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集錦10篇

校園3.18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集錦10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①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兩步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瞭解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②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發現、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

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教科書P24的遊樂園情境放大圖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尋找數學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

1、談話: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到遊樂園玩嗎?你們看,這些小朋友玩得多開心啊!在這個遊樂園裏,小朋友們參加了哪些活動?

2、引導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圖上告訴我們什麼信息?你能根據有關的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交流數學問題:學生四人小組活動,交流各自發現的數學問題,並在小組內解決。(教師巡視,瞭解情況)

4、質疑:剛剛在小組活動時,老師發現根據兩個信息提出的問題,小朋友很快就解決了,可是有一些小朋友根據看木偶戲這一情境提出的問題卻難倒了很多小朋友,那到底是什麼數學問題呢?一起來看看。

二、探究加、減法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看木偶戲的情境圖。

談話:從圖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麼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把三個信息板書出來)

2、四人小組交流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1)應該怎樣解決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2)學生獨立思考後,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全班交流,教師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板書出來。

①22+13=35(人)②22-6=16(人)③13-6=7(人)

35-6=29(人)16+13=29(人)22+7=29(人)

④22+13-6=29(人)⑤22-6+13=29(人)

學生説每一種方法的想法。

(4)觀察比較,選擇自己喜歡的解決方法。

讓學生了解前三種是分步列式而後兩種是綜合式。①和④想法一樣,②和⑤想法一樣。前三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但想法是不同的。

説説自己喜歡哪一種解決方法,這種方法是什麼?(同桌互相交流)

3、小結:你發現今天所解決的問題和以前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三、練一練,進一步鞏固兩步解決的問題的方法。

1、P6第1題。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尋找信息和問題。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集體訂正(學生説想法)

2、P7第4題。

(出示表格)瞭解表格每一欄表示的'意思。

求中國隊的總分這個問題,怎麼解決?(要先求出什麼再求什麼?)

學生獨立完成下面幾題,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有什麼問題嗎?你能在生活中尋找到這樣的兩步解決的數學問題來考同學嗎?請把這星期尋找到的問題整理到數學銀行裏。

[課後反思]

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圍繞問題的解決採取與之相關的信息,創設開放性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析數學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解題的思路,初步學習解決兩步計算應用題的解題步驟與方法。課堂上老師採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新課程強調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經歷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再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師都藉助多媒體將教材中靜態的內容動態呈現。然而農村大部分學校教學條件還比較落後,許多學校連幻燈都沒有,更別説多媒體了。可以説,多媒體教學尚屬貴族消費,許多農村國小教師只能是望洋興歎。為此,在這偏僻、落後的農村國小,要用好新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立足實際,根據具體的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最近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不少老師的探討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沒有多媒體的課也同樣精彩。現將長方體的認識一例整理描述如下,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課題

師:(手中拿着紙牌)這張紙牌是什麼形狀?這一副紙牌呢?(生:一張是長方形、一副是長方體)。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生:牙膏盒、化裝品盒、粉筆盒、冰箱

師:你們覺得長方體有什麼特點?

生:(略)

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徵還是有所瞭解的。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評析: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即紙牌入手,從平面到立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直觀上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建立了長方體的表象,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

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模型(事先準備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們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麼?

生:面。

師:再用手摸摸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共有的邊,它叫什麼呢?

生:有的説叫邊;有的説叫線段)。

師: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稜。同學們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的稜。再用手摸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

生:有一個點。

師: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評析:藉助教具、學具,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觸摸長方體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稜和頂點等三個要素,為進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做準備。]

三、動手實踐加深理解

1.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點。先請每組同學選擇1~2個想研究的長方體物體,採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當然也可以用信封裏的長方形紙片做一個長方體,看同學們能否發現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徵?待會兒每組派代表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

師:哪組願意先派代表來説説?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了這麼多的辦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 2個面是相等的。

師:現在,你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進一步觀察,看一看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長方體稜、頂點等特點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條稜?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時,要有序、不重複、不遺漏)

學生討論後,分組彙報。

師:怎麼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學生分組彙報證明方法。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再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個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頂點?

