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文學

數學教學隨筆(集錦15篇)

文學1.74W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教學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教學隨筆(集錦15篇)

數學教學隨筆1

[片斷一]:烙餅問題

(師生共同整理出烙2——10張餅的時間和烙法。)

師:看到這張表你有什麼發現?

生:我發現每多1張餅時間就會多3分鐘。

生:我發現烙餅的時間是餅的張數乘3。

生:1張餅不是這樣的。

生:只要把1張餅除外,其它的都是這樣。

生:這個規律不包括1張餅。

師:你們真了不起,能發現烙餅的時間和張數的關係,還能發現1張餅是一個特例,真不簡單。

師:烙法與餅的張數有什麼關係呢?

生:單數張餅都要先烙個3張,剩下的2張2張的烙。

生:1張除外。

(師生觀察列表,驗證學生的發現)

生:單數張餅,先用3張餅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2張2張的烙最節省時間。

生:雙數張餅就2張2張的烙。

生:計算烙單數張餅的次數,只要先減去3,再用剩下的數除以2,就是2張2張的烙的次數。

生:雙數張餅用張數直接除以2就是烙餅的次數。

……

[片斷二]:排隊問題

(學生列舉輪船排隊卸貨的各種可能情況及等候的總時間)

生:有6種可能。

生:按船1——船2——船3的順序,共等候33小時。

生:按船1——船3——船2的順序,共等候30小時。

生:按船2——船1——船3的順序,共等候29小時。

生:按船2——船3——船1的順序,共等候22小時。

生:按船3——船1——船2的`順序,共等候23小時。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三船的等候總時間最少?

生:按船3——船2——船1的順序,共等候19小時,是最少的。

生:如果先卸時間多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多些。

生:應該先卸等候時間少的,等候的時間總和就少些。

師:按怎樣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最少呢?

生:按從少到多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少。

生:按從多到少的順序卸貨等候的時間總和就最多。

[反思]: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能否真正得到落實,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除了教師的精彩預設和課堂應變能力外,學生的課堂機智也影響著一節課的目標達成度。

每節數學課,教師和學生都會花很多時間去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和體驗都得到了豐富,但如果只侷限於這一過程,學生的認知猶如一盤散沙,無法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使學生的認知由感性向理性轉變,最好的方法就是啟發、引導學生髮現探索過程所反應的規律。這一過程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呢?我的認識是既然學生經歷的前一個階段的體驗,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是可以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抱著這一想法,每當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環節,我都將主動權交給學生,經過無數次的訓練後,班上的不少學生現在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的探索活動,將探索與發現結合起來,以他們獨有的眼光和智慧發現精彩,領悟精彩。

數學教學隨筆2

如果把數學課堂比作是思維的訓練場,那麼數學課上的討論就可以看成是思維碰撞的火花。

讓學生們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帶著一雙質疑的眼睛,凡事敢問個為什麼,並想辦法去驗證,解決,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數學課堂。

在我們全縣推開“導學案”的課改中,我們在教學中力爭激起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讓他們會小組活動,能與人合作,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讓課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學生在課堂上有爭論,說明,他們在動腦筋,在驗證中,學生們會漸漸明確解決問題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即:大膽地猜測,小心地驗證。

片斷1:二年級,學生們在學習了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應用問題後,我出了一道這樣的題:

小明有8個蘋果,小麗比小明多5個,請問他們共有幾個蘋果?

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兩種不同的答案:

1:8+5=13(個)

2:8+5=13(個)

8+13=21(個)

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們哪種方法正確,而是調查:同意第1種方法的人舉手(大約有一多半);同意第2種方法的舉手(有一少半);

請和你小組內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你算出的答案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呢?

小組討論結束後,我請出兩組的代表(各組大約在3人左右),請他們上臺說說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質問對方組問題。

1組的同學說:小麗比小明多5個,說明小麗是多的,知道了小明有8個,求多的就用8+5,這樣不就算對了?

2組的同學說,8+5算出來的是小麗的,可人家問的是“一共”,所以你們算的不對。

2組的同學補充:要算“一共”,就得把小明的和小麗的加起來。所以,要8+13才行。

老師幫著畫一畫圖意,再次問,你們同意哪種演算法呢?大家都同意第二種方法。講臺上1組的學生也悄悄地跑到了2組的隊伍裡,教室裡洋溢著一陣善意的笑聲。

片斷2:在學習了對稱圖形後,練習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圓的'對稱軸有多少條?

