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電影成長教育的觀後感範文

校園1.38W

《成長教育》這部影片改編自一位女性的回憶錄,講述了一個少女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經歷。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成長教育觀後感,僅供參考。

電影成長教育的觀後感範文

  成長教育觀後感篇一

偶爾看了《成長教育》這部影片,從片名,我感覺這可能是一部説教的普通影片。也許是抱着這樣的心理,看起電影來,總愛向以往看過的影片聯想,猜測主人公、猜測故事的結局。但隨着故事的深入,我事先的一些猜測,以往對這類題材形成的觀點被一點點否定。不可能,我錯了,是經驗錯了還是影片表達錯了,直到影片結尾,女主人公以自身的成長給予我們提醒:我們想要的生活沒有捷徑。

在電影中,女主人公珍妮還是一個16歲的學生,她一直嚮往法國,穿上黑衣服可以抽煙,嚮往小資的浪漫,渴望着成長。影片從她的成長經驗、她的家庭給予她的期望,學校老師教育、突如其來的迷人愛情,浪漫的愛情生活、直到要結婚前發現愛情的背叛,走出沉淪重新努力改變自我,等等細緻的展示,將一個女孩轉變成女人的心理歷程,交給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既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女孩子的啟示,也是對這樣的家庭,這時候的學校教育提出的警示。究竟如何讓這樣年齡的孩子走出誤區,健康的成長,是不容易的問題。女生如此,男生也如此。

故事雖然是發生在英國60年代,但這樣的問題,一直是我們教育中的難題。上網查尋,才知道本片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Lynn Barber)的回憶錄改編。我這才釋然,無怪乎如此包含生活氣息。

珍妮是一個聰明開朗的小姑娘,就讀於英國倫敦鄉下一所女子學校的預科班,她的成績很好,是眾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某天,她遇見了成熟時髦、風趣迷人的男人大衞,並閃電般地與他陷入愛河不可自拔。大衞帶她見識了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和浮華奢靡,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從來未曾想過,這種生活如此輕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備考牛津的念頭也被拋諸到九霄雲外。

與大衞一起的日子看起來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卻如一記磚頭重重地敲在珍妮頭上:發現大衞是一個已婚的騙子,就住在她的家附近,她不是第一個找上門的受騙者。

珍妮的父母也發現,頻頻出手闊綽,談吐不俗的大衞欺騙了他們。激烈的衝突,孩子與父母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愛人之間。真相大白的時候,主人公不是像以往影片要麼自殺,要麼復仇,而是經歷痛苦的心裏醒悟,淚水沖洗去的是對於生活的錯誤認識,尋求幫助,向校長,向期望自己的老師,重新拿起課本,努力再努力,終於拿到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而面對通知,珍妮異常平靜,她真的長大了,不僅如此,影片又給了我們繼續的講述,而不是就此結束,大學生活的美好,她也有了新的男友,但內心的創傷,珍妮掩藏,就算説到巴黎,她也説自己很想去。又會開始的謊言?需要觀眾自己去思考了。

就此導演可謂將故事演繹的比較完美。但回過頭來,看珍妮的這一段成長,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深思。

在英國,珍妮也算不上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生”,在中國簡直算是墮落了。有的網友拿她與電視劇《蝸居》中的海藻對比,我覺得比較可以,但要認清前者是一個孩子,接受教育的孩子,後者是一個大學畢業的成人,起點的不同,註定結局不同。

影片與國產影片不同的地方,對於問題的爭論時,語言是那麼幽默,包含憂傷,像校長勸説:“沒有學位的人做不了大事。”女生反駁:“有學位的人也做不了大事,反正不是女人。讀書是很無聊枯燥的事情,教書也是很無聊枯燥的事情,大家都在相互折磨。你告訴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樣的對白下面舉幾個例子:

珍妮:行動勝於一切。如果我們什麼都沒做,又怎麼能有所成就。

斯塔布小姐(老師):無論如何,你必須要考上牛津大學。如果你不去,我會很傷心。

珍妮:我的選擇,要麼一輩子做那些困難且又乏味的事,要麼去巴黎享受快樂。

另一段對話如下:

珍妮:伯恩瓊斯(珍妮看見相框旁邊的一幅插畫)

斯塔布小姐:你喜歡嗎

珍妮:喜歡。仍然。

斯塔布小姐:仍然?聽起來蒼老而睿智。

珍妮:老是老了,卻並不怎麼睿智。

還有與校長的對話:

珍妮:也許你會認為我是一個墮落的女人。

校長:呵,你還算不上是一個女人。

從這些話語裏,能夠感受到對於教育,對於問題,不同人的不同觀點。

但如此的成長教育,對女生來説,是否強烈且過於衝擊?女生的慘痛教育,她的父母難道不該負相當的責任?女孩在遭受欺騙後,責問父母:“幼稚的小女孩難免被年長的男人所迷惑,那時候你們做了什麼?”

