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生活經驗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比的意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今天,教研室數學教研員塗老師和中心校王老師來學校聽課調研,我執教的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比的意義》一課。

對於“比”,內容比較“散”,涉及的知識點多,有比的意義、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比與分數、除法的關聯、理解後項不能為0等等。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有以下思考:

一、創設情境,激發問題意識,喚醒愛國情懷

由“神舟”5號發射引出課題,問題情境的創設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同時也結合即將到來的國慶節氛圍,喚醒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接着讓學生結合情境信息(長15cm,寬10cm)自由提出問題,學生思維活躍,但基本上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提出問題,激發問題意識。

二、教學

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表示方法,初步理解比的意義。然後再從同類量的比延伸到不同類量的比,注重了比的概念的完整意義的'教學。學生在舉例同類量的比時,思維活躍,能結合實際,例如男女生人數的比、兩個同學體重的比、兩種水果數量之間的比等等,這樣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只是我在教學中,並沒有給學生提到“同類量的比”和“不同類量的比”兩個詞,只是簡單的出示呈現,讓學生去感受兩者的不同,並且對於不同類量的比,舉例較少,這樣學生對比的意義。

三、注重知識的自主建構

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較多,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還要學會比的讀寫、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等,這麼多的內容,如果全部由老師教給學生,就會顯得多、雜,並且枯燥。在教學比各部分名稱,求比值時採用自學為主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

通過設計表格形式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序整理,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類比、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時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共同思考,總結等還可以不斷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對於今天的教學還存在很多不足,缺少為“為什麼比是除法,還要學習比”的深入思考,另外,在課堂中也有意識地讓學生多説,但引導效果不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2

這節課開始談話直接引入複習課題,同時提出複習要求:個人獨立思考整理本單元知識,可以看課本,然後在組長的帶領下組內交流總結知識收穫。知識點較為簡單,可不做記錄。但是有的小組竟然又問:可不可以作複習記錄。我應允了,學生們進入了整理知識收穫的環節,巡視時發現個人複習認真,組內交流積極、有序發言,記錄員也很邁力,氣氛好不熱鬧。學生單元知識回顧完成後,小組代表回報整理結果,二、三個小組代表就已經把本單元的知識點總結的很全面了。還有很多小組代表很踴躍、舉手,我又給了他們機會,不過往後的小組的同學説的是:我們組還會解決(問題),知道了(細的知識)。

這樣一來,課堂氣氛更熱鬧了,學生們紛紛爭取發表個人意見,開始了對本單元題型設計的回顧。這各環節足有近二十分鐘,感覺説的差不多了,我方進行小結:大家對本單元知識整理得很全面,同時對本單元的解決問題的'題型、方法及注意事項總結的很細緻、全面,同學們真是學習的有心人啊!練習題完成了讀、寫數、排列大小、把整數改寫成用億或萬作單位的數並求近似數及名數改寫,不過判斷和解決問題都只能在下一節數學課來完成了。總之,在本節複習課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很出色,既進行了積極思維,又很好的鍛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合作能力(本屆可學生的合作還是很有效的),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是,在學生説會解決問題時就可讓其進行習題舉例(尊重學生的思維個性化發展),可讓大家解決,這樣我設計的題目會完成的就較少些,不過完成題型卻也會很多。學生獲取成功的喜悦會更多,而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會得到提高的。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3

1導入環節

為了激起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我以黃山風景PPT配樂(高山流水)導入,通過第一天的課堂反應,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堂是很積極,但是問題來了:第一導入有一些太長,與教材內容想關聯程度不大,耽誤了課堂時間

2新授

教材中例1直接引入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量,我覺得引入太多,自己根據黃山風景導入中的門票價格,編制例題一道,先來教授相關聯的量。然後通過例1來認識正比例。這樣的處理帶來的問題:教材中安排例1和試一試,兩道來認識正比例,第1題比值為速度80是整數,試一試中比值單價為0.3為小數,教材編寫從整數到小數,由簡到難,循序漸進,如果引入我的例題就打破了教材的編寫循序漸進的原則,最後決定刪除這部分內容。