有的同學說1條;(同意1條的同學舉手。較少)

有的同學說2條;(同意2條的舉手。不多)

有的同學說4條;(同意4條的舉手。較多)

這時,一個同學舉起手說:數不清。同學們笑了起來。我問這個學生,你為什麼說數不清呢。他紅著臉支支吾吾地說:“我爸爸說的。”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於是,我問誰帶著一個圓形?寥寥無幾地舉起了幾隻小手。

我請其中的一個學生上臺驗證她的觀點(說4條的那個孩子),這個孩子舉著一個小圓片,對摺圖形1次,我幫她記錄一個數字,直到記錄了4次,她說沒有了。

這時,說數不清的孩子趕快舉起手說:“老師,我改了,我也同意4條……”我對他的觀點沒有作任何評價。

我說,這樣吧,帶圓的同學很少,我們用長方形紙來撕一個圓,誰能做到?學生們面面相覷,搖搖頭。

老師就能做到,請同學們注意看。(學生們臉上那種專注的激情,真的讓你感覺到做老師的幸福。其實,我這也是現學現賣,在一次會上,孔凡哲教授就是這樣用長方形紙撕圓的。)

我提示:1、先做長方形紙撕出一個正方形來。(這個學生們很容易做到。)

2、把正方形沿對角線對摺後,再對摺。

3、沿著三角形直角所在的那個頂點,不斷地對摺,直到折不動了。

4、撕去尾部,展開。

在學生們的驚歎聲中,一個非常接近於正圓的圖形出現了。

有不少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撕出了正圓,看著他們臉上洋溢著的快樂的神情,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喜歡上數學。而不會的同學也不服輸,又找出了長方形紙再試。

這時,我再次提出了:圓中有幾條對稱軸呢?

學生們都說:數不清

數不清也可以怎樣說呢?

有個別學生能說出:無數條

對,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再次請上說圓的對稱軸有4條的那個孩子,在她的圓上說明除了標出的那4條外,在4條的間隙還可以再折,所以請她說:圓的對稱軸是幾條呢?大聲地告訴同學們:圓的對稱軸有無數條。

我建議學生們回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媽媽,看他們會不會用長方形紙撕出一個圓。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寫滿了笑意。

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讓他們在爭辯中明理,在動手中體驗,在思考中提升,這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應該做到的。

數學教學隨筆3

數學作為開發人腦資源,培養創造力的主力學科,對課堂氛圍,學生集中精力,進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數學課的匯入能以最少的話語,最少的時間,使學生進入數學王國,並且能承上啟下,溫故知新,激起學習慾望,又能聯絡以前知識,為進入學習高潮作準備。

一、用懸念匯入

在匯入新課時,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建立“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能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情、知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321”,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經過計算後,學生回答:“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後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哪些數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裡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願望。

二、巧用遷移

數學學科的特點是邏輯性、系統性強,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巧用舊知匯入新課,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 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遊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後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後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麼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麼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裡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遊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三、借用教具匯入

兒童的世界是獨特的。教學伊始,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教具,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應用數學能力。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先出示紅領巾、五角星、學校的多邊形花池等實物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來尋找角。在教學“比的意義”時,老師出示一面國旗,滿懷激情地說:“同學們,今年10月1日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週年。這是一面國旗,它的長是3分米,寬是2分米”。然後再引出比的意義。這裡,既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共同營造出無比自豪的“愉悅”氛圍,同時,美麗的國旗也使學生受了藝術美的薰陶。

當然,新課的導人方式還有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聽音樂等。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願學、善學、樂學。

數學教學隨筆4

國小二年級的數學課很簡單,簡單的我只是讓學生們預習一下他們就基本會做了,只需要我再重複一遍加深印象,因此我的教學方式和課後的練習就顯得很重要。因為知識僅僅是知識,國小生學習到的僅僅是知識。而我授課的過程是要幫助學生把這些知識串聯成為一個整體,並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很好的傳達給他們。課後的練習自然也很重要,數學習題的做題格式以及學生認真、細心的態度都需要在習題中發現並培養。這裡,我想要說說給國小生布置作業的一點看法。

