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薦】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閲讀與收藏。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薦】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比的意義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喜歡關心的奧運話題出發,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比的意義,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學習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數關係的時候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意在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藉助板書、計算機課件的有機結合,總結出三者之間的聯繫,感悟它們之間的區別,有利於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實現了自主學習。

對比的概念的把握,即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這一概念的得出怎樣更加自然,思量再三,作為概念課,國小裏面採用的是不完全歸納法,要讓學生儘可能有更多的表象和感性認識,這節課立足於此,同時在學生的課堂舉例中,一些動態生成的材料也豐富了這一內容。課堂上學生較好的感悟、理解了比的意義,結論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

課堂因為開放,才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才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才有了學生創造的.慾望與創造成果的展示。但是,這無形中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了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那麼教學會更精彩,課堂更富活力。孩子的創造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生命。儘管在課堂中有些地方我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準備不足,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缺乏瞭解,個別地方沒有能很好的處理。

對拓展提高環節中,前幾個層次的練習,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相當理想的,不僅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而且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都相當精彩。後面“説一説”圓圖的練習由於預設準備不足的原因,處理顯得不夠完整。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一、本課設計:

羅靜老師上的《小數的意義》這一課的整體設計我認為是比較合理的,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無論從教學的引入還是新授課的講解都讓學生自己親自體驗,動手、動腦、動口,讓學生充分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整節課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學效果較好。

二、聽了本課的幾點體會:

1、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體現了新型師生關係。

2、從生活實際引入,小數作為新的數形出現,學生剛接觸對於它的讀法及表示的意義仍是難點,教師通過學生已有生活知識引入,處理得當。

3、重點把握比較準確,通過讓生自己説小數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你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就會學到知識。

4、課件製作較好,體現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三、我在備課時存在的.問題:

1、學生體驗少,教學難點的落實不夠到位。

2、給學生質疑空間比較少。

四、教學感悟:

1、讓學生學會認知,即學會學習。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2、學會做事,即學會在一定環境中工作的能力。

3、學會共同生活,即能夠與他人一道參與人的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

4、學會生存,即充分發展自己的人格,並能以不斷增強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責任感來行動。中國小階段對四個學會的培養起着關鍵作用。

因此,課堂教學目標除了繼續重視“雙基”之外,還應加上培養基本的能力和養成未來公民應有的基本觀念、情感和態度,構成“四基”的要求。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這節課是在上完了估算一課後安排的。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程序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估算意義的認識還很膚淺,有的學生僅僅從有大約、大概等這類詞語來判斷是否該估算。同時,在和其他教師交流時,覺得大家似乎都存在着這個疑問。有的老師就根據有沒有大約、大概這類詞語來教學生是否該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這一現象反映出由於我們沒有充分理解《數學課程標準》及新教材對估算這一內容的設計意圖,才導致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在認真習讀教材和教師用書後,我發現本套教材在計算教學編排上突出地體現了:將計算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進行教學,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計算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對具體問題,先確定是否需要計算,再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口算、估算、筆算等),最後應用計算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的思維方法。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較好地理解計算的意義,形成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能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老師——我來教你怎麼對這一題進行估算;而是將自己定位在解決問題的參與者的角度,與學生共同探討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同時充分地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生的學習、研究的能力。

首先,當學生用準確計算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時,我並沒有馬上否定,而是和學生一起分析用除法計算的道理,同時針對學生中無一人用估算的方法計算的情況,引導學生看書。當時,有一名同學站起來説:“老師,是不是書本錯了,這一題沒有説大約啊,為什麼用估算呢?”聽了這個學生的話,我當時特別激動:這個孩子沒有把教材看做是至高無上的權威,認為書上寫的`是估算,那我就錯了,應該用估算。而是大膽的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是懷疑書本。我馬上對他敢於質疑的這種精神給予了肯定,但我並沒有立刻以教師的身份給與解答,而是把自己當成他的學習夥伴,也“感到疑惑”:“難道是書本錯了嗎?請你再仔細看看課本。課本中似乎根本就沒有想到用計算的方法去計算這一題啊,而是直接用了估算,還列舉了兩種估算的方法,你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請你把題目再仔細的讀一讀。”

