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舞蹈 > 民間舞

黎族打柴舞

民間舞1.33W

黎族同胞除了在穿着文化上時尚,同時,他們在行為上也很潮哦,他們的拿手好戲,就是跳打柴舞(竹竿舞)。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怎麼出來的呢?民間有個戲説。據説當時黎族同胞漂洋過海,來到海南島。聰明的黎族人,直接把乘坐的小舟翻過來,在上面蓋一些茅草和竹子,離地面差不多有30cm的距離,當房子住,這就是船型屋最初的雛形。每當下雨的時候,竹竿就會飄落下來,為了避免竹竿戳到他們,他們就跳啊跳的,然後他們發現,咦,這個動作好看啊,就慢慢的變成了一種舞蹈

事實上打柴舞,是黎族文體結合的民間傳統舞蹈形式。流傳於東方、昌江、樂東及五指山等縣區。據傳,此舞原叫“跳柴”,是黎族古時祭祀祖先和天地的祭祀禮活動。旨在一則告慰天地和先靈,黎寨玉米、山攔豐收了,敬請天地神靈回黎寨與民一起“跳柴”同慶豐收。二則祈望祖先英靈保祜黎寨人丁興旺,豐衣足食。所以,每年農曆十月新谷登場至元宵節期間,家家户户煮新米,劏雞宰豬,人人穿着節日盛裝,到空曠的山地燃起篝火舉行“跳柴”祭禮。

首先,由“奧雅”(老人)主持祭祀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動後,青年人圍繞着篝火跳呀,唱呀。有的往篝火堆中添柴;有的從熊熊的篝火上騰躍飛過;有的在地上合擊竹竿;人們來回跳躍着,或唱歌,尋找伴侶。這種“祭天祀祖”的篝火“跳柴”活動與東南沿海及湛江地區的“架火蕩妖”、“燒柴祭天”是相似類同的。後漸演變為生活自娛性的舞蹈活動。

舞蹈時,在空曠平地上平行擺放兩根6×12釐米粗,3米長的四方木,兩木相距約4米,上橫架6至8根4米長的竹竿,由6至8人分別蹲在兩邊(左右各半)方木前,每人雙手各執一對竹竿的頂端,把竹竿往方木上有節奏地分合敲擊。舞者在竹竿分合的空隙中間穿梭、跳躍、轉身、騰飛。動作由慢至快,敲擊竹竿節奏有輕有重,劈啪!劈啪!劈劈啪啪!劈劈啪!清脆的`擊竹聲響和矯健靈巧的舞姿相映成趣。舞者,若能前踏後採,左跳右轉順利地騰躍或飛穿越過竹竿空隙時,在場的羣眾會齊聲呼喊:哩!嗬哩!哩!嗬哩!以表示欽佩和讚揚。若舞者遲疑不按竹竿合擊的節奏跳時,腳、腿或頭部就會被竹竿合擊挾打,而且,還會受到眾人的嘲笑。此舞活潑逗趣,自娛性較強,男女老幼均可參加跳,今天已成為黎族喜慶節日的保留節目。《打柴舞》有專門的舞曲伴奏,樂隊由二胡、竹笛、小嗩吶、銅鈴、黎鼓組成。曲調歡快豪放,富有濃郁的黎族生活情調。

標籤:打柴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