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美術教學的評價

校園2.28W

一、當前美術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美術教學的評價

1.美術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美術教學評價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並非只是在學生完成作業後給出。有的教師課前讓學生收集了美術相關資料,在教學評價環節展示學生作品,根據學生的創作水平作出點評,師生也互評了,卻對學生準備美術資料和工具的情況及創作過程隻字未提,這容易給學生留下作品效果至上的片面印象。

2.美術教學評價重形式、輕內容。

“形式”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的泛化;“內容”即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評價。新課標實施之後,美術課程評價的主體變得多元化,評價的方式也多樣化,如師評、互評、自評、隨堂點評、師生談話記錄及學生成長檔案袋等。

但教學中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評價不多,評價往往形式化。如,教師問“好不好”“線條美不美”等,學生則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美”,這樣的評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的評語缺乏美術專業術語。

部分教師所採用的評價語言往往過於簡單、籠統,缺乏美術專業術語,評語尚停留在“好”“漂亮”等感性層面上。一味地鼓勵、讚美往往會使學生對美術知識認識模糊不清。教師應使用“色彩與畫面協調……會更好”“線條變化、畫面構圖……”等直觀性強、學生易懂的美術專業評語。

4.忽視美術檔案袋的用途。

有的美術教師沒有真正領會美術學習檔案的價值,片面地認為它會增加教學負擔而將其忽視。另外,對學生的作業不加以甄別就放進檔案袋,勢必使其喪失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的意義。

二、實施美術教學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結果應讓學生信服,要有權威性。公平、公正是美術教學評價的標尺,缺乏公平、公正會把教學評價引入歧途,從而喪失美術教學評價的意義。教師應樹立公平、公正的評價意識,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不因私利、情感和愛好來評價。

2.可接受性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是為了促進美術課堂教學行為的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相長。因此,評價標準既要得到教師的認同,又要為學生所接受。教師應遵循鼓勵的原則,指出問題時語氣應委婉,如“如果……會更好”等語式,使學生倍感親切,效果會更好。

3.發展性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在於區分學生或簡單地判斷答案對錯,而在於促進教學、發展智力、形成創意。美術教學評價的根本在於其發展性作用。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欣賞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都有學習美術的能力,能在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實施美術教學評價的策略。

1.注重學生美術學習開始、過程和結束的階段性評價。

學習開始的評價即前置性評價,是教師觀察學生所準備的學具和美術相關資料是否齊全而做出的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是針對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是否產生興趣、能否對自己準備或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創意聯想和創造表現、在美術課程中的表現和反應情況進行的綜合評價。學習結束的評價即結果性評價,美術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表現能力的不同,給予正確評價,並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以鼓勵其多樣化的美術學習方式。

2.採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

學生自評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的反思能力,根據自己的學習行為和結果做出反思性評價;互評有助於學生走出自我空間,增強與同學的交流和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創作構思、表現方式及技能技巧等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中的進步,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3.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

美術學習檔案袋即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是用來收錄學生的美術構思草圖、設計方案、創作過程的步驟、自我總結及教師和他人(同學或家長)評價的一種資料夾。教師可以將學生美術學習的相關資料通過拍照複印、電子掃描等方法收集起來,便於管理和持久保存。此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經常翻閲自己的成長記錄袋,將自己檔案袋中的資料、作品等拿出來與教師、同學交流與探討。教師還應適時舉辦以質性評價為目的美術才藝展示、學術研究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與教師共同完成對美術學習的評價。

結語。

教師應本着真誠、平等、公正的原則,在認同學生美術表現多元化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在學校及所教班級的特點而制訂有效的美術教學評價策略,開發與各類美術活動相對應的評價工具,並將其運用於美術課堂實踐,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朱小林,鄧宏.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苗族服飾藝術與中學美術教學的整合

湘西中學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湘西美術教學或者素質教育不能脱離湘西苗族文化背景,不能脱離苗族本土獨特文化。轉變教育觀念,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湘西苗族文化資源,把苗族服飾藝術與湘西中學美術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搞好素質教育,促使湘西中學美術教育健康發展。

一、豐富多彩的湘西苗族服飾藝術

湘西苗族在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中,不斷地適應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與其他民族不斷地交流、融合,創造了豐富多姿、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

(一)服飾款式的多樣性

湘西苗族服飾款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有花帶、圍裙、花鞋、裹腳、腰包、褡褳、雲肩、圍涎、裙子、頭帕、童帽等等。以圍裙和童帽進行詳細描述:

1. 圍裙。圍裙的式樣概括起來有四種:第一,圍裙熊,左右下三方繡着花邊,呈四方性狀;像一幅門簾,把腰下圍住,遮住前面的褲子;是盤瓠後裔女人的裙款式。第二,桶裙,成桶形,兩角縫釘着兩條織有各種圖案的花帶,把腰部下身全部圍住;褶有百褶紋路,繡着美麗的刺繡花紋;裙的上方鑲有一幅花邊的布邊;桶裙比圍裙熊寬,由僚人的桶裙發展而來。第三,背裙,即“背兒裙”,由一塊倒三角形的裙頭和一塊長方形的裙布組合而成;裙頭上繡有花鳥紋樣,布裙上打綴彩珠和銀片;裙頭和裙布上縫繫着花帶,可以把孩子捆在後背上。第四,圍裙顓,兩邊縫系花帶,捆住後腰;形似三角形,比較短,僅僅並齊胸前衣服,好像貼在衣服上,是灌兜後裔婦女的裝飾品。