在我的巧妙點撥之下,學生的思維又迅速的回到了例題,重新審踱。很快,有的學生就發現了:“我覺得這一題是帶錢,估算也可以,要是我們自己去買東西,帶的錢也不可能是剛剛好啊!”還有的學生説:“我知道了,這一題是求我們應該準備多少錢,而不是説要付多少錢,那老師帶的時候要多帶點,萬一到時候要買別的東西呢?”“我覺得多帶的錢可能是給老師買票的吧!”“我覺得可能是老師怕有的同學先生病了,後來又來了,所以要多準備點錢!那我還覺得,要是從數學的角度,第一種算法好,要是從生活的角度,第二種算法好!”“我覺得不是有約、大約就應該估算,也不是沒有大約就不估算,我覺得應該自己讀題,要分析題目的意思,根據題目的要求來選擇該怎樣計算。”學生的回答實在是令我驚歎不已。他們既能把生活和數學緊密的聯繫起來,能聯繫自己平時春遊和秋遊的經驗,考慮到學生、老師的購票問題和生病的學生參加活動的具體情況,又能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兩種估算方法,反映出他們已經較好地理解了估算的意義,有靈活選擇計算方法的能力,發展起了良好的數感;而且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打開了思維的閘門,孩子們的跳動的思維猶如陽光下的金子般熠熠生輝。在接下來對兩種估算方法的選擇中,孩子們迅速的判斷出兩種方法各自的利弊,並根據實際情況,一致同意採用第二種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的思維就象插上了一雙翅膀,在充滿快樂的數學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整節課如行雲流水般順暢自如,孩子們思維之活躍,想象之豐富,考慮問題之全面,數學知識運用之靈活,實在是令我感動,我被他們的精彩表現所深深震撼!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倍”的概念的第一課,目的是要求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義。在教學設計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出“倍”,使新舊知識的聯繫更加緊密。我先在黑板上畫了兩朵小黃花,又在第二行畫了四朵小紅花,我問學生:從圖上你獲得了什麼信息?學生積極發言,還提出了很問題。我説: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個新的概念“倍”,從而揭示課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幫助學生在課堂上經歷概念的形成過程,尤其要體現概念形成的精緻過程,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組織上要特別盡心。在數學學習中,精緻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盡心儘量詳細的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的界定,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對概念的細節把握的更加準確。我讓學生經歷圈一圈,畫一畫的過程,明白誰是誰的幾倍,誰的幾倍是多少的概念形成,藉助學生圈、畫的過程,讓學生知道,誰是誰的倍數,儘量避免問題的發生。如:我在第一行畫了10朵黃花,在第二行花了2朵紅花,我讓學生先圈一圈,然後告訴我自己圈了什麼?是怎樣圈的?為什麼要那樣圈?最後在説一説自己明白了什麼?這個圖表示出什麼意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多的數是少的數的幾倍,而不能説少的數是多的數的幾倍,圖上,黃花是紅花的5倍,因為每2個一圈,黃花圈了5次,説明10裏面有5個2,所以10是2的5倍,而不是2是5的10倍。

最後,通過比一比,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知道,不能再大腦裏形成思維定式,認為只能是第一行是第二行的幾倍,也可以是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幾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概念的精緻形成過程提高到可操作的層面,使精緻落到實處。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的作用及意義

關鍵詞: 教學反思 ; 作用 ; 意義

作為教師,我們有過精心設計相同內容的課在不同班級教學,學生學習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班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班學生接受能力差些,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不同班級的學情講課,同時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教學反思,反思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反思我們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失敗的講課需要反思,成功的講課更需要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教學中失敗和成功之處,促使我們在教學中揚長避短追求更高的教學成績,實現高效教學。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目的是消除困惑,解決問題,促進實踐。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進行的一番思考。教學反思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由個別體驗到理性的更全面的思考過程,對自身教學活動進行的揚棄性的思考;二是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對教學實踐所依據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和學習主體進行的思考和再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形成教學觀念上的改變更新。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他認為教師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教師的教學水準才能上升,並對後繼教學行為產生影響。

 二、教學反思什麼

確定反思的問題和對象是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反思的前提。有了反思的問題,就有了反思的範圍和改進的方向。教師反思的內容很多,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思教學前的備課是否充分。

備課是教學中重要的環節,備好課才能上好課,教師既要備教材,備教學的重難點,更要熟悉掌握學情,並依據學情進行課堂教學。教學前認真充分的備課直接關係到上課教學的成敗。教師教學後應該反思自己備課的環節是否完整,有沒有遺漏的地方和需要進一步補充和改進的地方。

2.反思教學生成過程是否合理。

新課程下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互相交流、相互溝通、互相啟發、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活動和自我實現過程。因,教師應該反思在知識生成過程中教學互動環節是否合理,學生的互動積極性是否良好,學習知識的興趣濃是否濃厚。

3.反思教學效果是否完成。

課堂教學後我們要對學生三維教學目標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這是課堂教學的根本目的。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產生了預期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教學後需要反思的內容。

4.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師語言是否準確,教師服飾是否得體。

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面,興趣的產生,一是知識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二是教師準確有趣的語言和得體的服飾。北師大教育學教授錢志亮説過,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和簡潔得體受學生歡迎的服教學反思的作用及意義

飾。生動的語言和得體的服飾可以吸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需要反思我們講課時的語言和講課時所穿的服裝。

三、教學反思的作用及意義

1.教學反思來源於我們對教學的認識和思考,它要求我們把平時自發產生的對教學的思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同時它也是我們教學的一個基本環節,是新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一種方式,它有助於教師自身發展。

2.反思教學的各個環節有助於教師不斷的熟悉教材,熟悉學生,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並且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反思教學的各個環節可以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實現高效的教學。

3.教學反思也是我們教師自身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做反思型的教師可以提升我們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沒有職業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師不配為人師表。

總之,教學反思是教師必備的素質,也是教師提高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教學反思能改進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在追求高效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善於反思的教師註定是一位不斷向着大師靠攏的教師,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教師的教學反思並培養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百分數的意義》是第九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學難點是體會百分數、分數、比的聯繫與區別。

