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

校園2.1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歡迎閲讀與收藏。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求圓面積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啟發思維,開闊思路;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圓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習了圓的認識和圓的周長,誰能説説圓周長、直徑和半徑三者之間的關係?

已知半徑,圓周長的一半怎麼求?

(出示一個整圓)哪部分是圓的面積?(指名用手指一指。)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圓的面積怎麼計算。

(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二)學習新課

1.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都是轉化成已知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來的,怎樣計算圓的面積呢?我們也要把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決定圓的大小的是什麼?(半徑)所以,分割圓時要保留這個數據,沿半徑把圓分成若干等份。

展示曲變直的變化圖。

2.動手操作學具,推導圓面積公式。

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圓等分成16份。圓周部分近似看作線段,其用自己的學具(等分成16份的圓)拼擺成一個你熟悉的、學過的平面圖形。

思考:

(1)你擺的是什麼圖形?

(2)所擺的圖形面積與圓面積有什麼關係?

(3)圖形的各部分相當於圓的什麼?

(4)你如何推導出圓的面積?

(學生開始動手擺,小組討論。)

指名發言。(在幻燈前邊説邊擺。)

①拼出長方形,學生敍述,老師板書:

②還能不能拼出其它圖形?

學生可以拼出:等等剛才,我們用不同思路都能推導出圓面積的公式是:S=r2。這幾種思路的共同特點都是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並根據轉化後的圖形與圓面積的關係推導出面積公式。

例1一個圓的半徑是4釐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S=r2=3.1442=3.1416=50.24(平方釐米)

答:它的面積是50.24平方釐米。

想一想;求圓面積S應知道什麼?如果給d和C,又怎樣求圓面積?

(三)鞏固反饋

1.求下面各圓的面積。

r=2(單位:分米) d=6(單位:分米)

2.選擇題。

用2米長的繩子把小羊拴在草地上的木框上,羊吃到地上的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1)3.1422=12.56(米)

(2)3.1422=12.56(平方米)

(3)3.1432=28.26(平方米)

3.思考題:

已知正方形的面積是18平方米,求圓的面積。(如圖)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1.使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把圓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

2.在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老師介紹分割圓的方法,展示由曲變直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從各個角度推導出圓面積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的能力,滲透了極限和轉化思想。

3.安排了坡度適當、由易到難的練習題,使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同時,還注意培養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2

教材分析

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根據稍複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使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學會用方程解答。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繫,抓住了數量關係相同,通過複習題的分析解答,讓學生找出熟悉的數量關係,再把題進行改動變化。在邊畫圖、邊分析的過程中,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便於學生理解和思維,促進了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綜合運用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情分析

在已經學習了,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是多少的問題的基礎上,六年級學生能在一定的基礎之上去拓展,去學習更新的知識。

教學目標

逆向思維,能根據具體的數量和分率,求出單位“1”的量。通過教學,使學生在理解分數除法意義及掌握分數乘法應用題解題思路的基礎上,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稍複雜分數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能比較熟練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確定單位“1”,理清題中的數量關係。

2、利用題中的等量關係用方程解答。

教學過程

一、1、蘋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蘋果多5千克。

⑴、梨的重量比蘋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鋼筆X元,比毛筆少了3元。

⑴、鋼筆比毛筆少了( )元。

⑵、毛筆是( )元。

3、小結:解答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如果單位“1”的具體數量是已知的,要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可以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直接用乘法計算。

二、新授課

1、教學補充例題:水果店運來了一些蘋果,已經賣了36千克,還剩下20千克,水果店運來了多少蘋果?