3課件PPT的製作不太合適,內容太多,每頁上的字數太多,每頁上最多不能超過4行字,我在製作PPT時總是想把所有內容都呈現出來,總怕不全面,都想呈現給孩子看,不想錯過什麼,熟不知道孩子們根本不會看,而且呈現太多會導致重點不明確。第二次試課我忍痛刪除了一部分。

4童謠中有反比例的部分,現在剛上出示有一些太早,應當反比例上完呈現。學生理解深度會加深。利於掌握新內容。

5課堂上教師不能頻繁移動自己的位置,這樣會影響學生思考。

上完這節課,我身上暴露的問題很多,還需要不斷的去改進,反思,特別是最教材的整體把握。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4

[案例:]

師:你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哪些瞭解?你還想了解什麼?

生:我已經知道了百分數的讀寫,我還想知道百分數的意義。

生:我知道,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百分數,我還想知道百分數的用途是什麼?

生:我知道百分數沒有單位名稱,但我不明白它為什麼沒有單位名稱?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要求學生邊看書自學,邊思考:

(1)請結合實例來説説百分數的意義。

(2)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學生交流。

生:我是這樣理解百分數的。如,商店打八折,就是80%,這個“80%”就表示現價是原價的百分之幾。

生: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

[反思]

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百分數,不少學生對百分數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哪些瞭解?還想了解些什麼?這一説,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學習,學習也由被動的客體變成了積極的主體,使原本枯燥的數學教學活動,充滿了人文氣息。

在教學中,通過學生結合例來説説百分數的意義,靈活地將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為開放、生動和更具包容性和現實意義,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將抽象的百分數意義具體化為生活中的實際。這樣教學,不僅很好地發展了學生自己的學習策略,而且還很好地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育理念,也使每個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在教學中,當了解各個層次的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實際狀態”後,就把學生的“實際狀態”靈活地變為學生的`學習目標,以滿足學生適應自己發展的認知需要。例如,學生有時搞不清楚“百分數與分數有什麼區別和聯繫”,讓學生通過認真自學、積極思考、與同伴的交流,獲得深刻理解——因為百分數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所以百分數不表示具體的量,也沒有單位名稱;但一般的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相比關係,又可以表示具體的量,當分數表示具體的量時,它就有單位名稱。這樣教學,把原本單純的認知、接受,變成了科學研究、主動創造和大膽的“自我建構”,進而實現求知向個人興趣和愛好轉化,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教學反思《《百分數意義》教學片斷及反思》一文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5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鋪墊引新

師: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那麼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樣表示正比例關係?

生: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當這兩種量中相對應量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時,我們就稱這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可以用式子y/x=k(一定)。

教者板書用字母表示的式子。

師:説得真好!×××你能再複述一遍嗎?

生2複述。

師:那麼同學們能判斷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嗎?為什麼?

出示:

(1)時間一定,行駛的路程和速度

(2)除數一定,被除數和商

生1:時間一定,行駛的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因為行駛的路程/速度=時間(一定)。

生2:除數一定,被除數和商成正比例。因為被除數/商=除數(一定).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單價、數量和總價這三種量,你能説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在什麼條件下,兩種量成正比例?

生1:這三種量有這樣三種關係:單價×數量=總價、總價÷數量=單價、總價÷單價=數量。當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當數量一定時,總價和單價成正比例。

師:説得真好!如果總價一定,單價和數量的變化有什麼規律?這兩種量又存在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

二.交流討論、探究新知

出示例3的表格。

師:這裏有一組信息,同學們仔細看一看這裏提供了哪些信息?指名一生回答。

生:這裏告訴我們用60元錢去買本子時的幾種可能發生的一些情況。

師:嗯!請同學們圍繞這樣幾個問題展開討論:(出示討論提綱)

(1)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2)你能找出它們變化的規律嗎?

(3)猜一猜,這兩種量成什麼關係?

