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例尺意義》課後的教學反思

《比例尺》是國小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中的教學內容。這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對於國小生來説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直觀的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時為學生創設情境,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注重新舊知識間內在聯繫,引發學生思考,並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例尺意義》課後的教學反思

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了一項腦筋急轉彎遊戲,一隻蝸牛從舟山爬到北京只用了一分鐘,這是怎麼回事?學生説出是在地圖上爬。我就直接告訴學生這是圖上距離。接着課件出示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讓學生觀看並思考:為什麼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卻能畫在這張小小的地圖之上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很快得出:是按一定的比例畫在圖上的.,於是我趁熱打鐵再次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國地圖,讓學生積極思考,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為什麼卻大小不一,它們到底是按照什麼樣的標準畫出來的呢?從而引入新課。這一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因為,大部分學生養成了預習的習慣,所以出示導學提綱,讓學生結合前一天的預習,在組內交流,然後師生互動,層層揭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知道與所學過知識的聯繫,在讀中發現比例尺的前項為1,認識數值和線段比例尺,在求比例尺中又感知放大比例尺,發現後項為1。整節課採用了自學為主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認識,理解,建構知識。

回顧整節課也有一些處理不夠恰當的地方:活動沒有得到充分地開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那麼學生們的求知慾會更濃,課堂時間的分配還可以更優化。二是學生在探究知識中所暴露的一些數學資源我沒有很好的利用。這就是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應變能力的欠缺。以後要多學習骨幹教師的上課經驗,不斷磨練,提高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