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童趣》教學設計15篇

校園7.64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趣》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趣》教學設計15篇

《童趣》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①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反覆朗讀,正確停頓,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板書課題。

大家聽過“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嗎?“竹馬”就是小孩子跨在胯下當馬騎的一根竹竿,

看小孩子的想象是多麼奇特,我們小時候或許也有類似或相同的做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清人沈復的《童趣》。

二、作者、作品介紹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故名“六記”。包括《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一)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

1)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

2)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

3)要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二)讀準字音,把握朗讀節奏。

(三)範讀課文

2、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句

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

藐(miǎo)項為之強(jiāng)唳(lì)怡(yí)

凹凸(āotū)壑(hè)癩(lài)蝦蟆(háma)

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餘,我稚,幼小藐小,微小細,仔細故,所以

私,暗自、暗暗地或,有人;有的項,脖子

徐,慢慢地唳,鳥鳴。丘,山丘。壑,山溝。興,興趣

蓋,原來是方,正鞭,用鞭子抽打

通假字: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一詞多義:

昂首觀之看項為之強因為

觀為以叢草為林當做,作為

作青雲白鶴觀景象盡為所吞被

詞類活用:鞭數十:名詞作動詞,鞭打

虛詞用法:

之:

a、藐小之物;物外之趣(結構助詞,的)

b、心之所向(助詞,不譯)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代詞,代指“夏蚊成雷”的景象)

使之衝煙而飛鳴(代詞,蚊子)

為之怡然稱快(代詞,代指“青雲白鶴觀”)

觀之(代詞,代指“二蟲鬥草間”)

驅之別院(代詞,癩蛤蟆)

以:

a、徐噴以煙(介詞,用)

b、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特殊句式:

徐噴以煙:倒裝句,省略句,即“徐以煙噴(之)”,譯為“慢慢的用煙噴(它們)”

蹲其身,使與台齊:省略句,即“蹲其身,使(之)與台齊”,譯為“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

重點語句及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裏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台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齊平。

(4)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遊覽

(5)見二蟲鬥草間。

看到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文中出現的成語: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3、朗讀課文,試着背誦

4、本課小結

5、作業設計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複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第二課時

一、知識鏈接:

複習上節課所學

1、依據提綱,複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思考:

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來回憶了三件趣事,分別是: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有四幅畫面:“羣鶴舞於空中”;“青雲白鶴觀”“神遊山林”“觀蟲鬥驅蛤蟆”)

三、合作探究:

1、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麼?(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富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3、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獲得“物外之趣”還需要一個條件是什麼?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還要有豐富的想像)

4、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從“驅之別院”可以看出,鞭打癩蛤蟆是因為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5、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四、即時訓練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講給大家聽聽

五、作業設計

1、背誦全文,默寫全文

2、完成配套練習

《童趣》教學設計2

《童趣》(人教版語文教材七上第一單元)是七年級學生語文學習中遇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對學生以後文言文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如何打響這第一炮?教學中,我着眼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培養,從讀、練兩方面入手,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一、趣讀

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也是關鍵。但許多學生往往因為對文言文畏難或不感興趣而不願意多讀,所以我首先着眼於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讀《童趣》時,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1、師生二人轉:

讀文時,我只讀出句子的開頭一個字或幾個字,然後讓學生讀出這句話中餘下的字。這樣,師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餘憶(注:教師讀,下同)童稚時(注:學生讀,下同),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2、文白夾雜讀:

對每句話,我有選擇的用白話文説出意思,然後讓學生用書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讀格式:

我回憶童稚時,能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看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因此時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蟲的鳴叫聲像悶雷一樣,我私下把他們比作羣鶴舞於空中,心理這樣想着,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我抬頭觀看蚊子,項為之強。有時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讓它們衝煙而飛鳴,把這當作青雲白鶴觀,果然就像鶴唳雲端,為此我怡然稱快。我常常在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下身子,讓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細視,把叢草當作林,把蟲蟻當作獸,把土礫凸者當作丘,凹者當作壑,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見二蟲鬥草間,看的正入迷,忽然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只見它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當時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覺呀然一驚。待我神定,捉住癩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對於以上的兩種方法,由於學生以前沒有這樣讀的經歷,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輕鬆愉悦,讀的也就格外賣力。兩三遍之後,我讓學生合上書本,我提示開頭的一個字或幾個字,學生很快就説出了後面的句子。然後再讓學生兩兩組合,自由練讀,不一會就有多半的學生會背誦了。

二、趣練

以前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都是教師逐字逐句的講析,告訴學生那些文言詞是重點,什麼意思,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如何轉變這種方式,讓學生自己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呢?我在教學《童趣》時,採用了以下步驟,效果極好。

1、明確目標,

讓學生學有方向。在學習之前,我先告訴學生,文言文的學習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⑴ 熟練誦讀,按要求背誦,增加積累。

⑵ 理解文言實詞,促進課文內容的理解。

⑶ 理解、翻譯好文句。

⑷ 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內容。

2、分組學習,實現兵教兵:

首先,我把學生平均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七人,然後每組選定一個組長,負責對本組的七名同學的學習進行監督和管理。

其次,我讓各組的成員之間進行合作、討論、交流,要求每個成員都能夠熟練地完成以上四個方面的學習。最後,我要求成員之間進行互查互幫,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實學習效果:

在小組自學的基礎上,我採用兩個隨機的方式讓學生到黑板展示自學的成果:

⑴ 我隨機到各組抽取學生。

⑵ 學生到我這兒隨機抽取事先準備好的試題。

學生事先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避免了盲目,學習有了盼頭。分組學習時,學生互查互幫,人人都主動參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有了勁頭。成果展示時,學生人人踴躍,個個爭先,償到了學習的甜頭。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我講的極少極少,但效果卻極其顯著,也使我受益匪淺。

《童趣》教學設計3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僅用221個字就生動細緻地敍述了兩件作者兒時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於素帳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二是觀蟲鬥草間遇到龐然大物的經過,極富聯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教學目標】

1、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覆誦讀直至背誦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導學生識記文言詞彙,理解並積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龐然大物等成語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語句。

3、讓學生學會觀察、聯想和想象,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緯度來設計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直至背誦並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