聽多了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聲音,因此我也想著儘可能的給學生少佈置作業。我給他們佈置的作業就只有一道題,並且還不用抄題,只需要他們把計算過程和答案寫上就可以了。原本以為這樣做應當沒問題,學生們負擔輕了,做起功課來自然要認真一些。然而收上來的作業本卻出乎我的意料,字寫得歪歪扭扭姑且可以理解,計算過程很簡單也說的過去,但最基本的做題格式也都很少有人寫對。學生們或許以為我不讓他們抄題也就不用寫答案和單位了,只把一個算式擺在那裡,而且還有很多是算錯的。儘管在讓他們做之前我已經給了足夠的提示,但二年級學生畢竟還只是二年級的學生,我再怎麼想象,也終究代表不了他們的現狀。依我看,我所佈置的三次作業雖然不用花費多少功夫就能做完,但基本沒有用處,因為本課教學目標所要求的內容我都沒有達成,這幾次的作業也可以說是失敗的。對於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國小生的課業負擔自然要嚴格控制,但並不是不要“負擔”,而只要不是“負擔過重”,適當的練習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有利於對課堂上所學內容的理解,更有利於學生適應數學習題的常規模式,比如應用題要寫答案、要帶上單位等等。新教師往往會因噎廢食,聽慣了一種聲音,在實際的教學中不是全盤避免這種情況,要不就是有深深的陷入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中去。在學生課業負擔多少的問題上,新教師常常犯錯並不鮮見。

其次,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是否應當根據習題做的好壞分出一個等級來呢?我是指對作業做的好的同學得上一個“優秀”或者“A”;對做的不好的同學打上一個大大的.“X”?國小生自然喜歡多被老師鼓勵和表揚,得到“優秀”的學生也自然很高興,但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應當是讓作業做的不好的學生也能得到表揚和鼓勵,因為在表揚和鼓勵之後他們的進步會更明顯。所以,作業後面時不時寫幾句鼓勵的話,畫上一個笑臉的符號,不失為一種有效地鼓勵措施。

最後,我想說的是,即便是佈置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也很有學問,這也是一名新教師該用心思考的。如何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又最大限度的考察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這便是優質作業所能達到的效果。而目前我的做法是,並不會對學生的作業做過多的思考,只是由著自己的性子隨意佈置作業,這樣的結果便是學生只是機械性的在做題,並沒有達到預定的練習效果。

數學教學隨筆5

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然後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後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 ,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 與新知識的連線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絡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三、激發求知慾望,發展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可感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在喚起學生數學思維情趣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調控,讓學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書而不能"的"憤徘"狀態之中,這種"道弗牽、強弗抑、開弗達"的思維激發,有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慾望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數學問題的興趣。這樣,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啟動、開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素質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贊可夫有可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那麼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就是我們一直永恆不變的追求。

數學教學隨筆6

原人教社修訂版教材中,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特殊的修訂,其中,在每一個練習後面都安排了一定數量的選學題,是最醒目的一個處理方式之一。按照教學參考書的說明,編寫者、專家們的出發點是讓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希望在保證孩子們數學基礎之上,適當安排一些有利於促進孩子思維發展的練習,從而讓一些在平時學習中“吃不飽”的孩子有一個發展的機會。

面對教材這樣的設計與安排,作為一線的'教師,只要是認真備課的老師,都能領會編寫者的意圖,都能把握如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的展開尺度,應該說根據教材的這種安排方式,對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敢,也無法按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展開教學,原因很簡單,現在評價學生的標準,不論你是公開反對,還是承認也好,仍然還是以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唯一標準,自然考試成為學生之間競爭的唯一方式,同時,分數也成為評價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主要指標體系,如何備考自然也就成了師生之間共同的話題了。

由於根據修訂後的教材要求,選學內容是不納入各種考試的範圍之內的,但作為各級的出題者,往往在潛意識中都有一個想法,通過考試把學生考出個三六九等,把教師考出個三六九等,似乎不這樣出題,就顯示不出自己的水平,不這樣出題,就無法體現考試的份量。

這樣一來,可苦了孩子了,同時也苦了老師,因為,一份試卷要想考出個三六九等,必然會出現一些偏、難之題,而這些考題往往都與教材的選學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你試想如果孩子連書本上的選學題都不會做,再遇上試卷上的難題不就更不會做了嗎?為此,老師對書本上的選學題不敢怠慢,每每遇到這樣的題會集中精力,一點一點帶學生攻關,雖然有一些孩子理解了,但更多的孩子卻越來越糊了,有些人甚至連基礎的東西都不會了,更有甚者,一些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正在這種錯誤的導向指引下,一點一點的消失,上數學課一步一步地成為他們討厭的一件事。

面對當前課堂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這一現象,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急在心裡,卻又無力迴天,因為它的現狀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的國小數學課堂按照這種考什麼,教什麼的導向走下去,必然會一步一步地走向死衚衕,會把國小數學教育引向一條不歸路上。

