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什麼大綱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認識,是學習和研究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基礎,而要了解和認識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須從理解人際關係心理學和人際關係的概念開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什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什麼大綱

一、人際關係心理學的概念

(一)什麼是人際關係

學習和研究人際關係,首先要明確什麼是人際關係。從廣義看,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社會中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切方面。顯然,此種定義沒有揭示出人際關係的特殊性。從狹義看,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係。它反映了個人或羣體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它的發展變化取決於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從歷史上考察,人際關係是同人類起源同步發生的一種極其古老的社會現象,其外延很廣,包括朋友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師生關係、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等。人際關係受生產關係和政治關係的制約,是社會關係中較低層次的關係;同時,它又滲透在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面,是社會關係的“橫斷面”,因而又對社會關係具有反作用力。它直接影響着人們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每個個體都生活在各種各樣鮮活的、具體的人際關係之中。

一言以蔽之,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心理關係,涉及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這裏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人際關係主要關注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心理關係的親密性、融洽性和協調性。因此,人際關係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主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

第二,人際關係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構成的。它既有認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為成分。認知成分反映個體對人際關係狀況的認知和理解,是人際知覺的結果,是理性條件;情感成分是對交往的評價態度,反映了雙方在情感上滿意的程度和親疏關係,是人際關係的基礎;行為成分是雙方人際交往的外在表現和結果,是表現個性的一切外在行為。

第三,人際關係是在彼此交往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紛繁複雜的人類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網絡系統,而人際交往正是聯結社會之網中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羣體、羣體與羣體的橋樑,沒有人際交往也就無所謂人際關係。不僅如此,人際關係建立之後,還需要通過不斷的交往加以鞏固和發展。所以,積極地進行人際交往是建立、鞏固和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

“人際關係”作為專用名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最先提出來的。作為早期行為科學理論之一的人羣關係論,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創立。梅奧在著名的霍桑實驗基礎上,提出了與傳統科學管理原理不同的新觀點。這個觀點強調生產中人的因素,強調企業管理人員及其下屬之間的交往關係,其宗旨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

人際關係的類型比較複雜。就人際關係的內容而言,可以把人際關係劃分為經濟關係、政治關係、法律關係、道德關係、信仰關係、文化關係等;就人際關係的狀態而言,可以把人際關係劃分為正常關係、競爭關係、協作關係、障礙與衝突關係以及封閉狀態關係。一般地,對人際關係更多是從交往的不同角度來分類,如根據交往頻率、交往距離、交往媒介、交往層次、交往的複雜程度和交往雙方所屬社會羣體的性質,把人際關係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交往頻率高、關係密切的可稱為首屬關係;交往頻率低、關係疏遠的可稱為次屬關係。此外,人際關係還可以按其關係媒介歸結為四種,即業緣關係、血緣關係、地緣關係和趣緣關係。這種劃分多少帶有一些社會學的色彩

從心理學的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把人際關係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一是按需求性質,可劃分為為了滿足相互間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氣氛的情感關係和為了相互協調達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工具性關係;二是按喜歡程度,可分為相互喜歡、親近、友好的吸引性關係和彼此心理厭惡、疏遠、對立的排斥性關係;三是按雙方的地位,可分為一方對另一方控制的支配性關係和彼此地位平等的平等性關係;四是按關係存在的時間,可劃分為長期性關係和臨時性關係。

(二)什麼是人際關係心理學

人際關係心理學是在人際關係心理方面的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心理學研究方法和理論探討人際關係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心理學分支。它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有着緊密的聯繫。本質上,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正在形成的社會心理學分支或應用心理學分支。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考察,其主要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心理現象,包括魅力、遵從、侵犯、親社會行為、社會交換、社會比較、協作、競爭等,研究範圍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學科框架由人際關係理論(態度及其轉變、行為與態度、人際知覺、自我知覺、心理控制、人際影響、人際吸引、人際合作與衝突、人際侵犯與暴力以及羣體行為和領導行為等)和人際關係實踐(人際關係在現代生活、心理健康、學校教育、工作適應、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應用)兩部分組成。在本書中,我們將把重點放在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探討上。首先闡述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第一至四章),接着分析個人在人際關係體系中的運作(第五至八章),進而探討個人與個人(第九至十三章)、個人與羣體(第十四至十五章)的人際現象及行為。至於人際關係的實踐,本書涉及較少,這主要是基於目前這方面的出版物較多,以及人際關係實踐在其他學科均有較多涉及的緣故。

