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前段時間教育部剛頒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20xx版),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我們一起通過線上學習。學習後讓我更加體會到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學數學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實現數學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20xx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的要點也是所有學科共同的:

1.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

學科融合對於義務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國際課程的發展趨勢。

那麼怎麼來理解和表達核心素養?因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沒有變,核心素養這件事情應該是從一到終老,每一個學習過數學人都應該具有的。還有一個就是階段性,每一個不同的學習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表現,有身體身心發展有關知識儲備有關,與經驗積累有關,因此這是最關鍵的`核心素養的表述,應該有整體性,既有數學的特徵,又有數學教育的特點,更具體的説具有學科的思維特徵,就是定義為通過數學教育學生獲得的核心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這樣就把核心素養表述為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另外,什麼是數學的眼光?為什麼要觀察?因為數學為人們提

供了一個認識與探究現實世界的觀察方法,因此只具有了數學的這種觀察方法,那麼學生就能夠直觀的理解數學的知識及其背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有機的聯繫起來,引起數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能夠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那麼什麼是數學的思維,數學是如何思考現實世界,那麼數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和解釋現實世界的思考方法,通過這個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的基本概念法則的發生與發展的過程,直到數學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到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問題,能夠合乎情理的理解數學的一些結論,能夠探究現實世界的規律,用數學的方法探究規律,能經歷一個數學,再發現的過程,能夠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夠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理性精神。

因此我們現在把核心素養與數學的思想與數學的特徵有機的結合起來。數學不不僅僅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也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這是很重要的,因為語言承載的思想語言承載文化,也是一種語言的話,那麼數學也能夠存在這個思想承載着文化,因此數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課程內容的結構與調整,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提倡要整體備課,包括全年級的整體備課,包括全學段的整體備課,包括全校老師的整體備課。數學課程標準中還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同時還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

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通過這兩天的學習《義務教育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新課程標準的一項重要變革就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它貫穿所有學科的課標文本,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注意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讓我瞭解到1、新課標的修訂原則是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育人導向。最終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新課程標準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做”的具體指導,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何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3、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表述為“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4、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教學建議:要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掌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思考的教學方式,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的'融合。其中要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對數學教學改革推動作用,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這就對我們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要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要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要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教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我通過學習,思想上更清楚了,我們搞創新教學是時代的需求。下面談談我今後如何來搞好創新教學的。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使用新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要的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二,搞好創新教學,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對新課程,教師要首先轉變角色,確認自己的.教學身份。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另外,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來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習的實際出發,利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摸索新的學習方法,教師起到從旁協助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已經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方向。我們只有跟着新的方向,搞好創新教學,才不會迷失自己的方向。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最根本依據,是課程順利實施的保證。而20xx年頒佈的新課標則是“雙減”政策下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最新依據。學校數學教研組也在第一時間組織大家聆聽了史寧中教授關於《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的講座,講座中分析了20xx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核心素養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結構與調整,並給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在新課標的內容變化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為了增強幾何直觀而新增的'知識:尺規作圖。

新增內容要求學生“會用直尺和圓規作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並要求學生“經歷用直尺和圓規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的過程,從而直觀感受三角形的周長的概念。”

那什麼是尺規作圖呢?尺規作圖就是指用無刻度的直尺和圓規作圖。無刻度的尺,在尺規作圖中的主要作用是用它將兩個點連接,也可以畫直線、射線。圓規是可以用來畫圓、畫弧,在尺規作圖中更多的是截取一條線段等於已知線段,其原理就是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半徑)不變,畫等圓,體現距離相等。所以在畫與已知線段相等的線段時,不能直接測量出已知線段的長度去畫圖,可以藉助圓規作圖:

方法一:

1、先用直尺畫一條射線;

2、再以射線的端點為圓心,以已知線段長為半徑畫弧,與射線相交;

3、以射線端點和交點為端點的線段即為所求線段

方法二:

1、先畫一個點,以該點為圓心,已知線段長為半徑畫弧;

2、在圓弧上任取一點,用直尺把該點和圓心連接起來成一條線段,該線段即為所求線段。

而對於求三角形的周長,就是將三角形的三條邊畫到一條直線上,其本質就是連續三次使用畫與已知線段相等的線段,只是作圖時以前面的線段端點作為後面作圖時的圓心,做到首尾順次相接,這樣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周長“畫”到一條直線上。