因而,當前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改革過於以量化方式進行評價的教學評價方式,走出一條能夠真正地全面反映學生成長的評價之路,從而才能保證課程改革在教學各個環節的真實動作起來。

數學教學隨筆7

數學是中學教學中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也是歷年升學考試中的重頭戲。數學的學習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數學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 用,是各類科學都要用到的基礎性學科,幾乎找不到一門科學是完全脫離數學而 存在的。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不處不在。要 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峰,更要學好數學。數學教學的根本 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增強學生的數學觀念。我在長期的 國中數學教學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 並且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在這裡, 我就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國中階段的數學和國小完全不同,在國中階段,學生們將開始由“算數”向 真正的“數學”過渡,但是不少學生的思維難以由“數字”向“字母”和“方程” 轉變, 難以接受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

因此,他們就會覺得數學 “很難學”、“不知所云”,進而發展成為厭惡數學、害怕數學,這樣,數學成績便一落千丈。

單純的數學理論未免過於抽象和枯燥。但是,“數學源於生活”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便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化簡”書本知識, 把“身邊的數學”引入課堂,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把數學和生活緊緊聯絡在一 起,讓學生們覺得數學並不是那麼抽象,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因此學生就會 產生學習好數學的興趣。

二、精心備課,抓住重點 教學是也一門藝術,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本條件。要給自己制定詳細的教 學進度計劃,什麼時候要上到什麼地方,這些都要了然於胸,根據自己制定的教 學計劃循序漸進,有條不紊。這樣,自己上課的時候心裡就有底,不會有有些知 識點的講解過於冗長, 導致有些知識點講解過於匆忙, 學生不能掌握的情況發生。

在備課的時候,要把握自己上課時候的思路,先講什麼,後講什麼,要思考如何 更好地給學生上好課,相關的知識點應該如何講解才能讓學生易於掌握,如何活 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等等。

另外, 要區分哪些是重點, 哪些是次要的, 在上課時突出重點。

一堂課下來, 有次要的地方也有重要的地方,如果不能突出重點內容,全部一起帶過,學生往 往沒有頭緒,不知道這節課老師講了什麼,自己學到了什麼。因此在上課時要主 次有序,要突出重點,讓學生知道這節課老師主要是要講哪個知識點,而不能本 末倒置。在講重點知識點的時候,我一般會著重強調,並且以富有激情的語音和 肢體語言相配合,進行詳細地講解。數學是一環扣一環的,一旦中間的任何一環 出現問題,直接影響以後的學習。因此,即便是多花一些時間,必須讓學生把重 要的知識點讓學生點弄懂、吃透。

三、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尤其是七年級學生閱讀能力較差, 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必須從示範做起, 對課文內容逐詞逐句地範讀,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 眼要反覆讀,並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對於例題,讓 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學生有一定能力之後,根據學 生的接受程度,再從難點、易錯處閱讀提綱,設定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 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 交流、 相互啟發, 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

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採取提前佈置作業的形式,然後在學生交來的作業中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 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後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並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 效果。同時,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 在數學課堂上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數學思維。

四、加強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 在完成一段時期的學習, 我總強調要學生抽些時間回顧近段時間學了那內容,知識點之間有哪些規律和聯絡, 自己在回顧的時候是否有新的啟示等等。

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另外,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 尤其是在批改之後的作業,並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 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數學教學隨筆8

一、課堂上老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丟

新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把課堂還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其實,新教材的內容更要求教師對教材理解得很透,抓住重難點,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讓學生自己看書探究,尤其是我們農村國中學生,他們的自學能力,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教師更要講得精,更要善於引導,放手之前要先看學生的水平如何。比如現在我教的有兩個班的學生,其中一個班的同學很活躍,設定問題就不能太放手否則課堂就會成為菜市場,毫無章法;而另一個班的學生比較安靜,我們得讓他們有話講,適當地設定幽默環節否則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比較理想的教法是老師一定要擔好引導者的“職責”,引導思維活躍的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式,而對於沉悶的課堂,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我經常採用各種提問方式去激發學生表現慾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成為一名教師,光有愛心還遠遠不夠,愛心只是是作好稱職老師教好書的前提。所謂“身正為範,學高為師”,要作一個好老師,不僅要能得學生心,還要在各方面都能在學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無論是工作還是學識上都應該讓學生佩服,這樣學生才會對你產生信任感,才會甘心聽從你的教導,才會喜歡上你的課。老師對學生的承諾一定要做到,比如學生那裡收繳到的'一些小物品,一定要在承諾的時間內歸還,否則在學生心中的信任度就會大打折扣,學生對老師沒有信任感後,無論你實施的什麼制度和提出的建議,學生會容易產生抵抗情緒,管理和教學工作就很難開展。