待學生討論片刻之後師提問:誰來將剛才討論的結果跟大家做個交流。

生:表中列舉了單價和數量兩種相關聯的量,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反而縮小,一個量縮小另一個量反而擴大,在變化的過程中相對應的量的乘積始終是60。我想這兩種量之間就是成反比例的關係。

師: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同意!

師:與正比例相比,大家覺得這樣兩種量有什麼特徵呢?

生:首先要是相關聯的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要跟着變化。成正比例的兩個量在變化過程中比值不變,而這裏的兩種量在變化的過程中是積不變。

師:那我們就可以説,這兩種量具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這兩種量的關係就是反比例關係。

(教者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相應的板書)

師:真會觀察思考!

投影出示“試一試”

師:你能根據表中已有的信息將表填寫完整嗎?

生:每天運18噸,需要運4天;每天運12噸,需要運6天;每天運9噸,需要運8天。

師:為什麼這樣填?

生:每天運的噸數乘以時間要等於總噸數72噸。

師:根據表中數據,你能回答表格下面的問題嗎?

生1: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72。

生2:這個成績表示的是工地要運水泥的總噸數,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用式子:每天運的噸數×天數=總噸數。

生3: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成反比例。因為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是相關聯的兩種量,其中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化。在變化過程中,相對應的數量的乘積總是不變,都是72。所以,這道題中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關係,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是成反比例的量。

師:仔細觀察剛才研究的例3和“試一試”,它們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

生1:它們提供的兩種量都是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縮小;一種量縮小,另一種量擴大。

生2:這兩道題裏面的兩種量的乘積都不變的。第一道題中兩種量的乘積都是60,第二道題中的兩種量的乘積都是72.

師:反比例的關係也可以像正比例一樣用字母式子把它們的關係表示出來嗎?

生: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反比例關係可以用:x×y =k(一定)來表示。

三、鞏固應用 、拓展延升

1.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65頁,“練一練”中每袋糖果的`粒數和裝的袋數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生:這道題中的每袋糖果的粒數和裝的袋數成反比例。因為:每袋糖果的粒數和裝的袋數是相關聯的兩重量,而且每袋糖果的粒數和裝的袋數的乘積都是300。

師:你認為要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考慮。

生:一要看這兩種量是否相關聯,二要看相關聯的兩種量的乘積是否始終不變。

2.師:請大家把書翻到第68頁,看書上的第六題。請大家寫出幾組對應的每本頁數和裝訂本數的乘積,再比較乘積的大小。(稍等片刻)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寫的幾組乘積,它們有什麼關係?

生:我算了這樣幾組:10×90=900;12×75=900;15×60=900;20×45=900;25×36=900。它們的成績相等,都等於900。

師:這個乘積表示的是什麼呢?

生1:這個乘積表示的是紙的總頁數。

生2:這個乘積表示的就是用來裝訂練習本的紙的總頁數。

師:每本練習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成反比例嗎?為什麼?

生:成反比例。因為每本練習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是相關聯的兩種量,一種量變化的時候,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每本練習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的乘積保持不變。所以,每本練習本的頁數和裝訂的本數成反比例關係。

3.師:觀察第7題中的兩種量,每天裝配的數量和需要的時間成反比例嗎?

生:每天裝配的數量和需要的時間成反比例。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

生:每天裝配的數量和需要的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並且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量的積始終不變都是1600。所以每天裝配的數量和需要的時間成反比例。

4.師:下面我們一起看第8題,首先請大家根據方格圖中的長方形將表格填寫完整,並思考表格下面兩個問題。

稍等片刻後,師:通過表格的填寫和研究,你發現什麼了嗎?

生: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方形的長和寬成反比例。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與寬不成反比例。

師:為什麼呢?

生:長方形的長和寬是相關聯的兩種量,當面積一定時,長和寬的乘積是一定的,所以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時,長方形的長和寬成反比例。而周長一定時,長和寬的和是一定的,積並不一定,所以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與寬不成反比例。

5.師:這裏有一道題,同學們判斷一下。

100÷x=y,那麼x和y成什麼比例?為什麼?