國中階段尺規作圖,還要會畫與已知角相等的角、已知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已知角的角平分線等,而國小階段的新增內容為國中的學習奠定了重要基礎,更重要的是在國小階段感受尺規作圖中尺子和圓規的作用,明確尺規作圖的基本原理,為國小和國中知識做好銜接。

研讀新課標,讓我更加明確了教學的內容、目標和方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以新課標為“指揮棒”,以核心素養為核心,潛心鑽研課標和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素養,努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習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對“運算能力”是這樣描述的:“運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據法則和運算律進行正確運算的能力。能夠明晰運算的對象和意義,理解算法與算理之間的關係;能夠理解運算的問題,選擇合理簡潔的運算策略解決問題;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能力有助形成規範化思考問題的品質,養成一絲不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計算能力是指利用一定的運算程序計算出結果的技能,而運算能力是運算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而成的能力。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人才的培養逐漸從技能的培訓轉到了能力的培養。那麼運算能力的培養如何落地?下面我結合新課標的要求與自己運算教學實踐,談談國小數學運算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因材施教,鼓勵方法多樣化

算法多樣化是指對於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運用這種教學方式,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不僅可以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我在教學退位減法十幾減6時,先設計一個問題情景,並讓學生觀察,提出怎樣列式,引入算式13-6,隨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並交流彙報如何計算13-6,最後得出以下幾種算法:

(1)用“一個一個減”的方法

算式:13-1-1-1-1-1-1=

(2)用“想加算減”的方法

藉助加法來想減法,想6加幾等於13,13減6就等於幾,因為6+7=13,所以13-6=7。

(3)用“平十法”

被減數的個位是3,為了“平十”,把減數6分成3和3,先算13-3=10,再算10-3=7。

(4)用“破十法”

所謂“破十”,就是破出來減十,即用十減,當被減數的個位比減數小時,就把被減數分成10和幾,用10減去減數,剩下的數再與被減數的個位上的數合在一起。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6=4,再算4+3=7。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特點,鼓勵運算方法多樣化,應讓學生自主選擇經過優化後的方法,讓學生多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個性發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二、理法融合,實現方法最優化

算理是計算過程中的道理,解決為什麼這樣算的道理,算法是計算法則,是解決如何算得方便、準確的問題,二者相輔相成。算理為算法提供了理論依據,而算法又使算理可操作化,在國小數學運算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算能力,就需要教師既重視算法教學,又重視算理教學,正確處理算法和算理學習的關係。

1、體會思路,優化修正

每一個算法背後的思路都不相同,都對應了深刻的算理,不僅要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化,還要能把每一個算法對應的算理理解到位,才能説學生真正掌握了不同的算法。再者在學生列出的各種算法中既有低效的,也有十分巧妙的,此時教師應發揮課堂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對算法進行比較歸類,説説自己覺得哪一種算法最好?自己的算法和最好的算法有何區別?在此過程中,實現了算法的優化,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煉了方法背後所藴含的數學思想。

如,計算64+58=?

生1:列豎式計算得出結果為122。

生2:64+60=124,124-2=122。

生3:64+36=100,100+22=122。

生4:60+50=110,4+8=12,110+12=122。

在這個兩位數加法裏,第一種算法是正確並且大部分學生使用的最普通的算法,但是部分學生可能由於粗心,看錯數字或者在進位計算中有所差錯,並且計算速度也不快,因此列豎式計算在此有效性較低。第二種和第三種算法都包含了“湊整法”的數學思想,這兩種算法的有效性較高。第四種算法則是分部計算方法,大數和大數相加,尾數和尾數相加,其實就是豎式運算的原理,這種算法較麻煩,可能會降低運算速度,算法的有效性也不強。雖然學生能夠提出這四種不同的算法,但實則是對運算的掌握能力的差異,導致計算過程有快有慢。所以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學生儘量掌握第二、三種算法,但是所有人必須掌握第一種算法,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由此可見,看似一道簡單的兩位數加兩位數加法,可裏面藴含了深刻的算理,教師要理解學生呈現出的算法的意義,要引導學生將更高級的數學思想轉變為簡單的算法展示出來。

2、品味邏輯,創新方法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算法與算理的關係,更要引導學生結合兩者關係來創新新的算法,提高計算的精確度和效率。