藉助例題的學習,我先出示了三名運動員的投籃情況的.統計表,統計表中呈現的是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和投中次數,然後請學生思考:如果你是教練,怎樣判斷哪名運動員的投籃成績好些?學生們經過思考馬上想出了辦法,交流時即刻有學生説出應該通過比較每人投中次數佔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來比較。此時,我立即追問學生為什麼,學生們聯繫以前學習的知識説出了理由:因為每一名運動員投籃次數不相同,不能只看投中次數來判斷成績的好壞。應該説這一部分的導入是相當順利的。

課前我還佈置學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數,所以課上讓學生進行了交流。有些學生找到了衣服商標上的百分數,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我請學生們同桌之間先互相説説收集到的這些百分數表示什麼意思,然後再請幾位學生全班交流,應該説課堂上的學習氛圍較好,學生們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體會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的運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上完本課後覺得不足之處是對於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僅僅藉助練習十九的第三題是不夠的,很多學生還是不理解兩者的區別。我想在第二課時中要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本單元剛開始的教學效果真的是特別差,學生交來的課後作業錯誤滿篇,平時麻利的對號此刻卻再也難以畫上去。一節課時間過去了,作業沒批兩本,自己卻感到頭昏腦脹,哎,怎麼會這樣?

説實在的,對這一個單元從思想上我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心想,小數對學生已經不是初次接觸了,他們有一定的基礎,學習起來應該沒有問題。哪知道,實際上原不是這麼回事。本單元看似容易,實則難點一大堆。小數的意義、性質上是很抽象的東西,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學生對概念的瞭解只停留在表面,問之知道,但運用缺乏靈活性。變換練習題題型,學生馬上無所適從。

比如,學生知道:用來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叫做小數。小數的計數單位有0.1、0.01、0.001……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的進率是“10”。

練習題:1.04讀作(),表示( )。第二個括號學生幾乎都填的是1個一和4個0.01,而少有學生填104個0.01。雖説學生填的不算錯,但也説明學生對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不像對整數部分幾個一、幾個十等的理解那麼深刻。

又如,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判斷題:2.0與2大小一樣,意義相同。()學生判斷正確。説明對小數的意義還是沒有真正理解。2.0與2大小一樣,但計數單位是不一樣的。所以意義不同。

生活中的小數出現問題更多。尤其是單位之間的換算,要根據進率來移動小數點的位置,學生不是進率記錯了,就是小數點的位置不對,要不就是數位不夠補0時,補在了中間。

接連幾次作業,效果都很差,這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接下來的課我該如何進行?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呢?

通過和同事的交流,我們認為,首先要慢下來,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不要急於求成。第二,針對問題,一點一點講清講透,有針對性地加強專項訓練。第三,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歸納整理,讓學生對本單元知識有一個系統的認識,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把問題一個個消滅掉。

後來的幾次課,我依計而行。果然作業效果有了很大改觀。批改起來也順暢多了。單元檢測在即,我想對本單元的問題再做一個小結,幫助大家突破難點,掌握重點。

1、小數的意義:

明白不同的數位上計數單位不同。數位不同,計數單位就不同。整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最小是一,小數部分的計數單位最大是0.1。

2、小數的性質(1):

區別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是小數點的後面添上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數點的後面添0或去0,小數的'大小就會改變。如:2.4=2.40,不能寫成2.4=2.04

3、小數的性質(2):

小數點位置的移動是和小數的擴大或縮小相聯繫的。歸納為:

小數點右移一位=小數擴大10倍=小數×10

小數點右移兩位=小數擴大100倍=小數×100,……

小數點左移一位=小數縮小10倍=小數÷10

小數點左移兩位=小數縮小100倍=小數÷100,……

4、求小數的近似數:

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把較大數改寫成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改寫原則是不能改變原數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0可以去掉,其餘都要寫上。

一個是求小數的近似數。一般會説明保留幾位小數(如保留一位小數,或精確到十分位、精確到0.1,精確到十分之一),原則是看保留位的右邊一位“四捨五入”。

如:把190070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後,再保留兩位小數

190070=19.007萬≈19.01萬

這類題最易出現的錯誤是小數數字寫對了,卻忘了添上“萬”或“億”。也有部分同學把改寫和求近似數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數:

主要涉及小數與複名數的相互改寫(也就是換算)。主要有長度單位、重量單位、面積單位、人民幣單位的換算。人民幣單位的換算學生基本不存在問題。長度單位除了米和千米的進率是1000以外,兩相鄰單位的進率都是10。兩相鄰重量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而兩相鄰的面積單位之間進率是100。這是解決問題必須熟悉的。然後根據是擴大還是縮小進行小數點的移動即可。如:

2.05噸=( 20xx )千克,擴大1000倍,所以小數點右移三位。

470釐米=( 4.7 )米,縮小100倍,所以小數點左移兩位。

3.04米=( 3 )米( 4 )釐米,把其中的0.04米擴大100倍,即小數點右移兩位。

4千克70克=( 4.07 )千克,需要把70克縮小1000倍,即小數點左移三位,再與4千克合起來即可。

6平方分米5平方釐米=(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釐米縮小100倍,即小數點左移兩位,再與6平方分米合起來即可。

