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愛好

科普食品安全知識

愛好1.46W

食品安全知識你知道多少?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科普食品安全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科普食品安全知識

  科普食品安全知識

注水肉有什麼危害?

注水肉由於人為強行注水破壞了肌肉組織本身的結構,加上注水水質不衞生等原因,易導致肉質腐敗變質。更為嚴重的是注水可以把各種寄生蟲、致病菌帶到肉裏去,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

如何判斷新鮮豬肉、牛肉(冷卻肉)是否新鮮?

新鮮肉主要有以下特點:

(1)色澤:皮膚白色、肌肉紅色均有光澤,脂肪潔白。

(2)粘度:肉表面有一層乾燥膜,手感微幹或微濕潤、不粘乎。

(3)彈性:手指壓後凹陷立即恢復,有彈性。

(4)氣味:具有新鮮豬肉正常氣味。

(5)煮沸後肉湯:將肉切成片或塊放入水中煮沸片刻,肉湯呈澄清透明,脂肪團聚於表面具有特有香味。

不新鮮肉:

肉色暗紅,灰白,明顯濕潤,無光澤,無彈性,切面指壓凹陷無復原。表面發粘,有異味(肉夾氣、臭味、腐敗味),煮沸後肉湯渾濁。

選購淡水魚的方法有什麼

第一,活力強,翻肚(水中魚肚朝上)的不好;

第二,魚體光滑、整潔、無病斑、無魚鱗脱落;

第三,死的淡水魚不要買。因為一些不法小販可能在魚腮上加滴紅藥水,來保持魚腮鮮紅,以此混淆魚死時間的長短,用低價的方法引誘購買者。

如何選購及食用冷凍初加工水產品?

個別不法生產者在加工冷凍水產晶(如凍蝦仁、凍魷目條等)時,使其較長時間浸泡於鹼水中,一方面使其增重,另一方面改觀產品的質量。所以廣大消費者在選購此類商品時要:一看品牌;二看是否由專業生產廠生產;三看商品是否在保質期內。另外此類水產加工品在下鍋前,用水洗、水漂時間應略長些或在浸泡的同時加少許食醋,以中和過量的鹼,在沒有過多的泡沫或手感不是很粘滑後,方可烹炒。

超市冰鮮海產品的選購方法有哪些?

一看:看眼睛和魚體外表光亮,腹部與肛門等部分完整性好否,是否有破裂;看魚腮是否鮮紅,魚鱗是否很容易剝落。

選購食用油的方法?

吃油要吃的安全和衞生,這是很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按其精製的程度一般分為二級油、一級油、高級烹調油和色拉油四個等級。二級油顏色深、油煙大、酸價高,是我國正在淘汰的油品。一級油雖比二級油好,但色澤黃,油煙仍大,對人體健康仍有負面影響。高級烹調油用兩種植物油調配而成,其特點是顏色淡黃、酸價低,加熱至200℃也不冒煙。而食用色拉油比烹調油顏色更淺,油煙更少,雜質酸價幾乎沒有,一年四季都能直接食用。

豆漿飲用不當是否會影響健康?

(1)不喝沒有煮沸的豆漿

當豆漿煮至85-90℃時,由於皂素受熱產生氣泡,容易出現“假沸現象”,如果誤認為已煮沸而飲用,容易發生噁心、嘔吐、腹瀉症狀,正確的方法是“假沸”後轉小火繼續煮至滾沸5-10分鐘後方可飲用。

(2)豆漿中不能衝入雞蛋

雞蛋清會與豆漿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結合,從而不利於消化吸收。

(3)不要空腹飲豆漿

空腹飲用,豆漿中的蛋白質大都在人體內轉化為熱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體現其營養價值。

(4)不用保温瓶儲存豆漿

豆漿在保温瓶內經3-4小時即可酸敗變質。

(5)不要過量飲用

是否大米越白,質量就一定好?

有的消費者對大米質量的認識受到誤導,認為大米越白越好,表面越光越好,導致個別不法商販把陳米加礦物油拋光,冒充優質大米,甚至出現毒大米事件。實際上大米的“白度”和“光潔度”不能完全反映大米的食味和質量。

如何選購河蟹?

