邊看,教師講一部分就指導學生看一部分。 指導學生看書時不能忽視課本中的彩色插圖。 教學中教師更應充分運用課本中的彩色插圖,加強直觀性,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 學生觀察圖示,需要教師引導、點撥。 教學生從整體角度看圖,有序地看圖,認真地理解每一幅圖的意義,使學生逐步會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觀察、分析圖畫,從而獲得正確、清晰、完整的數學概念。

如:在教學“認識大括號、問號”(即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時,我自己利用兩幅圖畫進行教學,在學生觀察時,問題一個個提出來。 “圖中畫的什麼事情?”“左邊有幾隻小貓?”“這時,右邊又跑出幾隻?”出示大括號,“這是大括號”,表示把左右兩邊合起來。 出示問號,“這是問號”,“表示求什麼”,“這幅圖求什麼呢?”學生答:“求左右兩邊合在一起。 ”“誰能列式?”“4 + 3 = 7”。 學生在第一幅圖的基礎上已初步認識了大括號、問號,並且理解表示什麼,能看懂圖的意思。 接着出示猴子圖,讓學生利用剛才的學習方法,來學習第二幅圖。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用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為了讓學生很快地掌握新知識,就應該有序地引導學生觀察圖、理解圖的含義,以便儘快地接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