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和課堂管理

備課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課前儘可能地做好充分的準備,每一課都做到“有備而去”,這樣在時間的支配和知識上的引導,我們都能盡在掌握。上課過程中重視啟發學生思維,我經常讓學生做到“三動”既多動腦、動口,動筆,拿著筆上課,改掉部分學生把手放在口袋裡上課的不良習慣,學生在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應親自參與管理,不能一味地推給班主任,否則威信只會建立在班主任那裡,次數多了,學生只會厭煩你。

四、學生的作業檢查要落實

除了每天上交的作業紙作業以外,對於練習冊和一些輔導作業,檢查任務就交給小組長和科代表,我在班上成立了數學興趣小組,確定小組長,由小組長來檢查,小組長的作業由科代表來檢查。

數學教學隨筆9

人教版新教材與老教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特別是留下了大量空白,由學生自由發揮。比如在計演算法則的呈現這一塊,就不像老教材一樣,呈現完整的計演算法則,過去教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識記,還曾花過不少時間讓學生去記憶,不過作用似乎不是很大。新教材上不再有完整的規律、法則什麼的,而是留下空間,讓學生自主總結。

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因為教材上沒有呈現完整的內容,所以只要求學生能大致表述出意思就行,至於完整的數學敘述方法我很少告訴學生,學生也少有機會能進行完整的敘述。

可本學期教學到四年級,第一個單元就出現了不少這方面的內容:如億以內數的讀寫方法,大數的大小比較,用“四捨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等。這些內容教材上雖然沒有完整的敘述,但在讀教材的過程中,我感覺這方面已經有所改變,儘管各種敘述還不完整,但已經開始出現通過小精靈的對話有所表示,這種表示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教學中感覺到了教材上的些許變化,教學方式相應也要做些轉變:由過去不注重規律、法則的描述到開始逐步關注。可一旦把這一內容作為一個要點以後,問題出現了: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畢竟荒廢了三年了,現在只能從頭開始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歸納數學知識的能力,近一週的'教學每每碰到這樣的內容,我都不放過一次機會,可效果非常不理想。就拿比較簡單的大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來說吧,按理說這個方法是比較容易總結出來的,可孩子們弄了半天,也只能說出大概的意思,要是放在以前,肯定就會到此為此,可如今我只能代學生總結。這兩天我感覺到課上為了能讓總結順利些,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不少的暗示,代替學生思考。總結的效果雖然有所改觀,但我又感覺到課堂上少了些什麼。

每次在碰到類似問題是我的心情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讓學生能有一個比較好的語言表述,即總結:另一方面,只要學生能自主掌握方法,至於如何表達,並不重要。其實這種矛盾的心情已經持續了三年,新教材淡化這方面的要求,按理說不需要照以前的方法,要學生進行專業描述,但如果這樣,我又感覺到學生的數學語言訓練會不到位,特別是組織數學語言的能力得不到訓練,這樣會不會對學生的數學思維產生影響?

數學教學隨筆10

數學教學已有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以來,沒少聽家長嘮叨過,褒貶都有。雖說說的不都是自己,但是聽的多了,也總覺得心理不是滋味。說的大都是孩子們的作業。

說到孩子們的作業,怎樣的作業才是合理的,佈置多少作業等等。這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學生放學後我們給孩子留一部分作業這是合理的,但作業的量,還有層次,就是我們考慮的。如果有很多重複的作業,那既浪費了學生的時間,給學生造成負擔,還可使學生產生厭學,甚至和老師對著,就是不寫。還有的學困生完不成作業,第二天到學校抄做作業。這樣以來,既沒有啟發學生的思考,開發學生的智力,起不到好的效果。

現在的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庭不在少數。但是還有不少家庭把孩子看成掌上明珠,只要孩子吃好喝好,不生病就行了,對孩子的'學習聽之認之。一看孩子晚上作業多,就不樂意了,作為老師實在是眾口難調。記得我們的學生三年級時,有天下午放學,我又嚮往常一樣去教室給孩子們佈置作業,一位老先生攔住了我,說我們的作業怎麼怎麼多,老先生好生厲害。我趕緊辯駁,說我作業不多呀,他說,我說的不是你得數學,我說別的……我暈。是我的問題給我說,不是我的幹嗎呀。但是這樣的話聽多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通過幾年的摸索總結,自己總結了一套佈置作業的方法:

(一)少

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適當的作業,每節課上,我總是針對本節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知識的認知規律,佈置相應的作業。如:一樣的作業,有些孩子必須做,有些孩子選著做,有些孩子不用做。這樣以來,對所有的孩子來說,作業相應的就少了;

(二)精

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精選練習題,不是把書上或資料上的習題統統拋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智力;

(三)活

根據數學學科應有的廣泛性特點,把作業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實踐去探索。如:學過長方形面積之後,佈置讓學生測量自家的客廳有多大,看鋪滿客廳的地板磚需要多少塊。孩子們一放學就只奔家裡,進行測量和計算,第二天讓學生彙報。學生們興趣很高,家長反映也比較好。

所以,數學作業的佈置,要想使孩子樂意家長滿意,我們在佈置作業時,就必須動一番腦子,數學作業的設計必須與生活實際,社會實際,甚至家庭實際結合起來(為什麼說家庭實際:如果你教的班的孩子大都是作生意的或是留守兒童的,作業就另論了),使孩子看的見、夠的著、用的上,作到目的明確,形式多樣,吸引學生樂意完成。就是我們的目的了。

四則運算貫穿於國小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但從學生的作業及單元檢測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①順序出錯;②抄題時抄錯;③計算髮生不必要的錯。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一看(認真看題)、二畫(運算順序)、三算(認真計算)、四查(檢查計算結果)”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另外,堅持每天對學生進行3-5題強化訓練,力爭全面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數學教學隨筆11

伴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的誕生,新課程走進了學校,受到教師們的廣泛認同。開啟新教材(《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材·數學》),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氣息,課程的開放性、綜合性與靈活性令人耳目一新。教師們普遍感到,新教材無論從內容的選擇還是呈現方式上,都很好地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圖文並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充滿時代氣息。然而,當他們真正走進課堂才發現,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又跳不出舊的框框,感到很茫然、很苦惱;還有的教師認為,現在都課改了,以前的方法都得換掉。面對這兩種現象,我們提出:教材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文字體現,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教師去挖掘、去創造。只有認真研讀教材、感悟教材、領會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教材在遵循科學性、思想性的基礎上,較老教材更注重可讀性、實踐性、綜合性、創造性。新教材通過其題材選擇、結構編排等充分體現了最新的數學教育理念,同時又提示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去實踐《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領我們走進新課程。

在一年的實踐中,我們以鑽研教材為切入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總結了教材的五大特點,也從中獲得了不少啟示。

一、題材源於生活──啟示之一:教學要基於學生的生活

信手翻開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題材都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冊中“比長短、高矮”,教材中出現的是幾個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鉛筆、尺的長短,老師按小朋友的高矮來排隊,“第幾”中出現的是公園售票處的排隊場景,“9加幾”是以學校運動會的畫面切入;第二冊中,“位置”的教學選取的就是教室的場景,在“20以內的退位減法”中,主題圖提供了買氣球、套圈遊戲、捉迷藏、丟手絹等許多孩子們喜愛的遊戲場景,“100以內的加減法口算”以一系列學校生活內容(發新書、聯歡會、作業評比等)為素材引出計算問題,使原來比較枯燥的計算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書中大量的習題也是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生活中親身經歷的,如“快樂的星期天”(認識時間)、電影院找座位(位置)、郵遞員送信(位置)、作業評比(比多少應用題)、“小小商店”(數學實踐活動)、到商店購買學習用品等等。這樣的題材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有意義的數學應該是現實的”這一理念,同時也啟示我們: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我們的教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

一年級國小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呈現材料的興趣,選取他們身邊熟悉的例子現身說法,不僅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為進一步建構知識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例如在教學第二冊“比多少”時,教材呈現了小雪、小磊、小華三人比紅花的場景,大興路國小的雷敏老師受到教材的啟發:咱們班不就有紅花榜嗎?一學期下來,人人都有紅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們自己作例子來比較?雷老師經過前一天的摸底,瞭解到紅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題教學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雷老師將學生楊鵬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紅花,作為例題進行教學,然後請同座的兩人比一比紅花數,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紅花數。不言而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下課後都還在和同學比紅花,對“比多少”的知識不僅能很快地理解,還能正確地加以運用。所以,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生活,找準教學的“切入點”,會使我們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出解決問題──啟示之二: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

解決問題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圍繞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是人教版數學新教材的又一特點。

例如,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一課,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級開聯歡會,桌上擺著一箱飲料和零星的幾瓶,“咱班有33人,這些飲料每人一瓶夠嗎?”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樣一個過程:

(1)從身邊的生活例項引出計算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上述情景,並提出問題;

(2)問題轉化為計算24+9=?