(1)賣了是什麼意思?應該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

(2)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畫出線段圖。

(3)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分析數量關係式:運來蘋果的重量-賣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設運來蘋果X千克。

x-36=20

2、教學例2

(1)出示例題,理解題意。

(2)比航模組多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説出:是把航模組的人數看作單位“1”,美術組少的人數佔航模組的(1+)

(2)學生試畫出線段圖。

(3)根據線段圖,結合題中的分率句,列出數量關係式:

航模小組人數+美術小組比航模小組多的人數=美術小組人數

(4)根據等量關係式解答問題。

解:設航模小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結

1、今天學習了兩道應用題,找出它們的共同點?(這兩道應用題,題裏的單位“1”都是未知的數量,都可以列方程來解,這樣順着題意列出方程思考起來比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關鍵是找準單位“1”,再按照題意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四、練習

練習十第4、12、14題。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繞一繞、滾一滾等活動,自主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知道圓周率的含義,並能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學會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求圓周長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

3.結合圓周率的教學,使學生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師:這一節課我們來研究有關周長的問題。

出示正方形

師:看屏幕,認識嗎?

師:這是一個(正方形)

師:誰來指一指它的周長

生上台指。

師完整指:正方形4條邊的總長就是它的周長。

出示圓

師:繼續看,這是。

生:圓

師:圓的周長你能指一指嗎?

生上台指

師:我們一起來指一指!從一點開始,繞一圈,回到這一點裏結束。看清楚了嗎?(出示動畫)

師:圍成圓一週曲線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板書:圓的周長】

二、感知化曲為直

1、師:2個圖形,分別為1號和2號。(給圖形標號。)

師:給你一把直尺,(慢慢的拿出來)。讓你通過測量得到它們的周長,【板書:量】你願意測量幾號?

師:想想,用手勢1或者2告訴老師……怎麼想的?

……

師:對,正方形是由線段圍成的,可以用直尺直接測量。

而圍成圓的——是一條曲線【板書:曲】,直接量確實不太方便。

師:不過呢,老師今天就是要為難一下你們,要求用直尺直接量出圓的周長,這可是要想辦法的哦!敢不敢挑戰?

2、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

(1)熒光圈

師:看,什麼?(圓形的熒光圈)怎樣量它的周長?

生:把接頭拔下來,拉直了量。

師:像這樣!斷開,拉直測量!

把接頭部分去掉,這一段的長就是熒光圈的周長。

這個方法很不錯哦!

(2)飛鏢盤

師:繼續挑戰!第二樣,什麼?(圓形的飛鏢盤)能拉直量嗎?

怎麼辦呢?

生:用線繞。

課件演示:線貼緊圓繞一週,多餘部分去掉或者做上記號,然後把線拉直測量,這一段線的長就是圓的周長。

師:還有其他辦法嗎?

生:滾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4

教學內容:

教材第75~76頁。

教學目標:

1、認識弧、圓心角以及他們間的對應關係,在此基礎上認識扇形,並能準確判斷圓心角和扇形。

2、理解扇形概念知道扇形有一條對稱軸以及圓心角的大小決定扇形面積。

重點難點:

認識弧、圓心角、扇形,能準確判斷扇形。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請將手中的兩個圓一個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另一個平均分成2份剪下其中的一份,觀察手中的圖形,他們像什麼?(像扇子)

今天我們就一起認識扇形。(板書課題:認識扇形)

二、新授。

1、認識弧:出示一個圓,在上面任意點兩個點A、B。

(1)A、B兩點在什麼位置?(圓上)

(2)師:圓上A、B兩點間的部分叫弧。課件演示。

(3)追問:圓上A、B兩點間的部分叫什麼?什麼叫弧?

(板書:弧:圓上A、B兩點間的部分)讀作:弧AB。

(4)請在圓上用彩筆畫一條弧。你是怎樣畫的?(邊用手指描弧邊説弧AB)

2、認識圓心角:課件演示連接OA和OB 。

(1)線段OA 、OB是圓的什麼?(半徑)半徑OA 、OB所夾的部分叫什麼?(角)這個角的頂點在圓的什麼位置?(圓心)

師:頂點在圓心的角叫圓心角。什麼叫圓心角?