着重從閲讀和寫作方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習慣。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接受文言文學法指導。

⑵ 誦讀課文領會課文大意,至少讀三遍。

⑶ 上網或從圖書館蒐集有關沈復及其《浮生六記》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2、教師:

⑴ 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課前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由於本文是學生入校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⑵ 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多媒體設備。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準備幻燈片和投影儀以及一些關於童趣的掛圖。

【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據文體特點和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大體按照誦讀感知──品讀賞析──探究討論──延伸拓展──總結評價幾個步驟進行學習。

(新課標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強調學法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利用經驗儲備和聯想導入新課

我們每個人都從童年走來,每當想起童年時,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一件、兩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麼有趣,那麼令人回味無窮。不過,老師今天想聽同學們講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講給大家,我們一塊來分享你的樂趣,好嗎?(學生二、三人講童年趣事)

噢,原來,同學們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這也許會成為你一生永恆的回憶。其實,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純、最令人難忘的時期,常人如此,那些偉人,名人也一樣。説到這裏,同學們能聯想到哪些名人或偉人的童年趣事呢?

(學生可能想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等,教師也可展示幾幅童趣畫面。)

(圖像可以創設情境,為課堂注入活力, 進一步激發情趣,創造閲讀期待。)

教師過渡:可見,名人的童年也和我們一樣,充滿了童真、童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們一塊來欣賞他寫的一篇非常有趣兒的文章──《童趣》。

板書課題,簡介作者(指導學生看課文註解①瞭解作者和出處。)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哪一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你從註解①中瞭解了什麼?

教師補充:關於課文的出處和作者老師再補充幾點:作者沈復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首先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但沈復並非如此,從他的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他的《童趣》一文來體味這種趣味興致之真。

解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閲讀時我們不能忽視題目。從這個題目看,課文的重點應落在哪個字上?(師板書趣)

(引導學生回憶童年趣事──聯想所瞭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學家沈復有哪些童年趣事,導入課題,簡介作者。新課導入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這種交流式導入,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和諧氣氛, 從而以最佳狀態進入新課教學。)

二、感知積累

1、指導學生試讀課文:

下面,我們就來看作者是怎樣寫這種趣的。

教師指導文言文誦讀方法:請同學們注意: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誦讀的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和停頓:三是讀出語氣和感情。下面請一位同學試着讀一遍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視學習過程,注重方法指導)

引導學生自薦選讀課文段落或朗讀全文,提示聽者注意字音、停頓、感情方面是否恰當,還要注意根據文字展開想象。然後師生共同評讀,即談談自己為什麼這樣讀或者建議別人怎樣讀。

(尊重讀者的勞動, 尊重聽者的建議,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能夠很好的處理讀音、停頓、感情等,實現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標。並通過後面的練習讀文加以鞏固。)

教師強調指導:

⑴ 字音:

童稚(zhì) 擬(ní)作 鶴(hè) 凹凸(āo tū) 龐(páng)然大物 撥(bá)山倒樹 癩蝦蟆(lài há ma)

⑵ 句讀、停頓。

⑶ 要讀出一種輕鬆、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來。

2、學生自由誦讀。

(為學生提供感受和體驗揣摩的機會)

3、概括課文內容。

(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學習:四人為一組,藉助小字註釋,複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講一節,也可以推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不斷巡視,及時瞭解合作學習的情況,並參與到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後在瞭解學生合作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學生能對照注視説出大意即可。)

5、師生共同解疑,教師還要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⑴ 故時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則

⑶ 徐噴以煙,使其

⑷ 蹲其身,使與台齊

⑸ 以叢草為林

⑹ 吞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老師以求教學生的方式檢查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師生間的交流合作。)

6、另外,從此文中,我們還學到了一些成語,或聯想到一些成語,有哪些?

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想不到風聲鶴唳教師可提醒。

(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到此為止,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理解,為下一步的品讀賞析奠定了基礎。)

三、品讀賞析

課文追憶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下面,請同學們仔細地品讀一遍課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語句,把你認為最有趣的地方推薦給同學們,並説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讀、推薦精彩語句,師生共同交流,欣賞)

如:

1、餘憶童稚時(憨態可掬,童真童趣融於其中)

2、心之所向,則也(想象奇特)

3、徐噴以煙(非童稚不能為也)

4、忽有龐然大物(照應上文以為,兒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5、神定驅之別院(物我同趣,令人啞然失笑)

(指導學生仔細讀課文,品味文中精彩語句,運用聯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學生間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討論

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四人一組,合作選題,集體研究。教師準備以下課題:

這些趣事,是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通過聯想和想象的來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那麼,讀了這一課,你能就課外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個有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探討嗎?

教師準備以下課題:

1、聯繫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麼?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依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樂趣,一是身處塵世難得的閒情。

2、從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請説明第3段置於文中的合理性。

3、從情景聯想出發,怡然稱快與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樣產生的?

4、第四段作為一個兒童故事,其童趣表現在什麼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説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下面我們來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經歷,共同體味一下其中的童趣。

(課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體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總結收穫

課文我們已學完了,我們讀文章也是為了寫,請同學們從寫作的角度説一下你學習這一課的收穫。

七、結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以及身處塵世時那種超然物外的閒情,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業設計

1、背誦全文。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着寫出自己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字數500字以上。

3、背誦既是對課堂內容的鞏固,也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讓學生自己動手寫,可加深對物外之趣體會,也是課堂的延伸。

九、資料鏈接

1、《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後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2、周作人《蒼蠅》選段)

蒼蠅不是一件很可愛的東西,但我們在做小孩的時候都有點喜歡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們午睡,在院子裏棄着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蒼蠅。蒼蠅共有三種:飯蒼蠅太小,麻蒼蠅有蛆太髒,只有金蒼蠅可用。金蒼蠅即青蠅,小兒謎中所謂頭戴紅纓帽,身穿紫羅袍者是也。我們把他捉來,摘一片月季花的葉,用月季的刺釘在背上,便見綠葉在桌上蠕蠕而動,東安市場有賣紙製各色小蟲者。標題雲蒼蠅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們有時把他的背豎穿在細竹絲上,取燈心草一小段放在腳的中間,他便上下顛倒的舞弄,名曰戲棍;又或用白紙條纏在腿上縱使飛去,但見空中一片片的白紙亂飛,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個年富力強的蒼蠅用快剪將頭切下,他的身子便仍舊飛去。

