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

教學比例的意義這一課時,我基本上是採取自學和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課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回憶並交流有關比的知識。例如: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化簡比?接下來,自學並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出示自學提示;1、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國旗?這些國旗的形狀大小都一樣?2、自學32頁的主題圖寫出4面國旗長與寬的比。3、選取其中兩個比看一看它們的比值有什麼關係?4、將比值相等的比寫成一個等式。在這個環節中,我隨時巡視並聽小組的意見,同學們時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認識。最後,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及時引導並引出比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你是怎樣找的。各組選派代表彙報找來的方法:1、求出兩個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就可以組成比例。2、把每個比都化成最簡整數比進行比較,最簡整數比相同的兩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正堂課效果不錯。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2

由於新教材把“比”的內容前移至十一冊,學生難免會有遺忘和生疏,所以在教學時我適當增加“比”的複習分量,除了教材上的複習內容,還多加了幾道複習題。

新授例1後得到兩個相等比80:2=200:5,此時,應當再次指出:這個等式和複習題後面列出的等式都是比例。那麼什麼叫做比例呢?

引導學生觀察歸納,一般都可以根據幾個式子共有的特徵得出結論。雖然班上有些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不夠嚴密,我還是加以肯定和鼓勵。那麼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再來討論“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主要是看什麼?”這樣的問題,自然會水到渠成。

這樣不僅加強知識間的聯繫,而且減緩學生認知過程的坡度,學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比例”的知識,會輕鬆得多。

《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推導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但是我們教學時不是用數學證明的方法得到比例的基本性質的,而是引導學生研究具體比例的外項積和內項積的關係,在此基礎上歸納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為了使歸納的結論具有説明力,我讓學生在草稿本上任意寫一個比例,並研究兩內項積與兩外項積有怎樣的關係,再分小組討論。

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觀察得出,不論怎樣的比例,它的外項與內項積都相等,並讓學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來。

這節課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個“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向學生滲透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培養和發揮。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3

昨天區教研員吳老師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教案,給我帶來很大的幫助。耐心的吳老師,幫我把課的重點應該怎麼突出,難點應該怎麼化解講了一遍。細心的吳老師,還建議我去參考一下國標本中的相關內容。匆匆忙忙不夠認真的我,卻忘記帶筆和本子做記錄,只能憑大腦記憶思路了,而我當時還沒有備課(原本沒打算上這課的)。只好從一下班就開始加緊,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教案和課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總體感覺這篇教學設計的思路比較有條理,一開始複習比的相關知識,由求比值引入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來進行分類,從而得出比例的意義,而通過觀察比例,發現組成比例的條件。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先讓學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過比例的意義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組成的是怎樣的比例式,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自己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而且因為時間的關係,前面問的比較瑣碎後面缺少了五分鐘讓我把最後一道設計好的開放性的題目出示出來。同時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這節課,我會怎麼上?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問題比如讓學生説判斷思路的時候,可以請一兩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為方法已經掌握了,就不需要請太多的人重複説,這樣可以抓緊時間讓學生做幾道靈活一點的題目,比如已經比例中的三個項,如何求第四個項,比如給四個數字,可以組成哪些比例。這些我事先也考慮到了,但是沒能教學進去,需要以後注意。我還在想,其實這堂課中概念部分的教學並不難,可以讓學生在練習本上適當記錄一些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個過程都寫下來,否則也是耽誤時間。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緊湊以擴展後面的思路上。本來我還挺高興自己在課後能感覺出一點東東的,但後來在聽了陳老師的指導後,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膚淺:(

陳老師給我的教學設計提了幾點意見:

1,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陳老師説,可以打開一點,直接問:你能回顧出以前學過的比的哪些知識?我一聽就感覺出了,自己問的範圍很狹小,如果那樣問,學生的回憶搜索就被打開了,也許學生不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還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稱,還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都是和我這節新授課的內容有關聯的,複習一下,對於後面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有很大的好處。我又反思“我怎麼沒想到呢?”然後我給自己的解釋是,怕學生打的太開耽誤時間:(後來我又想,只要學生熟練,其實口答幾句話也耽誤不了什麼時間的。。。哎,我們上課總是會在時間上斤斤計較。。。不夠大氣。。。

