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設計 > 影視製作

小鎮青年與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小鎮青年問題,無論是在網絡文化領域,還是在文學、音樂、電影、遊戲、電視劇、綜藝等文藝門類當中,都有着不能忽視的價值和意義。隨着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小鎮青年為表徵的新的現象、新的生態,開始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其生產、傳播和消費形態,與世紀之交的大眾文化格局相比,已發生顯著變化。那我們來談談小鎮青年與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小鎮青年與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

  小鎮青年的過去

眾所周知,新中國電影與舊中國電影的最大差別就在於,不同於只侷限在上海、北京等少數大城市的極其有限的電影生產、發行、消費的模式。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在全國自上而下建立了與省、市、縣各級行政單位平行的電影發行公司,並幾乎覆蓋到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角落。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電影的觀影人數急速下降,到了1992年觀影人次又下滑至105億,呈現出斷崖式下跌的趨勢,原有的省、市、縣的垂直式的發行、放映模式開始分崩離析,這也構成了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史前史。

因此,1993年1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正式下發的《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將之前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國產故事片的計劃經濟模式,改變為各製片廠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進行市場交易,而進口影片則統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區公司發行。自此,從1993年前後,特別是1995年,10部“大片”開啟了電影產業化改革序幕。

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小鎮青年並不被視為中國電影的首選潛在觀眾。中國電影改革推行院線制的初衷,是想力圖通過減少過去大而全式的計劃經濟體制宂餘的發行層次,提高電影生產、發行、消費的效率;但其實際效果,卻不過是從原先的省、市、縣的排片方式,改換為首輪、二輪、三輪的院線排片,並沒有改變中國電影發行、消費領域中的發展不均衡現象。在2008年之前,中國商業地產尚未迎來爆炸式發展的10餘年時間裏,原有的院線只集中在北上廣深和東部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三四線城市以及絕大多數縣級市根本就沒有院線。

故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中國電影在進口大片的衝擊下,開始初步找到自身節奏的以馮氏喜劇為代表的“賀歲片”模式,其審美趣味恰恰只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和東部沿海城市。自然,中國電影在“突如其來”的《小時代》到來之前,確確實實絕不曾料想到會突然陷入到其實是歷史必然的因果週期。小鎮青年,不僅不是外在於中國電影的特殊羣體,反而恰恰是中國電影產業化的結果。

  小鎮青年的現在

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電影的年度總票房更是達到了44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8.7%。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電影票房從100億元到400億元,僅僅用了不到5年時間。在國際上,自從2013年超越日本之後,中國電影市場已經坐穩了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大電影票房的交椅,近幾年全球接近75%的票房增量都由中國所貢獻。

問題也就進而顯現,是誰在支撐這亮麗的圖景,到底由誰來完成這些美好的願望?答案無疑是小鎮青年。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小鎮青年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在討論中國電影的增量問題,如何評價小鎮青年,也就直接意味着如何評價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這個歷史週期內的中國電影。

也的確,自2010年中國電影突破百億關口以來,其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一線城市的票房份額在持續下降。到2015年前三季度,一線城市已跌至21.4%,二線城市更是大幅下跌到23%,三四線城市則上升到了 55%。在可預見的未來,全國三四線城市票房還將繼續攀升,逐漸佔據全國票房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