希臘路吉亞諾思(Lukianos)的《蒼蠅頌》中説:蒼蠅在被切去頭之後,也能生活好些時光,大約兩千年前的小孩已經是這樣的玩耍的了。

《童趣》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學習積累重點詞語,能正確翻譯並領會課文大意。

3、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重點難點:

1、反覆朗讀,疏通並領會課文大意。

2、積累重點詞語,學習古文翻譯的方法。

3、感悟“物外之趣”,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象,獲得生活樂趣。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有人説,童年是一首歌,節奏歡快;童年是一首詩,浪漫多彩;童年是海邊的貝殼,五色斑斕。想起童年,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甜蜜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分鐘,把自己心中最美的那一段童年與大家分享一下。請一學生講講。

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學好文言文關鍵在於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三、譯讀激趣:1.簡介作者、作品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2.一讀(指名4生讀),讀準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雲端 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 土礫(lì) 壑(hè) 龐(páng)然大物 蝦(há)蟆(ma)3.二讀(齊聲讀),讀得流暢(1)在正音的基礎上,教師範讀,學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2)全班齊讀,力求讀得流暢。4.三讀(譯讀),讀懂文意。(1)合作探究:採取“小合作+大合作”的辦法。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每個小組合力翻譯一段,要注意三點:①讀懂文章寫的內容; ②你是怎樣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 ③你還什麼問題?(2)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3)小組接龍翻譯(組內接龍)。教師巧妙點撥,進行組間交流。(4)教師引導之後總結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是:加字法、換詞法、推斷法、查註釋法等。5.四讀(放聲讀),讀好停頓,體會情感。 在讀懂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試着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方法:和語意語言結構一致;虛詞放開頭領起下文的。如: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教師抽查重點字詞的翻譯

二、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並用自己的話敍述課文中“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

三、問題探究:

1、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3、其實文中所寫的都是很平常的事物,作者為什麼會覺得這麼有趣而奇特呢?

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作者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賦予了自然景物新的形象。 四、體驗與反思:1、本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請談談你的感受。

(提示:你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

五、教師總結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以“童趣”為題,寫一篇小短文,突出“童趣”。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思維的能力。

《童趣》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2、體會作者的觀察想象,發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內引生活,激趣導入

以猜謎的方式內引生活,調動經驗,縮國小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初步把握:

要求在對照註釋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讀準字音節奏。

2、學生試讀,師生評價:

學生嘗試在初步瞭解基礎上讀清文句節奏句讀。

3、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並基本會意。

4、師生齊讀,整體把握:

整體把握文章:寫了“我”兒時的那幾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二、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三、觀蟲鬥、驅癩蝦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研讀課文。

2、對小組間提出的疑問等進行互動解讀。

四、體驗昇華,拓展延伸

學生根據自身體驗暢談,體驗遷移,內化學習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説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説想象。

3、通過聯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説發現。

4、交流類似的經驗、樂趣,説感受。

5、拓展文本,朗讀、討論、體會成年人的“童心”“詩意”。

五、總結激勵 ,結束全文

1、在學習的基礎上吟誦讀背。

2、收束教學,鼓勵總結。

《童趣》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培養藉助註解、工具書自主理解文言文文意的能力。

2、朗讀並背誦課文,疏通文意。

3、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過程和方法:

1、誦讀法。圈點批註讀書法。

2、拓展閲讀法。學習利用網絡、書籍來蒐集、整理資料,理解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童真童趣。

學習重點

1、初步培養藉助註解、工具書自主理解文意的能力。

2、反覆誦讀,品味深透於文中的童真童趣。

學習難點

1、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2、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極有情趣的散文,生動地描述了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課前激趣音樂(童年)

2、導入學習

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講一講你們的童年趣事……

過渡語:多有趣呀,這就是童趣。下面,我們一塊來欣賞清代文學家沈復寫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大屏幕投影一:課題)

(大屏幕投影二:作品、作者簡介)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先請大家朗讀全文,全班齊讀第一段,女生讀第二段,男生讀第三段、第四段。

過渡:⑴朗讀首先流暢,把字音讀準,同學們看看有沒有讀錯的地方。

同學自由發言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⑵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教師範讀第一段)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明確:要注意停頓。要分出輕重。還要讀出感情。

⑶説得很好,要注意停頓、輕重,誰願意試試,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⑷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情感讀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同學探究。老師:希望大家帶着輕鬆、活潑、愉悦的心情朗讀。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全班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太好了!使我彷彿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樣的感受。同學們剛剛接觸文言文,請你們把它和現代文比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顯的區別是什麼?

生:文言文十分簡潔。

師:對,預習提示也告訴我們,是簡潔。同一個意思,現代文通常用雙音節詞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單音節詞。因而語體簡潔。比如第1段裏的“憶”我們現在説“回憶”,“能”説“能夠”,“張”説“張開”。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這樣的詞嗎?

2、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自由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方法指導: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點撥。

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大屏幕投影三)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以叢草為林(樹林)

興正濃(興趣)

方出神(正)

驅之別院(趕、驅逐)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三、研讀課文,趣事分析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大屏幕顯示)

1、文章表現了什麼樣的“趣”?

