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校園8.84K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一

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牢固基礎知識

國小生在計算過程中由於各個方面的原因,往往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有時候看錯或寫錯數字,有時候用錯公式,忘了進位或退位等等。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孩子不認真,粗心大意。其實這只是原因之一。實質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在有關計算方面能力的欠缺。比如運算法則、運算性質、運算定律、計算公式等基礎知識沒有掌握,或者不能夠合理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所造成。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夠急於求成,而是要幫助學生找出原因,查漏補缺,掃清障礙,為進一步學好計算做好基礎工作。

如在算理教學時,可以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感悟知識的形成。法則教學可以進行嘗試探究,總結定律,計算公式可以探索推敲等等,學生通過自己體驗,經歷過程對這些基礎知識必然印象深刻,從而牢固掌握。。

培養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也説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在計算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要讓他們愛上計算,樂於去計算。只有這樣,我們的計算教學才是成功的。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於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

如:可以借用多媒體、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學具、教具等,對學生進行視算、聽算、搶算、遊戲中計算、計算競賽、自編計算等方式訓練,充分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厭計算轉變為愛計算和樂計算,逐漸形成一種持久的計算興趣。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二

講清算理,讓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教學質量

一些教師認為,計算教學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學生只要把法則牢記於心,反覆“演練”就可以達到正確、熟練的要求。我們不能想象一個連基本的計算原理和方法都模糊不清的學生能夠靈活、簡便地進行計算,會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講清算理,揭示計算的規律,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1、教具演示,學具操作,講清算理。算理的抽象是國小教學中的難點,教學中儘可能通過直觀演示等手段化抽象為具體,深入淺出,明確算理。如學生在做加法時,大塊和大塊的放在一起,小塊和小塊的放在一起,單根和單根放一起,很直觀,實際上就是把算理具體化和形象化的過程。還可以充分發揮學具操作的作用,例如學生對20以內加法中“湊十法”的理解有困難,我們就可以請出小棒來幫忙,讓學生通過對小棒的擺弄學會“湊十法”的計算方法。

2、聯繫實際,藉助已有經驗,加深理解。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理解新知識是構建教學知識結構的主要方式,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舊知識,通過類比同化新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有利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和對新的認識結構的認同。例如在教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時,可以藉助學生熟悉的人民幣單位的進率關係,講清小數點必須對齊的算理。

培養學生口算能力,切實打好基礎

口算是主要靠思維、記憶,直接算出得數的計算方式,它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口算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而且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也很有好處。

1、為了提高學生口算的準確率和速度,我根據學生知識結構,有意識地讓學生記一些特殊數學的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73和27,98和2等);積是整十、整百的兩個數(25×4,125×8等);這些計算結果的記憶,不但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計算速度。

2、每堂課上安排練習。每節數學課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分鐘的口算練習,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本(口算天天練),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種形式變換練。例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答口算、口算遊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三

重視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在國小階段,學生面臨各種各樣計算題。要得到計算結果,首先要考慮運用什麼數學概念、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運算法則和計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基礎知識是學生能夠正確計算的前提。有些學生在考試中計算題做錯,並不是真正的不會算,而是由於運算定律或是運算法則沒有弄清,導致計算出錯。只有把有關的基礎知識講清楚,讓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生計算才不會出現差錯。

如學生在計算125×28時,很多學生是這樣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這部分學生知道這道題能夠用簡便方法計算。但在計算時由於乘法分配律用錯而導致最後的計算結果錯誤。試想,我們的老師在教乘法分配律時,如果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質,知道該定律是把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相乘變為這兩個數分別與第三個數相乘的和,學生在計算時就不會出現上述錯誤。特別是學生到了高年級,所學的數學基礎知識已經非常豐富了,因此在教學中切不可急於求成,而應幫助學生學會整理已學的基礎知識,做題時能靈活運用。

注重算理和法則的掌握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時要讓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運用遷移類推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學會解決計算問題。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法則”時,我是這樣進行的,首先複習了商不變的性質、小數點位置移動規律、整數除法等知識,然後,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入新課“小明去商店買文具,每支筆0、3元,他用1、2元可以買幾隻筆?”學生因為有生活經驗,所以很快就得到答案。可以買4支筆。可當我請他們用豎式解答時,學生們就產生了疑惑,1、2除以0、3,商4應該寫在哪呢?這時,有的學生就説,如果都是整數就好了。我及時抓住學生的這個遷移點,因勢利導的提出,如果把除數變成整數,要是商不變,有什麼辦法?學生思考,檢索有關知識,不一會就回答了:除數擴大10倍,要使商不變,被除數也得擴大10倍。學生邊説老師邊板書。

學生恍然大悟。這裏的教學就抓住了“把除數是小數轉化為整數而商不變”小數除法法則算理的關鍵。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鋪路”使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聯繫。接着,我又設計了把除數變成整數時,要使商不變被除數的幾種情況(小數位數比除數多,比除數少)的練習。從易到難,引導學生“拾級而上”。然後,出示例4,2、434÷0、17=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獨立解決,並邊計算邊敍述解題思路。從而歸納出計算法則,這樣,就使新的法則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獲得了實際意義,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真正的理解了算理。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四

(1)不給“粗心”留藉口。相信很多老師在學生計算出現錯誤的時候都給過“粗心”“不認真”之類的評語,很多家長也把孩子的錯誤歸咎在“粗心大意”,而且覺得因“粗心”造成的錯誤情有可原,不算是原則上的計算錯誤。然而這些所謂的“粗心”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很多時候學生是由於種種心理因素而出現“粗心”的錯誤,缺乏認真做事的態度,馬虎對待,應付了事,急於求成,而很多時候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對這樣的“粗心”錯誤覺得情有可原,導致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種“粗心”錯誤。針對這些情況,老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會把數字看錯、互換,一部分原因是缺乏一絲不苟的認真態度,對學生要在細節上嚴格要求,讓學生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對學生在作業中因“粗心”而出現的錯誤一定要嚴格對待,決不能讓學生有“情有可原”的思想,不能姑息遷就,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對待的思想。

(2)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國小生受年齡和心理因素的影響,不善於分配和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使用新方法的時候還受到舊知識、舊方法的影響,比如學習乘法計算,但是計算時還受到加法的影響,還有就是學習了新知識、新方法之後忽略了舊知識,不能很好地結合新舊知識進行運算,比如:2×4的結果直接算成了6,或者是2+3又熟練地用口訣“二三得六”算出了結果,學習了有餘數的除法又經常忘了在橫式中把餘數也寫上去,或者是學習了除法豎式,又忽略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知識點而出現試商錯誤。

(3)沒有養成良好的自我檢驗的習慣。要培養學生檢驗的能力,更要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很多學生在完成作業或者試卷的時候,盲目求快,不管好壞,做完了之後就萬事大吉,再也不對作業或者試卷多看一眼,這就導致了許多“粗心”的錯誤,這個習慣老師要從平時的學習中就進行強化訓練,經常進行監督提醒,還要教會學生檢查的方法,需要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檢驗”進行具體要求和提醒:有沒有漏題,數字有沒有看錯,運算順序對了沒有,選擇題是讓你選答案還是選序號,等等,從平時的學習中去強化,老師要走到學生中間去監督落實,時間長了,學生才會養成檢查的習慣,掌握檢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