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傳統名茶北苑茶和蟲茶等歷史介紹

校園2.88W

白居易《琴茶》

傳統名茶北苑茶和蟲茶等歷史介紹

兀兀奇形羣動內,陶陶任性一生問。

自拋官後春多醉,不讀書來老更閒。

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題解]

白居易(773—846),唐代著名詩人。字樂天,晚午自稱“香山居士”。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能懂。嗜茶,常以茶入詩。在他留世的二十八百餘首詩中,以茶為主題或涉及茶事茶趣的共六十多首。首開詩人詠茶詩歌之最。

此詩表現作者撫琴啜茗的悠閒情致。文人士大夫品茶以儒雅相尚。琴曲與名茶均展高雅之列.與作者人品是那樣協調,所以品茶的同時,作者還要領略琴曲的妙趣和意境,以陶心冶性、體悟人生。而正無論是做官顯達還是退居在家,琴與茶都是相伴的朋友。作者在撫琴品茗中,將儒家的治世機緣,佛家的出世淡泊節操結合在了一起。

神祕的北苑茶介紹

茶星閃耀

宋朝徽宗皇帝曾在《大觀茶論》文中寫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龍鳳餅”指的是建甌宋時北苑製造的龍鳳茶,北苑茶得到皇帝“名冠天下”這樣至高無上的讚譽,這在當時的絕無僅有的。大文人歐陽修對北苑茶風靡情況作了記載:“仁宗尤所珍惜,雖輸相之臣,未嘗輒賜”,他自己在府內做官約二十餘年才獲一賜,因而感歎到“然金可得,而(龍鳳)茶不可得”。

北苑茶的製作是非常精細的,如採茶,五更時就要擊鼓上山,每人身上背一個木桶,大桶裝有剛裝的御泉山水,茶芽摘下後,放入木桶水裏浸泡,斷茶時用指甲,而不是用手指,以避免茶牙因陽氣和汗水而受損不潔,製成的茶餅上面印有龍、鳳、花草各種圖紋,茶餅套有銀圈、銅圈,二十餅為一斤,小巧玲瓏,外包裝用“黃羅軟盂,藉以青茗,裹以黃羅夾復,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笈貯之,凡數重。”造一茶餅,要花六百多個茶工,“其品之精絕,一餅值四十斤”。

北苑茶質量不斷提高,花樣不斷翻新,每個品種上貢時限為五年,五年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由於北苑茶製作技藝不斷進步,上貢朝遷持續了450年之久,在我國茶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北苑茶是我國茶史上一顆閃爍的茶星。

北苑的由來

北苑的起源有多種説法,現在學者一般認為是:唐末,建甌有個叫張遷暉的大財主,看到鳳凰山適宜種茶,便在這裏開闢了方圓三十里的茶園。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後,張遷暉在閩做官任閣門使,負責四方朝見禮儀等事宜。龍啟元年(公元933年)張遷暉把鳳山這片茶園獻給了官府,這片茶園成為官家茶園。由於閩國的地域以福建為境,而建甌鳳凰山在福建的北部,鳳凰山茶園風景宜人,頗為壯觀,不失為帝王林園,便把這裏稱為北苑,北苑之名從此開始見稱。

當時北歐陽指茶焙,如同中當仿的茶場,有自己的茶園和加工場所。隨着北蒼的發展,北蒼的含義也發生了變化。致函宋太平興國,北苑發展成為御茶園,生產專供皇帝飲用的御茶。據1141年《東溪試茶錄》載,北苑有茶園25處,據1186年《北苑別錄》載,北苑有茶園46處。北蒼髮展到扣期形成了行政區,《建甌縣誌》載:“吉苑裏,在縣東三十里,舊名北苑。洪開初割原祐鄉東吉里來益之,合二名為吉苑。”即明進洪開初年(約1368年)東吉與北苑合併,各取一字,新稱吉苑,所以北苑之名隨後在地圖、縣誌中就不見稱了。

龍焙的延生

龍啟元年(公元933年)鳳凰山茶園成為官家茶園後,特別是實行“輕徭薄斂,與民生息”的政策,“三十年間,一境晏然”,北苑茶有了較大的發展。王延政稱帝后,把外地人開墾的茶園全部佔為官有,官家茶園在建甌有了較大規模,每年春茶開採之季,都要從六個縣徵派數千役夫來建甌採造官茶,可見規模之大。

閩國滅亡後,南唐的潘承祐負責福建的徵税事務,他把鳳凰山附近的茶園收入官有,把鳳凰山以外的茶園還給民間,其後南唐李後主派官員專門到建甌指導和監製,設立了專供皇帝享用的龍焙,於是建甌從此有了產龍茶的龍焙。南唐時建甌已有官私茶焙1336個,其中官焙有38個,北苑龍焙就為這38的官焙之一,不過它比別的官焙身價更高。

北苑龍焙在鳳凰山麓,唐末宋初擁有25處茶園,規模較大,這一時期採製的是片茶(或稱團茶、餅茶),片茶就是把採下來的茶芽通過蒸、揭、拍、焙、穿、封等製作工藝製成片狀,北苑龍焙製作的是研膏茶,就是把茶芽蒸後,碾成膏狀,壓成茶餅,餅中間留有小孔洞,焙乾後,十餘餅串為一串,由於研膏茶味苦澀而濃重,後為北苑又製成了臘麪茶,龍焙的延生,使北苑茶有了新的不斷的提高和發展。

