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宿建德江》原文閲讀及賞析

校園9.48K

【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原文閲讀及賞析

【出處】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意思】四野空曠,天顯得比樹還 低;江水清澄,水中的明月與人靠得那 麼近。

詩句以空曠、清寂之景,寫孤獨、寂寞之情。“寫景,而客愁自見”(沈德潛《唐詩別裁》)。“‘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張謙宜《絸齋詩談》)

【鑑賞】 日暮時分,詩人將小船停泊在建德江畔沙洲岸邊,隨着夜色 的降臨愈發生出濃濃的愁思。曠野一望無際,穹蓋似的夜空似乎低垂下 來,幾乎接觸到樹梢之上。一泓平靜清澈的江水之中,明月的倒影別樣地 清晰明亮,與船上的自己格外接近。詩人將天穹、曠野、清江在靜謐的夜 幕下完整地融為一體,營造了一種空曠遼遠的意境。然而天地之間的曠 遠又伴隨着形影相弔的寂寥,為詩人本就敏感的羈旅之心增添了幾分愁 苦,唯有凝望着水中的月影來求得些許慰藉。詩句所寫之景清冷空曠,所 藴之情惆悵淒涼。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原野空闊,江 水清澄的月夜美景。[例]淮河經江蘇 入長江一段,水面浩渺;到了晚上,萬籟 俱寂,節令又已經進入深秋,岸邊縱然 有樹,也早已木葉稀疏乃至盡脱;一眼 望去,越發顯得空曠寂寥。孟浩然《宿 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寫 的也是這種情境。(錢仲聯等《元明清 詩鑑賞辭典》)

【全詩】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解題

這是詩人在旅途中寫的詩。建德江是流經浙江省建德縣境內的一段新安江水。詩寫船兒在雲霧繚繞的江中小島邊停泊,蒼茫的暮色增添了流浪異鄉的愁緒。遠望空曠遼闊的原野,好像天幕比樹還低,似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近看清澈的江水,映在水面的月亮好像是在親近自己,又多少給人一些安慰。

詩中淡淡的鄉思,脈脈的煩愁,與幽清的江邊晚景融在一起,組成了一幅清麗的圖畫。詩的後兩句為寫景名句,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註釋】

宿(sù):過夜。建德江: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的一段。

泊(bó):停船。 客:旅行者。這裏指作者自己。

曠(kuàng):遼闊。

【全詩鑑賞】

這是一首以刻寫景物出色,且成功地抒泄了作者情懷的景情交融的.著名五言絕句,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唐開元十八年(730)秋,詩人漫遊越中之時。“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浙江省建德縣的一段;浙江有二源, 北源為新安江, 南源為蘭溪, 二源在建德縣城東南會合。

起句“移舟泊煙渚”,寫舟中,點出江上,意為將船泊停在江中水氣籠罩的小洲邊, 既點題, 又為以下的抒情寫景張目。次句“日暮客愁新”寫日暮,點出夜宿,意為停舟於煙氣迷茫的洲渚,暮色中引起一番新的愁思。孟浩然的山水詩,大多是排遣仕途失意、窮愁苦悶之作。他是一位不甘隱沒而又不得不終身隱沒的詩人, 曾在 《歸終南山》詩中感慨系之地詠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引起唐玄宗的極其不滿而發放回襄陽老家。作本詩之前兩年,即開元十六年(728)冬,詩人冒雪入京應試,然而科場失意,於十七年冬又冒雪返里。還襄陽後不久,又離鄉赴洛陽,旋又自洛之越,遍尋越中山水佳勝。詩人從洛陽動身時曾寫 《自洛之越》一詩: “遑遑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且樂杯中酒,誰記世上名。”可見,詩人的追尋山水,同謝靈運一樣,是一種憤世、遁世的表現,而他的山水詩亦大多作於這次考進士落第後長期漫遊吳越之地途中,情調低沉而微露疾憤心理。當他“八月觀潮罷, 三江越海潯”(《初下浙江舟中口號》),遊蹤至建德江上時,正值夜晚之時, 泊舟夜宿, 憑舟閒眺, 暮色四合之中, 更覺前途迷茫,舊愁未消,更起一段羈旅懷思之情,是為“新愁”。故於本詩,不可但欣賞其寫景之工妙, 而不見其 “客愁”之所在。在手法上, 開頭兩句也極有特點。“日暮”與 “泊”、“煙”聯繫緊密, 因日暮而泊舟停宿,亦因暮色而使江面水氣迷濛。同時,“日暮”又是撩起 “客愁”之具體時、空原因。兩字簡約, 聯接上下兩句, 通過時間、地點、環境之點寫, 自然而然地引出“客愁”,可謂針線密切,筆法有致。又一般絕句之章法,於首句起,繼句承,第三句轉, 然本詩異乎此, 三四一聯作對而結, 而轉則置於 “客愁新”三字, 將承轉兩任均移於繼句擔之, 格式少見。