本單元的教學真的是教訓難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訓,在教學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點得到有效落實,本節課我在學習新知階段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數學方法。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前一種除法與比相互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兩個不是同類量之間的關係的自行研究,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比的意義。

3、在交流反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構比的意義,以上三個過程我覺得正是實現教學重點,實施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的關鍵所在。也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為知識之間的溝通達到重新建構有了實現的可能

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節課上下來最大的啟示是:

啟示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基礎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由於我們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係。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完全有必要,課堂上多數學生因為不具備這兩個紮實的基礎儲備,所以只有少數人自己創造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啟示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合理引導和“換位思考”。

學生主動學習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但是,這也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我們教學才會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活力。儘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想法缺乏瞭解、沒有換位思考。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説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

啟示三:對學生的檢驗要趁熱打鐵,從中發現問題。

知識講解完後,我馬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不夠理想的,需要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除法的意義是什麼。翻閲資料查到了這樣的闡述“1、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2、把一些物體平均每幾個分一份,求分成多少分。”還有一種闡述是這樣的:“1、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2、有若干個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幾份。”表述所用語言不盡相同,但是所表達的意義是一樣的。可是若要講除法的意義,我該怎麼去給孩子闡述才能讓他們理解呢?我肯定不能直接把除法的意義的文字表述念給孩子聽,這樣的兩句話怎麼講估計孩子也是不懂的,對於這麼抽象的語言他們幾乎還不具備理解的能力。

那麼該怎麼去讓孩子理解除法的意義呢?説實話我真的不知道,對於第一次講這個知識點的我,面對第一次接觸這一知識點的孩子們,雖把教材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各類參考資料翻閲了個遍,但是在講課之前我心裏還是沒底。但是我總要做些我認為會是最好的嘗試的,我決定讓孩子們用小棒去擺,先建立表象,藉助表象去理解文字意義。

在孩子們學習、理解了平均分,初步瞭解了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各個部分的名稱之後。開始了除法的意義的教學。上課前我先板書了這樣的內容"總數÷份數=每份的個數,總數÷每份的個數=份數"。開始上課,讓孩子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12根。我先問這些小棒的總數是多少?孩子們很容易理解總數的概念,答出12。接着給出指令“請你將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這句話對孩子們來説理解起來也不算難,他們很快做到了,我接着問,你擺好的小棒,份數是?藉助眼前的實物,大部分孩子很快理解了份數的概念。接着我問,每份的個數是多少?這時會有一部分孩子對問題答不出了,但是我沒有急於解釋,只是肯定了答對的孩子。接着我出題:請你用“總數除以份數”,叫幾個程度較好的以及中等水平的孩子回答,因為我知道會有部分程度不太好的孩子出現問題,還沒有明白到底什麼是份數。我不解釋,只是接着肯定了答對了的孩子的'答案。隨即提出問題:”請你用總數除以每份的個數“,仍舊是先叫程度稍微好一些的孩子回答,每份的個數這個概念孩子理解起來可能會更難,肯定答對的同學。每次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基本上都答對了,這個時候我知道班裏至少一半的孩子是理解了。

接下來打亂小棒的擺放,重新擺放,”請你將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按照以上的順序依次領着孩子練習,我沒有去解釋什麼是份數,什麼是每份的個數,只是讓孩子藉助直觀教具一遍遍地去找這幾個概念對應的數字,我能感覺得出,理解的孩子在增多。接着再打亂,再去擺,只是指令稍有不同:”請你將12根小棒,沒份擺4根“孩子們很快擺放出來了,會有個別擺不對的,在我領着孩子分析時,這些孩子對錯誤擺放的小棒進行了修正。接着按照第一次的順序,引導孩子們去列式計算。

這樣的練習,下週上課我還得帶着孩子們去練習。然後藉助習題的講解讓孩子們在具體的情景中,分析哪個是總數,哪個是份數,哪個是每份的個數。當孩子們最後能清楚地自己舉例解釋這幾個概念時,應該就是完全明白了吧。

這是一種嘗試,藉助直觀教具,讓孩子們建立表象,最後達到抽象概念的理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用本課的設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而進行,突出重點,有措施,突出難點有策略,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具體而言,有如下兩大特色:

1、活了教材,設計者將教學內容分解成20多個問題,每個問題既有側重,又都圍繞着重點來進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識變成了課堂中的“活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2、搞活了課堂。課堂的活有兩種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內在的活,即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前一種活是顯性的,後一種活是隱性的`,比較難以達到,它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本課的活就屬於後一種,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自學、討論、數量演示等多種方式,來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故而能事半功倍,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本課的設計體現了一種較高的教學教育觀念—教是為了不教。

比例意義和基本性質教學反思6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後進行教學的,導入新課時出示三面國旗,並通過求長和寬比值,引導學生觀察,然後提問學生髮現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隨堂練習:

1、寫出比值是1。5的比,並組成比例。

2、練習八第一題。

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區別比和比例,提出問題:比和比例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學生回答後,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

