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淺談晉南的婚嫁習俗

晉南各地婚俗雖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大同小異,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程序,具有鮮明的區域民俗特徵。下面小編詳細介紹晉南婚嫁習俗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淺談晉南的婚嫁習俗
  關於晉南的婚嫁習俗

  晉南婚嫁習俗一、説媒定親。

傳統婚俗要求格守封建禮教,依從父母之命,媒的之言,講究門當户對。男女成親必須請託媒人,雙方不得私定終身。在曲沃、侯馬一帶,男女雙方同意了,還要請媒人吃“允親面”,先到女家吃,吃過喜面,即為女方肯定。再到男家吃,除面之外,有的男家還讓吃雙層蒸餅中間夾菜的“雙合子”。

  晉南婚嫁習俗二、換帖、納彩。

龍鳳喜帖是男女締結姻緣的憑據。所以,雙方交換庚帖之後,男方還必須下“求婚帖”,託媒人向女家求婚。如女家同意也要回“允婚帖”,貼上寫明三代名諱及與婚姻有關的情況。到了民國初年,規定男女雙方均需到當地縣衙遵章納税交款,領取定婚證書,俗稱“龍鳳宮帖”,上面同樣寫有雙方姓名、年庚及家長、媒人情況,加蓋官方印章,證明婚姻取得合法手續。

納彩,俗稱過禮,男方要給女方一定的財物,如銀元、綢緞衣服、八副羅裙、鞋面、紅綠手帕等,一般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也回奉一些簡單的禮物,如“蓮生貴子”麪人一個,面石榴十個,紙包麩、鹽十包,其民俗象徵意義是預祝婚後連生貴子,多子多福。食鹽帶回男方後,要撒在公婆和妯娌身上,表示婆媳、姑嫂之間有“嚴(鹽)法。”,全家老少有“福(麩)氣”,同時,鹽與緣諧音,包含有緣份的意思,希冀婆媳、妯娌關係親密。這些贈品禮輕意重,寄託着人民的善良願望。

  晉南婚嫁習俗三、請期、親迎。

請期,民間俗稱“看日子”。男家先根據《婚娶周堂圖》選一個吉日,把婚期寫在紅貼上,請媒人送給女方徵求意見。女方認為不犯忌諱,婚期即定。待嫁姑娘在結婚前一、二日要由“全福人”開臉,即用兩條線反覆絞合,把臉上及兩鬢的汗毛拔除,新娘子愈加聰俊漂亮,表示處女生活已經結束,新生活即將開始。結婚那天,新郎帶着樂隊和娶親人馬到岳家迎娶新娘,謂之“親迎”。其情形頗為壯觀:前面是彩旗招展的儀仗隊,旗上繪有“飛虎”、“青龍”圖象,接着是一羣吹鼓手鳴鑼開道,有的挑着燈籠,有的舉着”迎避”、“肅靜”的大牌,緊跟着的是為新娘準備的“花轎”和新郎乘坐的“官轎”,沿途鼓樂齊鳴,旗旗招展,浩浩蕩蕩,氣勢非凡。迎娶的隊伍到了女家,新郎先叩拜神子,再叩拜岳父岳母和親朋好友。然後起轎返回。返回的時間,洪洞、新絳都是傍晚,沿襲古代“婚禮必用昏,以其陽往而陰來也。”(《酉陽雜俎》)其根源可視為初民時代搶婚制的遺風。新娘上轎前坐過的凳子,母親要趕快坐上,以防止把孃家的福氣帶走。新娘從家門到上轎都要在地上鋪席,腳上穿着繡花鞋,鞋底貼着紅紙鞋樣,上轎後才剝掉。新娘上轎時,照例都要號啕大哭,謂之“哭嫁”。這一方面是真情的表露,新娘自幼生長在父母身旁,骨肉情長,猛然分別,女兒將做人妻,出於對未來生活的擔憂與恐懼,想到昔日父母的恩情,自然情意綿綿、難分難捨,不由得涕淚交流,痛哭一場。另一方面,也是出於心理上的迷信,當地人認為新娘上轎不哭,孃家就不興旺,民諺有:“女兒哭一獎,孃家富一富。”臨走哭嫁被認為是吉利的事情,有的新娘沒哭,孃家人佯裝要打的樣子,讓新娘哭出聲來。哭,成了特定的民俗慣例。

抬轎的隊伍,一路上不許轎子落地,以防不測。據説,這起源於“梁祝”傳説:祝英台出嫁那天,路過樑山伯墓,請求下轎觀看,結果跳入墓穴,梁祝化為雙蝶。民間從反面理解,認為祝英台的死是停轎所致,所以形成了出嫁途中不停轎的習俗。俗話説:“抬轎的管抬轎,不管新娘尿不尿。”意思是新娘再有要緊的事,也不許中途下轎。

