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範文(通用6篇)

校園7.4K

繪畫這一藝術活動,它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它並不是人生來就有的一種能力,而是人類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大班美術觀察記錄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範文(通用6篇)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1

第一次活動:

美工區:曉菁 健旭 佳芮 祖涵 東珂

活動目標:用不同的顏色印出小手印,添畫熱帶魚

材料投放:紅、黃、藍、綠等幾種顏料 白紙

活動時間:5月9日

活動過程:孩子們在玩小手印畫。他們覺得顏色非常漂亮,祖涵印了一個紅色的手印,然後去蘸黃色的顏料,沒想到居然印出來一個橘紅色的手印,祖涵很高興得説:佳芮你看,我的顏色變了。佳芮於是也想變變看,她本來蘸了綠顏色印了一個手印,接着蘸了紅顏料,結果印出來一個黑乎乎的手印,佳芮説:太醜了。幾個孩子的興趣從印手印轉移到了顏色的變化上。他們蘸來蘸去,再也沒有變出漂亮的顏色來,幾盤顏料都變得黑乎乎了,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小手都變成比較髒的顏色了,都跑去洗手了。

講評:談話:“曉菁,你們的小手印印出來了沒有?曉菁沒説話,東珂説:你看我的手(東珂還沒有洗手)。教師問:哎呀,怎麼會是黑色的呢。祖涵搶着説:顏色都變了。指着自己變出來的橘紅色手印樣子很高興。教師:哦,顏色會變啊,怎麼變出來的?佳芮説:我印了一個顏色,又蘸另一個顏色,他們就變了。我説:哦,顏色會變魔術啊。不是很好玩嗎?可是你們怎麼不玩了?祖涵説:太髒了,不好看。“想想看,漂亮的顏色怎麼會變髒的呢?”佳芮:我把顏色摻在一起了。祖涵:我也把顏色摻在一起了,可是沒有變髒,還挺漂亮呢!健旭:手上蘸的顏色太多了,就變得不好看了。老師:我們想個辦法讓顏色不要變髒。好不好?佳芮説:怎麼辦?我就問:你們的手怎麼變乾淨的?健旭説:用水洗的。我説:這不就是辦法嗎?孩子們高興得説:對呀,原來辦法這麼簡單啊。

反思:我為孩子們準備了紅、黃、藍等幾種顏色和白紙,請孩子們印畫,當時設計的時候是想讓孩子們印出幾種不同顏色的手印,然後添畫成熱帶魚。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不停的把自己的小手放在顏料裏面蘸顏色,然後印在紙上。很多孩子的第二個小手印變成了另一種顏色,孩子們感覺很驚奇。當時,我本來要提醒孩子們,如果不把手洗乾淨再去蘸別的顏色,印出來的手印會變色或者變髒的,但是我想起一句關於實踐的諺語——“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所以我想如果孩子們自己通過操作而發現這個現象,會不會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呢,孩子們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會自主的瞭解到紅+黃=橘紅、藍+黃=綠這些顏色搭配的規律,所以沒有干預他們。但是忽略了一點,當多種顏色混合時顏色會變髒、呈褐色、黑色,孩子們對整個活動失去了興趣,預設目標沒有完成。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2

主題內涵:

(一):繪畫這一藝術活動,它來源於我們的生活,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它並不是人生來就有的一種能力,而是人類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在這活動中,包含着對周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由此而產生的多種複雜情感。在成人眼中,只重視結果,而忽視在繪畫過程中,幼兒自身情感活動的發展的狀況十分普遍。其實,幼兒對事物的正確感受和理解以及幼兒對美好的嚮往和表現慾望,才是幼兒繪畫過程中的一種潛在動力。

(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僅僅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結果,而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背景資料:

付xx,孔xx,等家長經常説:“老師,我這孩子每天回家不願意畫畫,一叫他拿筆畫,他就哭,這可怎麼辦?”

王xx,葉xx等家長經常問:“老師,我這孩子每天回家拿着筆亂塗亂畫,不知畫的什麼東西,亂七八糟的。作業欄上貼的畫怎麼與老師的畫一點也不象?”

觀察目的:積極調動幼兒的積極情感參與繪畫活動。

觀察對象:葉xx6歲

觀察時間:集體活動時自選活動時小組活動時

觀察地點:中二班活動室

觀察實錄:

(一):集體活動時,老師拿出一張範畫,介紹今天畫“我的生日蛋糕”,並從整體佈局到線條構圖到色彩渲染一一示範,畫的煞是好看。然後,孩子們開始依葫蘆畫瓢。葉xx拿着筆和紙緊張地比劃着,半天不敢下筆。兩分鐘後,他開始左顧右盼地看同伴作畫,還是一臉茫然;他又抬頭看看老師的範畫,終於下了一筆畫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圓,看了看,又用蠟筆添了幾筆。十分鐘過去了,他就一直這樣添來添去的反覆了五、六次,終於把紙給畫破一個洞。他無奈地叫着:“老師,我的紙破了。”

