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通用8篇)

校園2.34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通用8篇)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1

設計説明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還要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大小。因此,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主要體現以下兩點:

1.巧設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測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並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適時提出:同一本書,為什麼測量的結果卻不一樣?由此引入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聯繫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直觀且有效的學習手段,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藉助動手操作這一直觀手段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通過體驗認識——動手操作——實際應用,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知數學活動的趣味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每組一個信封,信封裏有3張正方形紙,這3張正方形紙的邊長分別是9釐米、4.5釐米和1釐米,還有3張面積大約是4平方釐米,形狀分別是三角形、長方形和圓的紙片。

教學過程

⊙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是面積。這節課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數學書,在小組內用準備好的學具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是多少。

設計意圖:聯繫上節課所學的知識直接提出問題,在引導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同時,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提出測量要求。

(1)測量前,先小組討論要選擇什麼樣的圖形作為測量單位(每組只能選兩種),並説明理由,再用選擇的測量單位進行測量。

(2)統計選擇結果。(由各小組組長彙報選擇作為測量單位的圖形,教師在黑板上統計)

師小結:選正方形作為測量單位主要有兩點原因:①正方形能密鋪;②操作簡單方便。

2.彙報測量結果。

(1)各小組彙報測量結果。

(2)提出問題:同一本書,為什麼測量結果不一樣?

(學生討論後彙報)

(3)總結:測量同一個圖形,要想測量出一致的數值結果,需要統一測量單位。

3.認識面積單位。

(1)出示一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明確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cm2)。

(2)用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它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

(3)體會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有多大。

①剪一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與粉筆盒正面比一比,體會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②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個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米?

④操作:用手臂圍出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4名同學合作用手臂圍一個正方形,教師用米尺量一量圍出的正方形的邊長是不是1米)

小結:計量稍大圖形的面積一般用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或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dm2);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m2)。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3個面積單位,應用面積單位我們就能準確地測量和計算面積了。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討論交流,然後進行實際驗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實際大小,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2

新知識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3、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要求:

1、結合實例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3、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4、使學生探究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使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所給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學建議:

1、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直觀教學。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增加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操作,掌握相關知識,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應注意選擇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根據教學內容恰當選擇教具或課件,從中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真實的感受,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變機械的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

機械的學習往往體現在概念教學中,機械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數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不理解有關概念的聯繫,更不會靈活地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能理解它們的內在含義,瞭解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單位”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指導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讓學生主動探究,獲取結論。在本單元中,有些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不叫容易發現,而且便於展開直觀操作,因此是國小數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

4、重視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算給予較多的關注,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計算出面積。所以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也有助於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經歷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初步學會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應用數學。

4、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和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課標解讀

根據《標準》精神,國小數學教學應該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發揮他們在學習上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以往教材相比,這部分知識在結構上與義務教材大體相同,但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本課在討論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應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究空間,使他們能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2、內容分析

本內容是教科書的第82~83頁例4及練習二十的相關習題。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並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應該説國小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從學習長度單位的進率到學習面積單位的進率,是認識發展的一次突破。學好本課內容,不僅能鞏固前幾節課知識,還能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為以後學習立體圖形打下基礎。由於相鄰長度單位的進率是10,受負遷移影響,學生計算面積進率時容易出錯。例4教材採用由舊引新的方式,提出學習課題,即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那麼,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教材採用1∶1的比例畫出了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在正方形內用虛線畫出了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然後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至於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則由學生自己依次類推。

教學重點是掌握相鄰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能夠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難點是面積單位的換算。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切實參與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的推導過程。

三、教法、學法

1、由於學生在以往生活、學習中較頻繁接觸周長等一些進率為10的單位,受相鄰長度單位進率為10的影響,學生容易產生相鄰單位進率都是10的錯誤遷移。再加上三年級學生思維分配力較弱,有時在計算中會顧此失彼,出現錯誤。因此,要加強對比,尋找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相鄰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它們的進率是有聯繫但又不同的。

由於學生還沒學過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學生口頭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可以這樣想:因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個平方釐米,8個平方分米就有8個100平方釐米,也就是800平方釐米。又如要求3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可以這樣想:因為每100平方釐米是1平方分米,300裏面有3個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學法點撥

(1)面積單位進率的推導與直觀圖象相結合。

(2)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讓學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圖片中讓學生用1平方釐米的小方塊擺,或畫、或算來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釐米的結論。

(3)要充分暴露學生思維過程。面積單位換算時,老師要注重學生想的過程,多問幾個“你是怎麼想的”。

(4)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推導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30—132頁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題目和練習三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學具、教具準備:

教師要準備好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紙一張,一面畫出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小格,,學生準備邊長1米、1分米、1釐米的正方形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讓學生説一説學過的長度單位。

2、讓學生説出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教師板書: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

3、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教師:我們知道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那麼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教師出示一個1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師:它的邊長是1分米,誰來説一説它的面積是多少?

