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將相和》説課設計

幼兒1.86W

《將相和》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要如列傳》改寫的,被選入12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將相和》説課設計,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將相和》説課設計

  一、説教材:

《將相和》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要如列傳》改寫的,被選入12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以戰國時期,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敍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發生,發展過程讚揚了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為國家利益顧全大局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知錯能改的愛國精神。

三個故事既相互獨立,又有內在聯繫,即第一個故事是第二個故事的起因,前兩個故事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結果。第三個故事又是第一、二個故事的結果。如果把這三個故事看成一個整體,課文的第一句話“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又是整個故事的起因。

縱觀全文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在“澠池之會”為捍衞國家尊嚴不惜以死相拼,面對廉頻的羞辱而忍辱負重以及後來廉頻的“負荊請罪”,這些“豪舉”的產生都源於“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這一思想基礎。古人云“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式下,《將相和》這個故事無疑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為:

  a類目標

1、掌握璧、諾、瑟、怯、缶、拒、卿7個字的音形義。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b類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及各個故事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特點的讀書方法。

  c類目標:

1、懂的“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從小培養熱愛祖國、團結協作的品質。

2、體會故事的曲折生動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閲讀名著的.興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藺相如和廉頻忠於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懂得“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1、分清事物的前因後果;

2、搞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及與整篇文章的關係。

  四、説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具有了一定的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運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當然,也存在少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語文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思維不夠靈活。

  五、説預習作業的佈置

1、正確朗讀課文,認識課文的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藉助工具書理解“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找找有關《將相和》的圖書或戲曲片看一看。

3、把課文讀兩遍,説説“將”“相”各指誰?並分別用文中的詞語概括三個故事。並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

  六、説教法、學法

教法:抓題眼,帶動對整篇課文的閲讀。為了避免將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程“絕對孤立”,我將視覺投向課題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藺相如所説的“話”上。在教學中緊緊扣住藺相如的言行,採用“讀議結合、讀演結合、讀寫結合”的方法,逐層推進。在讀中展開對話過程,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力求把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學生眼前,將“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和為貴”的思想植根於學生心中。

  學法:

讀議結合、讀演結合。通過讓學生自讀、自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讀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七、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主要是檢查學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對課文讀的熟練程度及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下面主要説第二課時的過程:

  (一)設疑導入,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主要完成b類教學目標1,需要時間大約10分鐘。

1、教師出示課題《將相和》,通過預習讓學生了解:

課題中的“將”指誰?(相機教學生字“廉頗”)“相”指誰?“和”是什麼意思?教師介紹時代背景。讓學生圍繞課題,提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1、是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如何。2、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訓練學生質疑、表達的能力。3、是突出題眼“和”字,使整篇課文的教學有所依傍。如果把課文視作一個圓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課文這一“球體”必定會對它保持向心力。課題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課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讓三個故事最終説明一個道理。

2、教師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請同學們瀏覽課文,看課文中哪個段落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原因。學生可從第16節中找到答案:“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了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設計意圖】從課文題目切入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閲讀能力,又初步瞭解到課文內涵的矛盾衝突。整個學些過程將圍繞着“廉頗的話説的是不是有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這個問題展開。

3、讓學生再讀課文,給三個小故事加上小標題,並請學生上台板書小標題,思考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造成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而“負荊請罪”則是寫了兩人如何從“不和”到“和”的過程)再根據小標題,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練説。

【設計意圖】第二次讀書,把書讀通,理清課文的思路,將課文的三個故事作為一個事件來對待,樹立聯繫地看問題的觀念。

  (二)讀議悟法,舉一反三

這一環節主要完成b類目標2和3,約需15分鐘,分三步進行。

1、讀議悟法。抓住“騙”字教學“完璧歸趙”。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完璧歸趙”部分,突出以“騙”對“騙”,再指導學生用“~~~~~~”和“————”劃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從中讀懂了什麼,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質。最後討論還有什麼地方沒讀懂?如學生提出:“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還是故意嚇唬秦王呢?為什麼?”這個問題必須通過認真讀書,聯繫上下文,積極動腦思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單純的嚇唬秦王,他是見機行事。如果秦王因愛玉而妥協,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顧,派人搶玉,他就會真的撞柱而死,讓頭顱與玉俱碎。這既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機智。讓學生自讀、自自得,誘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爭論,不追求統一、標準的答案,讓學生談出自身的不同於他人的閲讀體驗,點燃那種充滿靈氣的思維火花,學生自主學習得到了保證。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讀文、圈劃、領悟、質疑,總結了學法,為以下放手自學作好了鋪墊。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學習方法學習“澠池之會”,突出以“逼”制強。討論:廉頻説得有無道理?藺相如該不該升官?學習圍繞“和”與“不和”展開討論,始終不脱離這一主線。在自學彙報及師生評議過程中,重點從以下兩方面引導學生領悟。(1)澠池會上,趙王和秦王分出了勝負,還是打成了平局?(2)這一功勞應歸功於誰?指導學生加強朗讀,並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氣氛。這一設計讓學生把書讀懂,前兩個故事寫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應該的,卻成了兩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時也為下文的高潮蓄勢。

3、自學交流。抓住“避”字教學“負荊請罪”,突出以“避”對“傲”。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自學“負荊請罪”部分,並質疑問題。再結合課文插圖,四人共同商議,廉頻、藺相如會各説些什麼?請幾組學生上台表演兩人的對話。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以上的教學,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本,以讀書為主,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主讀”,讓學生“自覺讀”,在閲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閲讀方法,形成閲讀能力並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讓學生自能閲讀,做閲讀的主人。]

  (三)深究課題,突破重點

這一環節主要完成b類目標1,約需5分鐘。

三個小故事中,哪個集中寫了將相和好?為什麼還寫另兩個故事?通過深究課題使學生明白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夯實重點訓練項目。再讀課文,讓學生把書讀好。

  (四)總結評價,課外延伸

1、學完全文,四人小組討論:你對藺相如、廉頻有什麼認識?你最大的收穫和體會是什麼?

2、你覺得本課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排練課本劇。這一設計的依據是: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符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身心的發展規律。正如曹禺所説:“學生演戲裏的人,必須理解他們的思想與感情,要具備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啟發學生潛在的智力。

  八、説板書設計:

將————————相

廉頻 和 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板書設計揭示課文的主要內容,展現文章脈絡和故事之間的因果關係,簡潔明晰。

標籤:説課 將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