2、這種“趣”是怎樣表現的?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1、物外之趣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是通過仔細地觀察,藉助於好奇心,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四、速讀課文,理解背誦

1、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

2、小組競賽,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五、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六、作業

熟讀課文並能試背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

二、研讀與賞析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文中共描繪了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結合文中語言形象敍述,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這三件趣事就像一幅幅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畫面的描寫真實、生動、富有生活情趣,充滿詩意。下面就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畫面,也讓我們神遊其中吧。

三、體驗與反思,品讀心理之趣

師: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戲蚊之趣”和“草蟲之趣”,其實有趣的不僅僅只是蚊、草叢、蝦蟆這些物,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的精神之趣,請大家從文中找出表現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學生分析)

師:通過這些活動我們體會到作者的“戲蚊之趣”和“草蟲之趣”,也知道有趣的不是蚊、草叢、蝦蟆這些物,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得的精神之趣,請大家從文中找出表現作者心理之趣的句子。

(學生分析)

為之怡然稱快。神遊其中,怡然自得。興正濃。

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

師:你分析得真好,就請你帶着大家把這些句子讀一遍。

(學生朗讀)

師:在鞭蛤蟆的情節中,小沈復肯定有很多心理活動,卻沒有寫出來,怎麼辦呢?請大家做一個遊戲:你是小沈復,你一邊打蛤蟆一邊在對蛤蟆説些什麼呢?(學生講述)

師:真是有趣,如果説作者獲得了物外之趣,你們可就獲得了文外之趣。可是為什麼我碰到蚊子、癩蛤蟆總是感受不到有趣呢,你是小沈復,請你告訴我獲得“物外之趣”的訣竅,好嗎?

明確:要有童心,好奇心。還要仔細觀察。還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師:你們從哪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師:讓我們把這訣竅牢記在心,請大家一起把這段讀一遍。

(師生齊讀)

四、延伸拓展探究體驗,啟迪人生

師:誰能用文中的一個四字詞語概括本文主旨?

生齊答:物外之趣。

師: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説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同學們,請打開你們記憶的大門,跟着大屏幕一起分享童年的樂趣吧。我們嘗試每一畫面深情地配兩三句解説詞,好嗎?

五、課堂小結(音樂背景)

撕下歲月的日曆,每一張都寫滿童趣。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六、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b”寫成300字的短文。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童趣》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3、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4、理解文章敍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2、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3、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藐(miǎo)項為之強(jiàng)鶴唳(lì)怡(yí)然

凹凸(āotū)為壑(hè)癩(là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粗字詞的意思:

1、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2、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3、以叢草為林(樹林)。

4、興正濃(興趣)。

5、方出神(正)。

6、驅之別院(趕、驅逐)。

7、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8、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9、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10、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1、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十、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一、導入

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二、分析第一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是觀察的收穫。

  三、分析第二、三、四段

1、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3、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4、討論: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四、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五、討論

問題1: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六、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點評】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

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堂上充滿了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反覆朗讀,基本成誦,就保障了45分鐘的實效性。

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安排兩課時來完成教學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合理的。教學流程呈“整體感知”、“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的板塊狀結構。三個板塊環環相扣,符合新課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目標的要求。

《童趣》教學設計8

【設計思路】

《童趣》一文是學生進入國中階段後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且篇幅相對較長,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設計上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感受本文作者童年之趣,不讓學生探究過難、過深的問題,就不至於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畏懼心理,從而讓學生對文言文簡潔典雅的特點產生好感,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分:激趣──讀趣──探趣──品趣──找趣──創趣六個環節,一“ 趣”串珠,思路清晰。既注重 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給學生充分的想象和創造空間,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發:重視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在誦讀的過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習得語感,培養能力。這種方法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

2、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法: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以四人為一小組較合適),合作解決,讓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老師適當引導、點撥和評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用心學,並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還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要注意熟讀、領悟、積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能正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文言文閲讀要注意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問題。

⑵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

2、過程與方法:

⑴ 過程:六大環節為:導入(激趣)──朗讀(讀趣)──翻譯(探趣)──研讀(品趣)──練習(找趣)──拓展(創趣)

⑵ 方法:運用“誦讀法”和“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法”,教師授之以法,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觀察力,和那顆鮮活生動、充滿奇思異想的童心,使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爛漫的童趣,向作者學習藉助觀察和想象,尋找生活樂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多遍,做到讀正確、讀流暢。

2、看看課文下的註釋,瞭解作者,能結合註釋試着翻譯課文,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工具書找出答案,查工具書仍找不到答案的等到課上和同學老師一塊解決。(可設置“質疑卡”“疑難卡”交給老師,老師選擇典型性問題在課上提出與同學一起探究)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室、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教師有感情地朗誦一首詩《童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可邊朗誦,邊出示幻燈片,讓學生邊聽邊看邊理解)

童年

童年,是我們人生旅程中極其美好的一段時光。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隻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一顆閃爍不定的星星

今天我們要學的《童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朗讀(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 鶴唳 lì 雲端 凹凸 āo tū 土礫 lì 溝壑 hè 怡 yí 然

3、教師提示、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明確:文言文朗讀要根據句意停頓,不要讀破句子。

⑴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⑶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⑷ 使其/衝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

⑸ 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

4、老師範讀,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明確:文言文閲讀要注意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問題。本文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悦的情感來讀。

5、指名朗讀。

6、佈置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情感。

三、翻譯(探趣)

1、學生分組合作,用現代文翻譯課文,教師走下講台指點。

2、指名翻譯,意思合理就加以鼓勵。

3、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目的: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出示幻燈片)

從下列三種假設的情景中任選一種:創造性翻譯課文

⑴ 假如這些事是你親身經歷,你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夥伴”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⑶ 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 翻譯課文。

四、研讀(品趣)

1、教師提出問題:作者記敍了兒時哪幾件“物外之趣”?

⑴ 觀察蚊飛的樂趣。

⑵ 把草、蟲、土礫擬作森林、野獸、丘壑。

⑶ 懲治蝦蟆,為小蟲打抱不平。

(這一步要讓中下生有發言的機會,教師要給予鼓勵和指導,讓學生敢説、樂説。)

2、教師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解決:

⑴ 作者所説的“物外之趣”指什麼?這種物外之趣是怎麼產生的?(讓學生各抒己見)

引導理解:指根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藉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

教師小結: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可以獲得許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觀察力,和那顆鮮活生動、充滿奇思異想的童心,使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爛漫的童趣。所以説,觀察是寫作起步的基礎,聯想是文章飛翔的翅膀。

⑵ 品味語言特點,自由發言後,教師小結:作者以生動的筆調,簡潔的語言,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運用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進行描寫,並通過“怡然稱快”“怡然自得”“呀然驚恐”等語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動,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

3、學生疑難問題解答、質疑(學生疑難卡和質疑卡上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可提出來讓全班同學討論):

