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華】大班數學教案8篇

校園4.89K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大班數學教案8篇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有兩個重要的知識基礎,一是學生學習了10的分解組成,知道9、8、7和幾湊成10;二是學習了10加幾等於十幾的計算方法。利用這兩個基礎,將9加幾(8加幾,7加幾等)利用湊十法轉化成10加幾,從而解決新問題。學生分析:學生百分之六十已經會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只是熟練程度不夠,方法不當,例如還有很多數手指頭的,少部分孩子完全不會,兩級分化比較嚴重。我打算利用交流通過演示、操作,敍述,讓不同程度的孩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學設計:

湊十法不僅是進位加法的重要計算方法,更是數學學習中湊整的第一次體現,所以,湊十法的學習非常重要,必須讓學生從多樣化中感受到它的優越性並掌握湊的方法。只有當他們發現湊十法可以解決不同的進位加問題,才會從內心欣然接受;只有從不同的分解當中才能歸納出湊十法關鍵:根據要湊十的對象從另一個數中分出相應的數來湊十。本課時是對湊十法的整體感受。下一課時進行熟練化和抽象思考任務。

教學目標:

1、建立湊十法中“十”的模型。感受湊十法的優越性,知道如何湊十。

2、經歷知識轉化的過程,感受學習數學的方法。

3、體會數學學習中的轉化。

教學重點

掌握湊十法。

教學難點:

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能完整敍述思維過程。

教學準備:

小猴子圖片、桃子圖片、2行5列的大表格一張

教學過程:

一、複習10加幾。為感受湊十法的優越性奠定基礎。

1、師出示課件卡片: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10加幾的加法,有一隻聰明的小猴子想考考大家(課件出示小猴子),有沒有信心?請看大屏幕:10+1=()10+7=()10+3=()10+8=()10+5=()10+6=()10+2=()10+4=()10+9=()

2、:10加幾等於十幾。

二、看盒子説數。讓孩子們在頭腦中將盒子建成10的模型。

師:同學們學得真不錯,小猴要送大家一個禮物,(出示空盒子)這個盒子非常神奇,能幫助我們解決數學問題。想知道它的祕密嗎?

1、先來仔細觀察一下:一共有幾個格子?

2、如果每格裝一個菠蘿,一共可以裝多少個?

3、出示9個菠蘿圖:現在有幾個菠蘿?怎麼知道的?

4、出示8個、7個菠蘿圖,提問同上,感受8加2和7加3的模型。

5、出示10個菠蘿圖,問答後:裝滿就正好是10個。

三、小動物們的問題。體會湊十的優越性,初步感受湊十需要從一個數裏分出一部分和另一個數組成10。1、小猴的桃子,9+3。引出湊十法,從多樣化中初步感受湊十法的優越性。

(1)出示10個格子的盒子裝有9個桃子,盒子外面有3個。師背景敍述:愛勞動的小猴幫媽媽摘桃子,昨天摘了一些放到盒子裏,看一看是幾個?(9個)今天又摘了幾個?(3個)。

(2)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能解決什麼問題(提一個數學問題)?(兩天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

(3)你知道嗎?怎麼知道的?可能出現點數、接着數和湊十法,對於前兩種請學生上黑板演示一遍即可,湊十法做重點分析。教師對湊十法的引:從外面拿一個放進去裝滿正好是10個(板書10),10加剩下的2等於12。啟發其它孩子理解,提問:聽明白他的想法了嗎?誰來再説説?/一樣想法的請舉手,再來説説。引導其它孩子,教師定性語:不僅快,而且一眼就看出一共是12個。

(4)教師在課件上圈出盒子,:將盒子裝滿湊齊10個,加上盒子外面剩的2,一眼就看出是12,又快又簡便。這真是一個有魔力的盒子,只要你將它餵飽(裝滿)它就告訴你答案。結語:湊十是一種簡便快捷的計算方法。

教師:脱離實物進行湊十。1、説圖意、提問、列式。2、説計算過程。提問:怎麼湊十?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常見平面圖的認識,初步體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

2.發展幼兒創造力思維靈活性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初步認識瞭解公用邊,知道公用邊的特徵及含義。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活動準備:

ppt、美工墊、雪糕棒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鞏固對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

播放ppt 第1頁請幼兒觀看,這是什麼呀?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小朋友可要看仔細哦。

二、講解"公用邊"

1.播放ppt第2---3頁,老師拿掉一根雪糕棒還有幾根雪糕棒?你們信不信用5根雪糕棒也能拼搭出兩個三角形,我要變了,你們可要看清楚哦?

