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文藝 > 樂器

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運用

樂器9.7K

技巧是重要的,樂器演奏若拋開技巧,一切便無從談起。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運用,一起來看一下吧。

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運用

  一、左手技巧

應當説,對於左手技巧的把握性是大提琴演奏的重要基礎,左手的靈活性越高,對演奏的駕馭力越為有利。左手的技巧涉及到確定音高、展現音色等諸多問題,以下將針對演奏學習中的幾個常見問題做出分析。

(一)把位、換把與音準

大提琴作為絃樂器,不同於鍵盤樂器。除C、G、D、A四根固定音高的空弦外,其它音高都是通過左手按壓產生的。所以左手在大提琴演奏中起到決定音高的作用,我們常提到的音準問題就是完全取決於左手的問題。

據統計,通過左手在琴絃不同位置上的按壓,可以產生一百多個實音。故而,為了便於演奏,就有了把位的概念。在一般的基礎練習情況中,在第一把位至第五把位,左手除拇指外的四個手指以伴音關係自然排列,即為一個把位。隨着音高的升高,拇指的位置需要從琴頸上轉到指板上,即我們所稱的“拇指把位”。左手拇指把位演奏技巧在大提琴演奏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這一技巧的出現,同樣是大提琴演奏發展史中重要的一頁。它大大拓寬了大提琴演奏的音域範圍,並使音與音之間的轉換更為易於掌握。隨着把位向琴馬方向的延伸,半音之間的距離逐漸縮小,實事上,所謂音準問題的出現,就是不能通過熟練而準確地把握這種不同把位上細微變化而產生的問題。這同時又涉及到了換把的問題。

在通常情況下,除了樂曲的個別要求,我們力主將換把的痕跡儘可能的減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持樂句的連貫性與流暢性。這就要求演奏者的換把即迅速又有極高的準確性。此外,我們知道,在數個不同琴絃上的不同位置是可以演奏出相同音高的某個音,即同音。舉例來説,高把位的音效富於緊張度,較為明亮。而相對低的把位音色偏於柔和、渾厚。這時,就需要根據樂句的力度、情緒表達的角度,結合上下句的連接,從音響效果上加以選擇。

再回過頭來談音準問題。卡薩爾斯曾説:“音準是個責任心的問題”。這的確是每一個絃樂演奏者永遠要去解決的問題。莫里斯?艾森伯格曾指出“絕對音準與相對音準”的問題。所謂“絕對音準”即指鋼琴的十二平均律,而包括大提琴在內的絃樂器的音準則是相對的。卡薩爾斯談到:“一個作品中的音符不是孤立的;和聲進行的動向,旋律線條及表情的色彩都給予以從屬還是主導的特殊感覺。”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常常強調的從調性中去聽音準。做到這一點,除了依靠敏感的聽覺,對於譜面的分析也是極為重要的。

(二)顫指

顫指,又稱為“揉弦”,是一種重要的演奏表現手段。在美化音色、表達情感上,發揮着重要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左手的顫指要保持相對放鬆的狀態,因為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發出自然圓潤的音響效果,也只有在放鬆--這個基本的大前提下,才能相應的變化出不同的音響效果。比如,當樂句的情緒要求是激動的、悲憤的,這時就需要左手加快顫指頻率與顫指幅度,以達到所需要的音響效果。而當樂句所要傳達的是一種空靈的、靜寂的效果,我們可以通過放慢顫指速度,甚至不要顫指以滿足音樂的要求。另外要提到的是,在大提琴上,不同音域顫指的處理。正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大提琴的音域較寬,故而在演奏的技術處理上要做相應的調整(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右手技術)。就顫指而言,在低把位時,由於其振幅較小,所以顫指的速度也要相對減慢;反之,當在高把位演奏時,則需要做出相對加快顫指頻率的調整。事實上,在演奏中顫指可謂千變萬化。越是多樣,對豐富藝術表現力越為有利。適時地、恰當地使用不同的顫指手法,在增添樂句的色彩上起着不容忽視的作用。

  二、右手技巧

對於持弓的右手來説,靈活的運用各類技巧,從而對千變萬化的運弓控制自如,是每一個包括大提琴在內的絃樂演奏學習者通過反覆摸索、嘗試,練習的重點。下面將針對大提琴運弓與力度方面的問題進行論述。