(二):聽説自選活動開始了,葉xx眼裏立刻放出了光彩,他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不一會就畫了一架飛機,旁邊還有最喜歡的怪怪的“外星人”。一邊畫,一邊叫我來看:“老師,你看,好不好啊。”嘴裏問你“好不好”,神情卻得意自信。畫好後要展示了,噢,忽然想起還可以再添點什麼,又跑回去畫了。

(三):今天的主題活動“我的媽媽”是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的。老師提供了一張大白紙,提出每人可以在紙上任選一個位置畫出媽媽的頭部特徵,並且以小組為單位組成一張大“照片”的建議。這個建議立刻受到大家的歡迎,小組成員立刻行動起來:商量佈局、排列每人的位置、決定繪畫的先後次序等等。葉xx在小組中被安排在第一排先畫,他拿起筆畫了一個大大的圓,説:“這是媽媽的`頭。”然後他繼續創作,不一會,媽媽的頭像完成了,頭髮特別誇張,還戴了一幅彩色眼鏡。他卻認為自己畫得很象,還興致勃勃地與同伴交流:這是誰,那是誰?這是頭髮,那是鼻子等。

觀察分析:

看到實錄(二)的情景,我不得不承認,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創作的興趣中了,他們知道自己要畫什麼,並努力嘗試最完善的表現方法,這就是孩子在繪畫中積極情感的一種外露,這説明幼兒已有了要表現美的願望及粗淺的鑑賞美的能力,有一種努力表現和希望得到肯定的積極情感,這與實錄(一)中不得不按老師的畫去模仿的不愉快不願意的繪畫相比,幼兒顯然更輕鬆、更自在、更樂於接受,畫起來也更投入。因為從一開始,幼兒就是自願的,教師在根據教學要求和幼兒的認知水平上稍加啟發、引導,幼兒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去大膽地表現,對於孩子來説,這樣的畫是美的,是寶貴的,因為他的畫中表現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體驗,雖然在我們成人看來他的畫是如此稚拙,但是這卻是他所想表達的,所以成人在欣賞畫時,除了欣賞美的形象、豐富的色彩變化之外,還常要了解這幅畫的時代背景,作者的作畫意圖,想象等,它是包含在畫面中作者內心情感的反映。

在實錄(三)中,老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平等的互動平台,幼兒在輕鬆、愉快、積極、主動的情緒下,在良好、和諧的環境中,確實感到繪畫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樂趣,在繪畫中才能產生濃厚的興趣、敏捷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所以他才能性興致勃勃的投入到繪畫過程中,還運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媽媽印象最深的部位,這也是一種創造,因為沒人要求他這樣畫,而是幼兒憑藉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來理解、想象、創作。在這過程中,其思維是活躍的、態度是熱情的、情感是積極的。同時,通過集體活動與小組活動、自選活動中幼兒繪畫行為的對比可以看出:在小組活動和自選活動中,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更有利於幼兒富有個性地創造和表達。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3

觀察情景實錄

繪畫的內容是我的老師,而郭雅萱畫的我的老師也是很特別的,有6個圈和4條線組成的,顏色也很統一,全是紅色,畫完就拿給我看了。

觀察情況分析:

在上述觀察中,這個孩子通過數次穿上數次又掉下來,耐性還行,但不會找珠子掉下來的原因。教師看到後指導,珠子為什麼會一次一次的掉下來,別人的珠子有沒有掉下來,你也想個辦法,阻止珠子掉下來。 在幼兒的眼裏,頭腦中,有頭有身子有胳膊腿就是一個完整的人的形體了,孩子塗成紅色也是因為我當天穿了一件紅衣服。 教師及時指導幼兒豐富人物肢體,學會給人物添五官,穿衣服。

啟示:

幼兒的繪畫技巧和經驗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老師應多讓孩子接觸一些同樣類型的繪畫作品。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4

觀察目的:通過觀察分析瞭解幼兒在美工區玩橡皮泥的行為表現。

觀察記錄:

今天的美工區提供了橡皮泥,讓幼兒自由製作。龐靜文拿了自己的橡皮泥坐了下來,簡單的玩耍之後,她發現了自己盒子裏的示範紙:製作西瓜。只見她邊看着圖示邊開始照着樣子開始製作,她先用白色、黑色、紅色和綠色團成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接着把綠色和白色搓成細條,然後用紅色製作西瓜果實,可是嘗試了好長時間也沒辦法拼成功。這是我適時進行指導,“是不是條條太長了呢?”很快,龐靜文就找到問題的所在,然後製作出一個非常可愛的小西瓜。

案例分析:

龐靜文是個個性安靜的孩子,平時有事都不願意説,特別是在活動中,喜歡一個人去完成任務。並且,身為大班幼兒已經具備遇到困難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了,所以作為老師不能夠一味地插手,直截了當地幫起解決,但可以適時地給予語言上的提示,讓她更有自信地去製作。