小組交流討論。

師:同學們有討論出什麼結論了嗎?

生1:我覺得他不成什麼比例。

師:為什麼呢?

生1遲疑片刻後:看了不像。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2:我覺得這裏的x和y兩個量成反比例。

師:能説説理由嗎?

生:我們可以將這個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x,等式變為xy=100,這説明x和y的乘積是一定的,那麼,x和y成反比例。

部分學生不約而同鼓起掌。

師諮詢生1: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1點頭示意。

四、課尾盤點、總結反思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生1:我知道了兩個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兩種量中相對應的量的乘積是一定的,我們就説這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這兩個量就是反比例關係。

生2:在判斷時,我們應該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判斷,而不能看表面,比如老師出的最後一道題。

師:同學們説得真好,希望同學們課後能利用時間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以幫助自己更好的認識反比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難懂,學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難。怎樣化解這一教學難點,使學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呢?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我從學生身邊發掘素材,組織活動,讓學生從活動中發現數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起了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自主探究新知較好的創設了現實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義

在演示的基礎上,我又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分析,因而取得滿意的效果:學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兩種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初步認識了反比例的涵義,體驗了探索新知、發現規律的樂趣。

三、比較猜想,歸納規律

我考慮到例題比較相近,因此要注意學習方式必須加以改變。因此我採取把自主權交給學生方式,營造了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因而對例題的學習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然後通過例題與例題進行比較,歸納出成反比例的兩種量的幾個特點,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義作比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義。最後經過驗證,得出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既達成了本課的知識目標,又培養了推理的能力。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6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小數的意義,會讀寫小數,能進行一位小數的大小比較及加、減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進行備課時,自己有點發怵,不知道怎麼進行教學,很是困擾,對於突破重難點,有點點的不知所措。

例1的教學從熟悉的商品價格出發,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來初步掌握小數的讀寫法。在教學過程中,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5分,4角8分可以寫成0.05元和0.48元?”對於這個問題,學生不知道怎麼回答,我通過引導1元=100分,1分是1元的1/100,可以寫成0.01元,學生能有所理解。例2的教學,進一步明確百分之一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但是在引導上,我自己不知道怎麼過渡,在抽象出小數意義時,有點生硬,導致學生在自己觀察分數與小數聯繫的`時候,沒有能自己抽象出百分之幾表示兩位小數。另外,學生對於長度單位的換算還存在問題,這個在前一單元就有所體現。整個新授上下來的感覺就是,很強硬,硬把小數的意義灌輸給了學生。還有一個就是,在新授之前,應該對一位小數做個複習,很多學生已經忘記了,一位小數的意義。我想如果複習一下的話,可能教學效果會好一點。在練習的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多説小數的意義,大部分學生能説,但是換個題型或者問法,部分學生就有困難了。還有在練習中,還出現一個問題,在數立方體時,學生也有數錯的,不知道如何去數,還有的學生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個立體圖形,只數了面。對於本來就沒把握的課,加上一些沒有預設到的問題,感覺很糟糕。還需要多看看,多學習。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7

今天我教了《比的意義》。一節課下來,感觸頗多:

一、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也服務於生活。

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這一教學理念。本課的導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情境的創設主要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的認知背景,設計形象而又藴含一定的與數學問題有關的情境,在開放性問題情境中,學生思維活躍,並積極主動地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變“讓我學”為“我要學”。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對“比”缺乏感性上認知,所以以上的例子採用“導、撥”的方法,引導學生明確: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又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意在節省教學時間,也使學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義,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二、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例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思考、討論、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拓展了課堂的寬度,同時也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

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教學理念也得到充分體現。

例如:在處理比與除法和分數的聯繫和區別這一教學難點時,教師課前為學生設計了比較的表格,先讓學生自己填寫,再分組討論,使同學們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與此同時,也使學生感悟到了事物間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四、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時間的把控。

