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證明

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怎麼寫

證明3.66K

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的一顆明珠,有的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勾股定理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怎麼寫的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怎麼寫

  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範文一

關於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是幾何學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滿魅力,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證明趨之若騖,其中有著名的數學家,也有業餘數學愛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貴的政要權貴,甚至有國家總統.也許是因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簡單,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覆被人炒作,反覆被人論證.1940年出版過一本名為《畢達哥拉斯命題》的勾股定理的證明專輯,其中收集了367種不同的證明方法.實際上還不止於此,有資料表明,關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有500餘種,僅我國清末數學家華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種精彩的證法.這是任何定理無法比擬的.

在這數百種證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簡潔,有的因為證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在國外,尤其在西方,勾股定理通常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這是由於,他們認為最早發現直角三角形具有“勾2+股2=弦2”這一性質並且最先給出嚴格證明的是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公元前580-公元前500).

實際上,在更早期的人類活動中,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這一定理的某些特例.除我國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發現勾股定理外,據説古埃及人也曾利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法則來確定直角.但是,這一傳説引起過許多數學史家的懷疑.比如,美國的數學史家M·克萊因教授曾經指出:“我們也不知道埃及人是否認識到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們知道他們有拉繩人(測量員),但所傳他們在繩上打結,把全長分成長度為3、4、5的三段,然後用來形成直角三角形之説,則從未在任何文件上得到證實.”不過,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幾塊大約完成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的泥版書,據專家們考證,其中一塊上面刻有如下問題:“一根長度為30個單位的棍子直立在牆上,當其上端滑下6個單位時,請問其下端離開牆角有多遠?”這是一個三邊為3:4:5三角形的特殊例子;專家們還發現,在另一塊版板上面刻着一個奇特的數表,表中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數字,這是一個勾股數表:最右邊一列為從1到15的序號,而左邊三列則分別是股、勾、弦的數值,一共記載着15組勾股數.這説明,勾股定理實際上早已進入了人類知識的寶庫.

證明方法:

先拿四個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入一個(a+b)的正方形中,中央米色正方形的面積:c2 .圖(1)再改變三角形的位置就會看到兩個米色的正方形,面積是(a2 ,b2).圖(2)四個三角形面積不變,所以結論是:a2 + b2 = c2

勾股定理的歷史:

商高是公元前十一世紀的中國人.當時中國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隸社會時期.在中國古代大約是戰國時期

西漢的數學著作 《周髀 算經》中記錄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説:"…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

,經隅五."商高那段話的意思就是説: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

隅(就是弦)則為5.以後人們就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説成"勾三股四弦五".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關於勾股定理的發現,《周髀算經》上説:"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由生也.""此數"指的是"勾

三股四弦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説:勾三股四弦五這種關係是在大禹治水時發現的.

趙爽:

•東漢末至三國時代吳國人

•為《周髀算經》作注,並著有《勾股圓方圖説》.

趙爽的這個證明可謂別具匠心,極富創新意識.他用幾何圖形的截,割,拼,補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恆

等關係,既具嚴密性,又具直觀性,為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代數和幾何緊密結合,互不可分的

獨特風格樹立了一個典範.以後的.數學家大多繼承了這一風格並且代有發展.例如稍後一點的劉徽在證明

勾股定理時也是用的以形證數的方法,只是具體圖形的分合移補略有不同而已.

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於勾股定理的發現和證明,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獨特的貢獻和地位.尤其是其中

體現出來的"形數統一"的思想方法,更具有科學創新的重大意義.事實上,"形數統一"的思想方法正

是數學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正如當代中國數學家吳文俊所説:"在中國的傳統數學中,數量關係

與空間形式往往是形影不離地並肩發展着的.十七世紀笛卡兒解析幾何的發明,正是中國這種傳統思

想與方法在幾百年停頓後的重現與繼續."

中國最早的一部數學著作——《周髀算經》的開頭,記載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請教數學知識的對話:

周公問:"我聽説您對數學非常精通,我想請教一下:天沒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沒法用尺子去一段

一段丈量,那麼怎樣才能得到關於天地得到數據呢?"

商高回答説:"數的產生來源於對方和圓這些形體的認識.其中有一條原理:當直角三角形'矩'

得到的一條直角邊'勾'等於3,另一條直角邊'股'等於4的時候,那麼它的斜邊'弦'就必定是5.這 個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時候就總結出來的.

  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範文二

勾股定理的證明:在這數百種證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簡潔,有的因為證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紹勾股定理的兩個最為精彩的證明,據説分別來源於中國和希臘.

1.中國方法:畫兩個邊長為(a+b)的正方形,如圖,其中a、b為直角邊,c為斜邊.這兩個正方形全等,故面積相等.