(一)運弓

事實上,在大提琴演奏中,右手的運弓在豐富音樂表現力上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我們所謂的用右手所表現的音樂色彩,很多時候即是對振幅的控制。故而,對弓速、弓壓、弓段、以及觸弦點等的選擇,對錶現音樂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舉例來説,當演奏高把位的音時,震動的弦距較短,也就造成了震動的不充分,這就需要相對地將觸弦點選擇靠近馬子的位置。對於不同類型的音型以及根據音色的要求,致使我們選擇不同的弓段進行有效的表現。通常,在演奏快速而輕巧的連續十六分音符時,我們更傾向於將演奏的弓位定在靠近中弓的位置,這樣通過小臂與手腕的配合更加利於靈巧的表現。同樣,對於控制力度而言,弓速弓壓對其有很大影響。比如,當演奏漸強音的時候,就可以逐漸加強弓速和弓壓來實現這種音樂效果。另外,在排除特別音樂需要時,在基本的運弓中,對於弓壓的控制是有一定規律的,譬如説,在下半弓演奏時,由於距離弓根較近,力度發出較為自然,而當弓子運行到上半弓,如果仍以其生理自然的發音,那麼音量必然減小,這是由於距發力點較遠所造成的必然,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加以調整,人為地達到音質的均衡。

(二)力度

莫里埃艾森伯格指出“力度是音樂的基礎。它能使音符在進行中保持其強度,使樂句從頭至尾帶有一種持續感。”?注??力度是相對而言的,它始終受到前後樂句的制約,而音樂的效果也正是在這種豐富的力度對比中產生的。很多時候,我們力主將這種對比儘可能的誇大,以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效果。當我們做每一個漸強或減弱時,都滲透着力度的細微變化。它是連接一個音符到另一個音符起伏的紐帶,於是我們説,力度貫穿於整個音樂之中。“一個最弱音作為一個音的開始或結尾的常規,可能和最強音同樣具有力度。”艾森伯格的這句話恰恰説明了力度的無處不在。而對於力度的表現手法,則涉及到上面所提及的.運弓的問題,對於不同運弓技巧的把握,對力度而言是息息相關的。亦即根據力度的要求,進行相應不同的技巧表現。

  三、技巧在音樂中的作用

談到這裏也就引出了每一個演奏者必然要思考的話題——技巧在音樂中究竟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上?我們苦苦追尋、摸索,以期望日益完善的技巧最終應帶來的是什麼?

那麼,首先讓我們來談一談音樂。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所有藝術門類的產生都最初來源於人類本能的直覺,或者説,直覺造就了藝術。正如同大家所瞭解的那樣,音樂的產生早於包括美術在內的任何其它藝術門類,甚至早於語言的產生。發出聲音,用這種本能表達自我知覺與情感,在這一點上,我相信,那些遠古時代利用動物骨骼吹奏音響的拓荒者,同今天身着禮服站在音樂廳舞台上通過演奏那臻於完美的樂器所奏出優美旋律的演奏家是沒有區別的。從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就被註定了,聲音——是我們表達自我的最直接方式。音樂是抽象的,音樂又是最為具體的,因為情感本就是虛無縹緲的,卻又是真實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而恰恰,音樂就為着這情感而生。於是,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對於音樂的這種本能表達依靠的是一種直覺,而直覺是感性的。的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種因素,並且這種非理性的因素在我們對音樂的認識與理解過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驅動以及導向作用。

然而,就如同任何一種被保存並且被髮揚的人類文明一樣,藝術必然需要一種理性的認識。就音樂而言,那正是我們有意地去觀察、判斷、總結的一個過程。而針對於包括大提琴在內的器樂演奏,演奏技巧恰恰正是這種理性認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技巧的存在,以及我們對完善演奏技巧的不懈追求,無非是一種手段。就好似我們一直在強調、卻常常忘記的概念——技巧是一種表現音樂的手段,而音樂本身才是最終目的,技術是服務於音樂的。這正是我們帶着一種理性的認識去表達最為原始的感動。的確,在幾乎每一個演奏者的學習生涯中,技術問題始終不離其左右,然而過分強調技術這個形式,而忘記了其背後真正意義的所在是可悲的。因為真正能夠達到技術上無懈可擊的演奏者是寥寥無幾的,而太多的人仍舊將這個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奮鬥的唯一目標。盲目而失去主旨是演奏學習中的一個誤區,每一個演奏者都應清醒的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避免成為“技巧的匠人”。

標籤:大提琴 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