可小組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全班商討,教師與學生一起探究。如學生可能會提問:癩蛤蟆已捉在手,作者打了它幾十鞭子,它竟沒有死,為什麼?“我”為小蟲抱不平,對癩蛤蟆為什麼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其處死?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將癩蛤蟆打死,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答案不求一致,學生言之成理,能自圓其説即可。)

五、練習(找趣)

1、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文中字詞:

⑴ 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簡單講解什麼是通假字)。

⑷ 找出文中的成語。

2、學生分類尋找、整理:

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義同字不同的字: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字同義不同的字:觀 昂首觀之 (看)

作青雲鶴觀 (景象、景觀)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細察其紋理 (觀察)

神 定神細視 (精神、注意力)

神遊其中 (感受、想象)

時 餘憶童稚時 (時候)

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常)

成語: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項為之強 “強”通“僵”。

六、拓展(創趣)

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這類趣事麼?如有的話,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

(教師可説自己小時侯的趣事:過家家,視布娃娃為孩子、騎小板凳想象為騎馬開火車等)

學生互相説,指名説。

七、總結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祝願大家在國中階段善於尋找、體味更多的樂趣,讓你的青少年時期過得比童年還要美好。

八、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檢測學習效果。

建議:本課內容較多,也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為兩課時完成。

《童趣》教學設計9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七年級學生入學後所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要搞機械的教學,要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法應靈活多變,應啟發學生主動求解,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大體按照創造情境激發興趣——檢查預習情況——誦讀課文——疏通文意——文白互譯——品讀課文——探究討論——延伸拓展——總結評價幾個步驟進行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瞭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準確劃分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在讀中體會“趣”。

3、翻譯課文,學習積累文言詞語。(通假字、多義詞、成語、省略句)

4、自主、合作、探究,啟發和疏導學生翻譯課文,在譯中激發“趣”。

能力目標:

1、學會學習文言文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力。

教學方法:

創造情境法、朗讀法、討論法、文白互譯法、品讀法、探究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藉助觀察、想像發現美的審美情趣,從而獲得生活樂趣。

5、讀議結合,感悟作者的“趣”,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創造情境激發興趣、指導朗讀、疏通文意。

課前預習:

1、查閲資料與工具書,瞭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經歷。

2、熟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3、藉助註釋,瞭解課文大意。把你不會翻譯的地方圈畫出來。

一、導入新課:

用創造情境的方式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寫兩個字母:S、M,讓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它像什麼?(生回答),教師表揚學生後引用毛澤東詩文《詠蛙》中的詩句:“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引發學生的聯想。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充溢想象力的文章——《童趣》。(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詞。(抽一生講解,其他學生補充。)

藐(miǎo)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壑(hè)癩(lài)蝦蟆

2、抽學生講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經歷。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遊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3、生談談預習本文的感受。

三、介紹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彙、語彙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彙、語彙,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四、朗讀指導,初步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注意字音、節奏、情感。

2、指導學生劃分句子的朗讀節奏。如:能/張目對日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例句中,“/”表示明顯的停頓,“”表示極短的停頓)

劃分停頓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層次,層次清則句意易明。

3、自由朗讀,讀出童趣。

4、全班男女生交叉讀。

五、疏通文意

1、教給學生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擴、換、留、刪、調、補。

2、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文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3、文白互譯遊戲。

兩人一個小組,第一個人説一句白話文,另一個人用文言文説,另一個人用白話文,第一個人用文言文。這樣交叉的形式進行文白互譯,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六、知識訓練:

當堂完成課後練習二

1、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2、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七、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思考:課文中所説的“物外之趣”指的什麼?作者為什麼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物外之趣。

一、導入

抽查背誦課文。

二、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2、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和聯想,才會得到。

三、品讀課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2、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敍述。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明確: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四、體驗反思:

1、你的童年有沒有類似經歷?説出來與大家分享。(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説,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學了這篇課文後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於幻想的特點,勇於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於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要善於觀察,富於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4、討論

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

鞭子可能是一根小草,也可能是一棵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集體背誦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

六、教師小結:

《童趣》是一篇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和奇思妙想引發了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我們只要有懷有一顆童心,不為什活所累,熱愛生活,善於觀察、善於想像,就能因物生趣。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也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所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善於想像和聯想,這樣我們的生活、學習就會更加多姿多彩。

七、作業:

1、歸納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多義詞、成語、省略句。

2、以“我的童年趣事”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童趣》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教學應當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印發資料指導)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課堂上教師激趣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體會物外之趣,再聯繫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想像,感受童趣,體驗人生,培養審美情趣。

二、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為此,教學中擬從課前預習、課堂介入、拓展延伸、課外活動等環節進行設計。自主性學習最看重課前預習。因此,課前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以及朗讀的方法技巧等,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堂介入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對課文內容等的進一步討論探究的過程,擬採用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展延伸,就是通過拓展,讓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本課的拓展要求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童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複習、鞏固、提高。擬從讀、寫方面加以訓練開展活動。

(説明: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在設計上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訓練,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基於以上分析和設想,我的設計是:

 教學目標 :

1、 朗讀以至背誦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利用文下注釋、工具書,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複述內容大意。

3、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重點:反覆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 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誦讀法 競賽法 自主學習法 討論探究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準備:

1、教師印發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的資料給學生。

2、教師以資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讀節奏、停頓。要求學生課前反覆自主朗讀,儘量讀出語氣。

3、要求學生利用註釋、工具書,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

一、激趣導入 。幻燈展示幾幅童趣圖——捉蟬、捕鳥、打陀螺,教師談話引入。

(説明:圖像可以創設情景,為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興趣,創造閲讀期待。)

二、簡介作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作者,教師再補充。(説明:學生根據註釋介紹,教師補充,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結合起來。)

三、課堂介入。

1、朗讀競賽。

①學生與老師競賽。課文共四段,分別指一名學生與老師進行朗讀競賽,其他同學當評委,要求從音準、節奏、語氣對老師和學生朗讀的情況加以評價。

②學生評委評價,教師總結強調字音、節奏、語氣。

③學生齊讀課文。

(説明:競賽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敢説話、説真話的習慣;與老師競賽,其實是教師在進行朗讀的示範。)

2、搶答賽。(落實文言詞語)

①幻燈逐一出示詞語讓學生搶答解釋。

第一組詞語:細、察、昂、首、項、果、林、興、方、鞭、驅。

第二組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學生根據各組搶答次數和正誤情況,評價那組好。

③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看課後“研討與練習二”,強調解釋詞語的方法:加字,換字,講述大意等。

(説明:在搶答中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慾望中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注重過程,又重視方法。)

3、擂台賽(落實課文的內容大意)

①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再次朗讀課文,並藉助註釋嘗試複述內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學生複述(每人一段)。

③學生對複述情況用掌聲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強調總結。

(説明: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基本原則是為他們創造主動求知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4、合作探究。

幻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然後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最後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問題:①、文中寫了哪幾件事?作者從中獲得了什麼“物外之趣”?