如,在計算51-9=?時,有的學生沒有掌握快速口算的方法,不能立即得出答案。有一個學生髮現雖然他不能快速算出51-9=?但是他能很快算出50-9=41,再將41中的個位數1加上原來的個位上的1,即可得出結果為42。通過這樣的計算,學生意識到,依據算理,個位數只能和個位數先加減,十位數只能和十位數相加減,現在個位上的1比9小,不能直接相減,那麼就需要把一個十借給個位上的'數再相減。這樣就可以得到10+1=11,再與9相減。此原理就是列豎式計算中的“借位”原理。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運用算理來創新運算方法,引導學生思考以下習題:35+46+4=?學生結合以上計算經驗,會想到將該式變成30+40+5+6+4=?此時學生會發現,運用減整的方法會使運算更簡便,於是學生將式子變為30+40+5+(6+4)=30+40+5+10=85。通過此次計算,學生髮現瞭如果要使計算變得簡便,就要運用“借位”原理中的“減整”原理。即學生在讓個位數與個位數相加,十位數與十位數相加時,要儘量讓相加或相減的數字減整。

又如34-1-3=?時,可以把式子變成34-(1+3)=30。同理,在計算53-7=?時,可以把式子變成50-7+3=?從而快速算出答案。因此,在學生不記得運算方法時,可以通過分析算理的方法來理解計算方法,然後利用理解的方法來記憶。算理是計算的“道”,算法是計算的“術”,當學生理解運算方法的過程後,才能靈活地運用運算方法,創新運算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數學學習的能力。

三、以用促算,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國小生的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只是單純地講一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有些困難。而如果把這些知識放到具體情境中,就會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感悟。把運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融合在一起,根據學生豐富的數學現實,實現知識的自我構建。

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3+2=5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計算3+2=5,以此類推計算4+3=7,5+4=9,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在具體問題中,例如,圖畫中樹上有3只鳥,又飛來了4只,一共有幾隻鳥?學生通過看圖,理解了圖意,知道了樹上是3只,即寫作3,又飛來了4只,因此再記作4,而問的問題是一共有幾隻?所以應使用加法,即3+4=7,所以有7只。如此,學生不但學會了簡單的加法,重要的是能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又如在教學“元角分與小數”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它們之間的轉化關係,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兒童版”紙幣,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際操作,例如,35元可以有幾種表示方法?都分別是哪幾種?50元減去20。5元還剩多少?10。2元加上8。7元是多少?等等,此時,“算”與“用”自然地結合在了一起,這時學生明白,“算”是為“用”服務的。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學生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重視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應用中逐步提高數學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綜上所述,在國小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算法教學又要重視算理教學,並將運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根據實際完善教學措施,從而提高學生運算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6

聽了史寧中教授關於20xx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受益匪淺,對一些之前不是特別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

凡有利於學生髮展,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與價值觀的數學內容就是有價值的數學。而數學內容的價值並不完全在教材中靜態地呈現,它需要教師去思考、去捕捉、去開發,然後通過教學活動動態地滲透。因此,教師對教學的把握顯得很重要。

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應成為教材的重組者、開發者,要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並體現教材的價值。例如,教材上介紹的求比值的方法是“前項除以後項”,化簡比的方法依據的是“比的基本性質”。教材中也安排了同時求比值和化簡比的練習,但並沒有將兩者方法進行溝通。事實上,熟悉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師都清楚,只需用一種方法(即用前項除以後項)便可分別求比值和化簡比,細心的學生通過練習也能體察到這一點,但道理何在?

通過思考,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教學內容具有以下幾點價值:

⑴它溝通了分數、除法、比知識間的廣泛聯繫,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把新舊知識融匯貫通;

⑵在探究過程中能體驗研究數學問題的思想與方法,如:舉例驗證,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等;看似一個平常的練習,卻藴藏着豐富的教學資源。

在我們的教材(尤其是舊版教材)中,不乏存在着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內容有待我們去開發,有待我們用新理念、新眼光去重新審視這些內容的價值。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7

課程標準共分四部分:前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最重要的變化是由原來的重視雙基教育到落實學生的四基教育,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還要學生領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我認為,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主要是為編排教材內容提供依據,是通過一節課一節課的具體實施來實現的。實施建議則是指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怎樣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學生獲得知識,必須建立在自己的思考之上。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數學內容設計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採取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慾望,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思維得到發展、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穫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課下,教師不但要精心備教學內容,還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興趣在哪裏、學生原來的基礎等等),然後決定課堂上採取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能使學生學起來輕鬆、主動。這樣,才能體現教師的組織作用:第一、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數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第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因勢利導、適時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形成有效的學習活動。