2. 童帽。湘西苗族的童帽分類繁多,有兔兒帽、風帽、魚尾帽、狗頭帽、瓜蔓帽、虎頭帽等。兔兒帽是帽頂兩端用布做成各色兔耳朵形狀,並在布耳朵上面縫上兔毛。狗頭帽的帽頂繡上豐富多彩的花紋圖案,用布面棉芯做成帽側、帽檐,在帽側上間隔地打綴着銀片和銀鈴,帽檐上綴着一排銀質的小羅漢,銀鈴叮噹作響,很是動聽。魚尾帽,在帽子上縫製一塊形狀如魚尾、長短不一的繡花彩布。風帽上繡多種花草、動物圖案,前檐綴着銀佛,具有給兒童遮擋風沙的功用;以紅緞料作為製作材料。童帽按季節確定式樣,夏季戴“冬瓜圈”式樣,冬季戴“風帽”式樣,春秋戴“紫金冠”式樣等。

(二)服飾圖案的生動性

1. 湘西苗族服飾圖案內容源於秀麗山川和故事傳説。苗族刺繡中的圖案往往來源於自己所居住的地理環境:村落、溪流、山坡、道路、巖石、台地、田野、樹木、森林、石橋、木樓……刺繡流行着“浪務”和“彌埋”這兩種花邊紋樣。圖案是兩條折線形狀的白色橫帶,細小星點花紋點綴在橫帶之間(苗語稱“歐多民務”),表示黃河、長江或洞庭湖。“彌埋”花邊是由無數個馬的抽象花紋相互間連成一串,橫貫在河水中間,兩側分別是朵朵立形花簇和小山(苗語叫做“秀高忍”“大埋擋務”),表示苗族先祖“經過大風大浪的媽媽花”的意思(苗語稱為“昂務乃本”),漢語的意思是“駿馬飛渡黃河”。外側是無數個花塔,重重疊疊,交錯羅列(苗語叫“高本高介”),表示崇山峻嶺。整個紋樣表達苗族先民遷徙的歷程:騎馬飛渡黃河、長江和洞庭湖,翻山越嶺,最終來到湘西山區安家落户。

2. 苗族服飾圖案取材於動植物。苗族刺繡中的動物紋極其多姿多彩,多種多樣,有龍、鳳、魚、蛙、蝦、蟹、牛、狗、兔、鼠、雞、虎、獅、鹿、象、喜鵲、麻雀、蝙蝠、蝴蝶、蜜蜂、麒麟等等,複合形圖案如魚與鳥、魚與龍、龍與鳥、麒麟送子、娃娃戲魚等等,圖案誇張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韻味。植物紋則絢麗多彩,有蘭草、竹子、楓木、松柏,有茶花、桃花、荷花、菊花、石榴花、牡丹花、梅花等花卉植物圖案,繡於袖口、襟邊、圍裙等服裝上,圖案生動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苗族服飾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作用

(一)有利於培養苗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者和繼承人

湘西苗族服飾藝術是苗族為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而進行手工生產的工藝美術,表現民族的心理特徵和審美情趣,是苗族文化習俗的載體,藴含苗族豐富的文化內涵。湘西苗族服飾藝術是苗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隨着湘西苗族物質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和外來文化的衝擊,物質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苗族年輕一代的主體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品味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民族的優秀傳統藝術不再像過去那樣重視、依戀、珍惜,認為傳統技藝“粗俗”土氣、耗力耗時,熱衷於時尚、新奇的現代藝術。傳統藝人普遍孤獨化、老齡化、邊緣化。

湘西苗族服飾藝術已走向沒落、蕭條。願意傳承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已微乎其微,苗族服飾藝術的傳承已經出現斷代現象。

湘西苗族地區的中學美術教學,對苗族傳統服飾藝術的保護和搶救,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湘西苗族地區的中學美術教學不能放棄對苗族傳統文化的繼承,應該積極提高民族藝術的在美術教學中的份量,促使學生系統瞭解苗族服飾藝術的產生、流變、造型、種類、色彩及其審美特點和民族特色,全面提升苗族服飾藝術感情和素養,使學生成為苗族服飾藝術的宣傳者、傳承者。

(二)有益於愛祖國、愛民族、愛家鄉的情感教育

美術教育教學不僅僅為藝術而藝術,具有情感、價值觀目標。它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魯迅先生説: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的藝術”。苗族服飾藝術是感情抒發、主觀想象、自由表現的民族鄉土藝術,凝聚着苗族先民的心血和汗水。苗族服飾藝術是直接地、形象地體現了本民族文化,最有生命活力,因為它植根於民間,“生長繁衍於自然、生活、人民中,滲透着理想、願望和感情,最普遍、最特殊、最土氣、最完美、最富有生命力。”

湘西民族地區的美術教育教學應將苗族服飾藝術滲透進美術課堂之中,把苗族服飾的各種藝術元素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以此形成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強調民族服飾藝術對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的培養,樹立正確健康的情感、價值觀。