學校的教育有沒有缺位?老師也曾經不斷提醒,但只是點到為止而已。尤其是校長,我對於這樣的老師失望,在珍妮犯錯前,確實勸解了,但話語離不開分數,怕她對學校的影響。不過電影中的斯塔布老師是位好老師,雖然有點嚴肅保守,但當女生做錯事情回來求救:“幫幫我。”老師淡淡地説:“我等你這句話很久了。”

我真的不希望女生都是這樣成長:書本、學校、家長的教育,都不及現實給她的教育。或許有些女生從此破罐子破摔,但也有些女生終究拋棄幻想,明白人生最後還得依靠自己。希望女生,當然男生也如此。

成長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查資料: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以榮格等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提出的。他們根據《卡爾威特的教育》,這份在哈佛大學圖書館佔有一席之地的、長達1000多頁的教案,結合美歐二戰後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慮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在學習文化科技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做人、強化心理能力。”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成長教育的概念已為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等所關注,並已進入教育實踐階段。例如上世紀就已風行歐美的蒙特梭利幼兒教育、戴爾卡耐基成人教育、康斐丹釋成長教育,以及國內中國小的素質教育、多種情商教育、企業各種人才培訓等等,都越來越注重人的心理能力和思想能力的培養。

對於我們家庭教育,在當前物質利益誘惑。孩子的成長如何進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看過該影片,我被教育,被及時提醒。

本文中,我引用了一些電影介紹,不過該影片值得一看。

  成長教育觀後感篇二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成長教育》,觀看後心潮澎湃,提筆寫下這篇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長故事,Jenny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上課時總有她踴躍回單問題的身影。同時,她還是管弦樂團中的大提琴手,有一個酷愛學習的男友。因此,Jenny讓人十分羨慕。

她的命運,在遇見David後改變了。

那是一個下着大雨的下午,Jennny無助地拎着大提琴,站在路邊等公交車,這時,David開着一輛帥氣的跑車過來了,載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風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動,一種不知名的情愫在她體內生了根,萌了芽。此後,送花、音樂會、豪華酒店內吃飯、欺騙父母,與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隨隨便便地交給了David……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親眼目睹了一個清純好學的好女孩,變為愛慕虛榮的小太妹的過程。

Jenny終究明白了這場騙局,她心痛、孤獨、無助……,但最後,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話的激勵下,重新兑變成了那個聰敏好學的少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嚮往已久的牛津學院。

思緒斷了,腦海中不斷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終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有幾人,會不為這一場景落淚?有幾人,會不喜愛清純好學的她?有幾人,會不為她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動?有幾人,會體會不到她變回原來那敏而好學的自己後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有前進的動力才會實現理想,兩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這個女孩,自身有着一股狠勁,堅強的承擔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過青春的叛逆。

但這又有何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裏想要改正錯誤,併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將來的一天,你一定會站在花叢中,抿脣淺笑。因為,那時的你已經付出了努力,此生無悔!

  成長教育觀後感篇三

影片《成長教育》描寫一位16歲女孩面對成長經驗、家庭期許,以及突如其來的迷人愛情介入下,從女孩轉變成女人的心境歷程,作文之觀後感:成長無捷徑——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16歲的珍妮是一個聰明開朗的小姑娘,就讀於英國倫敦鄉下一所女子學校的預科班,她的成績很好,是眾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學的"種子選手"。某天,她遇見了成熟時髦、風趣迷人的男人大衞,並閃電般地與他陷入愛河不可自拔。大衞帶她見識了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和浮華奢靡,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從來未曾想過,這種生活如此輕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備考牛津的念頭也被拋諸到九霄雲外。

與大衞一起的日子看起來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卻如一記磚頭重重地敲在珍妮頭上。她從一個天真活潑的女學生變成了一個世故圓滑的女人,她開始反思這種生活是否真的是她想要的……

