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探討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方法論文

愛好2.26W

摘要:當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課程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響了素描課程的教學效果。基於此,文章通過分析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現狀,對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與探討。

探討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教學方法論文

關鍵詞:設計素描;工業設計;教學設計

素描是進行現代設計繪畫時採用的表達形式,也是產品設計、雕塑、工業設計專業等所有立體設計課程和藝術教學的基礎和必修課。一個好的工業設計是設計者按照設計對象運用目的、周邊環境、地理位置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方法、設計風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專業當中,工業設計已經成為其中的熱門專業之一。隨着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同時也為了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在目前的藝術專業學習中,許多內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錯的,因此,對於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不少院校在設計素描教學方面的思路不夠開闊,更多的拘泥於傳統的教學形式,缺乏具有時代感的特徵,無法與時代的發展同步,滿足時代的需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教學觀念的侷限性

傳統的設計素描理念主要來源於美術繪畫,強調素描對象的形體與光影以及材質等方面的刻畫,還特別強調它的科學性、準確性以及寫實性。近年來,伴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工業設計要求的提高,傳統教學觀念已無法滿足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的需求,從而阻礙了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的發展。

(二)教學大綱陳舊,師資力量薄弱

設計素描不僅注重空間位置的`整體性和具體事物的形態特徵,還講究客觀事物的結構和透視分析。但在具體的工程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中,卻忽略了“工業性”。我國高校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還無法擺脱傳統教學的束縛,在教學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業設計素描和普通美術設計素描兩者之間的不同。因此,本文認為,產生這一認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於以下兩點:一是教學大綱過於陳舊;二是設計素描的師資力量不強,缺乏對工業設計科學的理解,這就使得學生知識結構脱節,最終導致整個學科課程教學缺乏層次性、專業性。

(三)傳授之間的程度差異

在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的教學中,由於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與學生所接收到的內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學效果不顯著,從而使得多數學生忽略了設計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高校對工業設計素描課程並不重視,從而使其教學缺乏系統性;二是教師的教學觀念較落後,使得對工業設計素描的創新思維等無法匹配現代工業設計理念,最終使得教學缺乏時代先進性。

二、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教學改革對策

(一)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合理規劃教學內容

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現階段工業設計對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學校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加多樣化的內容。但在課程安排中,要將各個知識內容分化到不同學期。一般而言,工業設計專業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學等知識,學校在安排課程中應當遵循由淺入深和同類劃分等原則[2]。素描是大多數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過的內容,為了鞏固學生的素描知識,在教學中需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分類設計學期課程,從而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設計素描的知識,同時,規劃教學內容也是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首要前提。

(二)結合工業設計需求,明確教學目標

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教師在授課或佈置課後任務時,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實際創作。設計素描的設計原則既包含了美學與創新,更包含了立足於生活,這也是工業設計的首要前提。只有結合生活創作出來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時代美。同時,在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課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實現設計素描中理論學習和實踐知識掌握一體化的目標。

(三)階梯式教學,降低傳授的差距

高校應在遵循教學的針對性、連貫性等基礎上重視工業設計素描課程,並對其進行科學性的組合教學。伴隨着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學校針對一些特定教學內容,引進了階梯式教學。它的設置理念是將一學期的教學總課時設定為若干個月完成,假設總課時為100課時,教學時段為2個月,那麼階梯式教學就可以設置為一週4天,一天3個課時的教學方式,按照這樣的教學課時安排來劃分教學階段。通過循環漸進的方式來加強教師所傳授的內容與學生所接收到的內容的融合,提高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教學的效率。

三、結語

隨着工業設計市場的擴大,對於相關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多。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改革、教學改革,努力將工業設計與設計素描有效結合,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符合現代教育的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燕.探析工業設計專業的素描課程教學方法[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25(6):146-150.

[2]孟燕.工業設計專業設計素描教學探微[J].新西部(理論版),2014,30(13):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