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釐米呢?請同學們開動腦筋,發揮四人小組合作的力量,動手做一做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師:請各小組彙報實驗的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10=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釐米。

生2:我們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邊,邊長正好是10釐米,所以它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釐米)。

生3:老師告訴了我們這個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1分米=10釐米,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0×10=100(平方釐米)。

師:剛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擺,有的用量,還有的直接將分米換算成釐米來計算。同學們真聰明。但不管用什麼方法,這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如果用平方釐米做單位都是……

生:100平方釐米。

師:同一個正方形,我們用平方分米作單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釐米作單位是100平方釐米,那麼1平方分米等於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板書)

接着讓學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看看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個平方釐米。

2、遷移類推,理解進率。

師:從上面的實驗過程中,我們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那麼同學們再想一想:1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學生獨立思考、討論,從上面的試驗中選擇一種最合適的方法,來加以説明)

學生彙報: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這個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師:通過討論使學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書)

3、總結概括,掌握進率

師: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那麼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在課題後板書100)

三、應用拓展,鞏固進率。

師:我們瞭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又知道了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的進率是100。下面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1、出示例3:一塊正方形水泥磚,磚面的面積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釐米?

(1)學生獨立完成。

(2)彙報個人的推想過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釐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個100平方釐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釐米)

2、做一做:(學生説出推想過程)

3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小結:以上幾道題都是高級單位的數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這樣的題首先想到進率,(相鄰兩個面積單位的進率是100)有幾個高級單位的數就有幾個100.

四:綜合訓練

1、練習三十的第1題(提醒學生先看清楚是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還是面積單位間的換算,然後再做)。

2、練習三十的第2、3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練習三十的第4題。

第一、二問學生獨立完成。

第三問要求學生説出思路,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

五、課堂小結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進行小結。

六、板書設計 :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100)

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例3:(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25平方分米=2500平方釐米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使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經過探究、討論,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紙片各一張。

學具:每組一張粉紅色紙(長18釐米、寬6釐米),一張綠色紙(長12釐米、寬9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生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操作感受,認識面積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侯老師剛買了一套住房(出示課件),你們想了解點什麼?(學生回答。)

情況一:若學生回答的問題有價值。

師:同學們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從這個圖上,你知道了些什麼?

情況二: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價值。

師:同學們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這是新房的平面設計圖,仔細觀察這個圖,你知道了些什麼?(引導學生説出房間是有大有小的。)

師:剛才,同學們發現有的房間大,有的房間小,房間的大小指的是面積的大小,客廳大也就是説客廳的面積大,衞生間小是指衞生間的面積小,那你能説一説,客廳的面積指的'是什麼嗎?引導學生説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師:同學們説得不錯,房間地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比如,餐廳地面的大小是餐廳的面積,廚房地面的大小是廚房的面積。

師:再比如説,你看,這裏是我手掌的面,那麼這個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積。那你們的手掌面呢?誰願跟我比比,誰的面積大。

師:你來,同學們看,誰的面積大?

師:同位互相比一下。

師:其實,周圍物體的面也有大有小。現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後互相説一説,看看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開始吧。(學生小組自由探究。)

師:誰來説一下,你們比較的哪些面的面積大,哪些面的面積小?

學生交流(學習重疊法的語言:這個同學是把這兩個面重疊在一起來進行比較的,他發現墊殼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説墊殼的面積大,這個方法不錯,我們可以叫它重疊法。)

師:剛才通過觀察,同學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們學過不少圖形,你們看,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課件出示),這些圖形的周圍都是封閉的,我們叫它封閉圖形。這些圖形也有大小嗎?

師: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長方形哪一個大嗎?圓形和三角形呢?

師:這些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可以説正方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圓形比長方形的面積大,你能説出在這四個圖形中哪一個的面積最大嗎?

生:正方形的面積最大。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麪積單位

師:剛才有的面的面積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覺得餐廳和廚房哪一間的面積大呢?現在我們就想辦法來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學具,在信封裏裝着,可以利用這些學具擺一擺,數一數,看它們的面積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好嗎?看哪個小組能最先得出結論。

學生小組活動並彙報。(師巡視觀察學生擺的有幾種情況)

展示擺的好的小組,正確的擺法有以下情況:

紅紙  綠紙

正方形  12   12

圓形  12   12

長方形  18   18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一個小組是這樣擺的,(出示錯誤的一組)你能説説你們比較的是哪張紙的面積大嗎?你們是怎麼知道的?(生答)

師:那你認為這樣合適嗎?

