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觸龍説趙太后》教案設計

校園4.54K

課程分析:《觸龍説趙太后》一文選自《戰國策·趙策》,是一篇琅琅上口,廣為傳誦的名作。文章通過觸龍巧妙地説服趙太后將幼子送到齊國作人質以換取救兵,解救國家危難的故事,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父母怎樣才是真正愛護子女?正如觸龍所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一主題在今天仍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故事性強,易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觸龍説趙太后》教案設計

學習本文時,應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討論等方式積極參與體驗文章欣賞、評價,主動探究問題,並能結合現實生活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

學情分析:我校的情況很特殊,高一新生生源質量較差,招收的學生大多語文基礎薄弱,學習習慣差,但往往思維很活躍,求知慾望非常強。我所教的兩個班就是這種情況。因此,教學中要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去理解文章,並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思考問題,並能夠相互合作學習,情不自禁地進行表達交流,從而實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可以説,只要誘導得當,學生就會積極有效地去學習。加之,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對於本文談及的“愛子”問題,更易產生共鳴,引起學習興趣。

設計理念: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文學作品的閲讀鑑賞,帶有更大的個人色彩。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情感、經驗、眼光、角度去體驗作品,對作品作出個性的反應,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應”,“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其核心就是關注和重視我們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閲讀。根據張熊飛教授誘思探究教學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精神,“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食貴自化,學貴自得”“教貴善誘,學貴善思,以誘達思”在組織教學時,我嘗試運用導向性、激勵性語言引導學生主動的探究問題,從而真正實現課堂上學生“動情讀”“動口議”“動腦思”,讓他們真正體驗語文學習全過程。

學習目標:1、理解文意,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悟、體味本文高超雄辯的諷諫技巧。

3、深刻領會“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積極意義

4、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更深刻地體會母愛親情,感恩父母。

教學流程:

一、 課前預習

課前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質、揖、走、恃、郄竊、不肖、沒死、崩、恣“等重點詞語。並利用語文早自習讓學生充分預習課文,使其在熟讀的基礎上,熟悉課文,理解文意,並在反覆閲讀、理解中鞏固對省略句式、賓語前置句、詞類活用現象的掌握。

二、 情景導入

每當看到有些人用公車接送孩子上學時,每當看到獨生子女在家中備受寵愛時,每當聽到有些父母為孩子安排一個好的工作,謀一個“好”的前程東奔西跑,不惜權謀私、貪贓枉法時,總會想起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威後與觸龍之間的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觸龍説趙太后》。

〔點評:利用“導語”激起學生主動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學生躍躍欲試,準備進入文章賞讀之中。〕

三、 誦讀課文,體驗文辭之美

首先,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範讀課文,聲情並茂,學生深受感染,老師相機指導誦讀要領。學生再讀課文,進入文章情景之中。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讀得很賣力,並且初步讀懂了文意。提出:同學們,《觸龍説趙太后》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大家是否可以根據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講講?問題提出後,學生爭先恐後,準備回答。

(同學們積極思考並踴躍回答問題,講述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四、 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課文探究理解觸龍説服趙太后的巧妙之處

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和課文第一段弄清故事發生的背景:當時趙惠文王剛死,孝成王初即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后執政。即故事中的趙太后,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定,於是“急攻之”。這篇文章的主要矛盾在於太后的溺愛少子而置國家的安危於不顧,堅決不肯讓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這在戰國時代已形成一種制度,主要由於即使是盟國,彼此之間也不夠信任,才用以人為質的辦法來鞏固聯盟),以至於發展到不講道理的地步。

同學們,同桌之間相互交流,然後回答:

劉曉媛:觸龍針對趙太后的心理狀態採用了一整套“迂迴戰術”,動之以情,喻之以理,終於説服了趙太后。首先,在敍寒温,談家常之中緩和了緊張氣氛,開始打破僵局,為下一步進諫打下基礎。其次,觸龍借為自己的少子舒淇謀個黑衣衞士之職,以自己的愛子之心為誘餌,巧妙地引出太后愛子之情,從而過渡到長安君的問題上來。再次,觸龍又轉彎拐角地把太后的'愛女燕紅和愛子長安君比較,故意強調太后愛燕後勝過愛長安君,並提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標準引起太后的思考。最後,從歷史教訓入手總結經驗分析了趙國及其他諸侯國侯位絕嗣的原因,就在於其子孫“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接着,直接提出長安君問題,不能不使太后心悦誠服,終於同意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鄭海彥:這也就是一種“出奇制勝”“引君入甕”的方法,往往是刀出偏鋒,奪取了勝利。觸龍有備而來,避實就虛,欲擒故縱,最終説服了趙太后。

… …

五、延伸拓展

引導學生對結合自身閲歷對文中觀點“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一見解發人深省,“愛子”之心,身為父母皆有,但如何去愛則意義不同。古人尚且知道“驕子如殺子”的道理,我們作為現代人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請同學們圍繞“獨生子女教育”“母愛”等問題按小組討論,然後選代表發言,談談自己的見解。

全班分為七個小組,同學們熱烈討論,每個學生都成了學習的主體,課堂變成了“學堂”。

教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下面我們進行一次口頭作文:“我所瞭解的當代獨生子女教育”。

同學們聽後學習興致更高了,選代表精彩發言:

孫盼盼:當代的獨生子女是捧大的一代,父母對他們言聽計從,物質上極盡奢侈,關心上無微不至,一切都包辦,結果父母的溺愛是他們永遠“長不大”,凡事都不能獨立,依賴性太強。

柴冰冰:當代的獨生子女都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被別人照顧慣了,養成了許多毛病,如自私冷漠等等。凡事要求別人做得好,卻很少去關心別人,甚至對父母也缺少起碼的感恩。

孫書平: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只會使他們養成任性的習慣,不易融入集體,受不了約束,考慮問題往往不能設身處地,周全行事,制約了個人才能的發揮。

楊珍珍:“温室裏註定培養不出參天大樹”,“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過分的呵護,使獨生子女缺少必要的挫折承受能力,往往心理脆弱,不能自如應對緊張的學習生活壓力。

時珂:對子女的溺愛,累了父母,卻使孩子養成安逸享樂的不良習慣,不懂生活艱辛,從長遠來看,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會使孩子吃苦頭。因此“溺愛”子女要不得。

… …

學生的表現令我吃驚。學生精彩的回答顯示了新時期中學生清醒的自我意識與時代意識。巧妙的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分組討論又使學生進一步實現了認識的飛躍。

六、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教師:同學們精彩的發言,讓老師看到你們長大了,也讓老師看到了你們未來的希望。希望大家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好好把握吧!課後將發言整理成書面文字。

課後反思:一堂課,只有抓住學生的心理,巧妙設疑,適當進行誘導,學生才會盡情地探究知識,進行有效的創新學習。這正是張熊飛教授探究性學習方式“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的要求。不足之處體現在學生課堂上活動面不夠廣,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還停留在表面,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有待進一步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