(板書圓心角:頂點在圓心的角)

(2)請學生在圓上標出圓心角。誰是圓心角?(∠A OB是圓心角)

(3)練習:教材76頁1題(略)

3、認識扇形。

(1)畫出扇形一圈,我們把圍成的圖形叫扇形,什麼叫扇形?交流由圓心角的兩條半徑和圓心角所對的弧圍成的圖形叫扇形。(板書:扇形)

(2)同學之間用手描一下自己手中的圓,互説哪一部分是扇形。

(3)觀察桌上剪好的圖形,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個圖形説一説,它是扇形嗎,為什麼?

(4)師課件演示:黃色部分是什麼圖形?(扇形)為什麼?

4、説一説。

(1)演示:活動的扇形。圓心角一條半徑不動,另一條半徑不斷轉動,呈現不同的扇形。當兩條半徑重合時,形成一個圓。

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扇形是圓的一部分)

(2)在生活中,你見到哪些物體的外形是扇形?

(如:扇子外形、貝殼外形、樹葉外形等)

(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扇形的圖片,請大家欣賞一下。

5、第三次用剪好的扇形:請將桌上的每一個扇形對摺,你有什麼發現?

(扇形是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5

教學內容:

教材第36頁例7、“練一練”,第39頁練習六第16~21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找乘積是1的兩個數”和“找一個數的倒數”的過程,認識和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2.使學生在認識互為倒數的兩個數的特點的過程中,發展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學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同學們,“朋友”這個詞對我們來説已經非常熟悉了,能説説教室裏哪些同學是你的朋友嗎?

指名回答。

談話:在將近六年級學習生活中,很多同學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朋友”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關係,在數學中,數與數之間也存在一些關係,比如兩個數的乘積是1,就可以説是這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哪些數之間有這種關係呢?怎樣找這樣的兩個數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二、學習新知。

1、理解倒數的意義。

(1)出示例7,學生獨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例如和互為倒數。可以説是的倒數,是的倒數。

引導:請大家仔細觀察,剛才我們找出的這些算式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交流後明確:這些算式裏兩個數的乘積都是1.

指出:像這樣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3)學生舉例來説。進行及時的評議。

(4)追問:怎樣的兩個數互為倒數?為什麼要説“互為倒數?”

小結:倒數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數,而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一種關係,當兩個數乘積是1時,這兩個數互為倒數。

2、歸納方法

(1)提問:我們已經知道了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你能分別找出和的倒數嗎?

提問:觀察上面互為倒數的各組數,它們的分子和分母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把你的發現與同桌交流。

小組討論:引導觀察倒數和原數的關係,想一想一個數的倒數與原數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

指名回答:找一個分數的倒數只要交換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問:0有倒數嗎?為什麼?1呢?

指出: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的積都不會是1,所以0沒有倒數。1的倒數是1。

除0以外,在求一個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即可。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六第17題。

學生分別説出每個數的倒數,並選擇幾個數説説是怎樣想的。

2、做練習六第18題

學生獨立宛成,再集體交流,選擇兩題讓學生説説思考的過程。

3、做練習六第19題

練習之前明確要求:觀察每組的3個數有什麼共同點,寫出的倒數又有什麼共同點,帶着問題邊寫邊觀察。

全班交流結果,板書每組裏各數的倒數。

提問:你發現每組數和它們倒數的特點了嗎?把你的發現和大家交流。

提出:從這四組數可以看出:真分數的倒數是假分數,大於1的假分數的倒數是真分數;幾分之一的倒數是幾,幾的倒數是幾分之一。

4、做思考題。

啟發:聯繫倒數的意義想一想,要使三個分數乘積是1,[板書:( )×( )×( )=1]必段符合什麼條件?