3.抽象概括總結特徵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特徵,誰能較完整地説一下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評析:改變以往教師包辦的做法,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其在看、數、量、剪、拼、比、想等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並凸顯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及探究能力。]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小組合作,做長方體的框架。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並討論彙報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再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説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教師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評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一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再現了長方體的表象,有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注重在變式中理解,通過把長方體的橫放、豎放、側放,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長、寬、高的含義。]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知

1.基本練習:P23第1、2題。

2.綜合練習:P23第3題。

3.拓展練習:(填一填)

(1)把一塊長、寬、高分別是16釐米、11釐米;7釐米的長方體,平均鋸成兩塊小長方體。

其中每塊小長方體都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

(2)面積增加了( )平方釐米。

[評析: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得到了培養。尤其是第3題的變式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又培養了靈活應變能力。]

五、全課小結總結昇華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略)

[總評:本節課求新存異,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須的教具、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稜、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製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徵,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並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發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這節課學生在搭立體圖形的過程中觀察、探索,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感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不同,並且用語言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發展空間觀念。

這節課由4個實踐活動組成。

1.訓練注意力。

2.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3.通過提問來判斷並搭出立體圖形。

4.根據指令用長方體、正方體、球搭立體圖形。

三、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們的學生來自城市。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學習了從兩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在二年級上學期,學生又學習了從三個方向觀察簡單的物體。學生在一、二年級所觀察的都是具體的事物,如汽車、房子等,在此基礎上,這節課學生學習從三個方向觀察立方體,不再是具體的實物,而是抽象的立體圖形,而且還要求學生用具體語言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學生已經有了生活經驗、實踐活動經驗,再通過動手操作、實物觀察、想像、描述等活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

四、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訓練注意力

同學們,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請大家根據老師的口令行動起來,老師請兩位同學在講台上表演。

請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請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請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後面,指左面……

(二)活動二: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創設情境。

同學們,我們的後操場工地上有許多叔叔總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嗎?

説得好,他們正在為我們蓋新的教學樓。半年以後,我們就可以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教學樓了。同學們,你知道在蓋大樓之前要先做什麼嗎?對,要由設計師精心設計好大樓的圖紙,比如一共有幾層,每個房間有多大面積、幾個窗户等等,然後才由建築工人按照圖紙去蓋,那麼今天的數學課我們就來當設計師和建築工人,一起來搭房子,好嗎?

2.唐老師設計了一棟大樓,想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立方體搭一搭,比比哪個同學能夠理解老師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來。我請兩個同學上台來搭,其他同學在下面搭。

橫着放3個方塊,在中間方塊的上面放一個,把右面的方塊拿去。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時反饋,發現問題立刻糾正。)

同學們,你們搭的和唐老師設計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這個設計師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築工人。

3.大家想想,老師剛才給你們發了幾條指令?最優秀的設計師要儘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揮建築師,我們看看哪些同學能夠做到這一點。下面我請一名同學做設計師,在講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請一名同學在講台下面設計,注意不讓其他同學看到他的設計情況。)

李想設計師,請你説説你的大樓是怎樣設計的,其他同學作為建築工人,咱們看看誰最聰明,能夠很快明白設計師的意圖。

4.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做設計師,先自己搭出一棟大樓,注意用書擋住不要讓建築工人看到,然後設計者用盡可能少的指令讓建築工人搭出你設計的大樓。做完後同桌互換角色,練一練。

(教師注意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要注意發現典型的設計方案。)

哪位設計師上講台來,把自己的設計告訴全班同學?

(三)活動三:通過提問來判斷並搭出立體圖形

1.同學們,唐老師還有一個很棒的本領呢!我不看你們搭好的大樓,而且也不用同學們給我指令,只要我動腦筋想一些問題問你們,根據你們的回答,我就會搭出和你們想的相同的大樓,我們試試看吧!高原,請你回答老師的.問題:

你用了幾個立方體?從正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上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側面看是幾個正方形?