總之,將苗族服飾藝術貫穿進美術課堂,積極合理利用本地民族藝術資源優勢,開展並普及民族藝術教育,可以使中學生深入認識自己的家鄉,增進對家鄉的感情,立志建設好家鄉;喚醒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發揚和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

(三)有助於提高美術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

首先,提高學生的美術創意能力。現當代,都認識到了民間藝術在中國小美術教學體系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缺乏創意能力是中學美術教學的侷限性。將苗族服飾藝術貫穿到美術教學中,可以克服傳統美術教學中機械呆板、流於形式的缺陷。把苗族服飾藝術的構成色彩、骨骼形式等與美術教學進行融合,培養學生系統觀、整體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次,提高學生的藝術觀察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人的觀察力需要經過後天訓練和培養。有些學生不具備對複雜物體內部結構的認知力和對細枝末節的想象力是因為缺乏觀察力的訓練和培訓造成的。苗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並熟悉自己民族的服飾藝術,在美術教學中,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進行引導,將苗族服飾的圖案置入一定的形體結構中,刻意觀察所要再現物體的紋樣細節、形體結構、圖案特徵,建立起學生個人主觀體驗與客觀物體之間的默契關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再次,提高學生的美術表現力。學生的美術表現力是衡量美術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標準。學生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的藝術審美表達必須具備很好的表現力。

在美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出發,研讀並發現苗族服飾藝術中的構成元素,理解苗族服飾藝術構圖中的點、線、面及其形、色,從而提高學生美術表現力。

三、苗族服飾藝術在美術教學中整合運用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濃郁的苗族服飾文化氣息教學情境

創設教學情境,注重聯繫學生鮮活的現實生活。對於湘西苗族學生來説,苗族服飾藝術資源是美術教學中所要發現、挖掘的日常生活情境資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民族藝術的價值。

以語言創設情境。用苗族本地語言形象地描繪和表達苗族服飾文化藝術,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示出一幅幅鮮明的、活生生的藝術畫面。以苗族形象化具體化的語言啟動學生心扉,激起學生情趣,趣味濃濃、興致勃勃。無疑,語言講授是創設情境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以實物創設情境。實物可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帶領學生走進社會,領略苗族風土人情;收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物,如苗族各種服飾款式,苗族服飾各種圖案,創設一種刺激氛圍,激發學生的體驗情感和美術創作慾望。

以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增加民族藝術信息量。蒐集有關苗族服飾藝術的視頻、電影,讓學生觀看、欣賞,拓展學生藝術視野,優化和豐富教學內容,直觀地感受到鮮活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作熱情。

(二)勇於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

美術是感官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比較陳舊、呆板,而且傳授的信息量有限,不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必須打破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

美術教學可以和苗族音樂融合,從而達到聲色俱全、音圖並茂的教學效果;美術教學可以與苗族文學結合,從而使學生產生遐想,彷彿身臨其境;美術教學可以與民族歷史教學相結合,從而讓學生感受民族文化藝術的厚重感。

敢於衝破教材的束縛。不偏重於書本知識,不因循守舊地拘泥於教學大綱。相對靜止的教材不能夠承載藝術世界,照本宣科不能夠提高美術教學效果。根據湘西苗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民族特點,樹立全新教材觀,用活教材,擴展空間,注重課外體驗和課外寫生。

把繪畫日記載入課堂。原始社會,人類早就利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除了口語、文字以外的“第三語言”就是繪畫。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感知能力和繪畫能力,要求學生每天以繪畫的形式展示自己學習和生活場景,表達自己的感情,促使其提高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讓學生思考。湘西苗族學生熟知本民族的服飾藝術、風土人情,通過苗族服飾藝術品的展示,調動其生活積累、美感經驗,悟出服飾藝術作品所要揭示的思想內容。讓學生思考、補充,展開其豐富的想象翅膀,讓苗族服飾藝術的具體形象在思考中“活”起來。

其次,讓學生觀察。達爾文説:“我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就要“解放學生的眼睛”。確定、明確苗族服飾藝術作為觀察對象後,訓練學生意志毅力,觀察到底,持之以恆。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進行比較,有順序、有步驟地觀察,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裏。多角度地觀察事物,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再次,讓學生表達。在美術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表達時間和機會。注重學生問、讀、講和討論。如解讀苗族刺繡中普遍流行着“浪務”和“彌埋”這兩種花邊紋樣時,可以設問:“浪務”指什麼? “彌埋”有什麼意思? 請學生討論、發言。還可以讓學生講述苗族遷徙的路程、歷史,有助於解讀苗族刺繡圖案的深刻寓意。

最後,讓學生動手。思考、觀察、表達的最終目的就是動手創作。如解讀苗族刺繡中普遍流行着“浪務”和“彌埋”這兩種花邊紋樣時,讓學生畫出這些花邊紋樣,做到“手腦並用”。只有動手創作,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學生的精力,領悟藝術內涵,找到藝術靈感,更利於開發繪畫能力,展現繪畫技能。

參考文獻:

[1] 吳新綠,譚衞華. 湘西苗族傳統服飾款式與生態適應研究[J]. 柳州師專學報,2011(5):6.

[2]左漢中. 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 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8:360.

[3]龍曉飛,石羣勇. 苗族服飾的生態審美透視[J]. 經紀人學報,2006:1.

[4]劉霞. 西南卡普技藝之啟承[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54.

