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焙茶的歷史介紹

校園3.25W

焙茶即用温火烘茶,古代製茶技術。焙茶是為了再次清除茶葉中的水分,以便更好地保藏貯存。這是古人採用寓貯於焙、既貯又培的科學制茶方法。

焙茶的歷史介紹

陸羽在《茶經》中曾談到唐代烘焙茶葉的工具叫"育","以木製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間還有一層隔板,上面有蓋,一側開門。

焙茶時,將"育"放於"牀"(即木板架)上,將茶放在中間的隔板上,下面一層即放貯火器"貯糠煨火,烘烤潮氣",遇黃梅季節甚而"焚之以火"。焙茶必用文火煨,使茶餅常温,這樣水分逐漸蒸發而茶葉的色、香、味俱在。焙茶既是烘焙茶葉,又是貯藏茶葉的方法。

宋代焙茶的工具稱"茶焙"。茶焙用竹編製成,外面裹以竹葉,其形狀和唐時的"育"大致相同。中間也有隔板,上面放茶葉,下面放容火器。人們將茶餅用竹葉或嫩香蒲葉封裹好後,放茶焙中的隔板上,每於"二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温"。

焙茶時的'火源要離開隔板一尺許以保持"温温然,所以養色香味也"。

宋代焙茶時還要用焙簍和火爐。"先將煮燃的炭放於火爐中,再以未煮燃的炭圍在已燃炭的四周,上用輕灰稍加覆蓋。把空焙簍先放爐上烘烤,"以驅散茶焙中的潮氣,再將茶置於焙中"。茶焙中的温度也要有一定的控制,"以探手爐中,火氣雖熱,而不至於燙人手者為佳"。焙好的茶餅則存於"漆器中緘藏之",如此焙貯,以保持茶色常新。

明代的散條形茶,放於茶焙中培時,則先用大盆貯火,再在舊火灰裏埋進未煮燃過的炭,再用已燃過的炭塊蓋子上面後,將火盆放於茶焙下烘茶。

標籤:焙茶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