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育考試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敍文,記敍了“我”在桃園看剪枝並瞭解剪枝的原因,啟示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處處有學問,我們要做有心人。這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

剪枝的學問教學反思

  【第1篇】

《剪枝的學問》是一篇記敍文,課文記敍了“我”在桃園裏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佳話,深入淺出的告訴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我們必須留心周圍的事物,我們要做有心人。

上這節課,我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心理,和作者一起去感受每一次的心情,從而得出剪枝的學問所在。

在第一課時,我帶着學生解決了生字詞和滿懷好奇、一臉疑惑這三個部分。第二課時則重點講解將信將疑、又驚又喜。在分析課文時,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析,體會作者心情變化來促進學生在回味品析中領悟到課文內容中藴含的道理。例如:抓設計核心問題讓學生明白:王大伯為什麼剪枝?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朗讀、品味,理解王大伯説的話,並通過分角色朗讀,再次體會種桃能手王大伯説的話中所藴涵的道理。在分析理解王大伯的話時,引導學生“減少了什麼,又增加了什麼”。從而讓學生在這基礎上理解剪枝的學問就是“減少是為了增加”。

我覺得整節課教學活動中,我覺得成功之處就是緊緊抓住兩點,其一:通過人物對話來揭示:“剪枝的學問”,我讓學生在反覆朗讀、分角色朗讀過程中去感悟,其二,引導學生去認真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緊緊抓住“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等描寫,反覆朗讀體會,並同桌交流。最後“我”的感悟寫得含蓄藴籍,雖沒有説明,但我們已經心中明瞭。

當然我在上課也察覺了自己的某些不足之處,主要有兩點:

1、拓展延伸,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減少是為了增加的例子嗎?讓學生暢所欲言。由於學生年齡小,作為老師應該在他們討論前,先做一下相應的鋪墊,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所以這一環節,學生幾乎很少準確説對這樣的例子。

2、缺乏思考的'空間,設計問題,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動腦思考,自己卻操之過急,有時代替學生回答。

陶行知説:“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在課文教學最後,告訴學生:生產勞動中藴涵着豐富的知識,各行各業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能人。我們要隨時留心周圍的事物,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2篇】

《剪枝的學問》中“我”在桃園裏和王大伯之間的一段對話,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減少”是為了“增加”;生活中充滿了哲理,充滿了知識。這篇課文以事情發展的順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的心理變化為線索,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娓娓道來。最後,“我”的感悟寫得意猶未盡。

上課伊始,我就注意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提取出反映“我”的心理髮展變化一系列詞語(也是課文後面的練習題):“滿懷好奇”、“一臉疑惑”、“將信將疑”、“又驚又喜”環環相扣,前後過渡自然。我又加進了一個“熱切盼望使得聯繫更緊密。從中找到了發展變化的脈絡,歸結到一個“理”字,學生有所悟解。最後我讓學生説説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現象也包含“‘減少’是為了‘增加’”這個道理的,可學生很少有人能留意到,孩子們的生活閲歷真是太淺了。於是,我只能給學生搭建了扶梯,由我介紹四個例子。但是在讓孩子説這些現象中所藴含的道理時,我沒有反覆強調“減少是為了增加”導致學生思維有點引向了“不能光看表面”。但這樣一來就缺少了提升一個層次。沒有突破教學難點。其實在生活中,處處兼學問,只要他們也做個有心人,留心生活,就能收穫更多!

上課時間安排不合理,當然朗讀也還不夠紮實、到位。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師生對話上。課堂也缺少一個機動的小練筆。導致最後多了四分鐘。在齊讀整篇課文中結束了,令我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