(3)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小棒),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4)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計算方法);

(5)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計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題。

從上例中不難看出,教材提供鮮活生動的場景後,非常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力求體現“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也應該為學生創造探索數學知識的機會和條件,關注學生每一個新知識的獲取,在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經歷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一過程,不僅可以體會一個數學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數學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而且通過在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數學去解決問題,並且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給與足夠空間──啟示之三: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編排時十分注意給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充分的參與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認真聽講、課堂練習的同時,有更多的機會去親自探索、操作實踐,與同學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結果。很多例題、“做一做”的插圖,都展現了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和民主的學習氣氛。例如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這一單元提供的例題就是讓學生在小組中經歷拼、擺、剪的過程。教材提示要給學生分組準備一些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具,讓學生通過拼組活動,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圖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圖形,如用幾個相同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或用幾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六邊形(或三角形)等,使學生初步體會平面圖形的關係。教材只給出了一種思路,而具體活動時學生有很大的空間,既可以拼學過的圖形,也可以拼出沒學過的圖形。拼好後互相交流欣賞,讓學生感受幾何美、數學美,感受到圖形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再如“統計”這一單元,教材中的例題以統計學校花壇裡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切入,統計學生喜愛什麼顏色,調查同學們喜歡吃什麼水果,週日喜歡做什麼事情等,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統計。在這個過程中,有分工合作(如資料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選擇何種方式記錄),有動手實踐,有討論交流,學生不斷親歷、感受這些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的學習方式。相對於獲得知識來講,這種學習方式的改善顯得更為重要。教材內容的增減或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讓我們通過每一節課的教學,使孩子們“在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數學教學隨筆12

以前上課時,我經常只顧自己的想法,覺得講的題目越多越好,很少顧及學生的思維與感受。慢慢地,發現學生上課聽得懂,自己做卻不會,後來意識到,我們現正在倡導的許多新課程理念就是來自於這個理論背景,也使我的困惑茅塞頓開。原來我的教學方式大大壓縮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打擊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磨滅了自我體驗、自我創新的個性。因此,學生的思維被定向了,無法進行更好的建構,形成不了有效的認知結構,導致我們的教學效果不好。所以,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走出一條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基於對以上問題的分析和認識,經過實踐,我得到以下幾點教學感悟:

1、關注學生的“預習”,淡化課堂筆記。

對於有些淺顯易懂的課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給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對於有些概念性強、思維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課則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為什麼呢?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他們的預習就是把課本看一遍,他們似乎掌握了這節課的知識。但是,他們失去了課堂上鑽研問題的熱情;他們失去了思考問題時所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由於他們沒有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失去了直面困難、迎難而上的磨練!

2、以老師的無為造就學生的有為。

在教學中,我經常堅持這樣一種做法:上課時老師儘量少講,主要是給學生騰出大量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主動、更積極、更親歷其境地去學。正是由於有了學生的深層次的參與,才能取得過去我們以老師的教為主所不可能達到的高效。我在備課時想的第一個問題,也是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內容是非講不可的?什麼內容可以不講?

3、練在講之前,講在關鍵處。

只有在老師講解之前學生已經深入地鑽研了問題,他才能有“資本”與老師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他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為在老師講的過程中,學生必然在心裡把自己的'想法和老師的想法進行了對比、評價。 “練在講之前”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在於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求知的無窮樂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現在進行時,我希望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實踐,追求這樣的一種境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求知的樂趣;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和合作中發現規律;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提高素質。

數學教學隨筆13

當了近十年國中數學一線教師的筆者,在使用實驗教科書的同時,用了將近二年多的時間查閱了各種資料,現就我個人對數學新課程下如何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1、有關傳統數學課程的情況分析