[5]楊松林. 畫畫無正經[J]. 美術研究,1985(3):88.

[6] 吳禾. 地方高校民間美術教學體系的建構[J]. 泰山學院學報,2005(3):105.

[7] 王巖巖. 談中學美術教學的轉變[J]. 華章,2013(21):25.

本土文化融合到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的實踐

本土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當前,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由於受到學校辦學條件、學生自身差異、地域特點限制等方面的影響,教學實效不盡人意。將本土文化融合到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之中,因地制宜,有利於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創新美術教學形式,激活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提高美術教學效益,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特色,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和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一、依託本土文化,開發美術課程資源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在保證基本規定性的同時,給予教師教學更大的空間,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可見,構建農村中國小美術新課堂,教師必須順應新課改的需要,努力開發農村當地美術課程資源,充分挖掘當地人文、地理、自然資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內容,讓本土化、鄉土化資源成為美術的有益課程資源,對國家課程進行地域性補充,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感受美術與生活、環境、人類的聯繫,用美術表現生活,再現生活,展現美,創造美。

1.校園資源。

校園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美術教學中的透視、寫生教學,表現內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樹木等等,都需要利用校園中的現成資源,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校園特有的文化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潛在資源。比如,校園中的運動會、美術展覽、書法比賽、聯誼會、學生攝影作品展等,這些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助於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是美術教育成果的一塊實驗田。

2.自然資源。

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大千世界為農村中國小提供了豐富的美術資源,很值得利用和開發。藍天白雲、山川河流、奇峯秀嶺、紅花綠葉、田野風光、水中的魚、空中的鳥、天上的彩虹、稚嫩的青草、肥壯的牧羣、裊裊的炊煙、樸素的農舍……老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融入社會,就地取材,開“源”建“庫”,去發現、去尋找,從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去發掘事物的形式美與內在美,感受美術材料的形態、肌理、色彩、質地,讓學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邊,讓大自然的每一處景色在學生的筆下都變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比如,《鬧春圖》《青苗圖》《豐收圖》《蔬菜瓜果變變變》等,讓學生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還可以鍛鍊學生捕捉美術素材的能力。同時,農村中國小生有着比城鎮中國小生更多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教師可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藝術構思和創作。比如,利用自然形態的鄉土動植物資源,培養學生概括事物形象及綜合處理材料的能力,啟發學生髮現利用自然之美去創造生活美的思維方式;利用當地民居村落、人文景觀、民間傳説、神話故事及家鄉人物的精神風貌,充實和豐富農村美術課程資源,從而生動美術課堂,讓學生在藝術表達的同時體驗和享受不同材質的藝術創造以及相互交融的豐富情趣,藝術天賦得到充分發揮。

3.社區資源。

美術根植於生活。廣闊的農村中,有大量的能工巧匠,他們或根據日常需要,或作為謀生手段,就地取材進行創造,有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民間藝術。比如,剪紙、泥塑、紙紮、編織、麪人、木雕……這些民間藝術在造型、式樣、色彩、技巧方面都具有極強的藝術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學校可以定期邀請這些民間藝人來校進行講座、表演、示範、做課等,參與到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中,貼近學生,開闊學生視野,豐富美術教學內容,提升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的活力,使新課程改革空間更為廣闊。

4.家庭資源。

學生家長也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教師應發現和珍視。

在眾多學生家長中,有的擅長雕刻,有的擅長年畫製作,有的擅長泥塑……在家庭影響下,學生潛移默化中就會學到一些美術技能,教師可引導學生家長將可用資源用之於課程教學,通過開展互幫互學的美術創作交流活動,調動學生之間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美術能力的發展。對於家庭資源的開發,教師還可以定期請學生家長到校配合學校進行美術教育,也可以讓學生在勞動中提高其藝術實踐能力,鼓勵家長購置一些學生喜愛的藝術書籍、雜誌、音響資料等,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

5.教師資源。

教師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資源。美術課程教學,應重視教師資源的利用開發。由於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匱乏,一些學校把僅有的美術專業教師也變為語數教師。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現有美術教師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美術才能,有時可以將教師優秀的美術作品作為教材,供學生學習之用;另一方面,還可積極挖掘具有一定美術才能的其他學科教師的潛能,比如,有的愛好國畫,有的愛好素描,有的愛好色彩,讓他們及其作品成為鮮活的美術課程資源。利用教師間的優勢互補,豐富美術教學手段和形式,有利於美術課程的開展、發展。

6.學科資源。

學科整合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也應注重學科的整合學習。比如,除了美術教材之外,語文、音樂、科學、品德等學科教材上,也有大量生動鮮活的圖畫,不論是主題內容,還是色彩、表現技法,都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性,值得學生研討、利用,以此充實美術課程資源。

存在即資源。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説:“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有重視身邊的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並很好地加以利用,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才能有更好地發展。

二、依託本土文化,創新美術活動形式

美術教學最忌沉寂無聲。只有依託活動載體,拓展美術教學時空,才能真正讓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本土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為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帶來了新的契機。教師應根據美術學科特點,注重學生的參與、體驗和感受,積極探索適合學生、適合地區、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美術活動形式。