2,我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説的很完整。但陳老師就點明,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單價。如果買的本數增多,相應的錢數也就是總價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沒想到的,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3,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説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説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陳老師説,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説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我一想,對哦,還是自己考慮不完善。而且從意義上的區別説下去後,正因為他們的意義不同,比有前項後項,那麼比例中的四個數應該叫什麼呢?就可以順利引入下面的內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4,陳老師提的第4點是我上完課就想到的,就是練習題的開放性不夠,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不只有意義和性質兩種思路,其實還可以用化簡比來求,我本來想在開放性的題目中通過讓學生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的,但沒能來及上到這裏就下課了,少了五分鐘。

非常感謝陳老師的指導,為我在課堂教學及內容設計的“廣”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知道要上好一節課確實很不容易,自己備完感覺好象過程挺流暢了,但其實認真思考下來,可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還有很多。謝謝老師的指導!希望陳老師朱老師有空的時候多到我們學校來指導指導我們,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4

今天上了一堂《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實驗課,課後的第一感受就是學生一頭沒有把握好,以致於練習的內容都壓縮了。下面對整個教學做如下反省:

一、開始階段寫比這一環節,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原本的意圖是通過找相等的比後引出比例這一知識點,在教學中,沒料到學生舉手少,發言少,稀稀拉拉的幾個比,沒有任何兩個比是相等的。因此這一環節還不如直接出示幾個比,直接求比值,從比值中看相等的比,既讓學生了解比例是怎麼來的(看比值是否相等),又進一步為學習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打下基礎。

二、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時候,教學比較含糊,沒有突出點,學生在判斷的時候,弄不清哪個是用意義在比較,哪個是用基本性質在比較。教學過程應該改為上面這一段,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時候,抓住關鍵,讓學生多説,説完整。

三、練習難度偏高。從這堂課來看,似乎難度高了些,以致於學生思考時間比較長,這也恰恰説明了前面的環節沒有教紮實。如果前面的問題都解決好,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而且還能成為這課的亮點。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5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為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説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6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閲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7

《反比例的意義》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它是在教學《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分為三步:

第一,先從複習正比例開始,複習成正比例的條件和特點。通過"説一説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怎樣變化"和"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練習,讓學生回顧"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兩種量之間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義。然後引入新課題——反比例。

(從課堂的效果看,感覺在這個環節上的設計還是比較傳統化,學生的回答中規中矩,學生的積極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課後我想如果這樣設計:給出路程,速度,時間,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着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讓學生説出"反比例")從而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後,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麼是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讓學生初步感知反比例,這樣會不會更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後面更好的學習作鋪墊 )

第二,通過例2與例3兩個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講例1,覺得會增加難度,讓學生不知所以,於是這節課暫不講例1),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A,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的`關係;B,果汁總量一定,分的杯數與每杯的果汁量的關係。然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和成反比例的條件: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相反變化,在變化過程中,兩種量的乘積一定。

(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採用了與教學正比例時同樣的教學程序。考慮到上一節課的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採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導後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給學生,讓學生仿照正比例的學習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感覺還是扶着學生走,有點放不開。)

第三,在學生理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練習嘗試判斷給出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注意生活與實際的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兩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斷。

2,在提問的方面,基本兼顧了優生和中下生,但感覺面不夠廣。學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條理性,感覺是平常課堂上要求的結果反映。

3,在教學的設計上,條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確的,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夠活。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我想,這樣可能會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造力,效果一定會更好。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8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通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這樣,將孩子們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孩子們及時進入狀態,手腦並用,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將枯燥的知識形象,具體,孩子們易於接受。

2、在觀察中思考

國小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自己再設計一種情景,並引導孩子們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兩個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例1,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孩子們鞏固本節課知識。通過練習,要求逐步提高,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9

接到學期公開課任務的當天晚上就開始着手準備,查找相關資料,做到心中有數,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緊張。第二天先寫好了常規的教學設計,也算是雛形已定。我覺得對我自己來説,教學設計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學目標的分析,所以我參照要求設定了合適的教學目標。初稿是按照流水帳形式,和平時上課一樣,按照複習引入、講授新課、分析例題、練習鞏固、歸納小結、佈置作業等程序進行。初稿交給指導老師後,孟主任建議其中的複習引入環節做大的調整,對習題的設置也給出了指導建議,修改後流暢了很多。隨後設計了學卷,給董老師把關指導。因為我定位於層次相對高的學生,在習題的數量設置、坡度設置上不合理,難度不適宜。有些題目過於簡單,毫無價值;而有些則過難,在課堂上會耽誤很多時間,於是想到變式訓練,在題目設置的順序和難度上下工夫。

在第一次試講後,發現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鐘時間才歸納得出反比例函數的定義和形式,隨後的兩個針對定義設計的稍難的題目就直接跨過到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解析式,課程結束得比較匆忙。