一看蟹殼:殼背呈墨綠色,一般都體厚堅實;呈黃色的,大多較瘦弱。殼色呈淺黃色或蟹殼後半部兩邊開始變白的,殼寬等於或略小於殼長的,大多是生過病、受暑天高温傷過的或缺過氧的蟹,因此較瘦弱,品系不正宗,且味苦肉澀。

二看肚臍:肚臍凸出來的,一般都膏肥脂滿;凹進去的,大多膘體不足。肚臍呈白色且蟹體不粘髒,自然乾淨的屬上品;肚臍呈灰黑色、鐵鏽色,且蟹體粘髒、肚臍及兩側有污點,是養殖水質不好、密度過高、營養不良造成的。

三看蟹足:蟹足上絨毛叢生的,步足前端金黃並生有剛毛,一般都膘足老健;反之,大多體軟無膘。蟹腳較短、不齊全而蟹爪呈紅色、鐵鏽色者,為品質不正宗且曾經生過病。螯足上剛毛叢生的,表明長膘時間長,一般都膘足老健;無剛毛或剛毛較少的,表明長膘時間短,大多體軟無膘。

四看雌雄:農曆八、九月裏挑雌蟹,十一月後蟹黃老化而無味;農曆九月過後選雄蟹,十二月後蟹膏因交配或轉化而流失。因為雌雄螃蟹分別在這兩個時候性腺成熟,所以滋味營養最佳。

五看活力:將螃蟹翻轉身來,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螯足彈轉翻回的,活力強,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時間不能長。

經過這“五看”,就能把優質的蟹從眾多的螃蟹中挑選出來。

  食品安全知識問答

1、所有食品企業的問題都是食品安全問題嗎?

答:大部分時候不是。

食品安全一般不討論與“健康危害”無關的事。世界衞生組織將食品安全界定為“對食品按其原定用途進行製作、食用時不會使消費者健康受到損害的一種擔保”,它的核心是“健康”,它和產品的質量或營養是有一定區別的,雖説質量不好或營養不好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問題,但營養不好的食品也可能沒健康問題,這之間不能劃等號;它也不討論商家的經營方式和誠信問題,比如味千拉麪,雖然誇大了自家產品,但其產品本身沒有健康危害,屬於誠信問題。

2、食品安全能做到零風險的嗎?

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甚至是坐在家裏什麼也不做,都可能面臨風險,何況是“吃”。且不説人類自身、人類的食物無時不在面對着複雜的客觀環境(空氣、土壤、微生物等等),有已知的,還有未知的,即使是屬於主觀能動方面,也有偶發事件、人力不可及的範圍及操作成本問題。零風險只是個美好的願望——無論你是自己種植還是大規模種植,無論是初級農產品還是深加工,無論誰來生產誰來監管,都沒有零風險。

所以食品生產不是要承諾零風險,而是要將風險降得越低越好,降到風險可控的範圍。

3、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危害的食品吧?

答:不合格僅是不合標準,並非就一定有危害。

一個產品被判為不合格原因很多,標籤問題、超過保質期、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等等。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有可能只是風味不佳了,未必就有害;至於產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因為標準的制定一般都會留“安全餘地”,所以只能説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引發健康問題的機率比較大,但並不絕對致病。舉個例子,鬧得很兇的含菌水餃,它是不符合當時的國標,屬於不合格食品,但考慮到當時國標規定得太嚴,而且水餃煮着吃就可以殺滅那些病菌,所以這樣的“不合格產品”基本是沒事的。

4、含有危害物質的食品就是“毒食品”嗎?

答:不一定。脱離劑量談危害是耍流氓。

所謂的致病物質(包括“致癌物質”)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並不是説一種食物中含有某種物質就有一定致病,致病還要考慮其劑量、致病條件,這是最基本的常識。你可能會説,也許一兩次不會致病,但長期食用誰能保證不致病呢?(長期食用可能致病是媒體最常用句子)——確實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制定標準,標準的制定一般都會考慮“長期食用”的問題(包括照顧到特殊人羣如老人小孩),所以不超過標準規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擔憂的,也不用蓋上毒食品的帽子。

5、可能致癌物會不會致癌?長期食用能致癌?

