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工作方案

如何培養語文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閲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國小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需要聯想、比較、揣摩、領悟等思維活動。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還可以使思想教育落到實處,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語感。

如何培養語文語感

一、在朗讀中培養語感

朗讀,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會朗讀的學生,他才能更好的理解課文,感悟課文,而對文章獨特體驗是學生獨好文章的基石。朗讀也是學生直接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語言精美、內涵豐富的課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它們作為語感材料,指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有表情、有節奏地潛心誦讀,因聲求氣,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變化和語音的音韻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達到悟其神的境界。

在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容可通過朗讀去獲得感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揣摩作者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佈局,感人的情節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鋭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如教學《廬山的雲霧》一文時,可利用現代化教學,先播放視頻讓學生感受一下廬山那縹緲、捉摸不定、變幻萬千的雲霧。然後讓學生反覆誦讀全文,正確處理課文高昂、婉轉、舒緩、急速等不同的語氣變化,並抓住關鍵詞語“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等,從而真切感受廬山的雲霧那秀麗多姿、神奇多變的景觀。

二、在想象中培養語感

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有效的讀,必須同想象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誘發學生的語感。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繫的,在閲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生“內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

如:《二泉映月》一文,在引導學生領悟阿炳創作樂曲的經過一段時,藉助深情的語調對描寫環境的語句感情朗讀,再結合畫面,啟發學生想象,讓學生也置身其中。

三、在揣摩中培養語感

古人把讀書時的品味揣摩喻為春雨潤花、清水溉稻、魚入水中、溪水濯足,可見唯有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常發現課文中的有些詞雖然並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於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覆揣摩品評,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特魅力,錘鍊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沉澱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的月夜。”“傾吐”一詞,讓學生朗讀品味,真正領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在演奏,是在用琴聲“傾吐”自己對家鄉、對生活、對音樂的深沉的愛和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嚮往。

同樣,課文結尾處“阿炳用這動人心絃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痛苦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文中的四個“愛”字是阿炳感情的昇華,是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源泉。學生只有通過抓住文中重點詞語,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才能把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在教學中,緊扣這些精彩的字詞,引導學生聯繫文章內容,細心領會作者的獨具匠心,感受文章所要傳授的思想感情,就會獲得強烈的語感。

四、在積累中培養語感

葉聖陶先生曾言“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實踐也表明:大凡愛看書的學生,語感都較強,表現為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強,對語言文字把握非常準確。因此,閲讀教學中,可讀與課文相關的閲讀材料,以彌補現行教材閲讀量的不足。如《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在教了這篇課文後,我向學生介紹了三國的形成、對峙、衰敗的歷史,還介紹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點;學《雲雀的心願》引導學生閲讀有關環保、生態方面的知識;教學冰心先生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後,讓學生去讀她寫的《小橘燈》、《寄小讀者》等。如此,課內與課外閲讀之間互相補充,大膽引導學生拋開“芝麻”去撿更誘人的“西瓜”,廣泛閲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感,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再者,現代社會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電腦、電視、廣播、社會交際、課外活動、小廣播……都是閲讀的渠道。教師要多加引導,“物為我用”。

《如何培養語文語感》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標籤:語感 語文 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