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企業管理 > 動力培訓

創新是國有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努力做自主創新的“領頭羊”。

創新是國有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一、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從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湧現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在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國有企業發展既面臨轉型升級的巨大挑戰,也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要謀求更大發展,就必須走出國門,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競爭。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完成其產業的全球佈局,國有企業要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謀求新優勢,唯有堅定不移地推動自主創新,努力掌握引領新常態的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是突破西方技術壟斷的必然選擇。過去,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主要通過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快速彌補一些發展短板,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在較短時間裏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現在看來,引進的技術中有一些屬於發達國家淘汰的二三流技術,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如果仍靠單純引進技術推動發展,不僅很難實現對發達國家的全面趕超,還將被長期鎖定在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實踐證明,高端核心技術靠錢買不來,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癥結所在。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為此,黨中央作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全力推進自主創新。國有企業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中堅力量,有責任有義務走在自主創新的前列。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從大到強的重要支撐。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管理體系、狀態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擁有雄厚的物質和人力資源、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良好的技術裝備、一流的技術管理水平。同時也要看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的變革,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正在呈現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生產模式正在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發展,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正在進行重大調整。目前,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跨國公司都在竭力搶佔新興產業和前沿技術的戰略制高點。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每一次大的產業革命,都由技術創新直接推動。在全球競爭中,國有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更高層次上構建開放創新新機制,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吸納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加積極的策略推動技術和標準輸出,努力搶奪技術創新的先機。

自主創新是國有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表面上表現為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中高速轉換,本質上體現為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國有企業要適應新常態下出現的競爭新特點,加快從依靠投資驅動為主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為主。這些年來,國有企業正是依靠自主創新,相繼取得了高鐵、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深海築港等一大批創新成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安全提供了堅強支撐,也為我國成為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我們不難看到,凡是堅持自主創新、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市場相對保持穩定,有些甚至出現了逆勢上揚;反之,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困難重重,度日如年。國有企業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必須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自主創新上。

  二、國有企業要勇擔自主創新重任

國家主席指出,企業是創新主體,掌握了一流技術,傳統產業也可以變為朝陽產業。中國交建作為一家傳統行業的國有企業集團,之所以能頂住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較快發展,我們最深切的體會,就是一定要堅持依靠自主創新推動企業發展提質增效,傾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實現傳統國有企業脱胎換骨的發展。自主創新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國有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關鍵要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讓一線技術人員靜下心來搞創新。為把自主創新落到實處,我們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了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的新機制。特別是對科技領軍人才和關鍵骨幹人才實施股票增值權等中長期激勵方式,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重獎,同時設立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等獎項,全方位鼓勵技術創新。公司重視人才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着力創造條件讓他們心無旁騖搞創新。近年來,中國交建創新型人才不斷湧現,技術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例如,圍繞港口建設研發出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圍繞蘇通大橋建設研發出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設計及施工控制關鍵技術,針對青藏公路建設研發出高原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工程成套技術等。2005年至今,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9項,二等獎27項。依靠自主創新,中國交建在許多領域實現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擺脱了跟在別人後面跑的被動局面,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

建立持續穩定有效的創新投入機制。中國交建在不斷加大自主科技投入的同時,建立起以政府資金為引導、集團資金為支持、二級企業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及集團總部科技投入的槓桿效應。同時,集團將科技投入作為考核二級企業一把手年度業績的主要指標之一,並按一定比例作為企業考核的利潤計算,保障了科技投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國交建的科技總投入達到231億元。自主創新為中國交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二五”期間,中國交建營業收入突破600億美元大關,在世界500強的排名由210位上升至165位。目前,中國交建在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中排在第5位,在全球最大150家設計企業中排名第11位,連續10年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連續三個中央企業考核任期獲“創新企業獎”。

善於藉助產學研融合發展之力。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自己的人才團隊是基礎,但也要藉助外部科研力量,形成自主創新的合力。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大特點是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各種技術相互融合影響,從中孕育一系列的新技術。在改革發展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同優化配置各類外部創新資源,着力推動科技創新工程化,有效實現了科技創新的產業化。例如,在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立項中,我們聯合行業內28家科研、設計、施工、建設單位的247名科技人員,開展了長達8年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新成果在國內近年大型深水港洋山港、大連港、天津港等港口建設中全面應用,累計節省建設投資和新增營業額350多億元,實現了各方創新主體的.共贏發展。

  三、國有企業要始終把自主創新抓在手上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國有企業發展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面對全球競爭,國有企業要實現“鳳凰涅槃”,就必須把自主創新擺在首要位置,深入持久地加以推進。國有企業最大的責任擔當,就是堅持創新發展,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迎頭趕上,將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努力搶佔技術制高點。國家主席強調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更要把自主創新時刻抓在手上,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緊緊圍繞打造“五商中交”,力爭成為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綜合體開發運營商、特色房地產商、基礎設施綜合投資商、海洋重工與港口機械製造集成商,以具備一流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主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加強特色鮮明的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建立和完善由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構成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着力打造開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和產業化的創新活動基地,力爭在基礎性、前瞻性、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多出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實行多重人才激勵,着力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目前,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仍是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突出瓶頸。我們要緊緊依託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項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高端創新平台,以創新投入為牽引,有針對性地培育核心創新團隊和拔尖人才,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加快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探索完善科技創新績效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形成技術人才脱穎而出的管理制度。

加強科技創新協調,重視藉助“外腦”謀創新。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是中國交建自主創新實踐的重要經驗。目前,中國交建與國內外30多家知名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用合作關係,建立了開放式技術創新聯盟。我們要繼續拓展開放式創新聯盟的合作空間,緊緊圍繞企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通過重大建設項目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要高度重視國有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針對一些共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科研資源的共用共享,降低自主創新成本,努力為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宏偉藍圖貢獻力量。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十三五”時期,我們要結合集團業務整合,探索有利於自主創新的企業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加強集團和所屬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協同性,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互聯網+”構建統一的運營管理平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管理模式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項管理運營活動提質增效。要積極推動企業制度變革,不斷完善鼓勵技術創新的激勵約束機制,努力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更好地促進市場機會與技術機會的有效結合,提高企業創新活力和效率。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競爭力,要以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為目標,建立並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有效開展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試驗和產業化推廣,及時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