答:可能致癌物只是“可能”致癌物。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質分類標準,1類是致癌,2A類可能致癌(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充分的致癌性證據,對人體雖有理論上的致癌性,實驗性證據有限),2B類可能致癌(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有限,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夠充分;對人體致癌性的證據不充分,但是對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在有些情況下,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動物致癌性的證據都很有限,但是有相關的機理分析可以提供證明)。顯然,可能致癌與致癌肯定是有區別的,但不知為什麼,前次黃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在香港的原報道中還是“可能致癌”,到了某些媒體和網絡上,就變成了“致癌物質”;蘇丹紅也是可能致癌,現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致癌物質”吧?如果“可能致癌物質”能簡稱為“致癌物質”,那乾脆就不用分級了。摘個微博:國際癌症研究所對800多種化合物進行了分析,絕大多數都或大或小有致癌的可能性,若不分劑量地把含有這些化合物的食品都排除掉,你還能吃到什麼?您不喝咖啡、不喝葡萄酒白蘭地和清酒、不吃泡菜,甚至不曬太陽?

不管是致癌或者可能致癌,都一樣跟劑量有關,因為得出這個致癌或者可能致癌的結論,本來就是根據一定條件下的一定劑量試驗出來的。比如大家都聽説過的“手機可能致癌”(屬於2B級),其中一項研究對象即是平均使用手機10年以上、且每天通話超過30分鐘的人羣。吸煙增加患癌的風險,那也得是吸了很長一段時間啊,對於食品同樣如此。

媒體報道中,最常見的就是“長期食用可能致癌”,這句跟“長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車撞”有點類似。這樣的句式它有可能指的是“每天大劑量的吃上幾十年會有十萬分之一患上某種癌症的可能”,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查證一下靠譜的資料,然後看看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冒險吃一點這個東西。

  日常生活食品安全知識

1、食品中公認的三大致癌物質是什麼?主要存在於哪些地方?

苯並芘、亞硝胺和黃麴黴毒素都是世界公認的在食品中可產生的三大致癌物質,其中,苯並芘的污染主要發生在煙燻和烘烤食品中,某些洋快餐如炸薯條、薄脆餅、烤豬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等煎炸食品中也存在苯並芘;亞非拉硝胺則主要來自於肉類及其製品添加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黃麴黴毒素多存在於發黴的玉米中。

2、什麼是雕白塊?其對人體有何危害?

雕白塊又叫“吊白塊”,其化學名稱是甲醛合次硫酸氫鈉。人食用這類食品後可引起過敏,嚴重者可以致癌。這是慢性中毒,吃一次兩次可能感覺不到。

3、食品中是否可以加入藥物?

《食品衞生法》規定:食品不得加入藥物,但是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以及作為原料、調料或者營養強化劑加入的除外。

4、重金屬元素更容易富積在魚蝦的哪個部位?

頭部。

5、食品配料表中配料的排列順序是什麼?

根據《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各種配料應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

6、如何辨別真假碘鹽?

可將鹽撒在澱粉溶液或切開的馬鈴薯切面上如顯出藍色,是真碘鹽。

7、污染蔬菜生產的工業三廢是哪三廢?

廢水、廢氣、廢渣。

8、哪些水產品不宜吃?

死鱔魚、死甲魚、死河蟹不能吃。皮青肉紅的淡水魚不應吃。反覆凍化的水產品應少吃。用對人體有害的防腐劑保鮮的水產品不宜吃。各種畸形的魚不能吃。

9、長期使用鋁製品作為食品容器會引發哪種疾病?

老年痴呆症。

10、保健食品廣告必須標明哪些內容?

必須標明保健食品產品名稱、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保健食品廣告批准文號、保健食品標識、保健食品不適宜人羣;必須説明或者標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忠告語;電視廣告中保健食品標識和忠告語必須始終出現。

11、什麼是食品的保持期?

保持期(最佳食用期)是指在標籤上規定的條件下,保持食品質量(品質)的期限。在此期限,食品完全適於銷售,並符合標籤上或產品標準中所規定的質量(品質);超過此期限,在一定時間內食品仍然是可以食用的。

12、什麼是食品的保存期?

保存期(推薦的最終食用期)是指在標籤上規定的條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終日期;超過此期限,產品質量(品質)可能發生變化,食品不再適於銷售和食用。

13、哪些操作有助於保存蔬菜中的維生素?

洗菜要先洗後切;切菜要隨切隨炒,切忌切好後久置;烹調蔬菜時適當加點醋,可以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

14、四季豆中毒的原因是什麼?

烹調不當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多數為炒煮不夠熟透所致。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皂素對消化道黏膜有強的刺激性;另外,未成熟的四季豆可能含有凝聚素,具有凝血作用。

15、為什麼食用鮮黃花菜不當會中毒?