課堂小結: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有兩種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課堂上安排了反饋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比例性質的認識與掌握。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通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計算、自學與討論等活動,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兩種類型練習。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背景與導讀】

《約數和倍數》是人教版義務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屬於概念教學,可操作性不強,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理解較困難。可以説,目前,想把概念教學講透、講活是眾多數學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難題。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涵義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礎之上。在之前學生對整除只是有個初步的認識,但還不能以嚴密的定義形式再現,所以我先讓學生通過給幾道除法算式求商,然後根據算式特點將算式分類,通過觀察、比較建立“整除”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提出兩個數的另一種關係:約數和倍數的關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形式,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並抓住了對關健詞“相互依存”的理解,又通過學生互辨互評的過程,以及趣味的變式練習,深化了對約數和倍數的理解。在整個新知識的教學中,學生始終保持着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去探索、去體驗,主動地建構知識。

【案例與反思】

活動探究,建立整除概念。

[片斷一]

1.將下面幾道算式卡片分發到各小組

15÷36÷1.23÷224÷8

30÷153.3÷1.120÷6

師:先計算,再根據你們在計算時的體驗將這些算式分類,並説出分類的依據。

(小組計算、商討,彙報交流)

生1:我們組認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除不盡的,另一類是除盡的。(同時展示)

(1)15÷3=5(2)7÷3=2……1

6÷1.2=520÷6=3……2

3÷2=1.5

24÷8=3

30÷15=2

3.3÷1.1=3

生2:我們組認為可以分為這樣的兩類:一類是被除數和除數都是整數的,另一類是被除數和除數有小數的。(同時展示)

(1)15÷3=5(2)6÷1.2=5

3÷2=1.53.3÷1.1=3

30÷15=2

7÷3=2……1

20÷6=3……2

生3:我覺得生1組的分類合理些,生2組的分類沒什麼意義。

生4:我們也同意生1組的分法,但我們認為還可以將第(1)類再分成兩類,這樣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一般除盡的;一類是不僅能除盡並且整除的;一類是除不盡的。(同時展示)

(1)3÷2=1.5(2)15÷3=5(3)7÷3=2……1

6÷1.2=524÷8=320÷6=3……2

3.3÷1.1=330÷15=2

師:依據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分法。生3將能除盡的算式又分成了兩類,將整除算

式單獨列出來。你能用一句話或一幅圖表示整除和除盡的關係嗎?

(小組內商量)抽生彙報:能整除一定能除盡,能除盡不一定能整除,除盡的範圍要比整除的範圍大一些。

生:我們還可以用一個集合圖來表示整除和除盡的關係:

師:請你們再舉出幾道整除算式來。同桌交流。

師:如果用數a表示被除數,數b表示除數,數c表示商,那麼它們的整除條件是怎樣的?(小組內商量、彙報,師板書)

a÷b=c(1)a、b、c都是整數,並且沒有餘數。

(2)b不等於0。

師:一道除法算式如果具備了整除條件,我們就説數a能被數b整除,B能整除a。

生自讀教材整除定義。

師:那麼15÷3=5這個整除算式,誰能被誰整除,誰能整除誰?(抽幾名學生説一説)

小組內學生互説互評。

師:能否説3能被2整除?為什麼?

……

[反思]

理解“整除”是認識“約數和倍數”的前提,概念的學習,對學生來説比較抽象。教師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在學生主動的狀態下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課堂上一方面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才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以前雖然學習過整除,但已冷卻了很長時間,何況當時也沒有明確地下定義,而理解“整除”對於本節課很關鍵。於是我沒有按教材安排的那樣一開始就讓學生回憶什麼叫“整除”,而是依據學生對整除算式的表象印象將幾道除法算式求商後進行分類,進而從中篩選出整除算式,通過篩選對“整除”的表象深化,從而理解“整除的意義”。另外,我也不是將計算好的算式直接讓學生分類,而是先計算,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分類時也更有依據性。還把算式製成活動卡片的形式,創設了操作契機,學生分類也較靈便,學得也很積極主動。

[片斷二]

交流探索,理解“約數和倍數”

師:當數a能被數b整除時,它們也具備了另一種關係,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約數和倍數的關係。(板書課題)

這種關係是什麼樣的呢?自讀教材“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自學提示:

(1)在什麼情況下兩個數才具有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2)這種關係是怎樣的?

(3)“相互依存”是什麼意思?(可查字典)

生1:必須在整除的前提重要條件下,兩個數才具備約數和倍數的關係。(其他同學舉手同意)

生2:當數a能被數b整除時,a就是b的倍數,b就是a的約數或因數。如15÷3=5,15是3的倍數,3是15的約數。

生3:生2的回答很好,他還舉了例子,讓大家聽得非常明白。

師:(以7÷3=2……1為例)能説7是3的倍數,3是7的約數嗎?

生譁然:不能!

為什麼?

生4:約數和倍數必須建立在整除的前提條件下,7不能被3整除,所以不能説7是3的倍數,3是7的約數。

師作明白狀,然後擦掉不是整除的算式。

同桌相互説出一組數的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師: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怎樣理解?