  晉南婚嫁習俗四、拜堂、坐帳。

迎娶的花轎回來,停放在大門口,新娘先把藏在長袖裏的饅頭投擲給眾人,人們爭相搶奪,以為吃了新娘的饅頭牙不疼。有的小孩牙沒出來,也趁機讓新娘給摸一摸。下轎時,新娘由兩位“全福人”攙扶着,身着鳳冠霞帔,蒙着紅蓋頭。新郎長袍馬褂,披紅插花,用紅綢牽着新娘。此時,有二人用紅布袋鋪地,前後傳遞,讓新娘在上面走過。還有人手抓五穀雜糧,不時撒在新娘身上,口裏吟誦:“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進大門大吉大利,進二門萬事如意。”在大門口放置一盆火和一個馬鞍,讓新娘跳過去。跳火盆,這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跨馬鞍,則是祈求夫婦白頭偕老,日子平安,而且讓新娘懂得規矩,做到“好馬不備二鞍,為女不嫁二男”。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典禮完畢,要讓新娘蹲尊子,俗稱“蹲新”。辦法是,用護裙把凳子包上,新娘由伴娘扶着一站一坐,這時調皮的青年在背後趁機把凳子抽掉,如伴娘照呼不周,新娘就會蹲在地上,引起鬨堂大笑。民間流傳着兩句順口溜:“今年蹲尊子,明年見孫子。”所以“蹲新”之後,有人趕快把凳子送給婆婆抱一會,期望早抱孫子。

拜堂完畢,新郎新娘進洞房飲過交杯酒,接着二人手拉手繞炕轉一週,俗稱“拜四角”,意在禱告送子娘娘早賜恩典。他倆邊走邊誦:“拜—一拜——拜四角,四角娘娘保護着,兒多着女少看,婆夫兩個常好着。”然後,新郎退出,新娘上炕面對牆角端坐,稱為“坐帳”。這時,新娘手裏拿着秤桿,懷裏抱着蔑筘,隱含今後辦事像秤一樣公平,不偏不倚,且心靈手巧,辛勤操勞。

  晉南婚嫁習俗五、鬧洞房、回門。

洞房花燭之夜,各地都有鬧洞房的習俗,晉南謂之“討媳婦”。俗話説:“三日之內無大小”,意即在新婚三天之內,平輩、長輩、晚輩都可不拘禮節,前來湊熱鬧。不過,鬧洞房以同輩份的人最多,長輩較少。結婚是人生大事,一定要“皆大歡喜”,參與鬧洞房的親友,即使有過分之處,也要忍耐,熱情款待。例如,有的地方,讓新郎新娘説出羞於出口的話,如新郎説:“腳蹬炕沿吃餛飩,先問親人和誰親。”女的必須對答:“呀呀依,憨呆子,不和你親和誰親?”有的是讓新郎新娘做一些親熱的動作。鬧房結束,淘氣的青年還要“聽洞房”,竊聽新郎新娘的祕密,做為來日逗趣的笑料。如果沒人聽房,主家就有意在窗台下放把掃帚避邪。

新娘回門,一般為婚後第三天,新郎也同去岳家認親。回門時有的仍坐轎子,有的改為騎馬。進孃家門時,還要跳火避邪。

  晉南蒲縣的婚嫁習俗

秀鞋墊

在老家人的認知裏,鞋墊摞起來的高度寓意着家底的厚實,所以做家長的都會給談婚論嫁的孩子準備鞋墊。這些鞋墊不一定是當媽媽的來做,姑姑、姨姨、堂姐、表姐等眾多親朋都可以幫忙,這在大家看來也是凸顯人緣的機會。人緣好幫忙的自然多。説到鞋墊的工藝,以前都是手工納制,分十字繡、繡花和各種納花,最多的應該算是十字繡吧,不過最能體現手藝的還是繡花。十字繡也是很有講究的',從鞋墊底部針線的整齊與否就能看出功夫的高低。所以在辦喜事的過程中,大家對鞋墊都會評頭論足一番。

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手工納制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機繡。不過,無論怎樣的工藝,大家都會把美好的祝願融匯其中,那些真摯的祝福連同精緻的工藝就體現在一個個美好的表達裏:“愛你一萬年”、“前程似錦”、“百年好合”、“一帆風順”等諸多吉祥話,都是內斂的家鄉人最温情、最善意的表達。

歲數餃子

婚禮的前一天,新人要吃歲數餃子,多大年齡吃多少個,反過筷子繼續吃,吃得越多越好,剩下的就留給爸爸、媽媽。餃子非一般人能包,必須是已婚女人,而且要求父母和兒女雙全的“全乎人”,父母不僅包括爸爸媽媽,還必須公公婆婆全都健在。餃子很袖珍,有常人大拇指肚大小。具體做法是把和好的面擀成大片,用小酒蠱(直徑在2釐米左右)扣成一個一個的小圓片,就是餃子皮了。