2播放ppt第4-6頁。成功了嗎?我用5根雪糕棒也拼搭出了兩個三角形,咦?奇怪了,同樣是兩個三角形,為什麼前面我用了6根雪糕棒,而現在我只用了5根雪糕棒也能搭出兩個三角形?(引導幼兒説出兩個圖形都用到中間的一根雪糕棒)

小結:原來這根雪糕棒即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條邊,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條邊,兩個三角形都用到了這條邊,我們就把這條兩個圖形都用到的邊叫做"公用邊"。

三、創設情境,引發幼兒對闖關遊戲的興趣,啟發幼兒用雪糕棒拼搭出圖形,感知圖形公用邊的特徵。

1.播放ppt電話聲音,教師模仿接電話,告知電話內容,引入闖關遊戲。

2.引導幼兒用公用邊的方法拼搭出要求的圖形,進行闖關遊戲。

第一關:播放ppt第7---10頁,引導幼兒用6根雪糕棒,用公用邊的方法拼搭出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正方形,並找出它們的公用邊。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幼兒展示自己拼搭成果,並找出公用邊。

小結:集體觀看ppt第11---12頁,原來6根雪糕棒可以拼搭出方向不同的圖形,而且每個圖形都有一條它們的公用邊。

第二關:播放ppt第13---14頁,引導幼兒用公用邊的方法,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2個正方形和1個長方形,並找出它們的公用邊。

5.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6.幼兒展示自己拼搭成果,並找出公用邊。

小結:集體觀看ppt第15頁,引導幼兒感知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的每一條邊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公用邊,這些邊共組成了一個長方形和兩個正方形。

7.集體觀看ppt第16---17頁,聽音樂《大家一起喜洋洋》與同伴一起高興的跳舞,體驗闖關成功的樂趣。

四、活動延伸。

播放ppt第18頁,羊村村長也想考考我們聰明的小朋友給我們小朋友出了一道題,請你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用公用邊的方法,用最少的雪糕棒拼搭出5個正方形和3個三角形。

活動反思:

《有趣的拼搭》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上的數學的實踐活動課。這堂課學生學得很開心。在我的指導、組織下,學生們分組活動。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在拼、搭的活動中加深對立體圖形特徵的認識與理解。教材先安排學生用相同的立體圖形拼出各種各樣的組合圖形,再讓學生用不同形狀的立體圖形,拼搭出又高又穩的組合圖形,其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在拼搭的活動中進一步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二是在“看誰搭得又高又穩”的活動中,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獲得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在這個環節裏,我首先引導學生讀題和看圖意,並提出“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和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你想怎樣搭呢?”讓學生先思考搭一搭的策略,再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搭的遊戲。

在搭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小組難以把球放穩,於是問:“小朋友,你們在搭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當學生提出很難把球放穩時,我抓住時機,讓成功了的小組介紹經驗,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使其他學生在傾聽、交流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然後讓學生再次嘗試,以驗證方法。最後向學生提出:“有什麼辦法能知道誰搭得高?”引導學生觀察教科書中兩種搭法的差異,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在“搭一搭”的環節中,由於之前我沒有向學生明確要求,且學生一看到了那些積木,就控制不住激動的心情,都爭着、搶着來玩,根本不受控制。在每一次操作活動前,要向學生明確每一個操作活動的要求,且在交代要求時,必須讓學生注意聆聽,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並想盡一切辦法調控好課堂紀律,以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我班的孩子對於會滾動的物體十分感興趣,並樂此不彼。為了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併發散幼兒的思維,我設計了“滾一滾”的教學活動,從而豐富幼兒相關的知識,並在親身體驗中,試着讓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活動目標:

1、能叫出球體、圓柱體的名稱感知它們的外形特徵。

2、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發展其觀察、比較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能滾動及不能滾動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動過程:

一、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1、每位幼兒自由選擇一樣物品,要求在玩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樣玩的?還發現了什麼?”(幼兒選擇空地玩玩具,教師細心觀察幼兒的各種玩法)