生5:我們查過字典,也相互講座過,“相互依存”是相互依靠、相互依賴的意思,簡單地説,就是“相依為命,誰也離不開誰”。

師:我也以15÷3=5為例,因為15能被3整除,所以15是倍數,3是約數。請你們判斷我説的對嗎?

生:“對”“不對”

師:為什麼不對?

生15是3的倍數,但在30÷15=2中,15又是30的約數,所以不能單説15是倍數,它也可能成為另一個數的約數。必須説清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師強調:這就是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交通系統,必須説清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

[反思]

在引入約數和倍數時,注意了新舊知識的聯繫,讓學生感受到新知識的.生長點。認識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時,讓學生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談收穫和體會,體現了讓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建構,而自學提示又給學生點亮了指明燈,讓學生學有目標。對於第一次認識的兩個數的約數和倍數關係,通過讓學生相互説、評的過程,加強了學生對“約數和倍數”的認識,又通過查字典、互辨互説中理解“相互依存”的含義,從而深化對“約數和倍數”的理解。而在數學課堂上查字典,學生感覺很新鮮,也體會到學科之間是相互聯繫的,學生學得更主動了。

[片斷三]

趣味練習,深化主題。

課堂練習

……

課後練習第四題:下面哪些數是60的約數,哪些數是6的倍數

481256018

我是這樣設計的:將這幾個數製成數字卡片,抽兩名學生上黑板選出之後貼入下面的集合裏

生1選出12、5貼到第一個集合裏。

生2也選出48、18,然後又將12從第一個集合裏拿到第二個集合裏。(生1還沒看見)

生1剛拿到60,生2也去拿60,這樣兩人相持不下,“我的”“我的”

生1:哎,12本來是我的,你怎麼拿走了?(生1這才發現12已被生2拿走,而現在又在爭奪這個60)

其他同學都笑了。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兩個數該給誰呢?

生:他們倆都對!(學生們都愣住了,噢,這兩個數他們都需要。)

師:誰能説説這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1:説明了一個數可能是某個數的約數,也可能是另一個數的倍數。

生2:這正説明了約數和倍數得相互依存的。

生3:正因為這樣,所以不能單説誰是約數,誰是倍數。一定要説清誰是誰的約數,誰是誰的倍數;誰的約數是誰,誰的倍數是誰。

……

[反思]

巧妙地將這個練習題設計成了趣味遊戲,將靜態教材動態化,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兩個學生爭奪這兩個數時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不僅增強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約數和倍數的認識,並對深化本節課的主題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點評與拓展]

這節課是概念教學,教師沒有落入“枯燥乏味”的老套,而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特點,靈活地駕馭教材,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注重了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建構,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教師在角色上只是作好引導,幫助學生質疑解難,當學生的學習有困難時,教師採用了分組討論,採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排除疑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親自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是將靜態教材動態化。新課程強調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教材的開發者,本節教學中,教師在理解、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在膽地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實現了教材由靜態向動態的轉變。教師沒有如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思路,先複習什麼是整除,然後找出整除算式,而是先將靜態的算式製成動態的卡片,為學生將算式進行分類提供了動態情境,成功地實現了“整除”在學生心中的辨別與概括的建構過程,也為下面學習約數和倍數做好了準備。在課堂練習時,教師又將靜態的選擇題設計成活動卡片的形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深化了對約數和倍數的理解,實現了在數學課中的“活中樂、活中學、活中悟、活中索”的數學學習新體驗。

二是教學內容探究化。“教學不是告訴,”教師沒有直接把整除的意義告知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算一算、比一比、擺一擺、議一議、説一説的過程中,探究除法算式的特點,感知整除與除盡、小數除法的不同;在學習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時,則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形式,當有了疑難,則通過讓學生互辨互評的方式,順利地突破了重難點,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三是概念教學活動化以往教師在概念教學中大多采用講解法,教學沉悶,教師講得吃力,學生聽得費勁。而在本節課中,教師讓學生在拼擺算式、合作交流、變式練習等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也從中嚐到了成功的樂趣。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數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教材是提供給學生學習內容的一個文本,教師要根據學生和自己的情況,對教材進行靈活的處理。教者對本節教材進行了再思考、再開發和再創造,真正實現了變“教教材”為“用教材”。這節課中,將例題和習題有機的穿插和調整,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説一説中理解了比例的意義,知道了比例從生活中來,進而認識到了數學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積極情感,教學反思《《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此外,教者還大膽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活動,沒有根據教材上所提供的現成問題“分別算一算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兩個內項的積,你發現了什麼?”機械地執行,給學生暗示思維方向,設置思維通道,縮小探索的空間,使學生失去一次極好的鍛鍊思維的機會,而是大膽放手,用“四個數組成等式”這一開放練習產生新鮮有用的教學資源,再通過教師適當、精心的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進行探究,體驗了探究的成功,增強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通過本次的'教學展示,總體感覺自己整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教師對本節課的兩個重點突破較好,學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比例,並且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寫出比例。也理解並掌握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組成比例。練習設計新穎,能體現學生思維的遞進性,練習有層次。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教學任務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

但本節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整節課一味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學生放手不夠,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