②、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説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5、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教師巡視指導。(説明:通過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覆對話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像,口頭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説明:拓展延伸,把課堂與課外、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同時也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五、課外活動。

1、背誦課文。

2、寫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教學設計11

教學目的:

1、熟練朗讀文言文,把握正確的語氣、語調,並進而讀通文句;

2、感受物外之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

重點:準確朗讀,讀通文句,感受物外之趣。

難點:背誦課文,讀懂文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由課文序言導入課文講述,板書課題及作者姓名,簡介之:

1、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與妻陳芸感情甚篤,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歷盡坎坷。妻死後,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2、《浮生六記》:

《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三分鐘。

  三、一生讀課文,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難讀字音:

zhì miǎo nǐ jiāng lì yí lì hè páng

童稚 藐小 擬 強 唳 怡 礫 壑 龐

  四、齊讀課文,教師指出注意點(句讀、字音等)。

  五、學生自讀課文五分鐘,要求讀通課文。

  六、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插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並説出理由):

1、請簡要描述這張插圖的內容。

2、畫中的少年是誰?畫中的白鶴是真的嗎?這些白鶴實際上是什麼?

3、蚊子為什麼會變成白鶴? 4、“飛蚊成鶴”,表現了少年時期的“我”的什麼特點?

5、用文中的語言概括“我”這樣做的好處?

6、“我”為什麼能獲得“物外之趣”(自身具備什麼條件)?

7、文中除了“飛蚊成鶴”之處,還寫到了什麼“物外之趣”(即把什麼看作什麼)?

8、為什麼“我”“呀然一驚”?文中的龐然大物指什麼?

9、“我”為什麼要打癩蛤蟆並“驅之別院”?

  七、師生共同合作,解答上述問題,瞭解全文大意。

  八、集體朗讀課文,請一學生簡述故事內容。

  九、小結本堂課所學內容,佈置作業:

1、在自己的本子上翻譯全文;

2、熟讀全文,背誦全文。

《童趣》教學設計12

【教材簡介】

《童趣》位於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五課,是清代文學家沈復追憶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動描述了觀蚊成鶴、神遊山林並鞭驅蛤蟆的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本課是七年級學生上國中後將要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實知識點外,學習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力爭為後面逐漸加長加難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文言文不同於現代文,學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讀懂課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興趣,學好國中第一篇文言文對以後的文言文的學習幫助很大。

《童趣》説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設想】

本教案設以各種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正確的語音停頓,在朗讀中提高語感能力,用以消除“語言習慣”障礙;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規律,使學生消除畏懼心理;通過字詞的教學,使學生打好學習文言文的基礎。這些做法都是易於操作、實用有效的。教師授之以法,讓學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決問題,是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課文。

2、學會運用“加字法”和“換字法”來翻譯文言文。

3、領會課文大意,理解文章敍事順序。

4、初步體味“物外之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2、發揮想象力和觀察力,體味作者的“童趣”。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法:講授法、朗讀教學法。

學法: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四、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故事導入法: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二)作者簡介

沈復(1763—?1822),清代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記敍了他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浮生六記》共六卷:《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種譯本。《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童趣》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和表演,體驗與本課主題童趣相關的音樂內容,感受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

2、能在音樂實踐中編創適當的歌詞,表現歌曲。

3、能用線條、點表示自己聽到的音樂。

4、能準確地按節奏拍擊,邊唱歌邊做拍手遊戲。

教學內容

聆聽《玩具交響曲》教學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聽第一樂章。引導學生體會樂曲活潑、有趣、快樂的音樂情緒。

2、復聽樂曲,試着讓學生説出音樂中有哪些特殊的.聲音,在聽到樂曲中模仿鳥兒的叫聲用手勢表示出來。

3、聽着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或模仿敲擊某種樂器。

教材分析:

歌曲《打花巴掌》

《打花巴掌》是一首説唱風格的北京兒歌。歌曲為2/4拍,一段體。

4.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蝸牛與黃鸝鳥)是一首民族特色濃郁的港台歌曲。由陳弘文作詞、林建昌作曲。採用2/4拍,五聲徵調式,一段體結構。

第一節5-2

內容:歌曲:《打花巴掌》

重難點:

1、通過聆聽和表演,體驗與本課主題童趣相關的音樂內容,感受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

準備:琴錄音機

過程: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發聲練習

二新課教學

(1)完整地聽歌曲範唱,第二遍提示學生拍擊節拍,隨着歌曲準確地輕輕地拍擊。

(2)説一説歌曲唱出了什麼內容?你聽到了什麼?簡短地敍述歌曲內容。

(3)聽範唱錄音,輕聲有感情地朗讀歌詞。

(4)隨錄音填唱歌詞。

(5)分小組演唱,比一比哪一組歌兒學的快。

(6)學生之間展開評價,找出不足。

(7)完整、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學生討論。

第二節6-1

內容:歌曲:《蝸牛與黃鸝鳥》;聆聽《玩具交響曲》

重難點:準確地讀出兩聲部帶詞的節奏。

教學準備:電子琴、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複習柯爾文手勢。

3、複習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1)結合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安排好一個參與歌曲表現的練習,教師可提示學生在歌中哪幾處比較合適。

(2)分組演唱,請一名同學,試一試演唱好。

(3)選擇出最合適的一種方法完整地演唱。

(4)結合歌曲提示學生

2、編創與活動:

(1)、可分小組處理成有一定力度變化,可表現各種情緒的。

(2)、分小組設計,並表演給大家看。

三、結束部分:

小結。

第三節課時:6-2

內容:歌曲:《蝸牛與黃鸝鳥》,聆聽《出發》

重難點:準確地讀出帶詞的節奏。能夠用有感情的聲音表現歌曲。

教學準備:電子琴

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聽音樂問好!