在備課組老師的指導下,重新設置了題目的數量,第4題中原來為了複習設置了五個小問題,在函數概念上糾纏過多,反而引起學生理解困難;把引入部分第5題的練習由原來的四個減少到兩個,剩下了的兩個留在第7題作為練習。由於函數解析式的形式通過歸納與對比形成新知識並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題目,這樣引入時間大大減少,而列關係式的題目難度並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題講解變成了答案展示,節約了近10分鐘時間。其實開始是對學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題目過難,學生不能迅速完成,時間證明,引入部分的題目難度不大,學生能迅速完成,而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第一次的試講,所以時間顯得很緊張,沒有顧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第3題的最後一問“反比例函數kxy=還可以表示成什麼的形式” ,這個問題顯得很寬泛,學生也無從下手,不知從哪個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師想問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無效的設計。後來結合要求,麗濤説新課只要求學生能辨認出偽裝後的反比例函數或者説經過等價變形的反比例函數的形式,因此問題改成了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這樣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範圍,也不會因為問題設置不合理而耽誤過多時間。當他能正確選擇出答案時,也説明他知道了這幾個答案是由標準形式經歷了怎麼樣的等價變形而得到的。

第6題目更改設計後是使得教學過程流暢了很多且節約了時間,但是在實際上課過程中,對這個問題忽略了,認為學生能直接選擇出答案就是他們已經牢記了這些形式。此處應該在學生選擇了正確答案後,教師最好再花2分鐘的時間講解下變形過程,同時也回顧了分式的乘法、負指數的意義等知識,加深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或者讓學生口頭回答他選擇的理由。總之在這裏應該停頓回顧下這個重要的知識點,以加深對新知識的印象,及時總結歸納反比例函數形式的特點,要能突破這個學生理解的難點,要不會對第8題的影響就比較大。

第5題在講解過程中花了過多的時間,説明前面kxy=及其變形講解不透徹。k值(反比例係數)不能順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數疑惑頗多,講解費時,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數之間有混淆。經過對比板書,學生明白了題目要求的是y與x成反比例 ,為了鞏固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練習6。

在講解用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時,原來只設計了講解例題,隨後的鞏固練習與例題幾乎完全相同,只是改變了數據而已,這樣的題目設計對學生來説是很不願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係數法求函數的解析式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學生必須動手寫一次,難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麼辦呢?就結合小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雖然多了考察內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內容,難度沒有加大太多,學生也能按照順序順利解決問題

課堂歸納小結第一次設計的時候,就是問一句“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對於這些寬泛的問題,學生一般都不知怎麼回答,所以要緊扣定義,引導學生。這樣,學生知道了本節課的內容,也明白了空白處就是本節課的重點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講課的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較少,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自己也有點緊張,學生也有點緊張。 在數次不停修改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自己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題目設計水平也有了提高,指導老師,還有我的同事都給了我不少的建議和幫助,才使我的設計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謝他們!

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10

在學習比例的意義時,我讓學生先計算兩組比的比值,再比較兩個比的比值,比較後讓學生自己寫出兩個比值相等的比,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再比的家族裏,比值相等的現象普遍存在,學生自己能體會“比例的意義”,學生學習輕鬆自在,概念的理解順其自然。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也是讓學生自己選擇例子直接告訴學生把兩個外項、兩個內項分別相乘,然後發現規律,看是自主發現,其實學生還是一種接受性學習,朝着教師指的方向走,缺乏一定的挑戰性,後來發現別人教學時是提供四個數據,讓學生寫出兩個得數相等的式子,這樣探索發現規律,並舉例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探索中讓學生體會到歸納法研究的方法,滲透科學研究的態度;同時讓學生自己舉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隨機性大大增強,提高結論的可信度。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學生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有不同的思維,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使探索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想想別人的設計確實高出一籌。因此,在教學中,解決好自主探索與教師適當知道的矛盾顯得很重要,有時就能體現不同的教育理念。

比例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如建築上混凝土的配置、醫藥上藥水的配置、科技上圖紙的繪畫等都要用到比例,但是學生所能體會的只是一個比,所以課中安排學生説説“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比例?”學生舉例後,由學生就提出“按藥粉與水的比為1∶100”中“1∶100” 只是一個比,而非比例,這時引導學生討論,當要配置的藥水的重量發生變化的時候所需要的藥粉和水的重量就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藥粉和水的比總是1∶100,所以這個比例就是“藥粉∶水=1∶100”,這就是一個比例,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明白“按比例配置”中的“比例”意義,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繫,學數學用數學。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