(2)教師講解太過仔細,以至拓展練習無法完成。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語言力爭言簡意賅,把更過的時間還給學生探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對於我國高職教學當中的教學質量管理,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當中一項十分具有研究意義的內容;對於高職教學而言,教育工作的質量往往是其重要的組成環節,同時教學質量對於學生們掌握學習進度的優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專門針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當中的教學質量管理現狀,進行細緻的分析,並對高職教學質量管理如何進行深化及具體思路提出有效的建議。

高職教學質量管理的深化改革,是有效促進高職教學,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出適應社會並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的重要前提;當前我國的各大高職院校當中的教育工作,主要體現在對高職教學的質量管理和教學模式之上,對於高職教學的質量管理工作,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處,只有良好的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才能夠使高職教育真正的發揮出其完整的價值;因此,我們必須對高職教學的質量管理進行進一步深化,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當前還不夠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真正得到改善,以保證高職教學的建設與發展。

1 當前高職教學質量管理現狀

對於教學的質量管理工作,一般都是通過教學的管理者對教學質量有關因素等環節的影響和干預來完成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其實行正確的引導與控制,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的管理工作得以完整的進行;我國近幾年以來,政府和社會對於學生教育的情況格外關注,這使得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建設與管理不斷的在進行完善,然而,由於現今我國各高職院校對於教學管理的水平還較為落後,因此也就使得高職教學質量的管理工作無法徹底的滿足院校教學以及發展的實際需求。

1.1 新專業更新過快,種類過多:當前我國的很多高職院校,在快速發展建設的過程中,對於學生專業的培養還沒有明確的目標,再加上當前我國的各項新興產業的相繼誕生與快速發展,因此也就使得高職院校不斷的增添越來越多的新專業種類,專業的快速更新和新專業種類的過多現象,都導致了原本的高職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無法及時的跟進新出現的變化,進而使得教學管理出現問題;同時,新專業在師資、企業實習以及教學設備上的不完善,也使得學生在進行新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思想發生動搖,從而妨礙了教學質量的管理與提升。

1.2 師資力量匱乏:當前我國的各高職院校當中,對於教師隊伍的建設和重視還都明顯不夠,很多院校缺乏對教師的培養和引進,有限的教師隊伍由於院校的進一步建設而加大了工作量,這使得教師們沒有時間對教學質量的管理進行深化的改革與研究,同時,院校管理層對於教師隊伍建設和培養的不重視,也是導致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匱乏的根本因素之一;除此之外,高職院校當中所外聘來的教師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問題,其本身的教育素質不高、積極性不夠,往往直接影響了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而本校的教師由缺乏有效的'培養條件和手段,因此也就使得教學質量管理的深化進行,存在着相當大的困難。

1.3 課程教育內容改革力度需要加強:對於我國各高職院校而言,其中絕大多數的院校教學課程內容都是圍繞着我國社會的各職業崗位以及社會當中的各項產業來進行的;這些課程的教育內容往往都是以相對應的產業或職位來進行教育的,然而,由於我國的社會各產業結構變化比較快,導致了很多高職教學當中的課程內容與社會實際的工作內容南轅北轍,再加上高職院校本身對於教學課程的內容更新不及時,因此也就使得教材當中出現了教導陳舊的教學內容,從而使得教育質量明顯下降。

1.4 高職院校課外實踐基地缺乏建設和完善:我國的高職院校的建立,主要是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具備真正技術的實用性人才而存在,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各高職院校,除了要對學生們的理論知識進行細緻的培養和教育外,還需要讓學生進行理論外的充分實踐,只有理論與實踐真正的相結合,才能夠使其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從而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當中;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對於學生們的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力度還遠遠不夠,很多院校的實踐基地建設缺乏完善性,院校沒有與社會當中的各企業建立起為學生提供實習空間的有利環境。

2 高職院校進行教學質量管理深化的思路與措施

2.1 建設統一的教學管理體系。當前我國各高職院校當中的教學管理體系,由於專業過多,新專業增添過快等多種因素,因此也就使得院校當中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變得較為分散,對於這一現象,我們的院校管理層人員,應該對分散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進行統一,並加強管理制度的激勵與約束職能,使教學質量的管理制度能夠真正有效的帶動教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同時還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將教學質量的管理變得更加深入化、規範化、制度化,並適當的將現代化科學教育手段與之相融合,儘可能的使教學質量管理手段擺脱傳統的單一模式,從而真正向着多元化、科技化進行深入和轉型。

2.2 增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的重視和建設。對於高職院校教學的質量管理深化措施,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加強外聘教師與本校教師的專業素質;我們需要對外聘教師進入本校的過程進行嚴格的把關,並增加相應的標準與制度,以防止教育素質較低或語言表達能力不高的外聘教師進入本校,並增添相應的處罰與獎勵制度,以激發外聘教師在進行課程傳授過程中的積極性,同時約束那些不認真進行教學的外聘教師;對於本校的教師,我們應該對其進行一定的教育素質培訓,並鼓勵他們參加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同時,院校內部還應該施行考核制度,對這些本校內部的任課教師進行細緻的專業教育技能考核,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加強高職院校當中教師們的整體教育素質,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對院校當中的師資力量進行高度的重視,增強其師資力量的建設工作,從而培養出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教育團隊,以便於院校能夠對教學質量管理工作進行進一步的深化。

