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信客》教案反思

校園1.4W

整體把握

《信客》教案反思

《信客》講述的是民國時,住在上海郊區兩代信客發生的故事,抒寫了兩代信客的辛酸經歷。由此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一幅幅風俗圖,但在這幅畫卷裏,作者把“知性融入感性”,詮釋着與歷史相聯繫的中國人生理念。儘管從“信客”的職業地位來看,是卑微渺小的,甚至遭到冤屈和羞辱,然而穿過“信客”生涯的苦旅風塵,拂去“信客”臉上的悲苦滄桑,我們可以看到,操守自重、內斂堅忍、貧而憂道的傳統文人性格其實在新信客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因此,新信客在城市和鄉村的跋涉之間,營造了自己的風雅人生,也體現了餘秋雨散文濃郁的書卷氣息和厚重的人文積澱。具體如下。

(1)操守自重

信客以“信“為本,誠信無欺是信客職業的生命底線。老信客因為一時糊塗,將客户託交的紅綢裁下窄窄的一條,移為己用,結果事情敗露,儘管他為此懊悔自責、甚至自戕,仍然不能使自己釋懷,也得不到別人的原諒,不得不因名譽被糟蹋而決計不再做信客。這一方面反映誠信對一個信客來説是至高無上的,另一方面也給新信客一種暗示,為新信客最終因為無法言説的內心痛楚而放棄信客職業埋下伏筆。在新信客因為遭受發了財的同鄉人的羞辱,而跪在老信客的墳頭,説“已經撐持不住了”,最終暗淡地作別信客生涯的背後,我們在悽風苦寒中,看到的不僅是新信客無法承受的身體之痛,更加感覺到人物心底的悲涼,因為他“撐持不住”的還有內心的煎熬:面對警官他沒有揭穿同鄉人的真面目,回到家鄉他也沒有把真相告訴那個“滿紙幽怨”的女人,儘管這不是他的義務,但太多的醜陋、可怕的消息,壓在心頭,也在一次次蹂躪着他的內心,似乎成為不可承載的重負,同樣對他“誠信”的職業信條也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只能用不做信客的方式來尋求解脱,這樣的謝幕方式至少給他保全自己的職業信條留下了餘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信客不願違背自己良心、注重操守的君子之德。

(2)心敏言訥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新信客是敏感的,一是心性使然,二是因為信客職業使他成了連接城市和鄉村的“最敏感的神經末梢”,但他又是木訥、藏拙的。這樣的秉性和行為方式,既是為了維持一種平衡,給遭遇不幸的鄉人一點發泄後的慰藉;也是他深沉、含蓄的內斂品格的真實寫照,這樣的品格往往代表着中國傳統文人的濟世情懷和不事張揚,暗示着新信客身上具有發自本性的文人氣質,只有具備這樣的氣質底藴,才能使他後來在國小校長的任上有所作為,否則,光有地理見聞、人生閲歷是不夠的。在面對婦女們的埋怨嘮叨、無端質疑時,“信客沉穩地點點頭”,她們“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其實,在信客的心裏,這些問題不是沒有答案,而是不能回答,因為答案只能使窮愁悽慘的生活更增添一層涼薄。他只能用沉默來平息鄉人們的幽怨,用木訥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創痛,一切都緣於信客的善良。因而新信客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關注鄉人疾苦、具有善良品性的厚道之人,具有“敏於心而訥於言”的'君子之行。

(3)真情率性

新老信客在山間茅屋、寒夜勁風中感歎時世,“他們的談話,若能記錄下來,一定是歷史學家極感興趣的中國近代城鄉的變遷史料”,這樣的情景,不禁使我們聯想起魏晉名士、坐而論道,他們的談話超脱了瑣屑庸俗,儘管“剛剛説出就立即飄散,茅屋外只有勁厲的山風”,但這樣的景緻就已經足以讓我們以敬重欽慕的目光流連仰望,沒有內心的積聚和性情的張揚,是不會有如此風雅之舉的。在遭到同鄉人的羞辱之後,他決定不做信客了,儘管這會使他失去生活來源,人們也開始唸叨他作為信客的好處,然而他卻顯得那麼決絕,寧願冒着凍餓之虞也要保持自己內心的寧靜安詳,這樣的率性之舉需要一種傲然風骨來支撐。新信客死後,按照他的遺願,就埋葬在老信客的墓旁,老信客是他一生中最投契的人,是老信客造就了他的命運,死後也陪伴在老信客身旁,是對老信客的感念尊崇,還是表達自己生前因為忙碌,而忽略了對老信客的眷顧的一種歉疚?還是他們身上有着同樣倔傲的生命氣息?抑或兼而有之,不管怎樣,這樣的舉動表明新信客有一顆真情熔鍊的內心。這樣真情率性的行為舉動,洋溢着淳樸率真的君子之風。