你看,老師搭的和你想的一樣嗎?(教師邊問邊搭)

2.請大家想想,老師問了幾個問題?哪幾個問題?同學們,高原用了4個立方體,為什麼從上面、正面、側面看的結果會不同呢?現在就請大家搭出和高原同學想的相同的房子,你從上面、側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説的那樣。

3.下面我再請一名同學做設計師,在講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我們請建築工人一邊提問題,一邊搭一搭。

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做設計師,先自己搭出一棟房子,然後建築工人用盡量少的指令提問設計師,根據他的回答搭出房子來。同桌互換角色練習。(教師注意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4.誰想知道別人的大樓是怎樣搭的?請你上講台,提問你想知道的同學,我們大家一起搭,看是否能夠搭出和他設計的一樣的房子。

(四)活動四:根據指令用長方體、正方體、球搭立體圖形

1.同學們,我們不僅帶來了4個正方體,還帶來了一些長方體和球,我們可以用這些物體來搭一搭。下面聽老師説,大家搭:

先放三個正方體,正方體的前面放一個球,長方體放在三個正方體的上面。

2.請同桌兩人合作,完成這個活動。

總結:你今天學到了什麼?假如你是老師,你還想和大家説些什麼?

五、教學反思

記得這學期剛開學的時候,我們拿到教科書就急忙通讀了一遍,然後再一起談感想。我們説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單元,都認為這節課學生理解掌握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大家都説,他們會搭出來嗎?但是通過實踐發現,我們太小看學生了,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能很順利地完成搭立體圖形的任務。不過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能夠搭出圖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後的教學中慢慢培養。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也獲得了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穩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國小生的特點。我們要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節課,學生學習情趣高,個個搶着發言,搶着上台來演示,甚至有的同學一邊舉手一邊都想下位子,看來比較亂,但是他們都是為了學習,這樣的“亂”是學生參與學習的表現。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思考,我們只有不斷地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才能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

六、案例點評

這節課教師圍繞空間觀念的培養,組織了四個數學活動,一是左右等方位的摸一摸活動,然後是教科書上提供的兩個活動,最後是一個提高的活動。這四個活動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對於本節課的重點二、三兩個活動,教師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先是由教師演示,再讓個別學生演示,然後讓大家總結經驗,最後讓同學們合作操作。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掌握這節課的知識。

整節課中,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種實踐活動,學會了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立體圖形,並初步學會了用上、下、左、右、前、後等方位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學習瞭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使學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夠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2.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比較、解答應用題的能力,培養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這類應用題的分析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列式。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1.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用什麼方法?(用除法)

2.解答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應用題,關鍵是什麼?(找應用題中的標準量,也就是單位1,誰是標準量,誰就做除數。)

3.口答,只列式不計算。(用投影出示)

(1)5是4的百分之幾?4是5的百分之幾?

(2)甲數是50,乙數是40,甲數比乙數多多少?甲數比乙數多的`數是乙數的百分之幾?

(3)甲數是48,乙數是64,甲數比乙數少多少?甲數比乙數少的數是甲數的百分之幾?

4.板書應用題。

一個鄉去年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分析:通過讀題,在這道題中,誰是標準量?

你是從哪句話中找出來的?應怎樣列式呢?

如果將這道題的問題變為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應該怎樣分析解答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繼續研究的比較複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板書課題:百分數應用題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3。

例3 一個鄉去年計劃造林12公頃,實際造林14公頃。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1)學生默讀題。

(2)例3與複習題4比較,有什麼異同?

(兩道題條件相同,問題不同。)

問題不同在哪兒?

(複習題4求的是實際造林是計劃造林的百分之幾,例3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百分之幾。)

教師在例3中用紅筆畫出多字。

(3)在這道題中,誰是單位1?是從哪句話中找到的?

教師用雙引號畫出單位1。

(4)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造林多百分之幾是什麼意思?學生分組討論。

(意思是: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的公頃數是原計劃的百分之幾?)

板書:多的公頃數是計劃的百分之幾?

