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校園2.9W

《鳳凰琴》是導演何羣根據作家劉醒龍的小説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影片不僅僅為我們展示了教師的奉獻精神,更表現了基層教育戰線觸目驚心的現實狀況。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鳳凰琴觀後感,僅供參考。

優秀教育電影鳳凰琴觀後感

  鳳凰琴觀後感篇一

前幾日看了《鳳凰琴》後,我心中就有頗多感慨。《鳳凰琴》實際上是圍繞學校裏的轉正事件而開展的,這部影片,可以説是我國農村國小的一個縮影,箇中滋味,雖然我無法全然體驗到,但看過此片後,卻也能感受一二。

起初,我只是覺得,張英子並不討人喜愛,她一心想着自己的舅舅能幫助她走出困窘,走出農村,她和我們這些大多數的當代的孩子們一樣,對於難得擁有的工作挑三揀四,嫌這嫌那,不過,儘管不情不願,她最終還是去了,去了那個能改變她一生的地方。

在大山環抱之中,存在着這樣一所界嶺國小,這裏沒有高樓大廈,只有破落不堪的土屋,沒有一切城市裏的先進玩意兒,只有最原始的淳樸,這兒是山村,她工作的環境是山中的一所國小,有的最多的便是塵土飛揚。我無法感知,當英子站在界嶺國小之前時,她是何種心情,然而,我卻有一種難言的悲慼,這就是那時的中國山村,那時的學校。

我以為,這只是一部單純的成長史,張英子的成長史,然而,我又錯了,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最震撼我的絕不是張英子,而是界嶺國小的民辦教師和那兒的孩子們。在界嶺國小,校長每天給幾十個孩子做飯,僅有的兩位老師不僅上課,還要接送學生、修校舍、帶着孩子們上山挖草藥好湊足課本的錢。更令我震驚的是,每天清早,那飄揚的紅旗竟是在竹笛吹奏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們記得我們的國家,記得中國。”老校長感懷地説。是的,的確有如此效果,至少,那悠悠的笛聲吹進了我的心底,那一幕,我想,我將畢生難忘。

在片中,有兩個懸念,一個是鳳凰琴的來由,另一個則是張英子揭發民辦老師們虛報入學率的事。或許,從客觀上講,張英子並沒有做錯,然而,她的行為卻遭到了老師們譴責。因為她的揭發,界嶺國小失去了本可以拿到的獎學金,這已經不僅僅是正義與否的問題,而是上升為了在當時貧困山區中,最現實的問題——錢。錢對張英子而言,或許沒什麼重要,至少比不上她心中的道義重要,然而,她忽略了一點,對於這些山村中的孩子們來説,錢是最重要的,比一切都迫切,錢可以拯救他們的命運,可以改變他們的未來。看到她受指責時,我並沒有同情,在我看來,這是她應有的懲罰,為她所謂的道義,為她的不懂事,更為她的自以為是。我曾想過,如果她能夠多去了解一下那些孩子們的處境,瞭解一下老師們的苦心,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了。幸好,儘管不夠及時,但她後來終究是懂得些什麼了,終究是長大了,總算還來得及,不算太晚。

再談另一個貫穿全片的主線——鳳凰琴。終於要扯到轉正上來了,在這部片中,那些老師們是高尚的,儘管他們都在為能轉正而暗暗競爭,但在這種農村山區,轉正是他們的奮鬥目標,轉正,意味着領導、甚至是國家社會對他們的肯定,可以説,他們的暗地較勁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無論他們怎麼競爭,都沒用什麼不良手段,況且,他們心中放的更多的是孩子們。餘校長的妻子,明愛芬,她儘自己的一切努力着,她無非是想轉正,想讓自己的努力得到認可,讓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然而上天非但沒給她這個機會,還剝奪走了她了健康,當真的要讓她轉正時,她卻無福消受了,多麼遺憾,多麼讓人感歎。我想,在當時的農村,像明愛芬一樣有着坎坷命運的教師一定數不勝數,這是一種社會現象。

英子的舅舅,在最後講出了鳳凰琴的來歷,當年,他與明愛芬爭那一個轉正的名額,最終他靠關係轉正了,而明愛芬卻從此忍受着無盡的痛苦。這段與鳳凰琴有關的鮮為人知的往事,表達了英子她舅舅沉痛的愧疚之情。最後,英子爭取來的轉正名額還是落在了她自己身上,大家都説希望還在年輕人身上。英子終於是懂得了,她在清晨早早地離開了,我想,她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終有一天,她會回來的。

現在,人人都説,國家富強了,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這樣我們就可以放鬆農村的教育事業了嗎?《鳳凰琴》是沉重的,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期待着,有一天,鳳凰琴能奏出全然不同的、歡快的曲調。