2.3 加大教學課程內容的變革力度。對於當前因我國社會各產業的快速發展變化而導致的教學內容與實際運用出現差異的問題,我們的院校應該多進行社會調查,在教材內容的變更上應該堅持與時俱進的重要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各高職院校當中的教學課程內容與社會各行業相對應,從而保證了高職院校所培養出的人員更加具備實用性;我們院校的管理層,還應該對本校之內的任課教師們進行系統的教學培訓,使其能夠及時地掌握新的教材內容知識,以便於其能夠滿足學生們對於新鮮知識、技能的學習;只有高職院校本身真正的加大了對教學課程內容和結構的改革力度,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教學質量管理的深化建設;同時,我國的各高職院校還應該與社會當中的各企業建立起完善的合作關係,將自己培養出來的學員送到其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知識結合,同時加大對於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以便於學生們的素質能夠真正的得以提升。

3 結束語

對於高職教學質量管理的深化工作,是一項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需要我們的院校管理者與任教老師之間進行充分的配合;同時,還需要與各行各業建立起完善的合作關係,為學生的專業技能掌握,提供較大的空間,並在課程教育的內容上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我們的院校才能夠真正的完成教學質量的深化工作,從而使高職教學質量管理上升到一個嶄新的空間當中。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在學習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分數乘除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明晰比的意義。

在教學中通過長方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15:10、路程和時間的比42292:50,讓學生明確兩個數的比既可以是同類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類量的比。同類量的比即表示長和寬之間的倍數關係,既可以用除法表示,也可以用比表示。而不同類量的比同樣可以表示這兩個量之間的除法關係,還可以表示一個新的量,如路程與時間的比表示的.是速度,總價與數量的比表示的是單價。通過以上分析,得出比的意義是兩個數的比表示兩個數相除。

2、明確求比值的方法。

在以往學習過程中,容易與後面學習的化簡比混淆。因此,在本課學習過程中,尤其讓學生明確用比的前項除以比的後項所得的商,就是比值,並加強求比值的練習。

3、溝通比、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

除了讓學生知道比的前項相當於除法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的分子;比號相當於除號和分數線;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法中的除數以及分數的分母;比值相當於除法的商和分數值。對於區別也要讓學生知道,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倍數關係,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表示的是一個數值

不足之處:

1、在讀法上對於2:3也可以寫成2/3,但是仍讀作2比3,在這方面強調的不深刻,導致學生在進行判斷題時出現錯誤。

2、學生對於兩個數之間的比容易寫顛倒,不注意看是誰與誰的比。

改進措施:

加強對比的意義的理解,特別是要加強錯題的辨析練習。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小數的意義這一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對小數已有自己的認識。同時,在第一學段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小數。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 重視學生的已有經驗

課始,以“我們已學過哪些數”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學生通過自己的回顧,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小數”置於整個數的系統之中,這為學生的生成提供了誘因。“或許小數與其它的數有內在的聯繫”。

接着設問“你對小數有哪些瞭解?”這一問題,包容性較大,學生基於自身的經驗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為課堂教學生成了有效的教學資源。“物品的價錢可以用小數表示”、“人的身高可以用小數表示”……,並且説出了許多小數,學生在説的過程中對小數的讀法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掌握,在説的過程中學生對於小數的價值也有了不同的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小數的作用真大”不正是對小數的價值的體會嗎?

二、 突出重點,促進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真理解

本課教學中我以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為突破口,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位小數的意義的學習過程,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豐富學生對一位小數意義的理解。具體做法是,首先出示“0.1元 0.3米 0.7米 0.4”這一組數據,讓學生説説對於這一組數據自己的理解。前3個數據具有具體的意義,“0.1元就是1角,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元,0.1元就是1/10元”……,這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於0.1元竟然有了這麼多的認識。我及時進行板書0.1元=1/10元,有了這一學習的經驗,學生對於0.3米的認識就顯得是那樣的到位。對於0.4的理解,由於缺乏具體的情境支持,一開始學生顯得比較沉默,當一位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説出了0.4的意義之後,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思路,課堂上學生不同的思維綻放,“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就是0.4”;“4分米就是4/10米,也就是0.4米”……學生一次次語言的表述,無一不説明了學生對0.4有了豐富的認識。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歸納一位小數的意義。當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書:0.1=1/10 0.4=4/10 0.7=7/10後,我讓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思考“通過觀察發現了什麼?”由於有了豐富的感性材料作為支撐,學生輕易地完成了對一位小數意義的抽象過程。

三、 注意研究方法的遷移,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兩位,三位……小數的意義的研究方法,其實是一個類推的過程,學生充分經歷了一位小數的意義學習過程後,我讓學生猜測,兩位小數應該表示什麼?三位小數又表示什麼?你能不能應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説明?這樣的教學,真正使學生捲入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較好的發揮。

通過本課的教學,“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學的關注點又是什麼?”這一切,我又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