(5)根據多的公頃數是計劃的百分之幾這句話,怎樣列文字表達式?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會利用小數點的位置來進行名數改寫。

2、過程與方法:理解知識間聯繫,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和名數改寫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從而掌握利用小數點的位置移動進行名數改寫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一步體會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初步掌握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

會利用小數點位置移動進行名數改寫。

教學難點:

單名數改寫複名數、複名數改寫成單名數的方法。

突破方法:

首先作好舊知的鋪墊,複習名數改寫的基本方法、單位之間的進率、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出現小數的`名數改寫。

教學過程:

1、單名數和複名數之間的改寫方法

(1)先讓學生熟記單位之間的進率和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2)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歸納出何時乘進率,何時除以進率。

(3)為學生編口訣:大變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

2、如何讓學生能夠又快又好地掌握單名數和複名數之間改寫方法

(1)首先牢記單位間的進率,並能夠靈活運用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的轉化。

(2)審題要仔細,看清楚是向哪級單位轉化。

活動總結:

組內老師各抒己見,找出突破重難點的方法,尤其是老教師對此處學生經常出錯的問題有哪些,如何來解決的建議和思路都給我們年輕教師有很大幫助。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理解和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不退位)減法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初步的抽象概括和遷移類推的能力.

3.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電腦、自制教學課件,實物投影儀,小棒;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鋪墊

1.談話: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唐老鴨博士(電腦演示).唐老鴨博士:我是唐老鴨博士,你們看,這裏是數學王國,你們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數學王國呢?但是要打開這扇門,需要一把金鑰匙,只要你們能闖過三關,就能得到這把金鑰匙.怎麼樣,小朋友們,有信心闖過三關嗎?那就開始吧!

2.複習鋪墊.(進入第一關.)

(1)54=50+( ) 68=8+( )

這兩道題都是把一個兩位數分成了一個整十數和一位數.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確口算乘數是整百數的乘法.

2.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歸納、概括、遷移類推的能力.

3.培養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熱愛數學的積極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乘數是整百數的口算乘法的算理,掌握口算方法,正確口算乘數是整百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的口算乘數是整百數的乘法,提高口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口算下面各題.説出每個算式表示什麼?你是怎樣進行口算的?

1004 20xx 3006 320 640 940

二、新授

1、1004表示什麼?用圖可以怎樣表示?

每行有100個方格,需要多少行?

觀察這副方格圖,你還可以怎樣列式?(4100)

這個算式表示什麼?(100個4是多少?)

2、比較1004與4100這兩個算式,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這兩個算式中的數都是一樣的,只是數的位置不同;它們表示的意義不同;它們都可以表示同一副圖;它們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

歸納:1004與4100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

3、獨立試算: 10012= 19100=

12100= 10019=

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你有什麼發現?

(100乘幾,就可以算成幾乘100,他們的計算結果是一樣的;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4.試算:720= 7200= 7300= 7400=

説出你的想法.(7和2個十相乘,得14個十,是140)

根據上面的方法,計算下面的題目:

12300= 8500= 24600= 21500=

5.討論交流:通過上面的計算,你有什麼發現?

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歸納:(1)一個因數與整百數相乘,可以用這個因數與乘數百位上的數相乘,然後在積的後面添上2個0.(2)用這個因數與幾個百相乘,得多少個百.

6.同桌之間能互相出幾道這樣的題目,練一練嗎?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1006 4002 30012 8700 15400

6100 2400 12300 20600 33700

2.列式計算:

(1)30個15是多少?

(2)25的200倍是多少?

(3)6乘400是多少?

(4)

3.四年級3班有學生50人,開學初每人交書本費及各種雜費共200元,四年級3班的老師共收多少錢?

4.一袋洗衣粉500克,一箱洗衣粉20袋,有多少千克?

四、質疑小結

1.這節課學習的是什麼內容?

2.怎樣口算一個因數與整百數相乘?如果是一個因數與整千、整萬的數相乘又該怎樣計算呢(補充板書)?請你舉例説明.

3.還有什麼問題?學生質疑並解疑.

五、課後作業

1.口算下面各題.

10017 20xx 60011 12400

17100 8200 11600 14200

2.口算下面各題.

6100 5060 13300

4220 12200 20400

6300 13100 34200

3.(1)20個17是多少?

(2)25的100倍是多少?