師:找同一小組同學説:那你認為怎樣就合適了?

引導學生説:要用一樣的。

師:也就是説,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師:也就是説,我們在測量面積的時候,要用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叫面積單位。

剛才,我們用到的正方形、長方形都可以看作一個面積單位,為了方便,人們規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幾個?是怎樣規定的?請帶着這兩個問題看數學課本73、74頁,從這裏邊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每個面積單位有多大?

學生看書後小組互相説説這兩個問題。

師:誰來告訴同學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幾個?(學生回答。)

師:你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嗎?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釐米嗎?(師貼1平方釐米)

師:量一量,看它的邊長是不是1釐米?在你的腦海裏想象一下1平方釐米有多大?看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説一説。(學生彙報。)

師:現在我們知道1平方釐米有多大了。現在你估計一下,這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有幾個1平方釐米呢?

生:5個。

師:5個1平方釐米也就是幾平方釐米(5平方釐米),你認為橡皮這個面的面積是5平方釐米,還有誰想説?

是:現在,請同學們拿出學具袋裏的1平方釐米擺一擺,看你們的估計是否正確?

學生小組合作驗證。

師:剛才,咱們用1平方釐米的學具很快測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積。請你想一下,如果用它來測量這張桌子的面積,你覺得怎樣呢?(學生答。)

師:對呀,太小了怎麼辦?你覺得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師:你能從你的學具裏面找出1平方分米嗎?(如果學生舉起1平方分米就説,你知道這是多少嗎?)

師:祝賀你們,找對了。量一量它的邊長是多少?(學生量。)

師:我們周圍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呢?(學生找。)

師: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測量哪些面的面積呢?(學生答。)

師:如果用它來測量操場的面積,你感覺怎樣?

師:你覺得用哪個單位來測量操場的面積比較合適呢?

生:平方米。

師: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嗎?

師:今天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師給學生展示1平方米。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嗎?(學生交流。)

師:估計一下,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幾平方米?(師演示。)

師: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積上能站多少個人,好嗎?

三、小結,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學習,咱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師: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郵票和課桌面的面積。

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的收穫不小,不僅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面積單位,並且也學會了用測量的方法知道一些表面的面積,下節課,我們將學習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物體表面的面積,老師希望你們能好好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好嗎?

五、評析

《標準》指出:“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取得進步和發展。”本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時充分展現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充分的動手操作活動中,理解和建立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概念。

課的開始,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摸一摸身邊熟悉物體的面,直觀體會和發現物體的面有大有小。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揭示面積概念,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動手摸面體會比較面的大小也有利於與前面學習的長度加以區分比較。

在學習面積單位時,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兩張紙面積的大小,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要測量物體面積要用統一的標準,這統一標準就是要學習的面積單位。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這一知識的形成。

2.巧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交流中構建知識。

在面積單位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性問題,讓學生想辦法比較紅、綠兩張紙面積的大小,使學生產生了認知矛盾的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比較面積方法的強烈願望。教師很好地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藉助手中的學具,在擺一擺、量一量、數一數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從而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一系列的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有利於學生知識的形成和建構,培養了學生探索意識和合作能力。

3.讓學生用1平方分米這些面積單位進行實際測量、估測,有利於學生對各面積單位概念的建立和估測能力的培養。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利於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注重了學習過程的探索性,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70至74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起始概念。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及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進而形成表象。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其順序是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再歸納面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的正確的表象。

過程與方法:

通過細心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面積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

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概念,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面積”

1.課件出示:在“五一”勞動節,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聰聰和明明舉行了一場比試掃地的本領,於是他們來到了校園,聰聰選擇了教室,明明選擇了籃球場。“噓——”只聽智慧博士一聲哨響,比賽開始了。過了不久,聰聰就掃完了,他興奮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問:“同學們,你們同意聰聰得第一嗎?為什麼?”

2.引入課題:那麼,什麼是面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這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學習,探究在“什麼是面積”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許多物體都有它的面積。現在先請同學們就摸你身邊物體的面。(學生可能摸到桌面、書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臉等)

(2)現在請同學們摸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覺得這兩個面哪個大呢?

(3)結合剛才摸物體表面的感受,引導學生再舉例説一説。例如,黑板的面比講台的面大,老師的臉面比學生的臉面大。

(4)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你們發現了什麼?

(5)教師在學生的回答的基礎上板書: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一看,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課件出示:

(A)(B)(C)

看看這幾組圖形,你能發現什麼?

學生仔細觀察後,先在小組內交流,再彙報。

(2)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板書: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3、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説説什麼是面積?