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20年代,主要是萊維特(itt)等對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的研究、紐科姆(omb)等對人際關係結構的研究、梅奧等對人們工作積極性的研究。這些研究為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根據這些研究成果,米德()提出了象徵性交往理論,勒温(n)提出了羣體動力學、T組理論,考夫曼(mann)提出了社會互動理論,舒茨(tz)提出了人際特質理論,馬斯洛(ow)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費斯廷格(inger)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海德(er)和凱利(ey)提出了歸因理論,弗羅姆(m)提出了期望理論,亞當斯(s)提出了公平理論,以彼得羅夫斯基(A.B.ΠeTpoBCKий)為首的蘇聯心理學家提出了人際關係層次理論、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等。他們都為建立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作出了一定貢獻。目前,關於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基本上集中在上述諸方面,並以不同的人性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和複雜人假設)為前提條件.而不同的人性假設又影響了人們對人際關係的認識和理解。

誠如前述,由於人際關係心理學從社會心理學脱胎而來,因而社會心理學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適用於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包括觀察法、實驗法、測量法、現場研究等。就測量法而言,目前應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諾(no)的社會測量法、彼得羅夫斯基的參照測量法等。另外,由於該學科與其他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關係密切,尤其是與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和人類學等尤為密切,這些學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也可以借鑑。無論如何,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總之,任何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會同別人發生關係,人際關係心理學就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相互作用的產物,所以,人際關係的心理方面實際上乃是人與人心理上的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主要表現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在這三個相互聯繫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人們彼此在情感上的滿足與不滿足、好感與惡感就成為評價人際關係心理方面的主要標誌。人際關係心理狀況對個體的心理生活、羣體組織的氣氛以及活動效率等具有

重要的意義。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加強羣體的凝聚力,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和積極性,促進心理健康。目前,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重視時代特徵和社會經濟發展特徵的特點也越來越明顯。把握人際關係的心理實質及作用,對於正確處理社會矛盾和構建和諧社會也具有現實意義。

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學科性質

(一)人際關係心理學的性質

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質。

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它具有社會科學的一切屬性。但我們應注意到,人際關係心理學不是一般的社會科學,而是重點研究人與人交往中形成的心理關係,屬於社會科學中更為微觀的方面。個體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必然會和他人發生千絲萬縷的心理聯繫,研究這些心理聯繫的性質、特點和規律,不僅可以直接為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現實需要服務,而且可以進一步為社會科學的發展添磚加瓦——提供理論和實踐的依據。

作為一門應用科學,它是基礎理論研究和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運用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解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困難,主要是把這些研究方法和成果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用它來指導人與人關係的實踐行動,進而提出建立和維護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方法,使個體成為人際關係的“專家”。從這個意義上説,人際關係心理學是一門關於行為的學科。更為重要的是,人際關係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它同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教育學和行為科學有着密切的聯繫。在諸多學科中,它與社會心理學的聯繫最為密切。認識和研究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將有助於人們加深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和研究範圍的瞭解和把握。

(二)人際關係心理學產生的背景和過程

人際關係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是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實踐迫切召喚的結果,也是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社會變化加劇對心理學提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許多社會問題、心理問題僅靠某門學科無法解決,需要多學科開展交叉研究,這便導致邊緣性學科的產生;另一方面,目前的社會現實迫切需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研究者重視應用研究,隨着研究成果的不斷增多,最終勢必衍生出專門探討人際關係的學科。上述兩方面原因歸結為一點,即社會歷史發展對人際關係心理學的需要為其作為分支學科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要轉變為現實性,尤其需要在學科形成和發展中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成功地解決人們面臨的各種問題,在實踐應用和理論研究中不斷取得新成果,並逐漸形成專門的概念、知識和理論,這些概念、知識和理論的系統化和專門化便宣告了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誕生。這裏,我們特別強調的是應用研究,受過社會心理學專業訓練的研究者深入到社會現實生活中,或親身參與,或與實際工作者攜手合作,這是人際關係心理學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