學生討論是充分了,但是,學生的練習時間就有一定的問題,沒有時間完成。看來,教與學生的書面練習之間還得下功夫去進行時間的把握,使自己的以後教學做的更好。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8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是在學生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掌握這部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材例題3藉助兩張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長與寬,來組織學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長和寬的比,接着寫出放大後的照片的長和寬的筆,然後探究這兩個比有什麼關係,最後揭示比例的概念。這一環節處理結束後,教材又提供了這樣一個問題的探討: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後和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

我在教學例3時我對課本的教學步驟做了一些改動:第一步:複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指出圖中的兩個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義。第二步:學生學習課本對比例的定義。明確要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第三步:讓學生觀察圖中的4個數,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課的流程沒什麼問題。上課時,才發現這節課的設置是有問題的。問題一:我指出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後,立即讓學生打開課本學習比例的定義。從複習到對比例定義的出現過程較快,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學比例的定義時產生了摳字眼的現象。這裏不妨在出示9。6:6。4=6:4後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式子有什麼特點,在請學生看書上對比例的定義。另外,“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這句話還能説得更精準些,可以説成:“象9。6:6。4=6:4這樣的等式就是比例”。雖然等式包含於式子中,把等式説成式子也不錯,但這裏説成等式更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義。問題二:對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的處理不當。上課前發現備課時漏備了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課堂上擔心自己又遺忘,出示9。6:6。4=6:4後我就介紹了分數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學時,出現很多學生寫其他比例時同時寫出了9。6:6=6。4:4和9。6/6=6。4/4。這兩個比例表示的.是同一個比例,只要寫一個就可以。對於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我太過急躁。其實這個知識也是可以放在最後教學。問題三:教學第三步嚴重脱離問題情境。點評時,孫校長一針見血的指出:本節課的教學脱離了教學情境。脱離教學情境的課堂,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脱離教學情境的課堂是失敗的。關於第三步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回到情境圖中,讓學生體會圖中的對應關係,再寫出比例。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9

教學比例的意義這一課時,我基本上是採取自學和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節課下來,學生掌握的還可以。課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裏回憶並交流有關比的知識。例如: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化簡比?接下來,自學並小組合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出示自學提示;1、你在哪些地方見過國旗?這些國旗的形狀大小都一樣?2、自學32頁的主題圖寫出4面國旗長與寬的比。3、選取其中兩個比看一看它們的比值有什麼關係?4、將比值相等的比寫成一個等式。在這個環節中,我隨時巡視並聽小組的意見,同學們時討論並交流各自的認識。最後,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及時引導並引出比例的意義。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你是怎樣找的'。各組選派代表彙報找來的方法:1、求出兩個比的比值,比值相等的兩個比就可以組成比例。2、把每個比都化成最簡整數比進行比較,最簡整數比相同的兩個比也可以組成比例。正堂課效果不錯。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0

《比的意義》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三單元的最後一部分內容,為後面學習比的基本性質、按比例分配應用題以及下學期要學的比例知識都打下了基礎。本課的知識重點是比的意義,比的讀寫法,比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繫。整節課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多,如果單純由教師來講解概念性的知識,學生一定會感覺到枯燥乏味。鑑於這一點,我採用了分段教學法。下面就把我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反思記錄如下:

一開始教學比的意義時通過提問學生:我班男女生的人數各是多少?進而提問:能不能用學過的方法表示出本班男女生人數的數量關係。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注意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學數學。這部分的過渡還是比較自然的。只是在後面歸納、概括比的意義時,我感覺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好像並不十分深刻。

接下來在教學比的.讀寫法、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以及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繫時,我嘗試了一下放手讓學生自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內化了幾個知識重點。因為這部分概念比較淺顯易懂,從學生交流自學收穫的課堂反映來看,這種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的。不過,我還是覺得在培養學生質疑問難上做得還不夠,應該更加大膽一點,把彙報交流自學收穫中的老師向學生提問改成學生向學生提問,不知效果會不會更好。另外,學生在彙報交流自學收穫時,如何應變和調整新知的教學順序,能夠更好地駕馭課堂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在所有的知識學完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實踐遊戲,就是讓學生通過測量了解人體的有趣的比以及知道這些比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是看學生的課堂表現,而不是看老師有無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得沒有收穫,即使老師教得再苦也是低效的或無效的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必須切實把握好學生的實際基礎,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法,順着學生思路進行教學,那麼課堂中的每一個環節就會顯得很和諧,那麼這樣的教學也肯定是成功的教學。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1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使教學重點得到有效落實,本節課我在學習新知階段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環節:

1、初步理解比的意義,通過除法與比之間的相互聯繫,讓學生初步感知數學中一種新的對兩個同類量進行比較的數學方法。

2、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根據前一種除法與比相互轉化的過程,通過對兩個不是同類量之間的關係的自行研究,進一步感知、體驗、理解比的意義。

3、在交流反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分析、概括逐步建構比的意義,以上三個過程我覺得正是實現教學重點,實施比和除法之間的聯繫的關鍵所在。也使學生通過感知、體驗為知識之間的溝通達到重新建構有了實現的可能

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並掌握比的`意義,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一節課上下來最大的啟示是:

啟示一: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基礎儲備。

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由於我們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在課前談話中有意識的設置了數學語言、名稱與特定數學符號的對應關係。回顧整節課,發現我當初的擔心完全有必要,課堂上多數學生因為不具備這兩個紮實的基礎儲備,所以只有少數人自己創造比的意義、比值的概念、比號等比中各部分的名稱,概括了求比值的方法。

啟示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就要合理引導和“換位思考”。

學生主動學習能激活他們的思維,促使了學習資源的生成。但是,這也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抓住學生轉瞬即逝的創造點,合理重組學習資源,我們教學才會更精彩。孩子的探究慾望決定了整堂課的活力。儘管在課堂中好幾個地方我都能做到不遺漏學生的一個個閃現靈性的創造點,但由於自己在某些環節的預設上發生方向偏差,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想法缺乏瞭解、沒有換位思考。如:在讓學生猜測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按自己的預設學生肯定會先想到比號,而事實是有學生先想到的卻是比值,而且理由説的也清清楚楚,有根有據。

啟示三:對學生的檢驗要趁熱打鐵,從中發現問題。

知識講解完後,我馬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前幾個題目從學生的反饋效果看,還是不夠理想的,需要進一步理解了比的意義,訓練學生的思維、學生的説、做。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2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説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説明兩點:

(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

(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還有因為時間原因,習題以下內容包括課堂總結和延伸處理得比較粗糙。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3

在國小數學裏,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設計這節課之前,我雖然看了很多的視頻、雜誌和教學設計,但是看完後還是毫無思緒,原因是沒有讀懂教材,更沒有單元備課,不明白這節課在整個單元的作用。

磨課環節,發現自己的設計根本不適應我們的學情,先後改了四次,週三晚上才確定下來版本,時間倉促,沒有設計好板書,週五上課有點慌亂,教學效果很不滿意。

本節課,我通過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滲透一個整體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繼續發揮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會更好。

教材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發,生動形象的呈現了分數的現實來源。張奠宙先生在《國小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數是一種有大小的數,是新的數,是自然數的擴充,是介於0和1之間的數。

教材在開頭呈現了有幾個人用等距離打了結的繩子測量一個箱子的邊長,並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剩下的繩子不足一節,怎麼記?”可惜的是教材最後沒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數表示這段繩子的長短。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解答,不得不説是較科書的一個缺陷。

基於此,我在導入環節插入了一個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滲透數學文化。但是張奠宙先生提出的問題,我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前後內容如何有效銜接,加上製作PPT麻煩,最後還是沒有解決,也是一個遺憾。

瞭解分數的產生後,我讓學生通過你能選擇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塗一塗,表示出1/4。

學生課前準備了豐富的素材,但是彙報時,有點拘謹,聲音很小。我是通過平板的拍照講解功能把學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事後聽課老師提出,拍照轉瞬即逝,對學生的'視覺衝擊不夠,應該把圖片張貼在黑板上。該怎麼張貼到黑板上呢?既要大小合適,還能固定住?要不要讓學生説出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呢?看到很多課例都用了,但是我們的學生卻説不到要點,説不定還弄巧成拙。