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恰當的問題,或者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範,時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能關注學生的差異,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或教學手段,引導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於這段話我是這樣理解的:教師在提問題時,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度,太簡單的容易使學生浮躁,太難的問題使學生喪失了思考的信心,要設計的問題既能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又難易適度,就需要教師精雕細琢。在課堂上需要演示的地方,教師就要儘量通過實物、課件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出來,以幫助學生的理解。需要教師歸納強調的地方,教師要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表述出來,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條理化、系統化、整體化。課堂上,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通過多種教學手段,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有所發展,有所收穫。

課堂上,教師要以和學生平等的身份,為學生積極創設情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發現和成果,充分發揮教師的合作作用。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8

王老師主要從數與代數的內結合教材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數感主要是指對於數與數量、數量關係,以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夠體會事物背後簡單的規律,能用數表達這樣的規律。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建立數感有助於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係,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與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數與代數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重要領域,在國小階段包括“數與運算”和“數量關係”的兩個主題,學科之間的內容相互關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構成相對系統知識結構。

“數與運算”包括整數、小數和分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數的運算重點在於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數與運算之間有着密切的關聯。學生經歷由數量到數的形成過程,理解掌握數的概念,經歷算理和算法的探索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體會數是對數量的抽象,感悟數的概念本質的一致性,形成數感和符號意識,感悟數的運算以及運算之間的關係,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

數的認識與運算,從自然數-分數-小數,數的認識具有一致性,用計數單位貫通。自然數是十進位值計數原理,是國小數學的基礎和核心,是理解算理的基礎,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應逐步理解十進位制計數原理,核心概念有,數位、計數單位、十進制,10的產生是一個里程碑。從歷史上追溯,商朝甲骨文就產生了十進制,產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進位制完全可以和中國的四大發明相媲美。

王老師從數的認識,從數的表達來看9比8大是量變,10比9大是質變,可見數的產生是有根源的,添一根捆起來的進位。再到100以內數的認識,10個十是一百,於是百位就產生了。小數的產生也有本質,通過測量身高活動,學生與老師的單位用米做單位,在操作活動中積累經驗,一般情況下,量完之後,剩餘的部分用米作單位,怎麼精確表達身高?把1米分成10份,小數也是有歷史可以追尋的,十進位制始於春秋戰國,只要把個位確定了,個位後面的就是小數位了。《九章算術》第四章少廣章中,開方的運算結果用十進分數表示,成為微數,也就是今天所説的小數,小數最初是有限小數,到18至19世紀才開始無限循環小數和無限不循環小數,把小數的範圍擴大到實數。這樣小數就和整數統一起來,在數位順序表裏面,從左到右,單位越來越小,相鄰兩個單位是10倍關係,任意一個小數都是以10為基底的展開式。

分數的定義和運算是這樣一個邏輯順序,首先定義分數,然後定義兩個分數的.等與不等,在此基礎上,再去推導兩個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本源是真分數,1個餅用自然數1表示,以1個餅為單位,半個餅比一個餅小,無法用一個自然數表示,那麼用兩個自然數加一條線表示,感悟分數單位,比較1/2和的大小。通過兩個同樣大小的圓被平均分成2份或3份,孩子11到12歲是邏輯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在同樣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

百分數就是穿了馬甲的分數,這次《新課程標準》劃分到統計裏面,分母化100,只表示關係,不帶單位。

運算整數、小數分數的一致性,乘除法運算是一致的,能夠通過運算促進數學推理能力的發展,運算本質上是推理,理解算理的算法就是推理,計算具有一致性,計數單位的重新分解與組合。通過學習,感受到數學邏輯思維之美,體味到數學的淵源流長。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9

教育部頒發了義務教務課程標準,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同時,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課改實驗。xx市教體局組織了為期兩天的新課標理論與實踐培訓,為此,我校數學教研組組織全體數學教師進行課程標準的學習,並要求教師們在平時的課堂中將新課標落到實處。通過教學實踐,下面就學習新數學課程標準,談一談我的一點體會和做法:

一、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中師生應相互溝通和交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以“教”為中心,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權威;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與交流,課堂中“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另外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是跟着教師學,學生的學變成了複製。缺乏主動和創造精神。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新課程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對教師而言,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項的輸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同時交往也意味着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當師生之間建立起温馨的情誼,課堂教學氛圍必然輕鬆。同時,教師也會從良好的師生關係中,從學生對自己的熱待中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真正體會到教學工作的意義和快樂。

二、新課標標準下教師應充分理解和信任學生

以往的教學中,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充分信任,課上教師説得多、重複的地方多,給學生説的機會並不多。講為主的數學教學過程,佔用了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的時間,成為課堂上的獨奏者,學生只是聽眾、觀眾,這大大地剝奪了學生地位。其實,在走進課堂前,每個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着各自的先前經驗和積累,他們有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這就要求課程標準下要轉變觀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己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討、交流,讓他們發現問題,讓他們有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和真實想法的機會。從而認識形成技能,並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活潑地、主動地學習。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的:“先生的責教,而在教學生學。”當然,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也不能完全放手,學生説得不全、理解不夠的地方,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以往中,教學在講到某些重難點時,由於對學生學習的潛力估計不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進而發展各種潛力。教師應時時刻刻把這種觀念滲透到教學設計中,準確把握不同類型的課型特徵,挖掘出教材背後所藴涵的思維方式、方法,通過各種形式鞏固和訓練,最終達到學生能自如地運用,真正“會學”目的。

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學生要全面和諧地發展,教育也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學生要全面和諧的發展,數學學科也要隨着各方面的發展而改變內容及教學方法。總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們應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讓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0

8月24、25日兩天時間,在第二中學多媒體教室,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通過本次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

新課標已走進中學數學教學,作為中學數學教師,如何正確理解新課標理念,樹立正確中學數學教學觀,開展中學數學教學的同時,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目前首要思考與解決的問題。針對現實數學教學的實際狀況與新課標理念的衝突,明確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建立起的新的教學理念,展開具體教學實踐策略的分析,特別強調了對數學課堂教學應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與採取的態度方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首先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以新角色實踐教學。所謂“親其師言其道”,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係,走下高高講台,走進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當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係,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建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於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於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儘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因此,現代課堂教學應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台,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説敢做的氛圍中學習。因為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係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動型關係,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夥伴。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1

在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周林茜老師工作站的引領下,我認真的學習了《20xx年版數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我深刻領悟到,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要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更新教育理念,夯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標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做好教學引導,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設法營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

我們在教學中要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教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總之,通過新課標的學習,讓我對它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新課標的發佈加上“雙減”政策的落實,無疑對我們一線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擺正位置,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思考、多表達、多動手、多實踐。另外,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所以,在關注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當關注這些知識技能中所藴含的核心素養,所需要的核心素養,以及可以培養的核心素養。只有這樣,數學知識學習的質量才能提升,數學內容的本質特徵和真正價值才能體現。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2

4月21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當天就算沒有成為熱搜第一,也刷爆了朋友圈,新修訂的數學義務課程標準讓我們感受到與20xx、20xx版明顯不同,聆聽xx教授解讀,引發對後續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修訂後課標精神諸多思考。其中xx教授提到了教學不僅要有結果性目標,還要關注過程性目標,需要學生參與其中。對此非常認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活生生的人,面對每一個學生,教師需要思考教學實施中每個環節學習目標是什麼,讓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活動,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給予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數學的活動經驗,因為有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利於學生直覺的培養,學好數學。

在講座中,我們還需要關注xx教授提出的新的話題或者説是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數學思想,如代數推理、抽象結構、加法模型、尺規作圖、數的表達、幾何直觀等。講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這些核心概念、核心詞xx教授也只是概要性的描述和解讀,課標修訂再具化、專家講解再細緻,能否真正落地實現,還在於每一位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平日常態教學開展。所以,今天的講座為一線教師進一步闡釋了課標修訂的.意義與價值,課標的變化之處和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教師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課標的學習為教師今後教學指明方向,但因為修訂後的課標有較大的變化和要求,對教師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絕非一、兩次講座就能實現教學的改變。修訂後的課標必然會帶來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身為教師,不可能置之度外,而是需要順勢而為,積極投入其中,有所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師者,更需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助力。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3

隨着金猴的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們又將踏上一個新的征途。當我再次捧讀《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20xx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發生了重要的變化,由原來“雙基”的提法變成了現在“四基”提法,《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始終貫穿着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理念,與過去的課標的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何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呢,通過學習,結合多年教學工作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主體,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數學的教學水平。