(3)40乘300得多少?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説明

1.加強動手操作訓練,促進學生的思維。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設計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強對用天平稱物和畫圖的動手操作訓練。使學生經歷稱物、分輕重的過程,瞭解和思考稱物的不同情況,逐步把思維條理化、邏輯化,並想辦法用圖示表示出來,從而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2.自主探索,體會優化思想。

本設計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間,通過試驗、彙報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發現如何分份是優化“找次品”方法的關鍵,從而總結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圖示方法,滲透優化思想。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藥瓶

學生準備 天平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你們每天上學通常要走哪條路?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

(生自主回答)

2.你們真聰明,在平時做事的時候就能選擇最簡便的方法。在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通常都有一種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我們把它叫最優化的方法。這節課就讓我們帶着優化的思想走進課堂。(師出示2瓶鈣片)

師:老師這裏有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們能不能想辦法幫我把它找出來呢?(生回答想法)

師:老師準備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兩邊的托盤裏放上質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會平衡;如果一邊重一邊輕,那重的一邊就會沉下去,輕的一邊就會翹起來。今天我們就藉助天平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知道並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情況對托盤兩端的物品進行判斷就可以了。

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師:同學們很容易就從2瓶鈣片中把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鈣片,你還能從中找到這瓶次品嗎?同桌可以用學具擺一擺,試一試。

2.動手操作,彙報方法。

學生動手試驗後彙報。(先在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上1瓶鈣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輕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總結歸納記錄的方法。

組織學生把用天平稱的過程用圖表記錄下來。

合作交流,研究探討

師:同學們真聰明,這麼容易就從3瓶鈣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實你們已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問題。那麼,例2又向我們提出了哪些問題呢?

理解題意,動手操作。

(1)先讓學生讀題,説説“至少”的含義。

(2)小組分工合作:用學具擺一擺,並嘗試用圖示和表格表示擺的過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法作記錄,1名同學填表)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利用天平,結合觀察、猜測、圖示、推理等活動,理解“找次品”問題的基本原理,發現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過程與方法

以“找次品”活動為載體,經歷由多樣到優化的思維過程,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難點:用圖示或文字表示找次品的過程。

三、教學準備

天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原理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例1:有3瓶鈣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你能設法把它找出來嗎?

(2)理解題意。

學生可能會説:倒出來數一數,或掂一掂、稱一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解釋:生產或生活中有時需要從幾個物體中找特別重或特別輕的一個,在數學中我們把這類問題稱為“找次品”問題。

如果兩個物體的差異很大、很明顯,可以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如果差異不明顯或物體數量很多(例如有30瓶鈣片),用數一數或掂一掂的方法可能不準確或不方便,此時可以用天平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次品”。

【設計意圖】理解問題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當學生面對例1,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數一數或掂一掂,因為他們缺少使用天平的生活經驗,所以讓他們瞭解“數”和“掂”的侷限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情推理,理解原理。

(1)瞭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師出示天平,並讓學生想象: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支粉筆,在天平的右邊放一本數學書,天平會怎麼樣?為什麼?

學生回答:天平的左邊高,右邊低。因為數學書比粉筆重。

教師繼續追問:如果在天平的左邊放一本數學書,在天平的右邊也放一本數學書,現在天平會怎麼樣?為什麼?

學生回答:天平會平衡,因為左右兩邊一樣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中出示:天平平衡,兩邊一樣重;天平不平,下沉那邊重。

【設計意圖】學生沒有使用天平的經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和觀察豐富表象掃除學習障礙,為進一步學習找次品做好準備。特別地,對兩種情況的概括有利於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如何利用天平找次品?

如果只有兩瓶鈣片,放在天平上稱一次就知道哪一瓶少了3片,因為它會輕一點。現在有3瓶,那麼要稱幾次呢?為什麼?

學生:稱一次。左右兩邊各放1瓶,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翹起的一端所放的是次品。

教師分別演示天平達到平衡和出現不平衡的兩種情況,請同學進行判斷並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根據天平的情況推斷出剩下一瓶的情況,是解決“找次品”問題的關鍵。此處將實驗演示和語言表達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原理。

3.交流圖示,掌握方法。

你能想辦法把用天平找次品的'過程,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1)可以用一個“△”加一條短橫線表示天平,用長方形表示鈣片。

(2)為了方便,還可以給每瓶鈣片加上編號。

學生完成後,將作品通過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圖示是對問題進行抽象、概括的一種方式,通過圖示使找次品的方法具有概括性,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在例1教學後及時進行方法的總結,可以分散本課的難點,有利於學生髮現解決“找次品”問題的最優策略。

(二)探索規律,優化策略

1.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2。

8個零件裏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2)大膽猜測。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

學生:如果運氣好一次就能找到次品,所以至少一次。

學生:一次不能保證找出次品,因為如果運氣不好,就找不到次品了。

學生:每次稱2個零件,4次保證找出次品。

教師:“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是什麼意思?

