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寒食原文賞析15篇

校園2.42W

寒食原文賞析1

作品原文

寒食原文賞析15篇

訴衷情·寒食

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註釋:

①湧金門:西湖地名。

②小瀛州:西湖中小島。

③紅船:彩飾遊船,即“畫舸”。

詞牌名

訴衷情,唐教坊曲名。唐温庭筠取《離騷》詩句“眾不可説兮,孰雲察餘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本為情詞,後作一般抒情用。後人又更名為《桃花水》、《畫樓空》、《步花間》、《偶相逢》、《試周郎》等。單調,三十三字,五仄韻,六平韻。另有雙調,四十四字,前闋四句三平韻,後闋六句三平韻。

作品鑑賞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作者簡介

仲殊(僧揮),生卒年不詳。僧人。俗姓張,名揮,法名仲殊,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舉進士,遊蕩不羈,幾為其妻毒斃。乃棄家為僧,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吳山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與蘇軾交好。崇寧中自縊卒。能文,善樂府。其詞有一種出家人的清逸,語言奇麗、和婉。有《寶月集》,不傳;近人趙萬里輯《寶月集》一卷,共四十六首;《全宋詞補輯》又新補二十二首。

寒食原文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賞析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淒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寒食原文賞析3

《訴衷情·寒食》原文

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

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

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

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雲頭。

 《訴衷情·寒食》賞析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遊人盛況。全詞奇麗清婉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詩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壯浪,着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於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遊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遊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詩:“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着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緻。於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着簫管歌吹之音樂。於此處下“恣嬉遊”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遊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並不鋪寫這種盛況,而採有了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遊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更多宋詞賞析文章敬請關注的《宋詞三百首》專欄。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雲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鍊。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後的“一片雲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雲:“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作者巧用“浮雲”之喻,於寫足繁華熱鬧之後,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訴衷情·寒食》作者介紹

張揮,即仲殊。本姓張,名揮,字師利,出家後法號仲殊。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遊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後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寒食原文賞析4

生查子·寒食不多時

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閒卻鞦韆索。

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捲簾看,寂寞梨花落。

註釋

①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②尋芳:遊賞美景。

③玉減:消瘦憔悴。翠裙:綠色的裙子。

④羅衣:輕軟絲織品製成的.衣服。

⑤梨花:梨樹的花,一般為純白色。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傷春之作。詞人運用白描手法。寒食不久,東風又吹了幾天。春光漸逝,詞人已無心看花賞景,對盪鞦韆也了無興致。"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兩句生動傳神,由慵懶而病瘦,有層次地描繪出一個情思繾綣,憂傷不已的幽怨少婦。詞人自己身體消瘦下去了,也變得弱不禁風。此時此際,她竟不忍捲起簾子,怕看到梨花寂寞地飄落。通過描寫被春愁籠罩的女子的切身感受,表達閨中無聊和寂寞的生活,感情曲折委婉。

寒食原文賞析5

原文: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譯文: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天下家家熄滅火焰,整個大地都已不見炊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裏的火,能夠温暖我這淒涼的遊子之心。

註釋:

普天皆滅焰,匝(zā)地盡藏煙。

匝地:遍地,滿地。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賞析:

在此詩中,沈佺期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並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

寒食節本來意味着快樂和團聚,但對於遊子來説,卻只能突出他的孤獨。“然”不僅隱喻他的憂愁,並且與外部世界形成懸殊對照,這種不一致與他的處境是相應的。但沈佺期也能夠運用較時新的“開放式”結尾,以暗示和描寫結束詩篇。

寒食原文賞析6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註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賞析7

醉太平·寒食

王元鼎〔元代〕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

畫樓洗淨鴛鴦瓦,彩繩半濕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簡析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此半。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裏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支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這一首卻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悦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

在這支小令中,“乳鴉鳴啼”、“雨潤堤沙”、“畫樓淨瓦”、“彩繩半濕”及“紅日上窗紗”、“街頭賣杏花”等,勾畫出寒食時節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悦之情。語言清新典雅,雖然多處化用前人詩意名句,卻自然流暢,毫無牽強拼湊、陳舊此時的感覺。

王元鼎

王元鼎:字裏,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302年前後)在世,與阿魯威同時,官至翰林學士。

寒食原文賞析8

[唐]韓偓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畫的是一個春色濃豔而又意象悽迷的細雨尖風之夜。乍看,通篇只寫景物,而景中見意,篇內有人。如果細加玩繹,它的字裏行間不僅浮現着留連悵惘之情,還似隱藏着温馨纏綿之事。四句詩中,特別值得拈出的是第三句──“夜深斜搭鞦韆索”。這是一個點破詩題、透露全詩消息的關鍵句。施補華《峴傭説詩》説:“七絕用意,宜在第三句。”這首詩正是如此。

詩的題目是《寒食夜》,這第三句中的“夜深”明點夜,“鞦韆”則暗點寒食。《佩文韻府》引《古今藝術圖》雲:“北方寒食為鞦韆戲,以習輕?。後乃以彩繩懸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太平御覽》、《事物紀原》、《荊楚歲時記》等書也有相似的引載。又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述,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這句詩就以鞦韆這一應景之物點出寒食這個節日。

當然,詩人之寫到鞦韆,決不僅僅是為了點題,主要因為在周圍景物中對他最有吸引力而且最能寓託他的情意的正是鞦韆。但此時已“夜深”,又在“煙雨中”,不會有人在“為鞦韆戲”,如句中所説,只有鞦韆索空懸在那裏罷了。而詩人為什麼對空懸在那裏的鞦韆索有特殊的感情並選定它作為描寫的對象呢?這裏,不禁令人聯想到吳文英《風入松》詞中“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兩句。看來,詩人在深夜、煙雨中還把視線投向鞦韆索,也正因為它曾為“纖手”所握,不禁想起日間打鞦韆的場面和打鞦韆的人。