2、集中。提問,你玩了什麼東西,是怎麼玩的,有什麼新的發現?(幼兒根據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樂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滾。”“我玩的是方積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類:請幼兒分別將能滾的和不能滾的玩具放在兩個筐中,並請能力強的幼兒檢查是否放對了。

二、區分能滾的東西有什麼不一樣

1、讓幼兒再玩一玩能滾的物品,玩的時候向不同的方向滾一滾、擋一擋,將各種能滾的物品比一比,説説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幼兒帶着問題自由操作,教師從旁觀察,並適時給予指導)

2、集中提問。在玩會滾動的東西時,你發現了什麼?(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滾,一擋,它就向別的方向滾,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總向周圍滾。”又如:“我玩的是可樂桶,一推,它就向前滾,一擋,它就停下來。我把小可樂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類:請幼兒分別把能向不同方向滾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後或左右滾的

不錯的玩具分別放在兩個筐中。(集體檢查)

4、豐富幼兒有關知識:能向不同方向滾的叫做球體,兩端是圓形且一樣大,中間一樣粗,只能向兩個方向滾動的叫圓柱體。

5、請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講一講:還有什麼東西是球體?圓柱體?

三、實驗活動(此活動也可作為課後的延伸活動)

1、幼兒用球體和圓柱體分別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滾一滾,看有什麼不一樣?

2、老師和幼兒共同小結:木板表面平與不平,東西在上面滾的速度不一樣;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樣,東西在上面滾的速度也不一樣。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讓幼兒在遊戲過程中體會到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目標】

(一)能按語言指示或根據簡單示意圖正確投放物品。

(二)能進行分類計數,並能初步用圖表表示計數結果。

(三)培養幼兒的分析綜合能力和操作嘗試精神

【重點難點】

(一)活動重點:能進行分類計數,並能初步用圖表表示計數結果。

(二)活動難點:學會傾聽,在聽清楚要求之後行動。

【活動準備】

(一)經驗準備:具有分辨物體形狀的能力,對20以內的數量進行數數。

(二)物質準備:紅黃藍綠各顏色的雪花,方塊,管狀,扁圓四個形狀積木;20個文件袋;動物木牌(充當怪獸小兵)上面各畫有四個形狀;4個筐子;音樂(郊遊音樂,所有“怪獸”對話音效);21份表格;場地上四個障礙:小河、蟑螂大軍、鵝卵石、山洞(設置障礙讓前進的道路更加有探險的趣味性)。

【活動過程】

(一)導入環節

1、情景導入,我們去探險。初步引入統計,為了清楚瞭解男女生人數,男女分兩排站報數。

2、分發已經準備好的百寶袋。女生跟着老師,男生跟着女生,圍繞圓圈進行,並播放音樂《郊遊》。

(二)利用怪獸引起幼兒注意,統計各積木對應數量

1、第一個怪獸出現了,它要“吃掉”像香蕉一樣的管狀玩具(音樂停,怪獸音效出,教師帶領幼兒停下來)。“怪獸”布魯克要求將管狀玩具收集到他的小兵筐子中,寫下數量。

師:前方有山洞,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鑽山洞吧!隨即播放音樂《郊遊》,繼續前行。

2、第二個怪獸出現了,它要“吃掉”像方塊糖一樣的積木(音樂停,怪獸音效出,教師帶領幼兒停下來)。“怪獸”美絲絲要求將方塊積木收集到他的小兵筐子中,把數量寫在紙上。

師:呀,碰到了螞蟻大軍,小朋友們,我們快速繞過它們吧!隨即播放音樂《郊遊》,繼續前行。

3、第三個怪獸出現了,它要“吃掉”像雪花一樣的積木(音樂停,怪獸音效出,教師帶領幼兒停下來)。“怪獸”土豆要求將雪花積木收集到他的小兵筐子中,並把數量寫出來。

師:前方出現鵝卵石,小朋友們,我們小心踩着它們通過吧!隨即播放音樂《郊遊》,繼續前行。

4、第四個怪獸出現了,它要“吃掉”像半塊餅乾一樣的扁圓積木(音樂停,怪獸音效出,教師帶領幼兒停下來)。“怪獸”亞歷山大要求將扁圓積木收集到他的小兵筐子中,並把數量寫在紙上。