引導:通過交漢我們知道,三個分數乘積是1,其中兩個分數的乘積和第三個分數互為倒數,你能在這七個分數裏分別找出這樣的3個分數嗎?試着找找看。

學生先嚐試練習,再集體交流。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什麼是倒數?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

五、作業

補充習題。

板書計劃:

倒數的認識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

求一個數的倒數時,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和分母調換位置即可。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6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分組或者自由結合到社會上進行調查、蒐集有關儲蓄的信息,把調查的結果、遇到的問題或感受記錄下來。

二、課內交流、探究

師:在儲蓄的過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關的知識?(學生分組彙報調查結果)

(生彙報。開放的問題情景下,根據每組學生的差異,預計可能出現下列情況:

(1)有關儲蓄的一般知識,如儲蓄的方式;

(2)有關儲蓄的相關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後利息税的知識;

(3)有關利息的計算方法,如有的小組利率的含義推導出利息的計算方法;

(4)、有關調查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師:根據每組交流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評價,並和學生共同整理儲蓄的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板書:利息與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三、創設情景、體驗儲蓄

1、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張大爺是一個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來節省下來的1000元錢存入銀行,定期為兩年,由於他行動不便,你能幫助他進行儲蓄嗎?

2、體驗儲蓄。根據剛才的彙報情況,安排教學過程。

(1)學生拿出複製好的儲蓄存款憑證進行填寫。

(2)學生活動,教師瞭解學生填寫情況後,最後利用投影儀進行訂正。

(3)、充分聯繫生活,設置儲蓄密碼。

師:同學們,為了保證儲蓄的安全,你認為應該用什麼辦法呢?

學生:(經過討論後回答)可以設置密碼。

師:設置什麼樣的密碼比較好呢?

(學生熱烈進行討論)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紀念意義的日期。

生3:比較容易記的數字。

師:設置密碼時,一般設置比較容易記憶的數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與他有關係的一些數字。

師:請你們給張大媽設置一個密碼。

(4)保管好存摺或存單。

師:儲蓄完成以後,銀行要給我們一個存單或存摺,我們要牢記密碼,妥善保管好存單或存摺。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根據剛才的知識,如果告訴你兩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夠求出張大爺儲蓄到期時能獲得多少利息嗎?

(學生分組討論計算,彙報情況)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師生集體討論訂正,教師強調利息的計算方法。

師:儲蓄到期時,張大媽實際領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師生總結計算方法。

2、鞏固新知學生進行練習

五、課後實踐、體驗儲蓄過程

師:請同學們課後把平時積攢的零用錢存入銀行,在儲蓄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你能想辦法解決嗎?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我們下節課繼續交流討論。

教學與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能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理念的要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了以下幾點教學思想:

一、關注學生髮展,整合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育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這是對長期以來以知識為本位教育目標的重要改革,也是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今後獲取高質量生存條件的有力保證。所以,本節課根據教材特徵結合學生的生活背景,按照關注學生髮展理念的認識,確立了知識技能目標、情感性目標、實踐性目標和體驗性目標。努力使學生在發展性領域和知識性領域獲得發展、構建自我。

二、聯繫實際應用,重組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教學內容都是教師在遵循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確立的,教師只關注教材、大綱和教學參考資料,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背景,學生接受的歸根到底只能算是數學知識。這種數學知識不能服務於學生的生活,更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充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用,重組教學內容,將課前調查、課後實踐、怎樣填寫儲蓄憑條、怎樣設置密碼等知識和本節課教學內容利息組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的應用中經歷了儲蓄的過程,充分理解了有關利息的知識。並在相關問題的解決中,相應地獲得了終身發展必備的知識和技能。

三、培養學生能力,開放教學過程

學生各種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我們教學的首要任務。傳統的教學過程將學生禁錮在課堂上,阻礙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嘗試大膽地開放教學過程。課前讓學生分組進行有關儲蓄知識的調查,蒐集有關相關的信息,這樣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的意識和實際調查的能力,分組調查中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課堂教學時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把蒐集到的信息進行彙報整理,總結利息的求法,培養了學生信息的交流和處理能力;課後又要求學生去親自實踐,體驗儲蓄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針對學生差異,實施多元評價

《新課程標準》評價體系,不僅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語文和數學邏輯方面的發展,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發展,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采取各種教學活動外,還給學生提供各種展示自己的機會和空間。在課內進行交流時,教師還能根據學生的不同回答,給出知識性、行為邏輯性、實踐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評價方式,使不同的學生認識了自我,有利於他們的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