1.變廢為美。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看起來是“廢品”的東西,經過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製作,能夠變成可觀賞、有價值的藝術品,變廢為寶,變廢為美。諸如黃豆、綠豆、紅豆等植物種子,各種形狀、顏色的樹葉,小溪邊的卵石片、農家的各種秸稈、家禽羽毛、樹皮、樹根、石子、瓷磚、易拉罐、舊報紙等,都是絕好的美術創作資源,既經濟又實惠,既好玩又有趣。教師要引導學生活用各種材料,採用多種表現手法,創作出一幅幅漂亮的畫或一個個有用的藝術品。比如,用幹松果塗上各種顏色製作五彩菠蘿;用枯萎的竹子做成漂亮的雕刻作品;收集舊電池,製作成美麗的“城堡”;根據河邊卵石的自然紋理,設計製作各種精緻的卵石畫;用家禽脱落的羽毛製作成羽毛裝飾畫;用貝殼、螺絲、樹枝、樹葉、花瓣裝飾成盆景;用鐵絲、細線、稻草、植物的藤編織成中國結、掛飾;用泥土製作泥塑、彩塑;收集各種蔬菜的標本等。通過廢品變美,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製作力得到充分發展。

2.主題創作。

利用本土資源開展美術活動,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兼顧學生的“熱點”,圍繞主題精心組織。比如,以廢舊麻袋和毛線為主的壁掛創作;以地方建築(廟宇、橋樑、紀念園等)為主題的水墨畫創作;以本土特產(種子、玉米稈、蘆花等)為主的粘貼畫創作;以家鄉風土人情為主題的版畫創作;以當地歷史文化名人為主題的連環畫創作;以地方小吃為主題的陶藝製作;以樹根粘貼的書法活動……在教學中注入本土藝術元素,不斷拓展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創作中體驗,在體驗中創造。

3.立足民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創造一方特色文化。”農村有很多情濃、趣濃的美術題材。比如,農家人與鄰里和睦相處、趕農時互幫搶農活、鄉鄰間的聚會等濃濃的鄉情,農家人殺雞宰鴨、捕魚撈蝦、打年糕、磨豆腐、辦年貨、寫春聯、走鄉鄰、訪親友等特色的鄉俗,還有更具農家特色的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讓學生親身體會和深入到這些鄉土文化當中,並創作出具有特色的美術作品,真正理解其中所傳達出的文化內涵,啟迪學生的智慧,潤澤學生的心靈。同時,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無限生機,一幢幢小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四通八達,一排排現代化工業廠房,這些正是現代新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愛家鄉之情,引導學生暢想未來,為家鄉設計宏偉藍圖。此外,隨着時代的變遷,農家舊俗在悄悄改變,許多風俗賦予了新的涵義。這些反映當代農民新思想、新觀念、新習俗的題材,也是學生值得去捕捉的。比如,農民致富思源、富而思進的風尚,捐資辦學校,修村道,幫助貧困户等等。如今的農家有了錢,不僅買彩電、冰箱,還要買書、買電腦上網等等,讓學生攝取這些時尚畫面,變成一幅幅美術作品,留下美好的記憶,得到情感陶冶。比如,生成的《我的新家》《設計未來的家鄉》《讓家鄉的水更綠》《村子裏的小轎車》《家鄉新貌》等作品,讓學生在描繪家鄉新面貌新氣象的活動中增強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的信心。

4.作品展覽。

通過美術作品展覽,讓學生感受家鄉文化的獨特魅力,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繪畫能力、動手能力,增強自信心,鍛鍊學生敏鋭的觀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比如,舉辦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間木刻、刺繡、磚雕、扎染、皮影、木偶、版畫、漫畫、年畫、泥塑、根雕等作品展覽,學生在更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瞭解地方美術文化歷史,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本土文化真正浸潤學生心靈深處。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的生命力根植於本土化、鄉土化。美術教師應因地制宜地挖掘、整理、探索和實踐,秉承“發現鄉土智慧、傳播鄉土價值、激發鄉土創造、傳承鄉土文化”的理念,充分開發利用農村人文、地理、自然資源的獨特優勢,開展有農村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讓本土文化資源真正進校園、進課堂。只有這樣,農村中國小美術教學才能充滿生機,彰顯活力,大放光芒。

新課改條件下中學美術課中的德育教育實施

新課程標準對於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明確提出:“教學中要着重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觀察、想象和創造能力。”由此可見,中學美術教學並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德育。然而縱觀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內容,不難發現德育始終貫穿於美術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並體現在內容、目的上。如何聯繫併發揮好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的促進與激發作用,正是中學美術教師在新課改條件下必須要完成的嘗試與發展。

美術教學可以通過美好的藝術形象,向學生展示社會生活的畫卷,展示出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並提供區別善惡、美醜、榮辱、正義與邪惡的標準。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體現一定的社會思想,社會道德人生價值與追求、理想,使學生受到感染、啟迪和教育,從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果説德育重在曉之以理,那麼美育則重在動之以情,有情達理,導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於德育與美育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學生得到和諧、完善、全面的發展。

中學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之間。國中階段的學生基本上屬於少年時期,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開始步入青年時期。處於少年時期的國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於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於衝動,缺乏剋制能力,興趣廣泛但不穩定,好動卻容易犯規,對於生活中的善惡美醜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説明了國中學生教育的艱鉅性。中學生在追求美的過程中,對於區別美與醜的標準往往是模糊的,因此,對於什麼是美則容易產生錯覺。青春期的中學生有着特別強烈的好奇心理,他們常把“新”“特”“奇”視為美,這種現象當前比較集中地表現為:

校園追星現象。他們把港台歌星、影視名星視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戀、崇拜,有的甚至達到了癲狂的程度。再有一種現象,就是誤以醜為美。由於特殊的家庭或社會環境,一些中學生年齡雖小卻非常世故,他們主要以江湖義氣和“英雄主義”為特徵,把廣交朋友、出手大方、為朋友兩肋插刀等視為美。儘管這一部分學生比例不大,但影響卻極深,對於審美觀還不健全的中學生來講,這類學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極作用。因此,利用美術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美術教學的一項基本內容。在美術教學中努力挖掘德育內容進行恰當地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振奮學生的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愛國主義覺悟。這些我們都可以通過美術課程本身的內容去進行發揮延展。

在美術學習中學生可以瞭解到不同類型,不同時代的很多文物史蹟,這些豐富神奇的文物史蹟,無不藴含着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精粹,體現着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力。

同時在美術教學中還有很多優秀的歷史名作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欣賞過程,深入發掘其愛國主義思想內容,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如:《蘇武牧羊》《田橫五百士》《血衣》《開國大典等》反映中華民族英雄精神、愛國情懷的作品。

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對這些文物史蹟、歷史、英雄人物的講解、介紹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進而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貫穿德育在美術教學的始終,達到學生智力、特長與道德文化修養的共同發展。

國中美術教學的現狀及其效率提升策略

美術教育有陶冶情操、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能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對於學生將來的生活是十分有益的。每個不同階段的美術教育,都體現出了它不同的側重點,為學生在今後的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礎。

美術教育作為輔助教育中一個重要的學科,越來越被人們和社會所重視。

在德智體美中,“美術教育”提出得較晚。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美的追求日益強烈,美術教育必將體現出它更多的功能和實用價值。

一、國中美術教學的重要性

美術教育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富有教育性的,只不過這些性質比較隱蔽罷了。首先美術教育是有用的,它的價值在於培養一個能更好更快地去掌握這門技術並能很好地去利用它的人,人的素質的提高正是美術教育的價值所在,因而它是有用的。如果沒有美術教育,人的素質的提高也許會大打折扣,這是由美術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對於培養某些方面的素質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對待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1. 美術教育對提高智力水平的作用。心理學中把人的智力稱為一般能力,它是指在不同種類的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這些能力除了先天遺傳的因素造成高低不同外,還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來促進它的提高。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它必然能夠對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一般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在學生參與美術活動時必然要動眼觀察、動腦去想動手去創造去表現時實現的。

2. 美術教育對繼承優良文化傳統和參與文化交流的作用。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整個人類歷史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只要我們翻開人類的文化史就會發現,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代表當時文化思潮的美術作品,可以説在美術發展的歷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學生們在接受美術教育的同時無疑將領略到波瀾壯闊的人類文化史,從中汲取力量增強他們傳承優良文化的決心。

二、國中美術教學的現狀

與其他諸多課程相比,國中美術課程歷來是學生和教師投入較少的學科,因此一直以來國中美術的教學是比較低效的,究其原因,可以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1. 從學生角度來看主要原因( 1) 國中學生普遍對美術學習的目的以及美術學科的價值缺乏足夠的瞭解。大部分的學生認為美術可以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但同時也認為美術是副科,沒必要下過多的功夫。國中學生對美術學習的價值僅僅停留在書面理解上,在實際中並沒有認同。

( 2) 學生美術應用意識極其薄弱。美術知識學用脱節現象極為嚴重,對美術應用的範圍瞭解很少,更不知該如何用。

2.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主要原因有( 1) 學科“專業化”教學價值取向脱離了學生實際水平與需求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傳授為教學的基本宗旨,忽視大多數學生的美術需求,缺乏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以培養專業畫家的標準來要求所有學生,導致教學枯燥無味、學生興趣索然。

( 2) 在美術教學中,採取單一的傳授式課堂教學模式會導致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很少徵求學生的意見,基本採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操作為主、學生觀看為輔的師生單線傳遞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對書本上專業知識的記憶和訓練,忽視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

綜上原因,導致目前國中美術教學的主要現狀就是效率相對比較低下。因此,必須要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國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

三、提高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筆者通過多年的國中美術教學經驗和個人的一些體會,簡單總結了以下提高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1. 國中學校和教師必須首先意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加大美術教學方面的投入,將美術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重點考查,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學好美術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的認真對待美術課程,也使得學生家長加大在美術方面的投入,是美術教學具備了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2. 在使得教師和學生充分意識到了美術教學的重要性之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教學方法上使得學生提高對美術課程的興趣,使之能夠真正從美術的學習中學到知識。主要的措施有:

( 1) 讓學習與實際教學環境進行有效結合。課堂教學環境設計是否符合科學依據直接決定了學生們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在設計實際教學環境過程中,不但要對美術教學材料進行完全考慮,並且還要對於學生們的認知能力與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行深入瞭解,如果具有較大難度,那麼就會難以提升學生們的興趣,但是如果太簡單,也難以讓學生們掌握好新知識與新技能,依然無法提升學習效率。充分調動起課堂熱烈的氣氛,提升學生們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而讓學生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欣賞了作品,對繪畫技巧有了全面的掌握與瞭解。