理解單位“1”後,我把做一做的習題改成讓學生把12個圓看作單位“1”,創造一個喜歡的分數,繼而概括分數的意義。學生彙報的分數,我寫在了電子白板上,造成板書太少。

彙報完,我馬上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分數的意義,對學生來説有點難。後來,我用華羅庚的話來引導學生,讓數學的課堂有了語文的味道,這是一個亮點。由於第一節環節1/4的影響,學生創造的分數都是1/3,6/1等表示一份的數,不利於概括分數單位。如果在表示1/4時,我能夠追問一句:這樣的3份,用分數怎麼表示?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而且在講解分數單位時,我講的過於模糊,學生沒有聽明白。

練習鞏固環節,由於時間不夠,第4小題第2問,為什麼同樣是2/3,花的枝數不一樣,沒有時間處理。結束時,我設計好的小遊戲也沒發揮到價值。

這一節課讓我深深意識到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夠,不能靈活駕馭課堂。很多名師都是用一生去備一節課,雖然公開課結束了,但我不能就此放棄,要繼續完善這節課,既然付出了,就不能半途而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會繼續堅持、加油!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4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教學學習方式,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就是採取了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注重了學生觀察、類比、分析、概括和自學等能力的培養。整節課安排有序,環環緊扣,變化有致,既有高潮又有適時調整,課堂教學自然流暢,活而不亂,教與學的雙邊關係處理得非常好,充分體現了勇於創新的精神。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

1、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探究轉化。教師通過提供學習材料使學生始終處於觀察、探究、交流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中。

2、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3、學習過程從封閉預設走向開放、生成。

學生學習的數學應是生活中的數學,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數學來自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生活。數學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力與靈性。教學中的教與學聯繫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於“比的意義”內容繁雜,在一開始,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比,初步感知比,使學生對比感興趣,非常樂意探究知識,巧妙地導入新課。在出示例題後,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去研究、探索、討論、概括、總結,實現了自主學習,這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

比在數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會比的意義和價值是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但在實際中,學生記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義往往比較困難。於是,我沒有采取給出幾個實例,就直接定義“比”的概念,而是以系列情境為學生理解比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背景和具體案例。這樣易於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並在此基礎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學生體會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這樣既不顯得單薄,也不顯得零碎,利於學生探究和掌握知識。

採取自主學習的形式,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知識、能力並重是現代人素質培養的要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學生掌握知識僅僅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和自學能力的培養。本節課中“比的讀寫”、“比的構成”、“比的各部分名稱”“求比值”等都是比較淺顯的知識。教學時我不斷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然後通過集體討論反饋認識,這樣的課堂是學生的課堂,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比的意義》教學反思15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除法的意義、分數的意義,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掌握了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會解答分數乘法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1、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比、除法和分數之間有着一定的.聯繫,在除法中,比的前項相當於除法中的被除數,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數,比號相當於除號;在分數中,比的前項相當於分數的分子,比的後項相當於分母,比號相當於分數線。在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一道除法算式2÷3=2/3,然後指出這個算式也可以寫成2:3=2/3,從而直觀地讓學生觀察到除法、比和分數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再聯繫除法和分數的意義,如:2÷3 表示2是3的幾分之幾或3是2的幾倍;3小時行60千米,算式60÷3既表示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又表示路程和時間的比是60:3;男生的人數是女生的2/3,也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2:3。通過這樣的教學,只有瞭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才能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加強對比

使學生明確足球比賽中的3:2與我們所學比的知識的區別。知道比賽中的比是相差關係,而我們所學的比是相除的關係。不足之處:在教學比的意義時,對誰是誰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也可以説成誰和誰的比,強調的還不夠,使學生的對兩個數相除也可以説成兩個數的比的感悟不深刻,導致個別同學出現比的順序顛倒的現象。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