(4)隱忍寬厚

在遭到發了財的同鄉人的羞辱之後,他隱忍不發,説是自己“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這是典型的以德報怨、仁心慈懷,也顯現出他濃厚的“鄉黨”情結,儘管鄉人辜負了髮妻幽怨的思念,信客念在其同鄉的情分上,念在他“顛沛”在外的辛苦奔波上,沒有撕破他的偽裝,甚至有一絲微妙的同情和理解(在外面要生活的好並不容易),顯示了他根深蒂固的懷舊心理和寬厚待人的博大胸襟,正是他內心宏闊深沉、對生活理解更透徹的表現,已經脱離了睚眥必報的流俗觀念。正是當初的寬厚隱忍,使那位發了財的同鄉良心發現、深受感動,給鄉人們謀求實際的好處,並贈送禮物給信客,説明信客以自己的寬厚仁德感化了那位同鄉,實際也為自己樹立了人格威信,贏得了鄉人們的尊敬,也證明了柔懷厚德能夠終有善報,這是作者餘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致力高舉的,也是對學生的“薰清陶染”(《顏氏家訓》),讓學生在善與美的感染中,使自己的內心變的寬厚、平和、温順,讓生活多一份寧靜、和諧,這是符合新課程陶冶學生性情、美化學生心靈的情感目標的,只不過在餘秋雨的筆下,這種情感薰染的作用,更帶有一種濃厚的儒雅的書生意氣,更帶有一種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色彩

(5)心性高遠

新信客雖然身處鄉野,但他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從早先讀過私塾、年長後外出闖碼頭,窮愁潦倒,無以為生,到作為信客隱忍負重,直至最後做了地理教員、國小校長。我們從信客的生命軌跡中可以看到,信客的內心始終湧動着超脱平庸的生命底氣,身世浮沉、命運興衰,不管是面對羞辱的隱忍,還是面對饋贈的淡然;始終給我們一個氣度卓越的赫然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他始終固守着自己的精神領地,卑微而不苟且、隱忍而不麻木。不管是作為信客的任勞任怨,還是作為鄉村教師的恪盡職守,都顯現出他內藴的天分、高遠的心性,作者用傑出的鄉村教師的身份,作為信客人生角色的最終依歸,顯然是富有寓意的,他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徵意義,這樣的人往往富有靈氣而又命運不濟,但又值得人們感念緬懷,他們心性極高,靈敏有德,卻往往遺落鄉野,最終幻化為一道美麗的煙嵐,在鄉野上空迴旋,守望着家園。這樣的人的生命作為也許並不很為時代關注,但生命的餘響錚錚入耳,“他死時,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原文),就是一個明證。令人歎服的是一種無言自高的人格魅力。

賞讀《信客》,可以感受到在信客身上確實承載着很多的人生哲學和文化內涵,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理念。餘秋雨對散文有一種特殊的追求,他把理性的框架建構在以細節和感性的形象為支撐的藝術基點上,雙方相互滲透,既有理性的穿透力,又能以充沛的感性和經驗構成文本的內在肌質,為讀者敞開一個清新樸實,富於人性光輝的經驗世界。這種散文筆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他採用小説的筆法。

《信客》簡直可以視為一篇優美的小説來讀,作者採用小説的筆法寫信客的忍辱負重,在與不同客户之間得到或心酸或温暖的經歷,寫信客在連接城市和鄉村世界中的獨特歷史角色,沒有太多的議論,只是平常的客觀描摹,但透視出的信客人格魅力和人世蒼茫之感總讓人不勝喟歎。

二是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揭示人物的精神,融入作者的情感,本文刻畫新信客就着重進行細節描寫。“更會有一些農婦聽了死訊一時性起,咬牙切齒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連帶也憎恨信客,把他當做了死神冤鬼,大聲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順眼、連聲諾諾。”“紅紅的眼圈裏射出疑惑的利劍,信客渾身不自在,真像做錯了什麼事一般。他只好柔聲地彙報在上海處置後事的情況,農村婦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會,提出的詰問每每使他無從回答。”這些語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信客內心的痛楚和外表的木訥。就內心而言,信客是痛楚的,他本已風塵勞苦,卻還要遭受無端的埋怨呵斥,但他只能用沉默來平息鄉人們的幽怨,用木訥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創痛,一切都緣於信客的善良和寬;“傳喚來的同鄉集資把他保了出來,問他事由,他只説自己一時糊塗,走錯了人家。他不想讓顛沛在外的同鄉蒙受陰影。”信客念在其同鄉的情分上,念在他“顛沛”在外的辛苦奔波上,沒有撕破他的偽裝,這顯示了他寬厚待人的博大胸襟、內斂堅忍的人格魅力;“他死時,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這句話從側面寫出了信客的人格魅力,也説明了奉獻者終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是鋪墊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本文在寫新信客之前,先寫了老信客的遭遇,這是交代了新信客從業的原因,也為新信客最終因為無法言説的內心痛楚而放棄信客職業埋下伏筆。作者採用鋪墊的寫法,實則上強調了“信客就在一個信字”的職業操守。對比手法主要運用於老信客和新信客之間,老信客和信客一樣,飽受艱辛,任勞任怨,一生勤勞善良,但是他們的結局迥然不同:老信客最後被迫離開家鄉去墳場看墳,最後他悄無聲息地死在遠離鄉村的墳場;而信客能夠有幸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師、校長,死後“前來弔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這樣的對比非常警醒地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城信,一定要操守自重;同時,新信客的完美結局無疑在啟示我們:人生的價值在不斷奉獻中得以實現,而在奉獻之後,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一定要經營好自己的風雅人生。

標籤:信客 教案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