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愚公稱山》(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校園2.05W

教學目標:

《愚公稱山》(蘇教版九年級必修)

1、知識目標:能正確、熟練地朗讀並背誦課文,正確理解文意,掌握文言詞句。

2、能力目標:學會整體閲讀課文,掌握幾種文言句式。

3、德育目標: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用艱苦奮鬥的精神去戰勝困難。

教學方法:

1、採用啟發式教學,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

2、輔助性教學,指導學生藉助註解及工具書,自主學習文言文。

3、注重解疑及知識點的歸納,當堂練習。

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通過反覆朗讀熟知文章大意;藉助工具書及註解嘗試翻譯。

2、合作學習,通過相互討論、師生互動解決學習中的疑難。

教具:幻燈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課文一、二兩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七年級的時候,我們曾學過一篇課文《兩小兒辯日》,這是出自《列子》的一則寓言故事,今天,我們將學習其中的另一則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顯示課題)

2、簡介《愚公移山》:(幻燈片及配音)

《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湯問》篇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著。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讀課文

1、初讀課文,結合註解,爭取讀準字音和句讀。質疑。

2、範讀課文。(配音)

3、正音,將課文註解中的有關拼音讀一遍。

4、大聲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課文脈絡。

1、對照課文註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脈絡,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投影)

(1)、愚公為什麼要移山?

(2)、什麼地方提出移山的問題?

(3)、什麼地方寫移山斗爭?

(4)、移山的結果怎樣?

3、師生互動,解決以上問題。

四、研習新課:1~2節

1、學生齊讀。

2、教師提問:愚公移山,為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學生先理解第1段的兩句話,明確:這兩句話寫了“山”的廣度、高度和所處位置,文章一開頭寫兩座山的情況,實際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寫了存在的困難,為寫愚公作了鋪墊。(投影圖片顯示太行山的雄偉氣勢)

3、學習第2段。教師啟發提問:愚公為什麼要發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會議”開得怎麼樣?

(1)、引導學生學習“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謀曰”,重點學習“且”(將)、“懲”(苦)“之”(主謂之間助詞)等詞的解釋。

(2)、分析“家庭會議”。教者設疑,學生討論,後明確。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標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願望,因此“雜然相許”。

②、愚公妻“獻疑”的原因是:第一,出於對丈夫的關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體問題,完全是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務。③意見一致,立即行動。

(3)教師發問: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幾個人?啟發學生回答:學生可能回答“四個人”(三夫加一“遺男”),把“愚公”漏掉了,説明在“遂率子孫……”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語,主語應該是“愚公”。

(4)教師繼續發問:寫愚公及子孫們移山,為什麼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啟發學生討論,教者明確:一、“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持,連小孩都來了,説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願望;二、從表達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子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

4、歸納第1~2段:(幻燈顯示)

(1)重點詞義:方仞河陽且面懲迂畢力平險指漢陰許以如……何焉諸叩箕畚齔之易返

(2)語句翻譯:

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③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④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理解:

①愚公為什麼要移山?(原句)(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麼?(原句)(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一家人對移山持什麼態度?(原句)(雜然相許。)

③移山的方法是什麼?(原句)(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④愚公之妻獻疑的目的是什麼?(同上)

⑤愚公移山有什麼艱鉅性?(原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⑥文中為什麼寫鄰居小孩"跳往助之"的情節?(略)

5、翻釋1~2節:(投影顯示,由學生閲讀並記錄)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園百里,高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的北岸。

往在山北的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苦於住在山的北面,被大山擋住了去路。他召集一家人商量説:“我和你們盡全力剷平這兩座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量,還不能剷平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投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於是帶領子孫們能挑擔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人家的寡婦有一個小孩子,才八歲,高高興興地去幫助愚公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五、集體朗讀1~2節。

六、佈置課後任務:背誦、翻譯1~2節。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講解課文三、四段,掌握文言字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2、總結學習要點,組織練習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投影顯示題目)1、詞義:方河陽且面懲迂漢陰許如……何箕畚齔返

2、句意:

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③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理解: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方法、目的、艱鉅性;

②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二、研習新課

1、自由朗讀課文3~4節

2、提問:這兩段內容主要寫了什麼?明確:

(1)、愚公與智叟的辯論;

(2)、愚公移山的結果。

3、分角色朗讀第三節:一人讀愚公,一人讀智叟,要求讀出語氣和感情。學生先揣摩,後指名朗讀。

4、討論:課文中寫了兩場辯論,一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比較這兩場論爭,説説有什麼不同?(投影顯示問題,由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明確:(投影顯示主要內容)

(1)“其妻獻疑”與“笑而止之”的性質不同:愚公妻子首先是同意(“雜然相許”當然包括“其妻”),智叟首先是反對,他的“笑”是譏笑,一個“止”字,它是阻止。“甚矣,汝之不惠”這個倒裝句,充分反映了他的反對情緒,這句話是脱口而出的。

