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體育 > 太極拳

太極拳練習中形與意的關係

太極拳1.87W

太極拳的精髓有很多,想要更加深入的進行了解,那麼就要了解太極拳形與意的關係,這對於我們更好的掌握太極拳的技巧是非常有幫助的。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隨着小編來看看吧!

太極拳練習中形與意的關係
  太極拳形與意的關係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了解形與意的關係,即意導形,形促意,只有意高於形,練拳才能事半功倍,練習的效果才更好。

完善意的途徑有二

一吸取他人經驗,多觀摩名師練拳;二善於辨析自己拳架的錯對。

因此,學拳者要重視以形促意。馬克思説:“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太極拳的`意是隨着練拳時間推移在不斷深化的。

形在不斷更新,意在不斷深化、升級。練陳式太極拳老架與新架、大架與小架,形與意是不一樣的。完善太極拳的意重在實踐。拳論日:“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是練太極拳的共性要求。

但是,拳派不同,風格各異,意導也應該是隨拳種的特點而定的。陳、楊、吳、和等拳派各有特點,畫圓有多種,纏絲有順逆,出方多角度,行氣達四梢,着法能活用,這些動作要求一時是不能完全領會的,因此練拳的各個階段的意也是不會相同的。

初學階段以意導外形正確;中級階段之意求氣感,意導“氣沉丹田”、“氣宜鼓盪”、“氣遍身軀”;高級之意求靈感,練着法,求懂勁,達神明。

拳論日:“由着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着熟、懂勁、神明,這是太極拳功夫的三個層次。

着熟的前提是拳架正,然後在推手散打中進行試用,琢磨用勁對不對。這時的意能指導着法,使其用得適時、巧妙、有效。懂勁是在着熟的基礎上求達的,推手應遵循“不丟不頂”的原則,注意黏着點,在捨己從人推手中悟出黏勁、聽勁,辯證適時地使用剛柔、虛實、輕重以及曲中求直、蓄而後發。

階及神明——“階及”指意識逐步上升,像台階梯子,須一步步地爬上去。“神明”即神妙高明之意,能達到“挨着何處何處擊”的功夫。

練太極拳人與人的意導是不相同的。從內因分析,人有先天與後天之別。先天者記形快意念活,後天者記形慢心意轉化滯。從外因來講,由於接受師傳不一樣,意導也有所不同。

另外,社會條件、家庭狀況也都會影響練拳。不過練拳的關鍵在內因,學者要虛心好學,以恆促成,功夫自會倍增。

  太極拳發勁的技巧

一、不可用慣性發勁

在太極拳鍛鍊中,任何發勁的動作,都不要採用慣性打出,一定要腳踏實地、轉腰發勁。

比如要打一個“通背捶”發勁動作,架勢是:左弓步,右腳後蹬,左掌上託,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腳,腳的跟部着地,快速向左轉腰,帶動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動作沉着有力、穩重。

練習時,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以保持自己身體的穩定和平衡。

如果左腳、左掌、右拳同時出去,這種慣性打法會使重心不穩、漂浮無力、動作不穩,會產生跳躍現象,不符合太極拳規格。

不論扇通臂、野馬分鬃、雙叉掌、進步雙捶、搬攔捶等等,凡是發勁快打的動作,均不採用上下肢和腰同時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腳着地支撐後,再抖腰帶動上肢發勁,這樣打出去的勁乾脆利落、定勢沉穩。

二、發勁要動短勁長

每個發勁動作,在發出之前不可拉長運行線路,要以腰帶手、腰為主宰。

腰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力量的源泉。

腰的旋轉不超過45°,掌(拳)後拉不過隙,後腿不做下蹲姿勢,腰勁突然抖出,襠勁變換,全線出發。

如此發出的勁,可謂動短勁長、氣足力猛。

發勁的原則是:其根在腳、發於腿,腰為主宰,形於手,要注重力從脊發,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

標籤:中形 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