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影視戲劇

中國戲曲藝術基本常識

引導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曲藝術你有多少了解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戲曲藝術基本常識,歡迎參考閲讀!

中國戲曲藝術基本常識

 生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於宋元南戲,後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着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老生

指中老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唸白都用本嗓(真嗓),基本上都是戴鬍子的,所以又稱“鬚生”,如諸葛亮、藺相如等。

  小生

扮演青少年男子,化粧不戴鬍鬚,扮相清秀、英俊,演唱用尖音假嗓,念自兼用真假嗓,如呂布、周瑜等。

  武生

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長靠武生穿厚底靴子,扎大靠(盔甲),武打、工架並重,如趙雲、馬超等。短打武生身穿緊身短裝,穿薄底靴子,偏重武打特技,如武松、林沖等。扮演中老年英雄人物的稱武老生,武生還兼演部分勾臉戲(武淨戲),猴戲中的孫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旦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於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後歷代都有這行角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

  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中年婦女,以唱功為主,行動比較穩重,如王寶釧、秦香蓮等。

  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多着短衣裳,人物,吐格活潑,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説白為主,如金玉奴、小青等。

  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較重唱、做和鯉蹈,如梁紅玉、穆桂英等。

  武旦

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着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如楊排風、孫二孃等。

  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嗓(其餘旦角一律用小嗓唱),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餘太君、岳母等。

  花面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淨演變而來。面部化粧用臉譜、唱用寬音或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奸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淨、副淨、武淨等。

  末

傳統戲曲角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並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並重的中年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已併入老生行。

 醜

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樑上抹一塊白色的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淨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角。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醜惡、奸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陛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龍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伕役等侍從人員,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

  折

戲曲的幕和場都叫折。一次只演出一本大戲裏相對完整的一小出或是一折,就叫“摺子戲”。摺子戲一般都是一本大戲中最精彩的部分。一本大戲全場都演叫“全本戲”。如果一些大型劇目一次演不完,需要連演幾次,就叫“連台本戲”。

  壓軸戲

是指一台摺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後一個劇目稱大軸而得名。通常是最精彩的。

  梨園

唐代由唐明皇開設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培訓演員的地方。京劇界追根溯源就用了“梨園”的名稱,世代相傳,稱戲曲界叫“梨園界”,這一行業叫“梨園行”。戲曲演員們為“梨園弟子”,而有幾代人從事這個事業的家庭為“梨園世家”。

  科班出身

過去的戲曲演員有些是拜師學藝的徒弟,屬個體為單位的家學或叫私學。科班是後來出現的集體學藝的組織,曾培育出大量藝術人才。由於那時的演出單位不叫劇團,而稱戲班,最早的科班又是由戲班建立起來的。經過嚴格訓練出師的弟子叫“科班出身”。

  草台班

臨時搭設的戲台,習稱“草台”。舊時經常在農村和集市臨時搭台演出的戲班,稱“草台班”。

  反串

一般演員較少,設備簡陋,流動性大。職業演員偶爾扮演與自身本工的行當不同的戲,叫做“反串”,也有被用於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情形。

  票友

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他們臨時參加正式演出叫“客串”。無伴奏的演唱或不化粧的演唱叫“清唱”。

  四功五法

指戲劇的基本功,戲曲演員唱、念、做、打(唱功、唸白、做工、武打),俗稱“四功”;手、眼、身、法、步(手勢、眼神、身段、技法、台步)合稱“五法”。

  聲腔

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叫“聲腔”。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

  行頭

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粧飾。京劇傳統劇目的服裝,基本上都以明代衣冠為主。主要有以下幾類:蟒,帝王及高級官員的穿着,以不同顏色標誌品級高低,黃色最尊,皇帝專用,以下依次為絳、白、紅、藍、黑。官衣,中、下級官員的穿着,也按等級分為不同顏色,紅色高,黑色低。帔,官員平時的穿着,有時依年齡分,老者絳色,少年紅色粉色。褶子,日常便服,有素色、花色,年長者用青、藍,年少者用紅、粉,書生用素藍,貧士用素黑,落魄者用黑褶子、上綴雜色綢塊(又稱“富貴衣”)。鎧靠,武將的鎧甲,胸前置護心鏡,腹部及兩肩繡虎頭,背插四旗,以顯示大將威武莊嚴,這些服飾,男女大致相同,女裝尺寸略小。此外,女性專用者有宮衣、雲肩、裙、旗裝等。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叫“水袖”,英武、勇猛的人物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叫“翎子”。

  臉譜

化粧方面,最有特點的是淨角畫臉譜,即用濃墨彩來勾畫面部的眉毛、眼窩、鼻窩、嘴角、臉紋,形成五顏六色的各種圖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賦以醜型”,這是中國美學評價的傳統。臉譜是這種傳統美學原則的體現。大體説來,紅臉表示赤膽忠心,氣性耿直;紫臉表示有血性而較沉穩;藍臉表示兇猛剽悍,性情暴烈;黃臉表示胸有城府,工於心計;黑臉表示勇武魯莽或鐵面無私;白臉則表示虛偽奸詐,陰險狠毒。在傑出演員身上,臉譜也是幫助他塑造各種有血有肉的生動形象的重要手段。臉譜也有不同流派,這與整個流派的藝術風格是協調、統一的。京劇臉譜較着名的流派有錢(金福)派、郝(壽臣)派、侯(喜瑞)派、劉(奎官)派等。這種手法後來被借用到文藝形式中,稱為“臉譜化”,有簡單化的意思。

  檢場

京劇舞台美術工作中還有一項叫做檢場。作用是在台上為演員傳送小道具、搬動桌椅;幫助演員在台上增減、改換衣服;當劇中需要演員做危險動作時,起安全保護作用;檢場還撒火彩,即用松香末撒出各種各樣火彩,如“月亮門”、“過橋”、“連珠炮”、“託塔”等,以表現烈焰沖天的場景或神仙奇幻的氣氛。建國以來,為保持舞台藝術的完整性,檢場活動已採用幕布或燈光予叫掩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