師:小朋友們,我們快速完成這個任務吧,我請兩個小朋友來幫我清點一下數量,我們寫好之後繼續前進吧,前面就是精靈王國了。)

師:小小水溝可難不倒我們,跨過去!隨即播放音樂《郊遊》,繼續前行。

(三)利用表格統計積木及其對應數量

1、精靈女王出現,為找回物品,需要畫出物品形狀,寫出物品數量,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怎樣在表格上表現出來。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在位置上坐好,蘭蘭老師請一個小朋友當我的小助手為小朋友們分發表格和水彩筆。大家在表格上畫出物品的形狀,寫出物品的數量以便於我們的精靈女王幫我們奪回丟失的物品。

2、指導幼兒做的統計表,一列是物品,一列是與之對應的數量。幼兒做好後放在一起展示分析,強調順序可以不一樣,但與之對應的數量要正確。現在我們開始吧!

五、活動延伸

保育員老師期末會統計班上的物品,如桌子,風扇,燈等(10以內)。請小朋友們幫助老師,做一張表,記錄這些東西的數量吧。

【活動反思】

(一)幼兒喜歡充滿挑戰和未知的情景,他們能積極參與。

(二)在情景中,使用兒童語言可以讓幼兒更加融入到情景中去,激發他們的興趣。

(三)教學中要注意概念是否表達清楚。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編5以內的加法應用題。

2.初步獲得編加法應用題的感性經驗。

活動準備:

教師演示材料:1個小熊玩具和1個小老虎玩具,玩具蘋果4個。幼兒每人一個小筐子,內分別裝有5以內的玩具,如有的裝公共汽車3輛、有的裝小轎車4輛、有的裝小兔2只、有的裝水果5個等。

分組活動材料:桌上擺放5輛車,有公共汽車和小轎車、有紅色的和黑色的車;桌上擺放4只玩具兔子,有小灰兔和小白兔、有大兔子和小兔子;桌上擺放3個玩具碗,大小、顏色不同;桌上擺放4個蘋果,大小、顏色不同。

活動過程:

1.教師邊操作實物邊描述。

師:我先買了1個小熊玩具,又買了1個小老虎玩具,我一共買了2個玩具。剛才老師怎麼説的?請小?請小朋友照着老師説也來説一説。

教師出示4個蘋果,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描述。

2.幼兒根據自己框子裏的玩具,學習描述。

(1)幼兒兩人一組,根據筐子裏的玩具,互相描述,教師傾聽幼兒編題情況。

(2)師幼分享交流:框子裏有什麼玩具?可以怎麼説?

3.教師在幼兒描述的基礎上,仿編加法應用題。

(1)師:如果把"一共有3輛汽車"變成一個問題問大家,應該怎麼問?(一共有幾輛汽車?)(2)提出要求:請小朋友根據框子裏的玩具情況編一道加法應用題吧。

(3)幼兒兩人一組,根據筐子裏的玩具情況仿編應用題。

(4)師幼分享交流:框子裏有什麼玩具?你是怎麼編應用題的?

4.幼兒分組活動,根據情景自由編加法應用題。

介紹各組材料:

第一組:桌上擺放5輛車,有公共汽車和小轎車、有紅色的和黑色的車;第二組:桌上擺放4只玩具兔子,有小灰兔和小白兔、有大兔子和小兔子;第三組:桌上擺放3個玩具碗,大小、顏色不同;第四組:桌上擺放4個蘋果,大小、顏色不同。

玩法:兩人一組,根據桌上擺放的玩具編加法應用題。一個編,一個聽,然後交換角色,繼續觀察玩上的不同點,編另外一道加法應用題。

幼兒分組自由編加活動應用題。教師傾聽幼兒編題情況,特別是最後的問句。

師幼分享交流:你選用什麼玩具?怎麼編題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在數學區投放玩具,引導幼兒根據玩具特徵仿編加法應用題。

生活活動:鼓勵幼兒利用周圍環境中的事物編加法應用題。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學習簡單的循環排序的方法

3、尋求排序的規律、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教師-有關排序的掛圖、動物、圖形、水果、日用品的卡片多種。