就人際關係心理學產生的過程而言,一般經過一個雙循環的過程,即順時針方向運動的內循環和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外循環有機組成的完整系統。在內循環階段,首先針對社會需求相應提出有待解決的人際關係問題,選擇適合問題情境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技術,此時需藉助於母學科——社會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內容,然後形成一種綜合的理論和方法去幹預、解決問題,並用科學的研究成果進行解釋。當社會現實生活再提出新的問題時,須進行一輪新的循環,如此反覆。這樣使人際關係心理學作為分支學科的概念體系漸趨完整。接着,便進入外循環階段,其方向正好與內循環相反,它以現實生活中需解決的人際問題為起點,先對這一特定的問題情境進行分析、評價,試圖找出某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及規律,然後進行歸納、概括,最後提高到理論高度上來認識,並逐步形成特定的研究對象、專門的理論體系與方法。需要説明的是,在人際關係心理學形成過程中,內循環和外循環並不是相互分離的,有時兩個過程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但其終極目標是一致的。

(三)人際關係心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1.人際關係心理學與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眾所周知,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心理活動規律的學科。心理學所講的感知覺、記憶、注意、思維、情感和個性心理特徵等,成為人與人之間心理與行為基礎,也是一切心理學分支學科的源泉。在心理學各分支學科中,社會心理學與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聯繫尤為密切。可以説,人際關係心理學是從社會心理學中脱胎而來的,兩者有着直接的血緣關係。如果把社會心理學比做一棵樹的主幹,那麼,人際關係心理學就是它的枝幹之一。社會心理學是從社會與個體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研究特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個體心理活動發生發展及變化的規律,其中,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是其主要研究領域之一。而人際關係心理學就是探索人與人相互作用方面的心理學規律,它反映了個體或羣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並在個體的情感、願望、興趣、需要、評價以及行為動機和目的中表現出來。因此,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使個體的心理狀態達到最佳狀態,使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處於和諧狀態。可見,人際關係心理學與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是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它們既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相互區別。這表現在人際關係心理學既是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是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順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產物,又是一個具有專門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的獨立學科,它不僅從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中汲取自身發展的營養,同樣也從其他相關學科中獲得養分,終極目標都是為了發展自己。它不僅研究影響人際關係的各種心理因素,而且把人際關係作為一種社會的、動態的客現存在加以考察。所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同人際關係心理學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2.人際關係心理學與社會學、行為科學

如前所述,人際關係心理學源於社會心理學,而社會心理學與社會學是孿生姐妹。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主體是社會,它構成了社會關係,即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結成的人與人關係的總和。人際關係作為現實的社會關係,是社會關係的具體且微觀的表現形式。一般來説,社會學研究人際關係,分析人際關係的`狀態,是為了探求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人際關係的狀態是否有利於提高社會整合度,它側重的是人際關係的社會方面。換言之,社會學是從個體與羣體的關係,或從人們各自所處的階級關係、羣體關係中來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非個性的特點。而人際關係心理學則是從個性角度,着重研究人與人在情緒基礎上的心理關係。因此,這兩門學科不可等而視之。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社會學的社會互動(個人或團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社會整合(個人與個人、羣體之間的關係)、社會交往、社會角色和人的社會化等概念,經過改造,可以為人際關係心理學所借鑑和使用。

就行為科學而言,其研究內容所包括的情緒行為、適應行為和溝通行為,與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範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兩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是有根本區別的。行為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行為,是人類內在行為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關係,以及行為的原因、目標和本質;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是比行為更為深層的東西,是個體在交往活動中所表現的行為的關聯性和必然性規律。在研究目的上,行為科學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目的是為了預見和控制行為,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目的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因此,行為科學的研究不能代替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