三、四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為一對句,鋪寫景物。暮江閒眺, 月光水色之中, 詩人見到: 原野平曠, 天空廣袤, 遙望遠方天際, 好象天比樹還低; 江清月朗, 一頃澄澈, 俯看水中月影, 倍覺分外親近、可愛。曠野煙樹, 江水朗月, 極目如畫, 歷歷在觀, 確為寫景之名句。其中“曠”與“低”、“清” 與 “近” 相依相存, 搭配有致, 匠心獨妙。因 “曠野”而覺 “天低樹”因 “江清”而覺 “月近人 ”; 反之, 又因 “天低樹”而極顯“野曠”, 因 “月近人” 而極顯 “江清”。此, 通過審美視覺中景物幻比及詩人主體情感變化活動之描寫,做了一次出色的意象傳達,把詩人孤身夜宿江渚,心隨明月而去的心境烘托而出。“低”、“近”二字,均為形容詞轉作動詞, 分別與“曠”、“清”配合在一起, 極其傳神, 使所寫景物特色倍顯而出。此聯出色, 不止於單純寫景狀物之工, 更在於景中融進了作者孤寂悵惆之情,與前面的 “客愁新”相呼應。試想:天地空曠寂寥,惟有冷清江水與江中月影與旅人為伴, 詩人滿懷愁緒, 視近眺遠, 在這寧靜而廣漠的宇宙中索思觀照。我邀明月, 明月邀我, 無不親近之至, 於是胸次大開,寂孤之愁心終於得到了些許慰藉。而欣悦之餘,江水復不明淨,皓月復又水中, 詩人之愁情復又再起。故此兩句字面雖未見寫情, 但畫面上不見表現的, 讀者從氛圍渲染中未必體會不到, 所以只此四野茫茫, 江水悠悠, 明月孤舟, 詩人羈旅惆悵、思念故鄉、仕途失意、理想幻滅、人生坎坷……,種種失意人生之“愁”情已躍然紙上,無需再加任何言説了。情在景中, 如花在鏡中, 月在水中, 在此, 藝術的隱與顯、虛與實關係處理的極其成功, 為情與景妙合無垠之佳句。故沈德潛評此詩説: “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此聯在藝術表現上還另有特點。原野空曠,江面平碧, 月映水中,如此琿穆優美之江上夜景為何反與詩人徒添新愁呢?是因旅人孑然一身, 客遊在外, 愈逢美景而愈觸情思。故此聯實以反襯手法, 以美景寫哀愁, 倍覺其愁。

歷代評孟浩然詩之風格為沖淡、清曠,此詩正復如此。全詩風韻天成,思與境諧,含而不露,於恬淡中見味,使人涵詠不盡, 為一意境清遠的山水佳作, 同時亦為唐代山水詩創作中清淡一派優秀成就之代表作品之一,至於本詩及其它孟詩中山水與行旅相結合的表現特點,在推動謝眺所開創的山水與行旅題材相結合的創作新風,使山水題材徹底地從玄言詩的頹風陋習中解放出來,並開創盛唐山水行旅詩創作風氣方面,其成績就更值得肯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