鮮黃花菜中含有一種叫秋水仙鹼的化學成分,會引起中毒。

16、食源性疾患指的是什麼?

亦稱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過食物進入人體,使人體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稱之為食源性疾患。

17、食物中毒的種類有哪些?

細菌性食物中毒、黴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

18、如何去除水垢?

水垢對人體的危害非常的大,對於保温瓶或陶瓷器皿,以下除去其上的水垢的方法正確的是可用加入適量醋的水浸泡,使它慢慢溶解掉。

19、如何識別農藥毒死的魚?

農藥毒死的魚其胸鰭是張開的,並且很硬,嘴巴緊閉,不易拉開;魚鰓的顏色是紫紅色或黑褐色;蒼蠅很少上去叮咬。這種魚除腥味外,還有其它異味,如煤油味、氨水味、硫磺味、大蒜味等。

20、如何鑑別死豬肉?

死豬肉的特徵是周身紫紅色、血管中充滿着黑紅色的凝固血液、腿內部的大血管有黑紅色的血栓。

21、如何鑑別含甲醛水發食品?

一看顏色是否正常。如果食品非常白,超過其應有的白色,而且體積肥大,應避免購買和食用;二聞是否有刺激性的異味;三摸是否手一捏食品就很容易碎。如果出現上述情況,用甲醛泡發的可能性就很大。

22、如何鑑別含“瘦肉精”豬肉?

如果發現豬肉肉色較深、肉質鮮豔,後臀肌肉飽滿突出,脂肪非常薄,這種豬肉則可能使用過“瘦肉精”。

23、如何鑑別食醋質量?

優質食醋應具備以下特點:

色澤:食醋應具有與加工方法相適應的固有色澤。

氣味:食醋應具有酸甜氣味,不得混有異味。

滋味:食醋應具有酸甜適口感,不澀,無其他不良滋味。

劣質食醋會出現以下情形:

黴花浮膜:食醋表面由微生物繁殖所引起的一層黴膜。

醋鰻、醋蝨:食醋在生產過程中被污染,在醋中有兩種形態不同的生物存活,即醋鰻、醋蝨。

24、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俗話説:“病從口入”,預防食物中毒的關鍵在於把牢餐飲關,搞好飲食衞生。

注意挑選和鑑別食物,不要採購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河豚魚、毒蘑菇、發芽土豆等。

烹調食物要徹底加熱,做好的熟食要立即食用,儲存熟食的温度要低於7攝氏度,經儲存的熟食品,食前要徹底加熱。

避免生食品與熟食品接觸,不能用切生食品的刀具、砧板再切熟食品。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

飯前、便後要洗手。

避免昆蟲、鼠類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

到飯店就餐時要選擇有《食品衞生許可證》的餐飲單位,不在無證排檔就餐。

不要到無證攤販處買食品,不買無商標或無出廠日期、無生產單位、無保質期等標籤的罐頭食品和其他包裝食品

按照低温冷藏的要求儲存食物,控制微生物的繁殖。

瓜果、蔬菜生吃時要洗淨、消毒。

肉類食物要煮熟,防止外熟內生。

不要隨便採捕食用不熟悉,不認識的動物、植物(野蘑菇、野果、野菜等)。

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

25、消費者在外就餐注意事項?

要選擇有《餐飲服務許可證》(或衞生許可證)、環境整潔、信譽度高的餐飲單位就餐,不要選擇在路邊露天無證攤點就餐,防止食物中毒的發生。

選擇菜餚時,要注意辨別食物顏色和改觀是否正常,是否有異物或異味,如發現異常,要立即停止食用。

不吃野生蘑菇、河豚魚、發芽馬鈴薯等高風險食品。

慎食海(河)產品。海鮮富含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且海鮮宜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生食宜引發食物中毒,因此不要為了貪鮮而生食,要儘可能燒熟煮透再吃。

注意餐具衞生。就餐前要觀察餐具是否經過消毒處理,經過清洗消毒的餐具具有光、潔、幹、澀的特點;未經清洗消毒的餐具往往有茶漬、油污及食物殘渣等。

注意飲食節制。暴飲暴食會增加腸胃負擔,可能誘發腸胃炎、胰腺炎、膽囊炎,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症的人羣應少飲酒,葷素搭配、平衡膳食,多食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新鮮蔬菜、水果等清淡健康食品。


標籤:科普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