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活板》原文及翻譯賞析

校園2.42W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活板》原文及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活板》原文及翻譯賞析

原文

板印書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為之(2)。五代(3)時始印五經(4),已後(5)典籍(6)皆為板本(7)。

慶曆(8)中有布衣(9)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⑩,每字為一印(11),火燒令堅(12)。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huò)(13)紙灰之類冒(14)之。欲印,則以一鐵範(15)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16);藥(17)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為簡易(20);若印數十百千(21)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數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27),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28)。有奇字(29)素無備者,旋(30)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33)與藥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訖(36)再火令藥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為予羣從(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編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

(改編由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13課,改編人王浩銘)

(選自《夢溪筆談》)

《活板》註釋

(1)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有雕版印刷。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尚:還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盛,這裏是大規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書籍。”

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

(4)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5)已後:以後。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獻書籍。

(7)板本:版印的本子。

(8)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9)布衣:平民。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稱布衣。這裏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10)錢脣:銅錢的邊緣。

(11)印:印模。

(12)令堅:使堅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蓋。

(15)範:框子。

(16)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17)藥:指上文所説的松脂、蠟等物。

(18)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版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樣平。

(19)止:同"只"。

(20)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21)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22)自:另外。

(23)具:準備好。

(24)更(gēng)互:交替,輪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以紙帖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28)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併為106韻。木格,用木格,名做狀。

(29)奇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30)旋:隨即,立刻。

(31)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紋理,質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來。

(35)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36)訖(qì):終了,完畢。

(37)拂:擦拭,撣去。

(38)殊不:一點也不。

(39)為予羣從(zòng):被我的弟侄輩。羣,眾,諸。從,次於最親的親屬,例如堂兄弟為從兄弟,侄為從子,伯叔父為從父。單説“從”,指比自己小的。為,被。

(40)其印自落:代詞,那些

《活板》翻譯

用雕版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麼做。五代的時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經典文獻都是版印的本子了。

慶曆年間,有個平民叫畢昇,又發明了活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膠泥刻印模,(印模上的字)薄得像銅錢邊緣,每個字刻一個印,(刻好以後)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置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着紙灰一類的東西蓋上。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便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微融化,就用一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麼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三兩本,還不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板內有重複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一會兒就能製成功。不用木頭製作字模的原因,是因為木料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又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松脂,蠟等物)粘在一起,(卸版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一烤,使藥物融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藏着。

後世影響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一個字為一個印,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着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字,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籤,以備檢索。畢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活字印刷術仍然沒有得到推廣。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也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説觀無量壽佛經》經鑑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板印書籍。板,通“版”,名詞作狀語,用雕版。

2、已後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

3、若止印三二本。止:通“只”,副詞。

4、文理有疏密。文:通“紋”,紋理,質地。

詞類活用

1、板印書籍:“板”,名詞作動語,表示工具。“用雕版”。

2、名詞作動詞:五代時始印五經:“印”印刷

3、火燒令堅:“火”,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火”。

4、再火令藥溶:“火”用火烤,名詞用作動詞

5、木格貯之:“木格”,名詞作狀語,表示方式,“用木格”。

古今異義

1、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冒之(冒:塗蓋,敷上。今常用義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義為:自己,從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紋理質地。今指文章內容、詞句等方面的條理)

4、藥稍熔(藥:古義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臘等物;今義指病的藥品)

5、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衣服的一種)

一詞多義

1、板

(1)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用雕板(名詞作狀語)

(2)已後典籍,皆為板本。雕板(名詞)

2、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動詞。下文“板印書籍”、“五代時始印五經”、“欲印”、“若印數十百千本”、“此印者才畢”中“印”同此)

(2)每字為一印。(字印,印章,名詞。下文“乃密佈字印”、“每一字節有數印”、“每字有二十餘印”、“其印自落”、“其印為羣從所得”中“印”同此)

3、火

1)持就火煬之。用火(動詞)

(2)火燒令堅。用火(名詞作狀語)

(3)再火令藥熔。用火燒(名詞用作動詞)

4、可

(1)瞬息可就。可以(能願動詞)

(2)高可二黍許。大約(副詞)

5、若

(1)若只印三二本。如果(連詞)

(2)不若燔土。像(動詞)

6、帖

(1)則以紙帖之。通貼,用標籤標出(動詞)tiě

(2)每韻為一帖。類、標籤(名詞)tiě

7、就

(1)持就火煬之。靠近(動詞)

(2)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動詞)

8、以

(1)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連詞,連接兩個分句,表目的,翻譯為“用來”。

(2)以紙帖之/以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介詞,用

(3)以松脂、蠟和紙灰/以一平板按其面/用草火燒/不以木為之者/以手拂之/以紙貼之。介詞,用,拿

(4)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介詞,把

9、為

(1)唐人尚未盛為之/每韻為一貼(做,動詞。)

(2)皆為板本。是(動詞)

(3)其印為予羣從所得。被(介詞)

(4)未為簡易/極為神速 算是(動詞)

(5)又為活板(動詞,發明)

(6)每字為一印(動詞,刻)

(7)不以木為之者(動詞,刻制)

(8)滿鐵範為一板(動詞,成為)

10、其

(1)其法 代詞,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代詞,指鐵板的

(3)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詞,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詞,那些

(5)其印為予羣從所得 代詞,他的

11、之

(1)唐人尚未盛為之 代指“板印書籍”

(2)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 代詞“這”

(3)冒之/持就火煬之/更互用之 代指“鐵板”

(4)以紙帖之/木格貯之 代指不用的字模

(5)旋刻之 代指“奇字”

(6)不以木為之者 代指活字模

(7)以手拂之 代指字模

12、已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通“以”,介詞)

一板已自布印(已經,副詞。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13、自

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詞)

其印自落(自己,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