( 2) 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課堂中進行操練。在我國傳統國中美術課堂中,一直是一種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模式,很少有學生能夠發揮的餘地。教師們除了為學生們灌輸作品要求,學生們進行作業完成的這兩個環節了。而國中學生們或許只有在課堂上大量的時間來完成了任務,但是並沒有生動地主觀情感體驗,缺少想象力與創造力,只不過是為了完成千篇一律的完成作業。我們在創建高效課堂的目標引導下,國中美術課堂不能實行滿堂灌,想要多用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方式。我們要儘可能多地讓國中學生主動去動手操作,讓課堂中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機會獲得成功,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增強主體意識。

( 3)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美術學習興趣。如可以採用示範練習法和誘導學習法。用示範練習法正是適用了這種學科特點,調動了學生的感官。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演示進行同步學習來掌握知識,形成美術技巧,學生能把知識轉化成自身的一種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點評,指出正確的學習方法與知識點,做到講解要有針對性,肯定成績與糾正錯誤同時進行。講解要運用集體講解與個別講解的方法,既針對全體學生,又針對個別特殊的學生。這樣,對於有效的教學是一個好辦法。而運用誘導教學法,讓他們真正理解知識點。學生的思維不盡相同,想象能力也不同,要想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水平,教師就要按步驟對他們進行啟發與誘導,讓他們學會發現“美”。

3.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效率

多媒體本身有着多種優勢,如有較強的吸引力及較強的説服力等,目前為止已經開發成功的大部分教學軟件將各種技術運用於其中,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更多地將注意力轉移至美術教學內容中,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學過程中採用多媒體還有一大優點,即節約了大量的教學時間。電教媒體信息量非常大,信息的搜索速度、顯示速度、轉換速度、傳播速度等都十分快,而且效率高,這樣就很大程度上縮短了教學的時間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豐富了教學內容。

《我為校園添色彩》案例介紹: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和學校的實際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學校環境,發現存在的校園環境中不和諧的因素,思考怎麼樣在現有的條件下為校園增添光彩。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比較漂亮的其他校園的景色幻燈片,讓學生們有一個直觀的美的感受。學生之間分組合作,通過研討,提出自己的設想,對小組的創意,大膽改造設想,分工合作,最終展現出一幅小組成員都滿意的設計方案。

四、小結

有效性教學是現代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要求,在新時期課程改革中佔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國中教師事業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基本規定之一。我們想要提升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從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提升教師的整體專業素養,構建和諧的美術課堂氛圍,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教師們要善於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進而增強教師教學效果,實現現代國中美術的最終教學目標。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美術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從基礎知識學起,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他們學會學習美術,學會用美的思考去感受美術。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開展美術教學,美術會成為學生的最愛。

參考文獻:

[1]任斌. 試論提高國中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J]. 教學心得,2011,5( 28) : 9.

[2]陳學文. 淺談如何提高國中美術教學的有效性[J]. 江蘇教師,2013,( 02) : 58.

[3]黃秀菜. 提高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 文教資料,2013,( 9) : 91 - 92.

[4]曹莉. 關於國中美術課堂教學現狀的研究[J]. 教師,2010,( 9) :99.

[5]錢宇倩. 提高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 教學時空,2012,( 6) :99.

[6]李岱謙. 淺談國中美術教學有效性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3,( 2) :160.

[7]賈長禮. 素質教育背景下國中美術課程中的學生評價方式研究[D]. 東北師範大學,2012.

[8]陳曙光,周興國. 新課程的意識要求: 從教學意識到課程意識[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07,( 02) .

實施美術教學評價遵循的原則與對策

一、當前美術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美術教學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美術教學評價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並非只是在學生完成作業後給出。有的教師課前讓學生收集了美術相關資料,在教學評價環節展示學生作品,根據學生的創作水平作出點評,師生也互評了,卻對學生準備美術資料和工具的情況及創作過程隻字未提,這容易給學生留下作品效果至上的片面印象。

2.美術教學評價重形式、輕內容。

“形式”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內容的泛化;“內容”即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評價。新課標實施之後,美術課程評價的主體變得多元化,評價的方式也多樣化,如師評、互評、自評、隨堂點評、師生談話記錄及學生成長檔案袋等。

但教學中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有效評價不多,評價往往形式化。如,教師問“好不好”“線條美不美”等,學生則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美”,這樣的評價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教師的評語缺乏美術專業術語。

部分教師所採用的評價語言往往過於簡單、籠統,缺乏美術專業術語,評語尚停留在“好”“漂亮”等感性層面上。一味地鼓勵、讚美往往會使學生對美術知識認識模糊不清。教師應使用“色彩與畫面協調……會更好”“線條變化、畫面構圖……”等直觀性強、學生易懂的美術專業評語。

4.忽視美術檔案袋的用途。

有的美術教師沒有真正領會美術學習檔案的價值,片面地認為它會增加教學負擔而將其忽視。另外,對學生的作業不加以甄別就放進檔案袋,勢必使其喪失指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的意義。