幼兒-常見三色圖形的卡片、泡沫拼圖、操作冊、彩筆、白紙、各種顏色的積木

 活動重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判斷、推理的能力,尋求排序的規律、學習簡單的循環排序的方法。

活動環節:

一、引入課題(小朋友排排隊)

二、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排序(老師講解有關排序的概念)

三、拚拚玩玩(幼兒分組操作,講評後小結,引出循環排序)

四、完成操作紙內容(點評)

五、延伸活動(小小設計師)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排隊引出課題:

1、男女各站一排觀察自己的隊伍

2、遊戲變變變,男女混排,聽口令變變變--變成一男一女,請幼兒觀察自己是否按要求排的,聽口令變變變----變變變第二隊一男二女有規律地排好。教師重複1男1女,1男1女、、、、、 1男2女、1男2女、、、、、、、加深幼兒排隊的印象,也就是排序的概念( 過後請幼兒回到自己座位)前後銜接自然過渡到 下一個環節二中

二、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方法

1、小動物(動物的排序實列圖示)也來排隊了,看看他們怎麼排的?你能發現什麼?(此處鞏固排序。A-B-A-B;AB-AB ; ABB-ABB-ABB ) 請幾名幼兒回答老師的問題。

2、再出示圖形的'排序實列三幅 讓幼兒説出它們排列的規律。

第一組的圖片是按什麼規律排的?(顏色)

這一組圖片又是按什麼排的?(形狀、數量、大小)教師在指導幼兒觀察的同時,教會幼兒學説排序的概念,同時需要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各種不同的排序方法。

三、引導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創造出不同的排序方法

(一)教師小結: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的排序,比如:按形狀、大小、、長短、顏色、或是種類等多種特徵排序,可以把我們的生活打扮得很美麗,小朋友的手很巧,那我們自己就來玩玩拚拚,看看我們是不是也會呢?看看誰的手兒巧?誰是最聰明的寶寶?

(二)幼兒分組操作

(1、積木拚插組 2、各種泡沫圖形拼擺組 3、日用品拚擺組 4、動物圖片拼擺組 5、水果圖片拼擺組)

1、幼兒操作時,教師巡視,給與指導。並幫助有困難的孩子,指點個別幼兒)鼓勵幼兒拼出於別人不一樣的。可以橫排,可不可以豎排?能不能交叉着排?試試看。

2、有選擇的請各組代表來講講自己是如何拼擺的?將拚插的積木、數塊、展示給大家。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説。(這裏提醒自己注意的問題:日用品、水果圖片放在盒子裏,沾好後請幼兒展示,泡沫的圖形怎麼展示?只有一種方框的泡沫板能拚插,就選擇一種? ---------- 種類少點了。?)

3、展示各組的拼擺情況後,教師再次小結引出循環排序的概念。

四、完成操作冊的內容

象這樣幾個圖形按一定的規律不斷地改變自己的位置,這種排列規律叫做“循環排列規律”。(是不是改一改話語?? 有一定的規律進行排隊,就是排序,重複進行,就是循環排序)

今天我們都是巧巧手,老師還有一個問題呢,想請小朋友們幫幫忙,看看是什麼問題呢?開動小腦筋,誰能幫幫我,來找找它們的規律?(出示需要完成的操作冊的範例圖)

1、請幼兒觀察,幼兒自己探討如何完成,講講怎麼完成?範圖後的空白作業只需示範一例就可。關鍵是調動積極性,啟發、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

2、請幼兒完成自己的操作冊,檢查幼兒完成情況 點評2-3名幼

五、我是小小設計師

排序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有很多是排序有兩項排序、三項排序,有一定的規律進行排隊,就是排序,重複進行,就是循環排序。小朋友們可以觀察家裏、大自然中還有很多具有規律的排序現象,比如:拉花、毛巾圖案、像框、剪紙、美麗的裝飾畫,旋轉變化的瓷磚,都有它們的規律,學習將排序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正因為有規律我們的世界才變得更加美麗!我們也要打扮一下美麗的世界,我們小朋友們想不想當一個小小的設計師啊?自己設計一些我們自己喜歡的一定會很開心的,那麼小朋友就用你自己喜歡的圖形、符號、花邊來設計一些有規律的圖案吧。

在幼兒自由繪畫中結束此課。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操作中感知正方體的特徵,理解三維形體與二維平面圖形的關係。

