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校園2.83W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一

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精心選擇有價值的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動手操作學習,並不是每節課都需要操作學習。從操作的難度上講,要注意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能被學生所接受的。從操作的內容上講,要注意與教材的教學要求相吻合,即能恰當地反映教學內容的本質及特點。操作既不能由老師包辦,也不能一味地全部推給學生,應重視操作的目的和難易程度,來選取操作的對象。難度大、精確度高的應由老師來做;稍難一點的,應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做;比較簡單的應放手讓學生去做。

比如在教完《米和釐米的認識》後,我安排了一個測量活動,發給每位學生一張“小小體檢表”,要求每人量出自己的身高、頭圍、胸圍、臂長等。活動前,我先向學生示範了每個部位的正確量法,量頭圍、胸圍、臂長並不難,學生間只要互相合作就能完成。只是學生的身高都已超過一米,量起來很困難。我幫學生在牆壁上畫好刻度,讓學生站過來背靠着牆壁,量出身高。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一下子就掌握了方法,還主動幫其他學生測量。這樣的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測量能力,又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正確把握動手操作的時機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兒童的認知結構類似於一個倒置的圓錐形的螺璇圖,它表明認識的螺璇是開放性的,其開口越來越大,意味着兒童的認知發展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認識建構過程,也就是由一個平衡狀態,逐步地向另一個更高的平衡狀態發展。毫無疑問,這個認識螺璇中佈滿很多的結點,這些結點就是認知的生長點,它起着承上啟下的、構築兒童知識大廈的基礎作用。如果當這些結點正在生長時。就讓學生實施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角的大小”時,我首先設計了這樣一個疑問:“角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有的學生説與角兩邊的長短有關,有的學生説與角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等。這時我就趕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放手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生根據事先準備好的一個活動角,兩個大小相等、邊的長短不等的角以及兩塊三角板紛紛進行操作驗證。同學們學得很主動,在交流信息時,有的學生會得到“兩條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兩條邊叉開越小,角越小”。有的學生會得到“兩個角邊的長短不等,但是它們的大小卻相等,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有的學生會通過動手實踐得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這樣的課堂教學開放而且有效,學生思維的火花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來,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二

獲取感性認知,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國小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一門重要學科。隨着新課標教育的進行,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備受學校與家長的密切關注。在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創新下,教師要勇於打破原來的教學方式,不再侷限於教材,可以科學地跳出課本,將知識講活,再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善於觀察生活,將那些生活中所遇到的數學問題一塊進行有效的探索。在實際探索中尋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在運用知識的'同時,學生可以感悟到自己學習數學知識的價值,可將知識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教學“發現數字的規律”時,可以通過擺放木棍的方式來進行解答。擺幾個獨立的正方形,擺一個需要幾根?2個呢?3個呢?學生很容易就做出來。那麼加深難度,擺連接的正方形,擺一個需要幾根?2個呢?3個呢?n個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擺放。若擺兩個連續的正方形,則需要木棍:4+3=7根;擺三個連續的正方形需要木棍:4+3+3=10根。所以n個正方形需要:4+3(n-1)=4+3n-3=3n+1根。這樣就能找出規律,並且學生獲取了感性的認知,從而培養了動手實踐能力。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進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時,教師就要積極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動手實踐活動。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後,先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個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模型,在課上將這個長方形轉變成為平行四邊形,這時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那麼問題就來了,在沒變之前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各是多少?在變化之後的平行四邊形中,它的周長和麪積又各是多少?經過變化,二者有哪些異同點?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很快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主動測量,然後利用已學過的公式進行計算。最後做的平行四邊形面積卻各不相同,討論後發現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三

掌握動手操作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首先,掌握操作方法。操作方法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要求,但隨心所欲、信手拈來、草率從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經過精心設計,合乎邏輯聯繫的操作方法,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容易,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其次,注意操作順序。有序的操作有利於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經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條理性可得到提高,如20以內的進位加法,主要是運用“湊十法”來計算的。

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有序實物演示,再讓學生模仿老師操作進行“湊十”,然後讓學生想操作過程。 再次,組織語言描述。在實踐操作中,動作和動作之間、直觀材料和直觀材料之間、動作與直觀材料之間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邏輯聯繫,而這些聯繫,用動作或直觀材料都是無法表示的,這就需要善於運用恰當的語言,揭示這些聯繫,幫助學生建立前後連貫的合乎一定邏輯聯繫的思路。

用好教具、學具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在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上一棵樹的高度?如何測量呢?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量,但是兩手抱樹怎麼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後再量繩子。這可是個好辦法可高處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怎麼辦?這時讓學生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立在操場上,這時馬上出現了竹竿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這時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在相同時間內)。

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後,學生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樹高並寫出比例式:竿長:竿影=樹:樹影,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又要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體會到數學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