傳統數學教學認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但學習過程中學生感覺理論性太強了,且有部分內容沒有實用價值性(當然最近幾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數學思想與實際應用的聯絡);另外由於應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數學課程的本來面目,數學被認為就是做題目。題海戰術是教師和學生應付考試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數學原應有的過程:經歷、體驗、探索等。這樣反而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體系上與傳統的課程體系有巨大差別,特別表現於教材內容、目標定位、師生關係、學習方式等方面。在內容上分四個領域:“數學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敘述;具體目標中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同時也指出數學不單純是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新數學中教師不單純教,學生不單純學;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和教研人員,必須全面理解數學課程標準,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新數學教材上增加了各種練習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圖,生動形象的語言,顯得圖文並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如做一做、聽一聽、說一說、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現,更符合孩子們的口味。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也是學習活動中最基本的內驅力因素,如教材中“遊戲是否公平”、“跟我學”、“試試看”等極富情趣和創意的`字詞會令我們身不由已的進入數學的世界。新課程的實施像一場及時的春雨,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一接觸新教材,我們可以立即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新數學、新氣息、新思想、新理念,不僅給教師很大觸動,也給學生帶來了一種學習的渴望,更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了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2、新數學課程標準下教學的情況分析

新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前瞻性無可質疑,但在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許多傳統課堂所沒有的“新現象”,如課堂“亂哄哄”,學生們高談闊論,情緒高揚,數學課象物理、化學課一樣,也做起了實驗;學生常常會製作一些小製作、工藝品等等;另一方面,許多學生在學習上也出現了“問題”,如計算能力差、易出錯,表達能力不強,思維不嚴密等,這又與傳統課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鮮明的對照,不由得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數學到底怎麼學?學什麼?甚至數學教師也在說這課還怎麼教。其實,新與舊的最根本的差異是體現在基本理念上。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它推崇“數學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大眾化數學的思想”。所以我個人認為數學新課堂教學應具有應有的對策

數學教學隨筆14

使用糾錯本的具體做法

“錯誤”,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而“糾錯本”的使用,讓“錯誤”體現出其內在的價值,更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

從學校去年提倡數學中使用“糾錯本”以來,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讓糾錯本真正起到它的作用,即:讓學生研究錯誤,讓學生歷經由錯誤到正確的歷程,進而形成反思的習慣,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開始,特別是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他們並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地將錯題及其正確答案抄在“糾錯本”上,卻不知道怎樣去分析錯題,因此只能以“不會、不細心”等膚淺的理由來說明錯誤原因。在解題過程中,究竟是概念不清還是誤解題意,是忽視了隱含的條件還是思維的定勢,他們沒有認真地反思自己原來為什麼會出錯。由於錯解及其過程的缺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對自己當時的思路與想法逐漸淡忘,在翻看“糾錯本”的過程中也就不能對自己曾經的錯誤一目瞭然,因而很難提醒自己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時應該如何引起注意。所以在一開始,教師要當好學生的柺杖,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如何糾錯的模型,主要是幫助分析錯誤原因。

另外,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學習順利的孩子,相對糾錯的.題目就少,而學習困難的孩子,錯題相當多,如果只是將錯題抄上改正,只會讓學習困難的孩子越來越吃力,甚至討厭糾錯本,所以,也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錯題糾錯,讓好點學生幫助講解,達到共同進步的雙贏。

以上是我在使用糾錯本的過程中的嘗試做法,希望糾錯本能夠真正對學生達到“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功效,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堅持。

數學教學隨筆15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課堂狀況,學生的心理狀態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適時地突出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明確的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中,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作用。如在以前聽過的許多公開課中,經常會看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和欣悅的心情從事學習,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本文就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設定數學問題,提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教學要從問題開始

教學從問題開始。問題是數學學習的核心與靈魂,思維來自疑問與驚奇,在教學過程中設定一個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對數的教學中引入千古之迷辛追女屍,提出疑問:為什麼科學家算出辛追死於2200年前?又如在學習指數當時,引入細胞分裂現象。這些實際問題都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為本節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謂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真是深有體會啊!

二、要在重點和難點處設定問題

數學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是枯燥乏味、艱澀難懂的,這要教師在其中設定一些問題或有趣的情節,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從而便於學生理解,同時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鬆。

三、在教材易於出錯的地方設問題

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最常見的錯誤是:不顧條件或研究範圍的變化,丟三掉四,或解完一題後,不檢查不思考,故學生易錯。讓學生嘗試去“碰壁”,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然後順期錯誤認真剖析,不斷引導使學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四、設問題於課堂的結尾

有人說:一堂好課也應設問題而終,使其完而未完、餘味無窮。在課堂結束時,根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的問題,這樣不僅使舊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同時也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這就是我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教學就是一種藝術,過程就是曲折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把自己最好的藝術展示給學生,引領學生創造自己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