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人教版《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0篇)

校園6.74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精選10篇)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閲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本,進行了一次文本細讀,而且讀出了文本中藴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本、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着眼點在於:

(1)讀出文本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

(2)學習“文本細讀”的解讀方法。

(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裏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閲讀,説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説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説的時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親”的情緒做對比:“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砸東西,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母親”不但不責怪“我”,反而等“我”情緒恢復平靜後撫慰“我”,還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菊花。經過對比,學生懂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也更體現出 “我”對“母親”深深的愧疚、熱愛、懷念之情。

學生説感受:“‘我’暴怒時.‘母親’卻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淚,使我想到我平時也是那樣對待我的媽媽的,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不能等失去了他們後才去悔恨”;“當‘我’答應‘母親’去公園看菊花時,她卻突然暈倒送去醫院,從此與‘我’訣別,臨終時都沒能和‘我’説上一句話。體現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表達‘我’對‘母親’的愧疚、懷念之情” 渲染氣氛,創設情景。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我説:“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説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説,真情流露。最後一個舉手的是平時很少發言的男生,我們都知道他父親去年才去世。此時全班同學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給他投去温和和鼓勵的眼神,他站起來沉默了約5秒鐘後才説:“媽媽!我來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來的。又是一個深秋,我帶來了你喜愛的菊花,我終於明白你堅決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還沒出門,你就暈到被送去醫院,我沒想到你的病已經變成這樣,誰知道這一去竟是訣別,連你臨終的話語我也沒能親自聽到,媽媽,可我清楚你要對我説什麼,你是要告訴我要像菊花那樣堅強的活着,好好的帶着妹妹活着……”説到這,他已泣不成聲“我也想對我死去的爸爸説: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媽媽也會堅強的活着的……”同學們聽到這已經是淚流滿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動了。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作者透過一些細小的情節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從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鐵生苦難的一生,“沒有經過苦難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嗎?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生是幸運還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經歷過大苦大難的人所體味到的人生況味和所獲得的人生價值”這是宋秋雁在《走過苦難-----記我無比敬仰的作家史鐵生》一文中的節選。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學中,對學生貫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回憶了自己雙腿癱瘓以後,母親為使自己走出困境、重樹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讚揚了深沉的母愛。該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際中而忽略了母親的病痛與感受,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愧悔。文末也表達了七年後自己對母親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堅定信念。該文語言質樸、情感真摯、細節感人、意藴深沉而耐人尋味。本課教學中試圖通過反覆朗讀,注意朗讀時的語氣、節奏,用朗讀反映不同人物特點,從而理解文中關鍵詞句含義,體會字裏行間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教學實施時,發現學生閲讀總浮於字面。如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繪母親“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等行為,學生只能籠而統之的理解為母親對“我”的關心和愛,卻難以體會此時此刻母親內心的複雜的感受。如何引導學生讀進去?我預設情景——讓學生假象自己是母親,反覆讀。實際效果甚微。課後思考原因如下:

1、對學生預設不足。

學生剛升入國中,對文本的深入閲讀訓練還少,在閲讀文章時,普遍習慣讀故事情節,難深入文本細細體會。我在備課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情況,主觀認為這些內容不難理解,沒有準備如果學生不能理解該怎麼辦。教學時就顯得手忙腳亂。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的方法單一。

就像本課,要讓十三四歲的孩子跟隨文本,走進成人世界,理解這裏母親的這些隱忍的表現,體會母親小心翼翼的情感,最好的辦法不外乎創設情境。那麼此處可以創設什麼情境?如何創設情境?在什麼時候創設情境?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在本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暢所欲言,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其中,重點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及語言的描寫,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有學生説母親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體現了母親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可以説出來。最後,讓學生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怎樣的人?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本堂課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堂上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閲讀地位,調動了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本,課堂上學生的閲讀積極性較高。但是,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主旨分析略顯不足,由於時間關係,在課堂上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還有待於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後”,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雲密佈。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並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着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裏行間凝結着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那麼,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怎樣才讓學生如何深切的理會作者的這種感情以及母親這種對子女深沉的愛,我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讓學生和我一起感受史鐵生在課文中所寄託的這種感情:

1、讓學生勇躍發言,各抒已見:

首先:讓學生找出文章當中寫得較好的段落,讓學生説出各自喜歡的原因。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了媽媽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

最後,讓學生暢所欲言説出各自喜歡的段落後,穿插讓學生説出自己身邊的關於母愛的感人的事情。

2、文章當中的最後一段話,讓學生們理解深刻:

每個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看法。在這裏,老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説出自己的見解,比如説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是什麼話,包含了什麼意思?可以通過反覆的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就會有一定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們陷入沉思,有的寫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説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有的寫裏面有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也有的寫作者要表達出自己好好的生活的決心……

3、帶領學生多角度,個性化的閲讀,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感悟文章,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就能夠理解出作者在文字當中藴含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母愛了。

總之,在教學《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時,我鼓勵學生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我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七年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就這節課談一下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小組合作互幫互學。

教學中,我引導同學們深入的體會文中的細節描寫,體驗母愛。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母親是怎樣關心照顧我的,找出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細細品味。”圍繞這個問題,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學習,互相交流,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人人都有發展,改變了以往課堂教學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困,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高了。課文重點,難點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生生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