《成長教育》適合每一個少女觀看。它並不是説教,相反是用切膚之痛來讓人清醒。然而電影之外的我們要成長,並不用非得真實經歷一番不可。這部影片就告訴了每個女孩,在成長為一名公主的路上時沒有捷徑的,當現實生硬的告訴你,這個世界沒有王子,你還會相信童話嗎?王子和騙子只是一個男人的兩面,那麼經歷一番過後,我們還是會回到起點,回到努力成為公主的艱辛道路上。

影片一開頭是在歡快的音樂中出現的各種遊戲的簡筆畫,給人一種青春萌動的感覺。而事實上珍妮也的確是一個年輕,聰明,漂亮,還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言的中學生,在青年管絃樂隊拉大提琴,學拉丁文,看英語書,按照父親的要求朝牛津努力。但是這種顯得太過功利的目標下,女孩的叛逆也顯而易見,或許她之後想要走人生捷徑的選擇也是這種功利教育所造成的。當年輕女孩在雨中邂逅開着高檔車的成熟男人,幽默風趣的談吐,如果你遇見的是一個會説:“正常情況下,你應該拒絕和陌生人説話。但是我熱愛音樂,我擔心那把大提琴禁不起雨淋,你可以把它放到我車上,然後你跟着車走。”你會説不嗎。之後那懂得音樂,高雅的品位深深的吸引着年輕的女孩,她似乎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之後大衞帶着珍妮頻繁的出入高級場所,音樂會,高級酒吧,拍賣會,旅行,少女漸漸迷失在這些燈紅酒綠之中。她覺得這就是她想要的一切,而且大衞可以讓她得到一切而不是辛苦的去考牛津,她唯一的底線是等到她17歲生日,最後她退學了。然而大衞並不真的童話裏的王子:她發現他所謂的房貸工作就是給黑人介紹住處,然後一些害怕有色人種的白人老太太就會害怕,他就低價收購她們的房子再高價賣出來賺取差價;所謂藝術品工作就是以手段騙取或是低價收購普通人手上的文物和藝術品。並且就在他們訂婚後,她才發現大衞已經結婚生子,她更不是第一個和大衞一起的女孩了。夢醒了,所謂的王子充滿了謊言。值得慶幸的是,珍妮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努力地道路上,並且明白成功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成長教育》並不單單是探討女孩自身的教育和成長過程,事實上,影片也在檢討父母的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當真相浮現後,珍妮忍不住大聲質問父母:“如果説愚蠢的女學生總會被光鮮年長的男人吸引,那你們倆呢?”片中的父母一心只想讓自己的女兒將愛能過上高檔生活,但他們起初的教育除了功利以外還無可厚非,只是當大衞每次要求帶珍妮出去時,編出的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勢力的他們完全喪失了鑑別能力。甚至最後大衞向珍妮求婚時,他們卻鼓勵她,放棄努力已久的牛津,嫁給大衞,理由是:他給你的所有一切便是教育的目的。這時,影片對於這對父母失敗或者説根本錯誤的教育揭露無遺。

《成長教育》所展現的教育層面是多層次的,有父母的教育,有傳統的學校教育,有自我教育和挫折教育。影片中所提到的學校教育也是存在缺陷的,儘管老師們在珍妮和大衞交往的過程中曾給予警告,但是事實證明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多麼的缺乏説服力,太過教條化,根本無法使年輕人感知和理解。但是影片最後還是寄希望與廣泛的學校教育的,珍妮最後迷途知返,在原來的老師的幫助下,順利考入了牛津,回到了女孩的正常成長道路上。

片中珍妮熱愛法國,她學生時代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去法國,後來大衞的到來讓她夢想成真。然而過早的夢想成真只會讓人覺得心靈上的迅速蒼老。當她過後回想起穿着法國女人風格的衣服,在街上和其他情侶一樣跳舞喝酒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就像一個老女人沒有了夢想。當經歷過一切後,物質過,浮華過,再回到牛津的純真裏,她便更懂得珍惜這一切。當她重新和年輕男孩在一起時,男孩説將來要帶她去巴黎,她依舊錶現出對那裏的神往,就好像她從沒去過一樣。事實上,我們的夢想如果不是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而達成的,你會發現,

它始終不如自己所想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