2、複習柯爾文手勢。

3、複習歌曲。

二、基本部分:

1、表演歌曲《蝸牛與黃鸝鳥》

(1)結合歌曲《蝸牛與黃鸝鳥》安排好一個參與歌曲表現的練習,教師可提示學生在歌中哪幾處比較合適。

(2)分組演唱,請一名同學,試一試演唱好。

(3)選擇出最合適的一種方法完整地演唱。

(4)結合歌曲提示學生

2、編創與活動:

(1)、可分小組處理成有一定力度變化,可表現各種情緒的。

(2)、分小組設計,並表演給大家看。

三、聆聽《出發》

1、完整地聆聽第一樂章。引導學生體會樂曲活潑、有趣、快樂的音樂情緒。

2、復聽樂曲,試着讓學生説出音樂中有哪些特殊的聲音,在聽到樂曲中模仿鳥兒的叫聲用手勢表示出來。

3、聽着音樂做自己喜歡的動作,表演或模仿敲擊某種樂器。

三、結束部分:

小結。

教學回顧:

《童趣》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自學自悟幾種理解文言字詞的方法。

2、體會作者的觀察想象,發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意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內引生活,激趣導入

以猜謎的方式內引生活,調動經驗,縮國小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

1、學生散讀,初步把握:

要求在對照註釋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讀準字音節奏。

2、學生試讀,師生評價:

學生嘗試在初步瞭解基礎上讀清文句節奏句讀。

3、教師範讀,學生聽讀:

要求學生在聽讀過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並基本會意。

4、師生齊讀,整體把握: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寫了我兒時的那幾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

一、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觀蟲鬥、驅癩蝦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學生採用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研讀課文。

2、對小組間提出的疑問等進行互動解讀。

四、體驗昇華,拓展延伸

學生根據自身體驗暢談,體驗遷移,內化學習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説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説想象。

3、通過聯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説發現。

4、交流類似的經驗、樂趣,説感受。

5、拓展文本,朗讀、討論、體會成年人的童心詩意。

五、總結激勵,結束全文

1、在學習的基礎上吟誦讀背。

2、收束教學,鼓勵總結。

《童趣》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童趣》是一篇文言文。這個單元的課文寫的是作者對於人生的體驗和思考,《童趣》中作者回憶了童稚時代,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想象和聯想,變得美麗而又奇特,從中獲得了許多“物外之趣”。閲讀此文將引導學生體驗人生。

2 教學目標與要求

1)知識和能力:整體把握文言文的內容;提高朗讀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

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

2)過程和方法:設計朗讀層次,從掌握字音—把握節奏—理解內容—複述背誦這樣由淺入深逐層漸進。

3)情感和態度: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學情分析

初次接觸文言文,學生對於課文中字、詞、句的意思落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讓學生感知課文整體內容,不搞文白對譯,通過反覆朗讀把文言文學活顯得尤為重要。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通過朗讀,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這是實現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發現的一個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沒有用分析講解代替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感悟,而是採用朗讀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文言文誦讀教學的層次,每讀一遍提出不同要求,這樣由淺入深通過讀把感情主旨等主要問題解決了,從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2、新課程重視把語文與生活聯繫起來,強調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課堂安排學生“體驗生活,述説自己在童年時代有過的與作者一樣的感悟”拉近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所以課堂生動活潑。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齊讀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盤”“ 瑤台鏡”,這是作者對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盤”“ 瑤台鏡”都已不是“朗月”本身,這種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樂趣,我們稱之為“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共同來體味清代文學家沈復在童稚時代的這種樂趣。

[“物外之趣”是課文的關鍵語,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導入課文時借闡述“白玉盤”“ 瑤台鏡”與“朗月”關係的時機解釋“物外之趣”,這樣就在形象中比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為整體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礎。]

2、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這説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敍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3、作者及作品簡介

沈復(1763~?)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江蘇蘇州人。工詩畫、散文。一生為幕僚。《浮生六記》一部自傳體作品。記敍了他與妻子陳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願意過一種布衣素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因封建禮教的壓迫和貧苦生活的磨難,理想終未實現,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浮生六記》共六卷:《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種譯本。《童趣》節選自《浮生六記閒情記趣》。

4、“文言文”知識

什麼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種書面語體,它與現代漢語同出於古代口語,因此,它的語義與語法的表現形式,大體一致,只是略有差異。

文言文的特點:簡潔,典雅。

文言文的意義:繼承文化、瞭解歷史、豐富語言。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是什麼?信(正確),達(通順),雅(文采)。

文言文學習關鍵

a、熟讀背誦(讀準字音,讀好停頓);

b、用心領會(理清層次,把握內容);

c、積累文言詞彙(常用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成語,名句);

d、能流暢地翻譯課文(儘量直譯)。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如何辨析古今詞義的不同。古今詞義的不同是指古代使用的直到今天仍然使用,但詞義發生了很大變化的詞。如“走”,古義為“跑”,現在指“行走”。同世間其他事物一樣,語言也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與今義既有聯繫,又有差異,如果不加分辨地以今義解釋古義,很容易造成誤解、誤讀。古今詞義的變化,大致有以下幾種:

a.詞義轉移,即古代表示某個意義的詞,現在表示另外的意義了。如“恨”,古義為遺憾,今義為仇恨。

b.詞義擴大,即指同一個詞,現在所表示的意義比古代廣泛。如“河”,原來特指黃河,現在泛指一般的河流。

c.詞義縮小,即指某個詞在古代所表示的意義比現在廣泛。如“谷”,古代泛指糧食一類,現在只指稻子或小米。

d.感情色彩變化。另外,辨別古今詞義還要注意古代合成詞的雛形和現代漢語合成詞的差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文言文句子直譯六法