3.人際關係心理學與其他學科

當然,人際關係心理學與其他學科,如哲學、美學、法學、倫理學、人類學、管理學、教育學、傳播學也有一定的聯繫。哲學作為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人際關係心理學具有指導意義,哲學中關於人的價值、本質、需要和交往等方面的觀點是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基礎;美學中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對人際關係心理學不無啟迪,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心理關係中包含着一種審美關係,如和諧的人際關係、親密的人際關係能給個體以審美滿足;人際衝突、人際糾紛和侵犯行為離不開法律的監督和裁決;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是建立和維護合乎道德的關係;人類在發展中積澱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屬於人類學的範疇,同時也是人際交往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人際溝通、人際影響需要運用管理學的某些方法,即對人際關係進行有效的管理;通過教育,人們的交往行為更加完善,特別是思想教育,對於態度的轉變、人際知覺和利他行為有直接的幫助;傳播學與人際關係心理學的關係,誠如著名的傳播學家施拉姆(amm)在《傳播學概論》(1984年中文版)一書中所指出的:“研究傳播學其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與人,人與他的羣體、組織和社會的關係,研究人怎樣受影響……要懂得傳播學,應先了解人與人怎樣建立關係。”

此外,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人際關係心理學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現實問題有着密切的聯繫。社會現實問題是人際關係心理學得以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既是人際關係心理學義不容辭的任務,又是使其自身得以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三、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任務

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綜合性、邊緣性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其研究任務。人際關係心理學的任務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這兩者是緊密聯繫、相互促進的。

(一)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任務

人際關係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有其自身的理論任務。雖然,人際關係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有其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只有很短的歷史。因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任務,就是要全面揭示與闡明人際關係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機制,分析人際關係的理論基礎,弄清楚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羣體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際關係體系中的運作,探討人際態度、社會知覺、自我知覺、心理控制、人際影響、人際吸引、人際衝突和羣體行為等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建立人際關係心理學所獨有的概念、術語和範疇體系,為進一步完善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科學理論體系提供依據,為豐富和發展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積累素材。這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我們看到,人際關係是一種社會、文化、歷史現象,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會對人際關係作出不同的解釋,同時,人際關係心理學在我國是一門新學科,具有開創性,因而我們的研究任務也是要使人際關係心理學儘快中國化,即適合中國國情,經過“選擇一攝取一中國化”的途徑(林崇德、俞國良,1994,1996),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適合改革開放實際的人際關係心理學體系。這裏有許多理論問題值得探討,如中國人際關係的構成基礎、中國人際關係的基本模式、中國人際關係衝突的方式和表現,以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人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二)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人際關係心理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其根本任務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將人際關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為社會現實生活服務,為目前的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最終為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服務。具體來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現實生活中人際關係錯綜複雜,人與人在交往活動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矛盾、衝突和障礙,此時就需要按照正確的原則、方法加以最適當的處理,以保證個體心情愉快,心理健康,有效地適應學習、生活和工作環境。

2.有效調整人際關係

這裏涉及個體的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個人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在面臨人際衝突時,尤其是涉及利益衝突和心理衝突時,如何有效地加以調適,人們的素質和能力就在其中發生着作用,並進一步影響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羣體工作效率。人際關係的調適是一門藝術。

3.不斷改善人際關係

在大多數情況下,個體面臨的人際環境是穩定的,要形成彼此尊重、互相支持、團結融洽、互相協作的人際關係,就必須有意識地進行適應和改善。羣體領導要提高組織管理水平,使個體面臨的人際環境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4.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環境,使個體生活在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和寬鬆的氛圍中,並在其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形成和發展一種符合社會要求的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是人際關係心理學的根本任務所在。

此外,人際關係心理學的實踐任務還在於糾正現實社會中某些畸形和錯誤的人際關係,積極應對和減少人際衝突、人際內耗,進而增強羣體凝聚力,用科學的人際關係心理學理論和方法處理、調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際關係,建立和發展和諧的社會主義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的四種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

我們常説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裏就存在着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 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後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 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 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説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 友分別明,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有可能這種美化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因為,你有可能成為一種“光環”人物,這就是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後,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着他,你的這種心理就 是光環效應。“情人眼裏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 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 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即人的設防心理。

設防心理

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範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祕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