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中草藥的熬製方法

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着療效,很多人都怕自己煎中藥掌握不好技巧,又擔心購買醫院煎好的中藥藥效不夠強。確實,中藥熬製有很多講究,自己有必要學學自煎中藥時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中草藥的熬製方法

  煎煮方法關乎藥效強弱

我國曆代醫學家不僅診病和方藥審慎而精,還非常重視中藥煎煮方法。李時珍就指出了藥液煎煮不當的不良後果:“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説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影響煎煮質量的諸多因素,漢代醫家張仲景甚至將煎煮技術細化到用水,根據不同疾病分別用雨水、千揚水等熬藥而達到更好的療效;而煎煮質量的好壞更是直接影響中藥藥效的發揮。中藥在煎煮過程中會發生兩種變化:一是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二是藥物中各種生理活性成分進行化合反應。因此,湯劑的煎制方法有許多特殊的講究。

  中藥煎煮掌握四招

1、煎藥器具的選擇。除鐵、鋁質容器不能用來煎藥,其他材質的容器都可用。如各種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容器。其中以砂鍋為首選,市場上出售的電藥鍋也是可以的。

2、煎藥分三步。首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30~60 分鐘,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藥面以上3~5cm 為宜。其次,將藥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後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減慢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後開始計時,解表藥(多為治感冒的藥)煎15~20 分鐘,其他藥一般煎40~50 分鐘。最後將第一次煎出的藥液倒出,再次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藥材2~3cm 為宜)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煎煮,每次煎煮的時間為20~30 分鐘,再將幾次充分煎煮取汁的藥液和勻在一起冷藏,分次服用。

3.、煎藥的次數。一般一服中藥以煎煮兩至三次為宜,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有效成分含量會減少,達不到療效。

4、處方中的有些藥材性質特殊,有先煎、後下、布包煎等,還有些藥不能與方中羣藥同煎,要單獨熬好後再一同服用,所以,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生會在處方中註明,藥房在配藥時會單獨包裝並加以説明。要嚴格遵醫囑執行。

  服藥方法和禁忌:

除掌握煎煮技巧外,服藥的温度和時間對藥效的發揮也很重要,需根據不同病情對待。

1、温服:湯劑大多需温服。特別是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温服能温胃益脾,減輕刺激,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2、冷服:即將煎好的中藥湯劑放涼後服用。一般來説,寒劑宜冷服,適用於熱證。

3、熱服:將煎好的中藥湯劑趁熱服下。一般而言,熱劑宜熱服,適用於寒證。比如外感風寒時一定要熱服,並且服後還須蓋好衣被,或吃點兒熱粥,以幫助出汗,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4、調理胃腸的藥在飯前一小時服用療效最佳,補氣血的藥也應在飯前服用,才能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但有胃病的人在飯前服用補益藥後如果出現腹脹、反酸、心汀的症狀,就要該在飯後服,感冒、風濕、理氣、攻下消積、活血化瘀、清熱瀉火等藥因普遍性味燥烈,最好在飯後服用較妥,特別是正氣較虛者,難以耐受其攻伐,易引起傷胃嘔吐等症狀,一般放在飯後服,以減輕對胃的刺激。

5、根據病性的不同,有不同的禁忌,寒涼藥治熱病,需忌燥火和熱性的食物,相反,温熱藥治寒病,就要忌食寒涼和關寒的食物,並注意氣温變化以免加重病情,服用中藥湯劑時應常規忌煙酒,忌食辛、辣、油、膩和生冷食物,忌暴飲暴食;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蝦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若與西藥聯用,應與西藥錯開時間服用;小兒、孕婦或老年人應遵醫囑。

標籤:熬製 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