一、要廣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學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特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感到有些枯燥,困難,特別是學生對於抽象性、邏輯性的東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達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具體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天真活潑、敢想敢幹的創造性的心理特點,廣泛激發他們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學習它、應用它。作為數學教師,如果我們在課堂上能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時刻注意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教與學之間才能達到真正的合諧統一,才能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

二、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

新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就要求我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於學生髮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要做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必需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個性發展

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程度、認識角度會有所不同,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體現差異性培養,一是要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活動中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後因材施教。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注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做到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實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達到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要求。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可侵犯!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4

《課程標準(xx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迴歸與尊重,不僅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應注重學生自主發展。

我們知道,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有意義的學習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新知。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合理,靈活。下面談談我對學習《課標》後的幾點體會。

一是教學內容,多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於學生髮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注意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導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二是強調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三是內容強調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後因材施教。

學習《課標》,我學到了很多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的許多理論知識。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更多地在激發學習興趣上下功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充分展示數學的親和力,撥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原動力,是學生對數學有厭學到樂學,最終達到會學。

二、引發數學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問題,才會有反思,才會有思想,才會真正感悟到數學的本質和價值,也才能在創新意識上得到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和日常課堂教學行為緊密相關的,認真聽講、善思好問、預習複習、認真作業、質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這些學習習慣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刻意誘導,潛移默化,點滴積累通過較長時間的磨練,最後方能習以為常,形成習慣。

四、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件事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的具體過程中藴涵。這裏的恰當是指學習方法要反映數學學習的特徵,對學生而言,不僅是適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學習數學的的重要方式是: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觀察、實驗、推測、計算),教師要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教師講授給學生自主以啟發、動力、靈感、方向,學生自主給教師講授以反愧分享、調控、反思。對學生創新認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通過本次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國小數學新課標的理論知識,以後我會用這些理論知識去指導我的數學教學。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5

暑假期間,我學習了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感悟頗深,受益匪淺。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教師必須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同時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

一、20xx版《數學課程標準》主要變化

1、新增核心素養,分為三個方面: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其中,國中階段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2、國中部分課程內容有所調整,其中新增內容18條,2條選學內容前的星號(*)刪除,刪除內容4條,綜合與實踐在具體內容中體現了跨學科項目學習。

新增內容:

(1)理解負數的意義。

(2)知道實數由有理數和無理數組成。

(3)能用數軸上的點表示實數,能比較實數的大小。

(4)能借助數軸理解相反數和絕對值的意義。

(5)能利用乘法公式進行簡單的推理。

(6)瞭解代數推理。

(7)理解函數值的意義。

(8)知道二次函數係數與圖象形狀和對稱軸的關係。

(9)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並能確定相應自變量的值,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10)知道二次函數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間的關係。

(11)能用尺規作圖:過直線外一點作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12)理解角平分線的概念。

(13)能用尺規作圖:過圓外一點作圓的切線。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數、眾數的意義。

(16)會計算一組數據的離差平方和。

(17)經歷數據分類的活動,知道按照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對數據進行分類的方法。會計算四分位數,瞭解四分位數與箱線圖的關係,感悟百分位數的意義。

選學內容前的星號(*)刪除:

(1)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係數的關係。

(2)探索並證明垂徑定理:垂直於弦的直徑平分弦以及弦所對的兩條弧。

刪除內容:

(1)知道a的含義(這裏a表示有理數)。

(2)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座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

(3)探索切線與過切點的半徑的關係,會用三角尺過圓上一點畫圓的切線。

(4)結合實例進一步體會用有序數對可以表示物體的位置。

二、活用教材和教學資源

要靈活運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補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並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於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幾何畫板、希沃白板、計算機軟件及網絡等。

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對象,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或多種方式相結合,組織開展教學。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發揮每一種教學方式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

重視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改變過於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係,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單元及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並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注重創設真實情境。真實情境創設可從社會生活、科學和學生已有數學經驗等方面入手,圍繞教學任務,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體現中國數學家貢獻的素材,幫助學生了解和領悟中華民族獨特的數學智慧,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樣化,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價值。

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既要為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中數學課程應建立合理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包括評價理念,評價內容,評價形式,評價體制等方面。既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在數學教育中,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面對新課標的挑戰,我們必須正確深入理解新課標的思想,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認真鑽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學生實際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