小結: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

[設計意圖:“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進而歸納出面積的含義。]

(二)比較探究,引出面積單位

(1)如圖,你能直接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2)每位同學的桌上也有這樣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大家可以藉助學具(剪刀、直尺、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若干張)來進行比較。

(3)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

(4)彙報學習情況(可能出現:重疊法、剪拼法、數格法、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擺法……)

(5)教師評價:同學們積極動腦,想出了這麼多的比較方法。像數方格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通過數方格的多少,就可以判斷出面積的大小。

(6)小結:看來要對物體表面進行比較,每個方格必須相等,也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國際上統一的——面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中,通過對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比較,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p73、p74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1)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下冊71至76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2、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經歷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過程,並形成表象。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4、體會數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兒一個遊戲,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兩個三角形,遊戲的規則是這樣的:我們找兩個同學來塗色,誰塗色的速度快誰就獲勝。(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老師説開始一起塗)

2、誰是獲勝者,為什麼他塗的快呢?

生:因為一個三角形的面大,一個三角形的面小。

師:這個同學用了一個詞很好。

3、下面我們來看大屏幕,看看這兩位同學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師:為什麼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這是為什麼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師:我們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積,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4、今天老師用到一個詞,面積,今天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麼是面積?板書:面積。

師:生活中你在什麼地方見到過這個詞。

生:

師: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再賣房子的時候看見面積兩個字,我們就知道是什麼含義了。

5、面積和物體的表面是有關係的。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現摸一摸課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鉛筆盒的面,再摸一摸咱們做的凳子的面。

師:同學們剛才摸的面我們把它叫做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6、通過同學們剛才的摸,你發現物體的表面的有什麼,在摸的時候你有什麼發現?

生:誰的表面大,誰的表面小。

師:這就説明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書:的大小

師:剛才我們摸的課本的表面的大小叫課本表面的面積,摸的桌子表面的大小叫桌子表面的面積,誰能用老師剛才説過的話説一説凳子表面的大小是什麼?

結論:所以説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什麼?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就是它們的面積

7、把數學課本的封面和光盤畫下來,這兩個圖形就叫封閉的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講解什麼是封閉的圖形?就是沒有缺口,從頭到尾相連的。

師:再畫一個有缺口的,問這是封閉的圖形嗎?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中有哪些是封閉的圖形?

生: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8、我們學過的這些圖形有大小嗎?生:有對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生:齊讀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9、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些什麼?學生分着齊讀面積定義。

10、讓學生把這兩句話總結成一句話?

生: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或

11、誰能起來舉一個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説哪些物體的面積有大有小。

12、比較兩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疊一下。

13、拿出兩個長方形,比較兩長方形大小,用重疊的方法不行了,怎麼辦?

生:用小方塊擺一擺,誰擺的多誰大。

14、小組交流:在我們學過的圖形中用哪種圖形擺最合適,為什麼?

生:最適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師翻過來,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擺可以嗎?

生:不行,這樣擺同樣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也無法比較。

16、怎麼辦?

生:我會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擺到兩個長方形上,看誰擺的多,比較大小。

17、我們知道了要在物體上或圖形是擺小正方形時要統一單位,用相同的正方形來擺。

18、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面積單位,我們給這些小正形起了一個名字叫面積單位。板書:和麪積單位。什麼是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有哪些呢?請同學們打開數學書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書:三個面積單位

19、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師: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並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麼特點。

師:我們可以説什麼樣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生:(舉例)田字格,1角的硬幣,大拇指蓋,

20、打開數學書P74做一做1題,先估一估,看誰估的準。擺一擺是多少?

21、為什麼説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呢?

生:因為它能擺8個小正方形。8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就能蓋住了。

22、老師讓你用這個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這個課桌的面積你認為怎樣?

生:不合適,為什麼?1平方釐米太小,桌子面積太大。

國小數學三年級《面積單位》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能準確地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4、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猜測引入

1、我們已經學習了面積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猜測一下。

3、看來同學們猜測得出意見難以一致,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探究一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1、生拿出紅色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説一説它的面積是多少?

2、指名回答: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1=1(平方分米)。

3、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釐米呢?請開動腦筋,發揮小組合作力量,動手實驗(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4、各小組彙報實驗的結果。

5、師小結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二)知識遷移

1、出示邊長1米的正方形,並提問兩個問題:

(1)邊長1米的正方形紙,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劃分成邊長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劃分多少個?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們知道了什麼?

2、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解決,進行彙報。

3、彙報交流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4、每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每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三)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間的進率

1、長度單位:兩個長度單位間進率是10。

2、面積單位:兩個面積單位間進率是100。

三、實踐應用

1、練習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釐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2、完成83頁“做一做”。訂正時請學生説出想法。

3、改錯:7平方分米=70平方釐米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

2、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