左圖與右圖各有四個與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個三角形面積之和必相等.從左右兩圖中都把四個三角形去掉,圖形剩下部分的面積必相等.左圖剩下兩個正方形,分別以a、b為邊.右圖剩下以c為邊的正方形.於是

a^2+b^2=c^2.

這就是我們幾何教科書中所介紹的方法.既直觀又簡單,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臘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邊上畫正方形,如圖.

容易看出,

△ABA’ ≌△AA'C .

過C向A’’B’’引垂線,交AB於C’,交A’’B’’於C’’.

△ABA’與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積為後者面積的一半,△AA’’C與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積也是後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積等於矩形AA’’C’’C’的面積.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積等於矩形B’’BC’C’’的面積.

於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於三角形面積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積之半,則可用割補法得到(請讀者自己證明).這裏只用到簡單的面積關係,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積公式.

這就是希臘古代數學家歐幾里得在其《幾何原本》中的證法.

以上兩個證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們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積的兩個基本觀念:

⑴ 全等形的面積相等;

⑵ 一個圖形分割成幾部分,各部分面積之和等於原圖形的面積.

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樸素觀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國曆代數學家關於勾股定理的論證方法有多種,為勾股定理作的圖注也不少,其中較早的是趙爽(即趙君卿)在他附於《周髀算經》之中的論文《勾股圓方圖注》中的證明.採用的是割補法:

如圖,將圖中的四個直角三角形塗上硃色,把中間小正方形塗上黃色,叫做中黃實,以弦為邊的正方形稱為弦實,然後經過拼補搭配,“令出入相補,各從其類”,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關係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並之為弦實,開方除之,即弦也”.

趙爽對勾股定理的證明,顯示了我國數學家高超的證題思想,較為簡明、直觀.

西方也有很多學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給出了很多證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證明是畢達哥拉斯給出的.據説當他證明了勾股定理以後,欣喜若狂,殺牛百頭,以示慶賀.故西方亦稱勾股定理為“百牛定理”.遺憾的是,畢達哥拉斯的證明方法早已失傳,我們無從知道他的證法.

下面介紹的是美國第二十任總統伽菲爾德對勾股定理的證明.

如圖,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這一證明由於用了梯形面積公式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從而使證明相當簡潔.

1876年4月1日,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上發表了他對勾股定理的這一證明.5年後,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第二十任總統.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對勾股定理直觀、簡捷、易懂、明瞭的證明,就把這一證法稱為勾股定理的“總統”證法,這在數學史上被傳為佳話.

在學習了相似三角形以後,我們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邊上的高把這個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

如圖,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為D.則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們發現,把①、②兩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這就是

a2+b2=c2.

這也是一種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簡潔.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在對勾股定理為數眾多的證明中,人們也會犯一些錯誤.如有人給出瞭如下證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設△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這一證法,看來正確,而且簡單,實際上卻犯了循環證論的錯誤.原因是餘弦定理的證明來自勾股定理.

人們對勾股定理感興趣的原因還在於它可以作推廣.

歐幾里得在他的《幾何原本》中給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廣定理:“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一個直邊形,其面積為兩直角邊上兩個與之相似的直邊形面積之和”.

從上面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作圓,則以斜邊為直徑所作圓的面積等於以兩直角邊為直徑所作兩圓的面積和”.

勾股定理還可以推廣到空間: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對應稜作相似多面體,則斜邊上的多面體的表面積等於直角邊上兩個多面體表面積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直徑分別作球,則斜邊上的球的表面積等於兩直角邊上所作二球表面積之和.

  勾股定理的證明論文範文三

最早對勾股定理進行證明的,是三國時期吳國的數學家趙爽。趙爽創制了一幅“勾股圓方圖”,用形數結合得到方法,給出了勾股定理的詳細證明。在這幅“勾股圓方圖”中,以弦為邊長玫秸叫蜛BDE是由4個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再加上中間的那個小正方形組成的。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為ab/2;中間懂得小正方形邊長為b-a,則面積為(b-a)2。於是便可得如下的式子:

4×(ab/2)+(b-a)2=c2

化簡後便可得:

a2+b2=c2

亦即:

c=(a2+b2)(1/2)

稍後一點的劉徽在證明勾股定理時也是用以形證數的方法,劉徽用了“出入相補法”即剪貼證明法,他把勾股為邊的正方形上的某些區域剪下來(出),移到以弦為邊的正方形的空白區域內(入),結果剛好填滿,完全用圖解法就解決了問題。

再給出兩種

1。做直角三角形的高,然後用相似三角形比例做出。

2。把直角三角形內接於圓。然後擴張做出一矩形。最後用一下托勒密定理。

標籤:勾股定理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