採取措施:

1.區域材料的充實。

2.老師的適時指導。

觀察反思:

在自主性區角遊戲中,教師要關注孩子,觀察孩子,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走在孩子的前面,給予適時的指導。教師簡單的言語提示去能引導孩子去大膽探索。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5

夏天到了,天氣好熱呀!孩子們也要幫小動物洗洗澡,降降温了。看,美術區的孩子們開始忙了起來。

只見大家取來有噴頭的圖片,然後我們將顏料擺好,我告訴孩子們“下面我們變一個魔術,看看會發生什麼奇蹟?”孩子們都特別好奇,期待奇蹟的發生。

於是,孩子們開始揮舞手裏的小刷子,試着在“噴頭的下面刷呀刷,一會功夫藝軒喊起來,“張老師,我在給大公雞洗澡呢!”其他孩子也開始興奮起來,趕快動手在自己圖畫的噴頭下面使勁的刷,不一會功夫別的小朋友的小動物也相繼出現,大家開心的談論自己是給哪個小動物洗澡。

看到藝軒的公雞出現,慧語開始着急了,撅着小嘴吧,滿臉的不高興,於是,我告訴慧語,沉住氣慢慢地刷一會兒你也會把小動物找到的。終於慧語的小魚也浮現出來。最後大家都為自己美術活動幫助小動物洗澡而感到高興。

評價與分析

對於託班孩子來説,美術活動一直不好開展,因為孩子們一會拿這個,一會拿那個,為了讓孩子們喜歡美術活動,我們每次在開展活動時,總是設置一些孩子們喜歡的故事情節,讓孩子們置身其中來增加活動的興趣,並通過進行小組操作,老師能更好的輔導孩子,達到教育的目的。

大班美術觀察記錄 篇6

時間:20xx年3月

地點:教室

人物:吳楓

具體記錄:

一天上午我上完美工課之後,清理彩筆的時候發現有一盒裏少了兩支,於是我就舉起盒子問:“小朋友們,這盒裏面少了兩支彩筆,小朋友們找一下,看看地上有沒有?小朋友們都積極地去找,結果異口同聲地説:“沒有。”這就怪了,剛用過就怎麼就不見了呢?’我很納悶。然後我叫小朋友們摸摸口袋,看在不在自己的口袋裏,小朋友們還是説沒有。這時黃思彤小朋友大聲喊:“老師,在吳楓荷包(口袋)裏。”我看着吳楓,吳楓連忙説:“不在。”他很委屈地看着我。為了證實,我還是得親自去看一下,果然在他口袋裏,這是第一次,我沒有批評他。

後來又有一次,胡一陽小朋友哭着喊:“老師,我的手套不見啦!”我就開始查了,就問:“哪個小朋友看到了胡一陽小朋友的手套,結果小朋友異口同聲説是吳楓拿了,我去看看他的口袋,真的是他。從這以後我就開始觀察吳楓這個孩子,發現他經常拿油畫棒或者玩具,只要是他喜歡的他都想裝進口袋帶回家。我也沒有批評他,只是在心裏納悶,為什麼吳楓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呢?

分析原因:

1.孩子還小,自控能力差,看到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東西會忍不隹拿來看看,玩玩,無意識的就揣進了自己的口袋,這樣就成了一種習慣。

2.三歲左右的孩子分不清物主所屬關係,認為自己喜歡的就可以拿;他認為學校跟家裏一樣,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3.吳楓家裏有一個姐姐,在家人的傳統觀念中,比較重男輕女,或者都偏愛小的,大人處處以小為中心,導致吳楓在家或是學校處處以自我為中以,他以為學校和家裏一樣,只要自己喜歡,別人都讓着他,導致他有這種行為。

4.學校裏的東西恰恰是他家裏所沒有的,他有強烈的佔有慾望,希望可以帶回家玩。

措施:

1.單獨和他溝通交流,瞭解他心裏的真正想法,並告訴他這是幼兒園裏的東西,不能帶回家。

2.如果孩子一時改不了這個習慣,就給他時間慢慢地改變,可以用一種方式對他説:”如果你喜歡,你今天帶回去玩,但你明天必須帶回學校還給老師,這樣讓他有個緩衝的心情和想法。

3.單獨與家長溝通,用委婉的語言提示家長,比如説:吳楓好喜歡幼兒園裏的XX東西,他玩過之後想帶回家玩,但我怕影響了孩子的習慣,就沒讓他拿。家長聽了自然會明白,也會配合教育好孩子。

4.當他還回東西之後,在集體幼兒面前加以表揚,讓他懂得怎麼樣做才是對的;在學校多表揚那些行為優秀的孩子,鼓勵吳楓也向他們學習。

效果檢測:經過家園共育,吳楓確實改掉了這個不好的習慣,他不再拿別人的東西或學校的東西了,當他撿到東西時也會主動交給老師,説:“老師,那不是我的。”吳楓這種改變值得表揚,我也很高興。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他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