擴:單音詞擴成現代漢語雙音詞。

換:文言詞語換成現代漢語。

留:古今通用的專用名詞。

刪:句首尾的語氣詞、連詞、副詞。

調:特殊句式調換順序。

補:省略內容或關聯詞補出來。

二、課文學習 分層朗讀

1讀:第一遍,教師範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雲端(lì) 怡然稱快(yí)

凹凸(āo tū) 土礫(lì) 壑(hè) 龐然大物(páng) 癩蝦蟆(lài há ma)

2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在讀準字音基礎上準確把握句子的停頓。

教師示範第二節朗讀。學生體會怎樣正確處理朗讀的停頓節奏。如: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羣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台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閲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 項為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秋毫:最細微的事物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多義詞辨析

【以】

徐噴以煙:用

以叢草為林:把

【觀】

作青雲白鶴觀:景觀

觀之正濃:看

【為】

項為之強 因為

以蟲蚊為獸:作為

舌一吐布二蟲盡為所吞:被

[其] 見藐小物,必細察其紋理 它的

使其衝煙而飛鳴 它們

蹲其身 代自己

神遊其中 這個境界

疏通文意

3讀:學生齊讀課文並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學生尋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語句,這時教師指導落實文言詞的意思。如學生找到描寫童趣的句子:“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教師就趁機指導落實“素帳”“ 徐噴以煙”“ 衝煙”等語義……

小結: “物外之趣”:觀蚊之趣、觀土牆花台之趣、觀蟲鬥驅蝦蟆之趣。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鋭、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故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穫。

這一段在全文裏有何作用?

總括。這一段總領並概括了作者童年時期時常有世以外的樂趣的原因,為下文的描述張本。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藉助於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創造出來的,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用“把……想象成……”或者“把……看做……”或者“把……為……”的句式來歸納作者的童趣。

(設計意圖:根據學習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是學習能力的培養、遷移的前提。)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台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麼?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這幾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現在哪裏?

(1)小—大。 如:叢草—樹林 蟲蚊—禽獸 土塊—峯、谷

(2)醜—美。 如:蚊蟲飛舞—白鶴舞

(3)益蟲—壞人 如:癩蛤蟆吞食二蟲——捉、鞭、

思考是什麼使作者成為這樣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讓學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經過明察細看,通過想象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

4讀: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兩幅圖景的內容。

[複述是讀書內化的重要過程,學生進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課文,並有助於記憶背誦。]

5讀: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癩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麼?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説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麼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鋭,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説説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6.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童趣》一文中,作者沈復追憶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只是先總後分地敍述了童年生活的趣事。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總寫童年時視覺敏鋭,喜歡細緻地觀察事物,常有意想的樂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體寫童年觀察景物的奇趣。

先寫夏天觀察蚊飛的樂趣。“夏蚊成雷”是誇張又是比喻,這裏則是“我”從蚊羣嗡嗡的聲音與悶雷聲相似的特點聯想到雷聲。而把蚊比作鶴,也是蚊子的體形、長足與鶴相像,這是孩子們的聯想。這些聯想,不但照應了“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同時也為下文作了鋪墊。“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裏這樣想,眼前就果然出現了羣鶴飛舞的景觀。這是在前文聯想基礎上的想像,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於素帳中”則是進一步的體現。同時也反映了“我”知識豐富,但活動範圍狹小,沒有機會和條件接觸“青雲白鶴”的實景,靠着豐富的想像去領略書本上所描繪的。

再寫“我”觀察土牆、花台和小蟲爭鬥的樂趣。這仍是表現“物外之趣”的。而觀蟲鬥、鞭蝦蟆的故事,不但緊扣“趣”字,説明觀察入神,而且還表現出“我”的正直可愛,天真無邪。

全文緊扣“趣”字着墨,揭示齣兒童神奇美妙的內心世界。而這些對大人來説似乎是閒情逸趣,可這卻是孩子們的小世界與外面的成人世界的融合,啟發我們去開發兒童的天性,培養髮展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三、體驗生活 引發聯想

1、你在童年時代有這樣的體驗嗎? 方法:首先在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

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奇特而豐富:天空白雲朵朵,猶如草原上的羊羣;夏夜螢火蟲飛舞,這是仙女的小燈籠……

2、通過細察和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還可以通過想象來領略物外之趣?

[設題目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懂得通過想象,不但可以從細看,也可以從細聽等多種角度來領略生活中的審美情趣。如:松樹林裏風吹過,細聽猶如海濤洶湧]

[這個環節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設了教材與生活聯繫的橋樑,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正確的審美態度。]

四、作業

1、背誦《童趣》。

2、成語積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夏蚊成雷

(設計意圖:佈置背誦,鞏固課堂誦讀的成果。積累文言詞語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之一。讓學生邊學習邊積累,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詞語,進而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3、[作業]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六、教後隨記

淺談《童趣》朗讀層次的設計

反覆誦讀課文,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師更應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童趣》誦讀層次,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一讀課文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其間“鶴唳雲端”的“唳”、“癩蝦蟆”的“蝦”雖是生字難詞,但學生通過查閲資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師不可越俎代庖。而“項為之強”的“為”“強”,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讀音,七年級的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要作稍微的點撥。

二讀課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層次,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這樣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讀常出現的一字一頓讀法和停頓不當(讀破句)等弱點。

三讀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暫時忘記現實的角色,進入文本與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羣鶴舞於空中,把草間二蟲相鬥想象成林中二獸相鬥,並“怡然稱快”“怡然自得”。

四讀課文要求用自己的話敍述課文的內容,尤其是“我”看到“鶴唳雲端”的景象和遇到那個“龐然大物”的經過。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我們不搞機械的文白對譯,以培養他們主動求解的興趣。

五讀課文要求部分內容當堂成誦。在上面反覆誦讀的基礎上來完成這一點訓練要求是不難的。

誦讀是直接感知課文語言和內容的有效途徑,在這之後再與學生交談“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你還能通過細聽來領略物外之趣嗎?”等這些話題就顯得水到渠成。

《童趣》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裏,蚊羣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裏把它們比作羣鶴在空中飛舞,這麼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着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隻蚊子在白色帳子裏,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衝着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羣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着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隻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隻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標籤:童趣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