茶技超羣

作為貢茶客觀上促進了北苑茶的發展,但製茶技術的不斷進步則是北苑茶發展的內在原因,北宋時期是北苑茶發展的最快時期。北苑入貢前,全國名茶有十幾個,貢茶四個,北苑入貢後,由於“早、快、新、精”,很快超過其它茶星,成為四代朝延的寵茶。

早:每年驚蟄前後採製茶葉。這在現在是不可能的。宋朝建甌選育了不同類型的茶樹,早茶種立春就可發芽。

快:一是製作快,每天數千人分工序製作;二是貢茶快。從採造到入貢前後不到十幾天的時間,在當時交通條件下這是不可想象的,但有歐陽修的詩名為證:“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新:就是貢茶的花樣品種刻意,每個品種上貢時間限為五年,五年以後就不再加工和上貢,而且品種花樣越來越多,咸豐年間(公元998-1003年),北苑貢茶有十個品種花色,最盛時到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則有四十多個品種。

精:在製作和包裝上力求精工。如蔡襄監製時,把原八餅為一斤的大茶餅改為二十餅為一斤的小茶餅,茶餅園徑僅為一寸五分左右,茶餅表面印上精緻的花鳳,花草等圖紋,茶餅除圓形外,還有橢圓形、四方形、稜形等,小巧玲瓏,極為精絕。

漫談中國飲茶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説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説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神農時期: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西周時期:

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秦漢時期:

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我們現在還在飲用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蟲茶是不是茶

蟲茶,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是否會感到好奇呢?怎麼會有這個茶名呢?難道是茶葉和蟲子一起做的茶,還是這個就不是一種茶呢,知識泡的時候有點像茶?到底蟲茶是不是茶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蟲茶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昆蟲產品,是傳統出口的特種茶。蟲茶是由化香夜蛾、米黑蟲等昆蟲取食化香樹、苦茶等植物葉後所排出的糞粒。蟲茶約米粒大小,黑褐色,開水沖泡後為青褐色,幾乎全部溶解,像咖啡一樣,飲用十分方便。如果用茶的科學定義來衡量,其實這蟲茶並不是茶,只不過人們食用這種蟲子的糞便的方法與我們飲茶相近,故而將其稱作“茶”。飲用蟲茶時要先在杯中倒入開水,後放入適量蟲茶,蓋好蓋子。蟲茶粒先漂浮在水面,待其緩緩下沉到杯底並開始溶化時即可飲用。用蟲茶泡出的茶水清香宜人,沁人心肺,飲之令人頓感心曠神怡。

蟲茶味清香,類似茶葉。儘管我國是一個茶葉生產和消費的大國,但蟲茶卻鮮為人知。其實,蟲茶在我國生產和飲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蟲茶是一種很好的醫藥保健飲料,據記載,蟲茶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據初步分析,蟲茶的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茶葉,含有18至19種氨基酸,一定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類、單寧、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還含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蟲茶的製作過程很奇特。苗族人利用穀雨前後採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鈎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後,待曬至八成幹,再堆放在木桶裏,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並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酵、腐熟,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氣息。

經過上面的分析大家現在明白什麼是蟲茶了吧。其實不亂是不是茶,蟲茶的營養價值是很高的哦,還想知道更多的話,下面推薦的文章您可以看看哦。

關於花草茶淵源介紹

花草茶是以藥草為原料所調製成的飲料(Herbal Tea),它是不含“茶葉”成分的,它是取花、葉、莖、根、樹皮、果實、種子可食部分,進而加水煎煮或浸泡以獲取汁液來飲。下面就關於花草茶淵源做一介紹。

在中國,任何食材加入水中煮或泡所得的汁液,人們都習慣冠以茶名。製成的飲料,雖然色、香、味常有差異,都統稱為“茶”。而除了茶樹之外的植物製成的飲料命茶名,如人蔘茶、枸杞茶等,這些“有茶之名無茶之實”的飲品,通常是當藥方,而較少成為日常的飲料,因此有總稱“藥草茶”

Herbal Tea在西方,猶如藥草茶在中國,長期擔任民間醫藥配方的重要角色,幾百年,在藥用這一主流之外,法國人漸漸將Herbal Tea另發展成一種休閒飲品,之後,歐洲、美國、日本等以至傳入台灣,此種飲品與以醫療為主的飲品在原材料上已減輕對藥效的要求,卻增色、香、味等方面的享受,為了將它與藥草相區別。台灣業者遂雅稱為“花草茶”

花草茶比較於茶,它的組成更具變化,如單品飲能享受獨特的味道,而複合飲則有品味豐富的口感。複合花草茶通常是為了調和味道以易飲用或達成療效而配製,所以內容物的口感互補或保健特性類似。它包括複合花草、複合花果(又成加味茶)與茶葉等形態。複合花草茶商品並由配方者賦予它們浪漫的名稱,再者,花草茶的原料可是乾燥的,也可以是新鮮的。

由此可知,花草茶的世界自有它多姿多彩的樂趣。花草茶在西方是一種家庭飲料,在晨起、睡前、或餐後品嚐,所以營造温馨的氣氛;在我國,則以“天然的保健飲品”得到美譽,比較屬於都市生活中一種下午茶的方式,呈現優雅的休閒情調。但無論中外,符合健康概念的花草茶都將因此而持續的流行。

茶樹的起源與傳播

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曆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羣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佈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緻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

標籤:北苑 名茶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