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節日慶典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因此也有人稱端午節為粽子節,其實粽子節並不是端午節正經名字,只是現在有部分人用粽子節代指端午節而已。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我們過端午節都會賽龍舟、吃粽子、其實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民間一直以這種方式去紀念他,一直流傳至今,這種習俗文化甚至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了一部分,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講講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他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這時的楚國君王為楚懷王,在戰國七雄的局勢中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力大大增強,其它的大國也是不甘落後,紛紛變法圖強。楚國的國君楚懷王是非常信任屈原的,讓屈原主持國家政令的起草,而屈原的政治路線是主張變法,主張與其它的強國一起防範和對抗秦國。在屈原的變法過程中楚國的`國力也慢慢強大起來了,更受到楚懷王的賞識。只要是變法就會觸及部分舊貴族的利益,他的重用受到別人的嫉妒,就這樣舊貴族紛紛反對屈原的變法。一些政客甚至在楚懷王面前誹謗屈原,就這樣屈原和楚懷王的關係慢慢疏遠了。

在當時除了秦國外,實力較強的兩個國家是楚國和齊國。張宜給秦王獻策,説只有破壞楚國和秦國的關係,他們六國聯盟的計劃就要落空,秦王覺得張宜説的很有道理,就讓他去做了。張宜帶着金銀珠寶到了楚國,馬上就收買了一些重臣,之後就去見了楚懷王,説你們楚國和齊國斷絕關係,秦國就會給你們楚國600裏土地,那些受賄賂的重臣們紛紛贊同,這樣既和大國秦朝交了朋友,又白白得了土地,可謂是一舉兩得。屈原得知後勸楚懷王不要這樣,最終還是跟齊國斷交。

會後秦國並沒有履行諾言,楚懷王咽不起這口惡氣,就獨自和秦國開戰,楚國勢力單薄沒有齊國的幫助是很難戰勝的,結果楚軍打敗,被秦國侵佔了十多個城市。就這樣楚國一直受到秦國的欺負,在秦襄王上位期間,給楚王寫了封信説是想見他,一直糾結的他聽了兒子子蘭的話,不能得罪秦國,不然就沒有好日子過,去了之後就被請過關押起來了,一年後死在了秦國。國不可一日無君,頃襄王上位後,屈原是不主張抵抗秦國,以卵擊石只會自取滅亡,需保存實力把自己的實力變得強大起來才最重要。頃襄王聽了奸臣的流言,這樣不抵抗是對楚國的不忠,就撤除了屈原的官職,流放到了南方。

屈原一直懷着報國的志向,這樣的結局讓他非常傷心,於是在汨羅江跳河自盡了。當地的一些漁夫發現後為紀念屈原,剛開始是往河裏投放五穀,發現都被一些魚蝦吃掉了,之後就把葉子把這些五穀包起來投入河中,之後一直演變成了端午節的由來,以吃粽子、鴨蛋、賽龍舟的形式去紀念這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傳説

惡日禁忌説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説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夏至説

首倡夏至説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端午節源於夏至説聞世後,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説》(《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鬥百草”、“採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