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2017三級營養師精選考點

據悉,2017年公共營養師將改革成國家統一考試,考試難度加大,跨級考試不再允許,必須從最低級開始考試, 必須滿足報考條件才可報考。準備報考營養師資格證的朋友要迎難而上,做好考試準備,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2017三級營養師精選考點,歡迎閲讀

2017三級營養師精選考點

  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

碳水化合物的供給量取決於機體對能量的需要。1998年中國營養學會曾推薦我國居民中健康人羣的碳水化合物膳食供給量應占總能量供給的60%~70%。但目前有許多營養學家認為,若要長期維持人體健康,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以佔總能量供給的55%~65%為宜,即我國

健康成年人每日平均需要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大約在300~400克左右。

由於純能量食物,如蔗糖等精製糖攝取後會被迅速吸收,若攝入量較大使人體一時難以儘快將其完全氧化,並分解利用,尤易於轉化成脂肪儲存,以致發生肥胖,兒童則易造成齲齒等。故認為精製糖攝入量應加以控制,一般健康成年人以25g/d為宜。並提倡在日常生活中應以複合性碳水化合物澱粉、非澱粉多糖、低聚糖等為主。

  類脂

類脂主要包括磷脂(phospholipids)和固醇類(sterols)等。

⑴磷脂:按其結構不同可分為磷酸甘油酯和神經鞘脂二類。磷脂中較重要的卵磷脂和腦磷脂都屬磷酸甘油酯類。磷脂能和脂肪酸一樣為人體供能,並是組織細胞膜的重要構成成分;其還能幫助脂類或脂溶性物質等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如脂溶性維生素、激素等;而卵磷脂能促進脂肪代謝,防止形成脂肪肝,促使膽固醇的溶解和排泄;腦磷脂則與血液凝固有關。

⑵固醇類:是一類含有同樣多個環狀結構的脂類化合物。其中,重要的固醇類物質有膽固醇和植物固醇。膽固醇是一些人體類固醇激素的前體,如維生素D、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等;又是人體細胞膜的重要組成成分。人體內90%的膽固醇存在於細胞中,其中有部分形成膽固醇酯。這些膽固醇酯中的脂肪酸通常含有16~20個碳原子,且多為單烯酸或多烯酸。人體中常見的膽固醇酯為膽固醇的油酸酯和亞油酸酯,並在脂蛋白、腎上腺皮質和肝臟中大量存在。

人體中的膽固醇只有小部分來自動物性食物,大部分是由自身合成。肝臟和小腸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部位。一般人體自身每天約能合成膽固醇1~1.2g,其中的80%為肝臟合成。

植物固醇的的環狀結構與動物膽固醇的完全相同,僅側鏈有異,如大豆中的豆固醇、麥芽中的谷固醇。其是植物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但不能被人體吸收,卻能阻礙食物中膽固醇的吸收,降低其吸收率,因而有降脂作用。麥角固醇經日光、紫外線照射可轉變為維生素D供人體吸收利用。

此外,血液中的血漿脂蛋白是脂類轉輸的載體。通常,血漿脂蛋白可分為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四種。①CM主要成分為中性脂肪,亦是餐後血清混濁的主要原因。其中,85%以上為甘油三酯,及少量的`膽固醇及磷脂;②VLDL的成分仍主要是甘油三酯,當其中的甘油三酯移去後,即分解為LDL;③LDL中的膽固醇亦相應增高。故其濃度增高即預示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危險;④HDL主要含有大量蛋白質、磷脂和少量膽固醇、甘油三酯。其濃度比較恆定,一般不受膳食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影響。HDL可防止脂質在動脈壁沉積,從而可起到維護心血管系統正常結構和功能的作用。

  脂肪

脂肪是指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組成的甘油三酯,又稱為中性脂肪。

一般所謂的膳食脂肪主要為甘油三酯,即中性脂肪。通常,食物中脂類的95%是甘油三酯,而體內貯存的脂類中的甘油三酯可高達99%。膳食脂肪中有脂和油的不同,若在常温下呈固體狀態者稱為“脂”;若呈液態者則稱為“油”。脂肪分解後生成的脂肪酸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是脂肪發揮各種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

膳食脂肪中的脂肪酸根據其碳鏈上相鄰的兩個碳原子間是否含有不飽和雙鍵,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二大類。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又有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之分。目前,在多不飽和脂肪酸中有一種經人為加氫後產生的反式多不飽和脂肪酸。但天然食用油中所含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則幾乎都為順式。

脂肪酸又可按其碳鏈的長短分為,長鏈脂肪酸(14碳以上)、中鏈脂肪酸(含8~12碳)和短鏈脂肪酸(6碳以下)。其中,以中鏈脂肪酸為主組成的甘油三酯,在營養學中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這種脂肪更易被機體消化吸收,並可經門靜脈直接入肝臟代謝,它不會引起血脂增高和動脈粥樣硬化,並能在脂肪消化、吸收不良,或機體有特殊能量需求時儘快被機體所利用,且不會增加滲透壓或體積負荷。一般來説,碳鏈越短,不飽和度越高,其熔點就越低。這亦是脂和油的物理性質不同的物質基礎。

人類和哺乳動物自身都能合成多種脂肪酸,但這並不意味可以不必從食物中攝取脂肪酸。因還有一些對人體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脂肪酸是不能合成的,如亞油酸和亞麻酸等。這些脂肪酸能由植物和海魚合成,又是人類正常生長和維護健康所必需的。故營養學中將這些必須由食物供給的脂肪酸稱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acids,EFA)。故EFA在植物油和海產魚類中含量較多。

  脂類的吸收與代謝

1.膳食脂肪中的消化吸收主要在小腸中進行。其進入小腸後,在胰液和膽汁作用下,與膽鹽混勻乳化。吸收後的油脂主要經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與脂蛋白結合,輸送分佈到全身,成為血脂的主要部分。其中有一小部分短鏈及中鏈脂肪可經門靜脈進入肝臟。

吸收後的脂肪大部分貯存於脂肪組織,作為能量儲備。若需動用時,一部分可用於合成新細胞,多存於腦、腎、心、脾、肺等重要器官;一部分在肝內轉變為磷脂和糖原進行貯存;還有一部分經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脂肪代謝不僅與膳食組成和機體的營養狀態相關,同時也受神經、體液的調節控制。

2.食物中的膽固醇及膽固醇酯須在膽汁和脂肪的存在下才能被腸道吸收,並在小腸粘膜處與脂蛋白結合,隨乳糜微粒進入血流。血漿中膽固醇除來自食物(外源性)外,還可在肝臟和小腸粘膜等組織中內源性合成。

經腸道吸收的膽固醇進入肝臟的量較多時,則肝內自身的合成量即減少;若攝入量較少時,肝內的合成量即反饋性增多,以穩定體內含量,並滿足生理需要。

一般而言人體對外源膽固醇的吸收是有限度的,當人體的代謝功能異常,膽固醇的合成、分解或排泄機能發生障礙時,就會造成血膽固醇值超過正常水平。

食物因素對膽固醇的吸收與代謝的影響較明顯。如豆固醇、谷固醇、膳食纖維和姜等均可降低膽固醇的吸收率;牛奶能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合成;大豆可促使膽固醇的排泄;蘑菇維護血漿和組織間膽固醇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