抓錢兒

婚禮前一天晚上,父母給兒女準備一定數量的錢,讓孩子抓。抓錢有講究,一是要整套的錢,一百、五十、十元、兩元和一元、五角等,應有盡有;二是孩子要閉着眼抓,而且只能抓三把;三是要從媽媽懷裏抓,在孩子抓過三把之後當媽媽的再添三把。

關於為什麼要抓錢,80歲的老媽説她也講不清。我個人揣度和理解,這是孩子成家之際,父母以此方式,資助孩子成家立業,希望他們擁有更好的經濟基礎,開始他們全新的生活。

坐紅椅

迎親當天早上,新郞穿衣由母親全程服侍。從小到大,當母親的為了兒子長大成人傾注了很多心血,眼看兒子要成家,以後就由媳婦照料了,所以當母親的會在兒子結婚當天,最後一次為兒子穿衣着裝。穿衣是坐在紅椅上完成的,椅子放在牀上,用大紅毛毯和大紅緞子裝飾起來,就是紅椅,然後由母親給兒子披衣穿襪,提鞋繫帶。之後,新郎要吃8個雞蛋,雞蛋可以不吃完,每個咬上一囗即可。雞蛋的數量根據時代的不同也有變化。聽二姐説,哥哥結婚時吃兩個,取好事成雙之意,後來也有吃6個的,偕六六大順之意,現在吃8個,一定是借8之發意嘍。文化就是這樣,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總之,坐紅椅,走鴻運,無非是圖個吉利喜慶。

扎花饅頭

扎花饅頭是男方家做給新郎、新娘的,此款是二姐的創新之作,上面有“喜”、“龍鳳呈祥”、“花好月圓”等元素。二姐在當地也是有名的巧手,她做花饅頭會借鑑蛋糕或是月餅上的圖案,平常也會留意哪些圖形適合放在花饅頭上體現。所以,她經常被親戚朋友叫去做扎花饅頭。

考察扎花饅頭的來歷,老人們説,之前新娘子嫁到夫家,害羞,會吃不飽,所以夫家便備些饅頭給新娘子做零食。扎花饅頭還有一大“功用”,就是用來辨別一對新人誰更厲害。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把扎花饅頭掰開,女的用兩隻手,男的只能用一隻手,誰掰得多誰厲害。據説還挺準的。

侄子娶的不是本縣媳婦,是鄰縣大寧的。按蒲縣的講究是蒸一個扎花饅頭,但按大寧的規矩是做兩個,其中一個要留在新娘家。所以大家會看到兩個頗具特色的扎花饅頭。

鬧婚禮

縱觀老家婚禮特徵就是鬧。鬧有兩層含義,一是熱鬧,有眾多的講究和排場。二是鬧騰,利用各種形式鬧,哪怕稍微過分一點大家也都欣然接受,就怕不熱鬧,鬧在結婚當天達到高潮。先是鬧婚禮,二是鬧洞房。鬧洞房風俗各地都有,在此就不贅述了。

侄子娶的是鄰縣大寧的姑娘,所以迎親隊伍一早9點40分就出發了,午飯後返回。大概下午4點多,大家聽到鞭炮聲,知道迎親隊伍馬上就要回來了。這時婚車在距離現場幾百米外就被“鬧事者”攔截,目的就是要“鬧”新郎,不能讓他順利把新娘子娶進門。“鬧”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只知道,侄子被攔在縣城十字街上,“鬧事者”要求一對新人當街跳舞,侄子一聽撒腿就跑,後來被人叫回來,又換了別的條件,就是將一串鞭炮掛在身上,然後引燃。正當大家注意力轉移到引炮上身的新郎時,機智的新娘子讓司機快踩油門順利“逃”走,算是闖過第一關。

之後的婚慶典禮現場,新郎的朋友,也就是前面説的“鬧事者”,會千方百計刁難新郎、新娘,比如鞠躬要求一定的角度,至少要超過45度。再比如要求交換10件禮物,最後恨不得把鞋都脱下來。總之,怎麼鬧,怎麼來。其中,也會摻雜一些小暴力,不過沒有惡意,只是朋友們為了開心熱鬧。在眾多由為難組成的環節裏,留給大家的是一串串的笑聲,和一幅幅喜慶的場面,兩位新人在這個過程中,既體會到了走到一起的美好,又要歷經一些“小磨難”。畢竟婚禮只是一天的儀式,而婚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誰能説生活中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勇氣呢。真心希望經歷瞭如此講究、如此熱鬧和喜慶的一對新人,一同面對未來的生活,相互理解,相互體貼,讓風風雨雨成為生活的調色板,讓甜甜蜜蜜成為生活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