學生:既要保證找出次品,又要次數最少。

【設計意圖】這個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學生第一次遇到這類問題,可能不能兼顧兩端,説“一次”的同學忽視了“保證”,説“4次”的同學沒有考慮到至少。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否定錯誤,澄清認識,確定研究方向,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有利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國小數學教案 篇10

第一課時認識更大的數

數一數

一、教學內容

教材2-4頁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生活中的多位數,明確級、數位、計數單位的概念,掌握十進制計數法,知道億是個很大的數。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觀察、動手及分析能力。

3、進一步滲透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思想,使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難點

1、明確“數位”與“計數單位”之間的對應關係。

2、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四、教具準備

計數器,相關數據資料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向學生呈現一組圖畫,並展示生活中的多位數。

故宮佔地720000平方米;20xx年已有112000000平方米的“都 市森林

”環繞北京城;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奧運會期間可容納100000人;國家大劇院“蛋殼”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

提問:這些都 是老師找到的圖片資料,看完之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有什麼發現都可以説一説。

教師提問:同學 們説的都很好,在這些資料中出現的數據都 比較大,是我們學過過的',你們認識它們嗎?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來認識這些比較大的數。

(二)探索新課

1、複習

(1) 説出萬以內的計數單位

(2) 提問:10個一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

(3) 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4) 讀出下面各數

4958、 3026、4005、7000

板書出各數字的數位。

2、認識“十萬”

出示一張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

提問:10張100元是多少元?20張呢?50張呢?100張是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學生回答。

提問:如果一捆面值一百元的人民幣是一百張,那麼這一捆人民幣是多少元?

收銀元員一共收了9捆人民幣,共是多少元?

提問:再加一捆,是多少元呢?(可以藉助計數器)

教師質疑:萬位滿十了怎麼辦?(小組討論)

老師小結:萬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就是“十萬”,10個一萬就是“十萬”。

板書:十萬

3、認識“百萬、千萬、億”

出示汽車圖並提問:

1輛轎車如果賣十萬元,2輛能賣多少元?你是怎麼想的?

説出想法後用計數器驗證。

提問:10個十萬是多少?10個一百萬是多少呢?10個一千萬呢?

分別板書:百萬、千萬、億

同時告訴學生:一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如果1秒數一個數,晝夜不停地數,數到1億要數3年2個多月。

然後指出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和以前學的個、十、百、千一樣,都是計數單位。

提問:從剛才一邊撥珠,一邊數數的過程中,誰發現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

(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十,也就是十進關係)

(三)課堂作業設計

1. 教材第3頁第1題。

在進行練習前,教師要告訴學生撥珠時只在一個數位上撥,最好是我們今天學過的計數單位。

2. 教材第4頁第2題。

教師要讓學生邊撥珠邊數數。注意指導學生手口要一致,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果遇到進位問題,可以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想的。如:千位滿十,要向萬位進一。

3. 教材第4頁第3題和第4題。

教師可以補充數數的題目。例如:一萬一萬地數,從九十五萬數到一百零四萬。

一千萬一千萬地數,從六千萬數到一億。

一百萬一百萬地數,從四千六百萬數到五千三百萬。

4. 教材第4題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訂正答案。如果有的學生完成有困難,可以先讓他們撥一撥計數器,明確前後兩檔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義。

(四)思維訓練

如果給你足夠多的小木塊,你用什麼方法表示出“12345”這個數?與同學交流一下,看看誰的方法又正確又簡便。

(五)課堂小結

老師提問:在今天這節課上我們認識了比較大的數,你都記住了哪些計數單位? 一共有幾個?

在這些計數單位中,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第二課時 人口普查(三個課時)

分課時一 讀多位數

一. 教學內容

人口普查

教材第5~7頁。

二. 教學目標

1. 掌握億以內的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及歸納概括能力。

3.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結合相關數據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 重點難點

1. 握億以內數的讀數方法,能正確讀出億以內的數。

2. 掌握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

四.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整數數位順序表,數字卡片。

五.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