二、抓重點詞深入感悟

在教學中我把主題由“母愛”昇華為“好好兒活”。為了體味母親的這句“好好活!”,我引導學生反覆吟讀。交流“句中有這麼一個字,‘撲”這一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孩子的心窗。使學生感悟到母親對兒子的心疼,對兒子的愛憐,對兒子的無奈。這時,孩子們再用心讀這句話時感受已比剛才深了不少。講到母親忍住的病痛。孩子們聯繫着課文描述母親整宿睡不着覺的句子,母親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母親的心中充滿了——愛!老師不僅僅讓學生體會毫不張揚的母愛之偉大,而是更多感受母親用自身的行動來詮釋“好好兒活”的真諦。課文的結尾,我出示了作者《病隙碎筆》中的一段話,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好好活兒”的含義:活着就是幸運的,活着要懂得滿足。

三、以讀為主讀中感悟

“讀出感情”是語文課堂經常聽到的,怎樣讀才是“讀出感情”?今天我作了一個示範,我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後感悟後,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一讀,讓學生把自己的個性體驗與文本朗讀很好的結合起來,讀出了思考,讀出了文章的韻味,也讀出了自己的韻味。如教學含有“悄悄地”這一詞的句子時,我抓住了“悄悄地”這一詞,大家都知道三個“悄悄地”,充分體現了慈母的一片愛心,體現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學生從“悄悄地”體會母親的心,再把體會到的情感放

進語言中讀出來。還有“央求”一詞,我讓學生通過對這個詞的體會去感悟上下文。然後再把這種情感從語言中讀出來。

四、本課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小組合作需要更熟練更有序。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同學們在交流時只把自己的體會讀一遍,不會及時給對方評價,同時對自己的體會進行補充,交流時不會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形式大於內容。今後應在這些方面多訓練,讓小組合作真正成為學生們自主交流的舞台。

二、要更多關注學困生。

教學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忽略了那些發言不積極,聲音不夠響亮的學生,缺少了足夠的耐心。這樣一來,課堂成了優秀學生展示的舞台。今後課堂上應多給學困生機會,多多鼓勵他們,讓學困生多展示自己。讓我們的課堂人人都有話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都有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改掉不足,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精彩,更有魅力!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那天,秋高氣爽,天空似乎特別藍。我很幸運地聽了胡曉柳老師的《秋天的懷念》第一課時教學。聽完課,感覺有一肚子的感慨!胡老師對教材解讀的深刻、準確令人佩服;胡老師對教材挖掘深度把握的又是那麼的恰到好處,令我歎服。以至於她在課堂上的收放自如令我大開眼界!我想學她對教學鑽研的執着,但她駕馭課堂所體現出來的深厚積澱是無法效仿的,絕非一日之寒的專業素養以及她在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大氣絕對令你望塵莫及!

這個落葉飄飛的季節聽《秋天的懷念》真是一道風景。我完全沉浸在她的課堂之中,幾乎和大家融為了一體。她以“課文幾次提到看花”為線索引出了第一次看花為什麼沒看成的問題和學習目標,並要求學生“把描寫母親的句子找出來,抓住關鍵詞體會母愛。

當學生找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時,胡老師不失時機的説:你們真會讀書,一下子抓住了“撲”“抓”“忍”這幾個關鍵字詞,你從這幾個字詞體會到什麼呢?母親除了要忍住兒子花一樣的年齡就雙腿癱瘓的沉重打擊外,還要忍住自身的病痛,還要忍住兒子暴露無常的言談舉動,幫助兒子走出心靈的病痛;母親忍住這麼多,説明了什麼?這就是愛,是常人無法做到的愛,因此,是一種“無私的愛、偉大的愛,無聲的愛”!第一次沒有看成花,是因為我“暴露無常”。對照自己平時的課堂教學,總是忽略了細節,對《教師用書》往往一晃而過從不細細品讀,沒能像胡老師那樣做到每節課認真對待,做到每篇課文精心備課。她能通過“忍”字,訓練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訓練學生用忍字説話,把話説完整。可想而知,天天經過這樣訓練的學生長此下去會怎樣是不難猜到的結果的。胡老師這種在細處做文章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窗外微黃的樹葉,伴隨着孩子們朗讀聲“刷刷啦啦”地響着,才意識到九月已過半。站在窗前,眼前突然浮現出一位母親擋在癱瘓的兒子窗前,央求道:“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突然淚目!

這是怎樣的一位偉大的母親!患了絕症的她,被抬上三輪車送往醫院,這一去竟是作者母子倆永遠的訣別。可是,母親臨死前卻不害怕死亡惦念自己,而是始終惦記着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一塊,好好活兒!

備課時眼淚已不知流了多少次,站在講台多次哽咽,最終放棄電子屏,拿着課本帶着學生讀着講着,不知不覺教室安靜了下來,朗讀聲漸漸低了下來,在讀到“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時,孩子們停下來不再朗讀,教室裏瀰漫着悲傷,我不去打擾他們,也陪着他們沉浸其中,很久很久……

那節課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講完這節課,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對於這位偉大母親去世的悲傷。

課後作業寫收穫,讀着孩子們的感悟,又突然間淚目。孩子們不僅懂得了作者母親的偉大,更是回過頭去體味自己父母的偉大,一句嘮叨,一聲關懷,一個深夜蓋被子的動作……都在學生的回憶裏閃出偉大的光芒。

《秋天的懷念》七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好處,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立刻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立刻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

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透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述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情緒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留意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

於是學生最後明白,原先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透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明白,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潛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