(2)“其妻獻疑”與“笑而止之”的出發點根本不同。愚公的妻子是出於對丈夫的關心,出於對移山任務完成的關心,重點是商討移山的具體問題,句子的重點在“且焉置士石”上(回答時也着重在這一點上)。智叟則不同,他是譏笑,壓根兒反對。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説話存在着不切實際的故意誇張。“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還不能拔起山上的一根草),這與“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的語氣、態度、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

(3)、論爭的氣氛不同。與家人的論爭氣氛熱烈和諧,這實際上是一次民主討論會,統一思想後立即釆取行動;而與智叟的論爭是針鋒相對,理直氣壯,嚴辭駁斥。結果是智叟啞口無言。

(4)、對待困難的態度不同。智叟是逃避困難,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而愚公叫呢,他具有:

①艱苦奮鬥的精神;

②長期艱苦奮鬥的準備;

③發展變化的觀念。(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提問: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究竟是誰移走的?

學生先自主理解、翻譯第四節,討論,要求同學回答問題。提問。

明確:從表面上看,兩座山是由“誇娥氏二子”搬走的。但這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實質上不是這麼回事。要求學生抓住:“命”“感”“懼”三個詞,“命”是誰的“命”?主語是“帝”。“帝”為什麼“命”?“帝”是“感其誠”,“誠”是誠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這個“誠”的內涵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帝”為什麼會“感”?是因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為什麼“告”?因為“懼其不已”。特別是這個“懼其不已”,説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於長期堅持不斷。所以根子在於“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兩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這最後一段既是寫了事情的結果,同時也是着力寫了愚公精神的偉大。從寫作角度看,作者這樣處理顯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話色彩,符合寓言文體的特點。

6、討論:課文為什麼要用神話的形式結尾?(投影顯示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寫愚公一家把大山搬走了?

明確:因為古代的勞動生產力非常低下,靠人力移走大山是非常艱鉅的,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藉助於神的力量,來實現人們的願望。這是一篇寓言,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不必考究它的真實性。所以,以神話形式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願望。(投影顯示答案)

7、愚公和智叟的思想的根本不同點在哪裏?學生討論。提問。

明確:(投影顯示,配音朗讀)智叟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他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這反映了他的鼠目寸光;而愚公用發展的眼光看看問題,他目光長遠,他認為,人是可以戰勝自然的,即“人定勝天”,這是古代的一種極其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8、提問:人們把歌頌的人物稱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稱為“智叟”,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討論,然後明確:

這兒的“愚不可及”沒有諷刺意味,他看似“愚”,實則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會上有人説“雷鋒傻”,雷鋒在“智叟式”的人物眼裏是“傻”,實際上他是崇高偉大,愚公也是如此。這兒的“愚”不僅沒有諷刺意味,還有“貶詞褒用”的作用,從“愚”字中透出頑強、堅毅、不達目的勢不罷休的拼勁。至於“智叟”的“智”,那是所謂的“小聰明”,自以為“智”,實則是“愚”,他沒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目光短淺,這個“智”具有諷刺意味,是“褒詞貶用”。

三、總結:

1、愚公精神究竟是什麼?學生討論,明確:

(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氣;

(2)、具有堅持不懈、長期艱苦奮鬥的精神;

(3)、具有遠大的目標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2、有人提出“移屋説”,你有什麼看法?討論(允許有不同看法),明確:

有人提出“移屋説”,認為愚公“移山”不合算,還是“移屋”合算。其實提出這個問題是一種詭辯,並不合理。我們知道,寓言的設譬寄總是有它特定的範圍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難,有它的不可迴避性。毛澤東同志曾引用這篇寓言作過類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説:“現在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中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面對兩座大山怎麼辦?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並不是“移屋”。試問,中國人民要回避這兩座大山,能把“屋”搬到哪裏去呢?這是一樣的道理。

3、本文的寓意是什麼?學生討論。提問。歸納。

只要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就一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四、學習要點總結:(投影顯示)

1、文學常識:作者作品文體出處

2、重點詞義:方河陽且面懲迂畢力平險指漢陰許以如何焉諸叩

箕畚齔易反惠以毛固徹若雖窮匱何苦應已之感厝隴斷

3、重點句意:

(1)、懲山北之塞,出入這迂也。

(2)、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3)、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6)、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河曲智叟無以應。

4、精要語句:雖我之死……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理解: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艱鉅性、信心、結果。

(2)、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3)、愚公之妻與智叟説話的不同點。

(4)、“愚公”與“智叟”命名的含義。

(5)、本文的寓意。

(6)、以神話結尾的含義。

(7)幾種疑問句式:(講解)

①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②如太行、王屋何?

③且焉置土石?

④其如土石何?

⑤何苦而不平?

五、拓展與延伸:你能聯想到哪些事例以充分説明“愚公移山”精神的偉大?

要求學生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加以論述。

六、結束語:

歷史和現實都已充分證明,愚公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成就了中華民族剛強、堅韌、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優秀品質,這種品質將永遠流傳併發揚光大!

請欣賞著名歌星江濤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在音樂聲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宣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