二、實施美術教學評價應遵循的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結果應讓學生信服,要有權威性。公平、公正是美術教學評價的標尺,缺乏公平、公正會把教學評價引入歧途,從而喪失美術教學評價的意義。教師應樹立公平、公正的評價意識,本着認真負責的態度,不因私利、情感和愛好來評價。

2.可接受性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是為了促進美術課堂教學行為的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學相長。因此,評價標準既要得到教師的認同,又要為學生所接受。教師應遵循鼓勵的原則,指出問題時語氣應委婉,如“如果……會更好”等語式,使學生倍感親切,效果會更好。

3.發展性原則。

美術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在於區分學生或簡單地判斷答案對錯,而在於促進教學、發展智力、形成創意。美術教學評價的根本在於其發展性作用。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欣賞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都有學習美術的能力,能在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

三、實施美術教學評價的策略。

1.注重學生美術學習開始、過程和結束的階段性評價。

學習開始的評價即前置性評價,是教師觀察學生所準備的學具和美術相關資料是否齊全而做出的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是針對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是否產生興趣、能否對自己準備或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創意聯想和創造表現、在美術課程中的表現和反應情況進行的綜合評價。學習結束的評價即結果性評價,美術教師應當依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和表現能力的不同,給予正確評價,並及時向學生反饋評價結果,以鼓勵其多樣化的美術學習方式。

2.採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

學生自評可以增強學生對自己的反思能力,根據自己的學習行為和結果做出反思性評價;互評有助於學生走出自我空間,增強與同學的交流和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創作構思、表現方式及技能技巧等進行綜合評價,肯定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中的進步,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3.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

美術學習檔案袋即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是用來收錄學生的美術構思草圖、設計方案、創作過程的步驟、自我總結及教師和他人(同學或家長)評價的一種資料夾。教師可以將學生美術學習的相關資料通過拍照複印、電子掃描等方法收集起來,便於管理和持久保存。此外,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經常翻閲自己的成長記錄袋,將自己檔案袋中的資料、作品等拿出來與教師、同學交流與探討。教師還應適時舉辦以質性評價為目的美術才藝展示、學術研究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與教師共同完成對美術學習的評價。

結語。

教師應本着真誠、平等、公正的原則,在認同學生美術表現多元化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在學校及所教班級的特點而制訂有效的美術教學評價策略,開發與各類美術活動相對應的評價工具,並將其運用於美術課堂實踐,從而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2]肖川,朱小林,鄧宏.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

隨着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傳統的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階段的時代需求.國中美術教師應立足於新課程標準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使國中美術教學模式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國中美術教學質量.

一、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有效的國中美術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對於促進國中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課標下進行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不僅可以充分調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國中美術教學質量,還能幫助國中生提高審美意識,培養空間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國中生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新課標下進行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勢在必行.

二、國中美術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措施.

1.使用"導學案"

"導學案"是新課程改革下的產物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編制、師生共同完善的學習方案其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學習探究活動提高學習效率.相較於傳統教案而言擴'導學案"具有更強的教學引導作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在國中美術教學中引入"導學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國中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投入國中美術學習中.在"導學案"的編寫過程中朋中美術教師應積極備課在充分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以教師小組為單位開展教學試驗活動洪同撰寫"導學案"初稿.國中美術教師可在教學活動開始前一天將"導學案"發放給學生滲考學生意見後進一步完善"導學案"並據此開展國中美術課堂教學.在課程結束後國中美術教師還應積極反思教學過程,總結"導學案"的優勢與不足做好記錄為之後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2.師生角色互換

新課程標準要求國中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因此朋中美術教師應積極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師生角色互換打造國中美術"生本課堂"."生本課堂"教學模式下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引導、輔助學生開展學習探究活動."生本課堂"能充分發揮國中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葛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現以廣東版國中美術教材中的《燈與光》一課為例注旨出如何更好地實現師生角色互換打造"生本課堂".國中美術教師在導入階段可採用音樂導入的方式,播放名曲《二泉映月》和《月光曲》並組織學生圍繞自身感受進行交流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美術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積極蒐羅各種充滿燈光美感的照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展示這些資料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注意力.教師還可以展示優秀的美術作品與學生共同探討並總結美術作品中關於燈與光的處理手法為學生進行優秀作品創作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3.教師點評藝術化

國中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國中美術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捉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國中美術教師在點評學生的美術作品時應注意點評語言的藝術性.國中美術教師應在尊重學生勞動成果的基礎上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作為點評重點,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點評.國中美術教師應對學生作品中的優點給予充分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作品中的不足之處國中美術教師應運用藝術化的表達形式使學生明確地瞭解到自身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改進達到發掘學生潛能的目的.另外,國中美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河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制定新型成績評定體系對學生的繪畫水平、審美意識、創作能力等因素進行全面評價,打破以分數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傳統成績評定模式,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

綜上所述國中美術教學是一門多元的、涉及面較廣的學科,國中美術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應積極反思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探索國中美術的有效教學方式,實現國中美術教學模式的創新.國中美術教師應始終貫徹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導學案"的積極作用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國中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捉進國中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豔輝新壇果標下國中美長教學探究[J].中學時代,2014(4).

【2】劉萍國中美長教學模式創新思考[升美長教育研究,2013(6).

【3】陳袁聰新課標下國中美長教學方法的實踐[升才智,2012(5).

標籤:美術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