  鳳凰琴觀後感篇二

《鳳凰琴》是一部現實電影,他直面山村教師的生存困境和山區教育的落後現狀。通過張英子的視角,影片再現了以餘校長為代表的山村民辦教師不畏清苦生活和嚴重滯後的教育設施環境,想方設法保證山區孩子有書讀,讀好書的山區教育現實。為不讓山區兒童失學,山區教師默默地做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和犧牲。從而歌頌了山區教師熱愛祖國,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們發現老師和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十分辛苦,餘校長等三名山村教師也各有自己的算盤,都想擺脱這樣的物質條件,都想轉正,所以他們為了藥材錢讓學生放學後採草藥,為了獎金在掃盲調查中弄虛作假。可這些沒有一項是為了他們自己,藥材錢是為了給學生交學費,獎金是為了修繕學校。他們除了上課還要接送、照顧學生,工資長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們仍然盡心盡力為着山區的教育事業。他們已經把教育當成了自己的事業,恪盡職守,憑藉自己滿滿的愛和教師的責任感,在極為艱苦困難的情況下,堅持搞好山區教育,付出了難以想象的努力和犧牲。平凡的教師,艱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山區教師撐起了祖國美好的明天。

到轉正名額真正來到學校的時候,他們又互相謙讓,最終給了殷雪梅老師------她當年因為參加轉正考試落下病根,多年疾病產生,需要人照顧,最後殷雪梅老師為了教育奉獻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終於轉正了,人生也因此圓滿終結。

電影給了我啟示,現如今教育改革不斷加快,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學生學雜費全免,教師待遇得到提高,我們還有什麼後顧之憂呢,我想如果你是個合格的教師,你必將付出全部精力於教育之上。我們要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昇華自己的思想,師德的形成離不開積極地自我反省。儘管電影中幾名老師爭着轉正,卻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教師職責,最後通過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長為師德高尚的教師。我們要向他們致敬,向他們學習,珍惜所有,關愛學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書寫壯麗的教育人生。

  鳳凰琴觀後感篇三

這部電影的名字就是電影情節中多次提到的《鳳凰琴》。

這是一部講述山區裏的教育狀況,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的電影。這部電影看起來真的很簡單,整個圍繞的就是一座山區裏的國小,主要人物就是國小裏面的三四個民辦教師和那羣孩子。

話題就是從張英子的大學聯考失利開始的。張英子連續兩次大學聯考都失敗了,於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個山區裏面的國小去當民辦教師。剛開始的時候,她很不願意。我想,換做是其他人的話也很少有説願意的。因為,那畢竟是個窮山區,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去受那份苦。後來她還是去了,是帶着對未來的憧憬去的。因為她舅舅説,以後還是有機會獲得轉機的。

進山的路彎彎曲曲的,感覺總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隻蝸牛在慢慢的挪動。所謂的學校只是幾間小小的破破爛爛的瓦房,外加一個小小的場院。要不是門前那面隨風搖曳的紅旗,簡直就沒有人想到那就是一個學校。讓人感動的是,學校雖小,老師和學生們卻堅持着每天舉行升旗儀式。國歌是老師用口風琴和竹蕭吹出來的,看似滑稽,卻無限的莊嚴,沒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這更加讓人感動的國歌了。校長説,升旗是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見。只要看見這面旗子,就知道這裏還有個學校。後來,張英子的爸爸就是順着這面旗找到了學校的。我想,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種向心力,是一種持之一恆的信仰。

在這個學校裏,孩子們不論大小,都是在同一間教室上課的。一個老師要負責同時給幾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山區裏的孩子很多都沒能上學,能上了學的孩子也要面臨着輟學的危險。學校裏的老師每天都利用課餘時間去挖草藥,然後拿去賣,得來的錢都給孩子們買本子的。想想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鋪張浪費的情況是多麼的嚴重,相比之下,我們,是多麼的不明就裏。也許,只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把我們拿來浪費的那一份東西留給這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世界就會平均一些。

張英子剛到這個學校的時候,不懂得原來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人是要努力爭取的,不管是用的什麼辦法。影片中,學校為了拿到一些獎金,就向上級謊報入學率。這件事情被張英子發現了,還告到了上級去。結果,準備好要用來修學校的獎金泡湯了。張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裏的她賭氣和大家玩起惡作劇來。後來,經過老師和同學遇到狼羣的攻擊,以及陪酒事件後,她才真正明白了這個學校的處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後來,張英子在省報上發表的關於這個山區裏的學校的文章,獲得了省裏的`關注,並爭取來了一個轉正的名額。張英子在這段時間裏面已經成長了許多,不再是那個一心只想着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這個原本是要給她的轉正機會讓給了這個學校的元老,校長的愛人明老師。明老師等這個機會等了一輩子,為這個機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剛開始的時候,明老師是有機會轉正的。只是,張英子的舅舅,也是當時那個學校的老師,為了轉正,就馬上和一個家裏有權勢的女人結了婚,利用她們家的關係得到了那個轉正的名額。也許,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急於離開這個小山區吧。而明老師,為了證明憑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認可。就是為了這一份認可和不福氣,明老師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張英子的舅舅在離開學校時,留下了一個鳳凰琴,鳳凰琴載着他滿心的內疚。而在我看來,鳳凰琴則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認的真心、良心。每個人都應該有這麼一個琴,留住自己的良心。當明老師填了轉正表後,滿足的離去時,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許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後轉正的機會,又轉回給了張英子。學校的老師都説,機會應該留給年輕人。其實,是大家都不願意離開這個學校,大家都不願意丟下自己肩上的責任。人活着,就是為了能給大家帶來一點點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