2、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泡沫墊若干、骰子(正方體)、餐巾紙盒(長方體)、杯子(圓柱體)。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辨認正方體

出示實物(骰子、餐巾紙盒、杯子),請幼兒從中找出正方體的物品。

二、通過個別製作,感知正方體的特徵

1、出示泡沫墊,請幼兒每人做一個正方體。

2、分享:用了幾塊墊子。

3、小結:正方體有六個面,無論從哪一個面看都是正方形。

三、製作大正方體,過程中深入瞭解正方體的屬性特徵

1、請幼兒兩人合作拼正方體,要求:把正方體變得更大一點。

2、根據幼兒情況討論:

第一種情況(未能成功),教師可出示完整的小正方體,邊提問邊演示:

---正方體有幾個面?六個面大小怎樣?都是什麼形狀?

小結:正方體是有六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組成的。

---觀察幼兒的正方體,説説為什麼不像?六個面的大小、形狀一樣嗎?怎麼辦?

---請幼兒繼續將正方體完成。

第二種情況(基本成功),教師出示完整的正方體,提問:

----和原先的正方體比較,是否變大了?怎麼把它變大的?用幾塊墊子拼成一個正方形?

----每一面都一樣大嗎?看不見的下面用了幾塊墊子?

活動延伸:

1、如果給你更多的墊子,能不能做一個更大的正方體?你會怎麼做?

2、一個面,可能需要用幾塊墊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形體的認識不是僅僅依靠感知過程而實現的,而是通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活動,並藉助語言表達來實現的。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能促進兒童建構起關於形體更準確的認知。在本次活動中教師也提供了幼兒熟悉的材料在進行活動,那麼,老師們又是怎麼做的呢?請大家參考一下拋問一起來交流哦!

拋問:

1、你是如何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組織幼兒開展幾何形體學習的?

2、在合作遊戲中,如何兼顧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對20以內數字進行順序排列,幫助幼兒進一步對20以內的順向唱數順序進行認知和熟悉。

2、幫助幼兒理解順序排序中數字間的增減關係。活動準備:在進行此活動之前,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掛圖,引導幼兒複習情境主題“糖果店”的相關內容,鼓勵幼兒觀察畫面內容並説一説。

(1)教師在磁性黑板上貼上三組不同的數字序列(例如:2→3→□→5→6→7;11→□→13→14→15→□;□→16→□→18→□→20),每組序列中選若干個數字位置留空。

(2)把1~20數字卡貼在黑板右下角。

(3)《情境互動式幼兒數學教育課程》幼兒用書大班下學期

活動過程:

1、教師可以用小故事導入情境,並出示小動物形像:“小朋友們好,你們看今天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出示寶寶兔),大家高興不高興?”

2、教師逐一出示數字序列,並引導幼兒觀察黑板上的第1個序列。

教師:“今天寶寶兔給我們帶來了數學王國的數字寶寶,你們看看,這些數字寶寶都是好朋友,它們手拉手來到這裏,請小朋友仔細看看哪個數字沒有和它的好朋友拉手阿?”然後教師引導幼兒思考並説出那個數字後面的數字是幾。

活動説明:

在這個環節重點是幫助孩子理解數字前後之間的關係,理解前面的數字比這個數字少1,後面的數字比這個數字多1。鼓勵幼兒善於思考並勇於表達出來。

3、“寶寶兔想請一個小朋友幫幫忙,誰願意從這些數字裏把它的好朋友找出來?”請一名幼兒在黑板上進行操作,從右下角1~20的數字中找到相應的數字,並把它貼在數列空白的位置上。

4、以同樣的遊戲玩法進行後兩個序列的操作,幫助幼兒鞏固順序唱數、點數、以及對20以內序數的經驗。

5、翻開兒童用書第10頁,引出書上的練習題。

按照活動規則,教師可以與幼兒共同進行第1個序列的練習,然後讓幼兒獨立完成後面的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在進行最後一個序列時,由於本序列第一個數字空缺,教師一定要引導幼兒先從題目已經寫出來的數字開始作答。如:10前面的數字是幾?後面的那個數字是幾?13前面的數字是幾?對能力弱的幼兒要加強引導,幫助幼兒理解並檢查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數字的唱數順序和數字間的增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