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小石潭記》教學設計範文

校園2.69W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文言文,語言清新生動,應以朗讀教學為主,朗讀之於文言文,猶如活水之於游魚,必不可少。採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方法,如教師範讀,配樂朗讀,學生齊讀等等,能提高學生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能力。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應聯繫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採用質疑研討點撥法,對文章的詞句疏通、內容理解、寫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難提出問題進行探究。重點研討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被貶之後悲憤苦悶的情緒,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關於《小石潭記》教學設計範文

1、相關基礎知識

(1)作者及背景資料:

柳宗元是我國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他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我們曾學過他的詩歌《江雪》,以後還會接觸到《捕蛇者説》、《始得西山宴遊記》等作品。

柳宗元曾參與王叔文改革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那裏一直生活了十年。永州在當時屬於偏遠之地,然而,這裏卻處處有奇山異水,風景宜人。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再加上州司馬又屬閒散官職,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的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記》。柳宗元喜歡永州的佳山麗水,但他並非真有賞玩山水的閒情雅興。因為他自己“不合於俗”,沒有人能安慰他那充滿矛盾和苦痛的心靈,他遊山玩水,主要出發點是為了排解他被貶後的苦悶抑鬱之情。然而,一時的陶醉,片刻的沉迷,帶給他的.則是更大的精神苦惱。這一點,對我們理解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是十分重要的。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本文應掌握的重點字、詞、句

①看拼音寫生字注音

huáng liè chíkān pèi chù

(篁)竹清(冽 ) 為(坻)為(嵁) (珮)環 (俶)爾遠逝

cēncī xī dǒu qiǎo suì yǐ

(參差)披拂 往來(翕)忽 (鬥)折蛇行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②掌握一詞多義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不可久居 (可以,能夠)

從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跟隨)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冷清 )

差 參差披拂 (長短不一,形容詞 )

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動詞 )

以 以其境過清 (因為 )

卷石底以出 (相當於“而”,可以不譯)

樂 心樂之 (以……為樂 )

似與遊樂者相樂 (逗樂,嬉戲 )

③解釋劃線的詞並口譯下列句子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翠綠的藤蔓)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呆呆的樣子∕忽然∕輕快敏捷的樣子)

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的樣子)

2、內容理解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作者以心靈的感悟,精細的觀察,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對自然的無限熱愛,給我們以無盡的審美享受,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柳宗元被貶永州,心情是壓抑的,為排譴心中抑鬱和苦悶,他只得縱情山水以求解脱。優美的景色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湧起失意之感。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鬱哀怨的曲子。

柳宗元是一位了不起的畫家,他筆下的小石潭,景色優美:清洌的泉水、怪異的石頭、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展現出來。這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鮮明生動的印象,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並漸近到特寫潭中的魚,然後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後把鏡頭拉高拉遠。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小石潭記》是一部遊蹤清晰的自然風光片。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3、形式把握

(1)構思新巧,結構嚴謹。作者以遊蹤為序,採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的手法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後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後寫“遠望”(水源),最後概寫環境,引發感觸。這種構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遊覽順序,先寫發現小石潭,然後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後記錄了同遊者,使全篇遊記結構完整。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脱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抓住特徵,細緻描繪。這篇遊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徵,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鬥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徵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4、語言揣摩

這篇山水遊記的語言極為精美。如“皆若空遊無所依”,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由自在,又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為精練。“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寥寥數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珮環”的比喻形容水聲悦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後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和動態,含義豐富而並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説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説明水面的光亮。 “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動靜結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似與遊人相樂”,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閒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緻而又生動,用短句產生節奏感,讀起來悦耳動聽,字裏行間還藴含着作者豐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