韓偓《香奩集》共收一百首詩,其中寫到寒食、鞦韆的.詩竟多達十首。如《偶見》:“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又如《想得》:“兩重門裏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肯上鞦韆。”再如:《寒食日重遊李氏園亭有懷》:“往年曾在彎橋上,見倚朱欄詠柳綿。今日獨來香徑裏,更無人跡有苔錢。傷心闊別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料得它鄉遇佳節,亦應懷抱暗悽然。”從以上這幾首詩,依稀可見詩人與一位佳人在寒食佳節、鞦韆架邊結下的一段戀情。聯繫這些詩,再回過來看這首《寒食夜》的第三句,可以斷定它確是一個見景思人、託物記事的句子,儘管寫得盡曲折含蓄之能事,而箇中消息是仍然可以參破的。

如果從整首詩來看,這第三句又是與上、下各句互相依託、融合為一的。全詩四句,組成為一個整體,詩的前兩句可以説是為第三句佈景設色的。首句“惻惻輕寒翦翦風”,先使詩篇籠罩一層悽迷的氣氛;次句“小梅飄雪杏花紅”,更為詩篇塗抹一層穠豔的色彩。有了這兩層烘染,才能托出第三句中“那人”不見的空虛之感和“纖手香凝”的綺麗之思。至於詩的結句“樓閣朦朧煙雨中”,更直接從第三句生髮,是第三句的延伸,是把詩人的密意温情推向夜雨朦朧的樓閣之中,暗暗指出其人的居處所在以及詩人的心目所注,從而加深意境,宕出遠神,使人讀後感到情意隱約,餘味無窮。沒有這樣一個結句,當然也託不出第三句。就通篇而言,應當説,這首詩既以第三句為中心,而又靠上、下烘托,才成為一首在藝術上臻於完美的作品。

(陳邦炎)

寒食原文賞析9

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原文: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詩詞賞析: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的遊子思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説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為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為“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台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藴藉,情緒無限感傷。

寒食原文賞析10

瑣窗寒·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户。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翻譯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的啼鳴,我掀起小簾,站在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裏開滿了桐花,靜靜地籠罩着庭院,陰雨陣陣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在空落落的台階上,竟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説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悽慘艱難。

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遊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酒樓上呼喚美酒的興致一掃而光,姑且把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鄉園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脣酒窩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還掛在樹枝?待到我歸鄉之時,一定還會有殘存的花兒,等待着我與賓客舉杯痛飲,一洗煩襟。

註釋

剪燭西窗語:借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語,抒發懷鄉之情。

百五:指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

旗亭:指酒樓。

高陽儔侶:西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

靨:臉上的酒窩。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説:“‘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為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脣秀靨則何如耶?着一‘否’字,又着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户。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為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裏説“單衫杏子紅”,又説“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痴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痴情小女兒,在為誰佇立呢?“小簾朱户”,正與“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濛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説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説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説法,指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説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説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説,我正忙着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麼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説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説:“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説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於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説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脣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説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説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敍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煙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户”,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旋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户之中,小簾之後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為敍寫眼前景況,但仍起着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羣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敍寫他佇立簾後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裏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為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説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台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裏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歎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雲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敍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説實;前之遙遠迴盪,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煙,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煙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為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説,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裏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敍説自己為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脣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説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設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遊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設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賙濟稱讚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悽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寒食原文賞析11

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用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濕,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當梳粧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粧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這詞裏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寒食原文賞析12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i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註釋

⑴小寒食: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節。強飯:勉強吃一點飯。

⑶隱:倚、靠。隱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幾”在這裏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愛的一張小桌几,一直帶在身邊,在一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i(音hé合),雉類,據説是一種好鬥的鳥,見於《山海經》。這裏“i”通“褐”,指顏色。仇兆鰲注:“趙注: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冠。”

⑷“春水”兩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着一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帶出了作者起伏的心潮,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盪不定,變亂無常,不也如同隔霧看花,真象難明麼!

⑸“娟娟”二句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閒幔,一作開幔。

⑹“雲白”句:極寫潭州(今長沙)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誇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説:船如天上,花似霧中,涓涓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閒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雲:“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長沙)的時候所寫,表現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説“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説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在聯繫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i冠”傳為楚隱者i冠子所戴的i羽所制之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中“強飲”與“i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藴着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左成文評此二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着一層薄霧。“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盪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説“過閒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説“下急湍”。這裏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均無聯繫,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閒幔”的“閒”字迴應首聯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閒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於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話評價:“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繫。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雲説“白”,山説“青”,正是寒食佳節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餘里”將作者的思緒隨着層疊不斷的青山白雲引開去,為結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説:“‘雲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几’”,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一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而以一個“愁”字總結,既凝重地結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詩鏡銓》説“結有遠神”。

此詩有借鑑沈縉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雲白山青千萬裏”(《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

這首七律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沉凝鍊,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鬱的特色。

寒食原文賞析13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原文

作者:韋莊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

雕陰寒食足遊人,金鳳羅衣濕麝薰。

腸斷入城芳草路,淡紅香白一羣羣。

開元坡下日初斜,拜掃歸來走鈿車。

可惜數株紅豔好,不知今夜落誰家。

馬驕風疾玉鞭長,過去唯留一陣香。

閒客不須燒破眼,好花皆屬富家郎。

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閒暖鳳笙。

永日迢迢無一事,隔街聞築氣球聲。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註釋

⑴丙辰年:即公元890年(唐昭宗乾寧三年)。

⑵好是:意同“好似”。花樹:此指亭亭玉立的'女子。

⑶撩亂:紛亂。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賞析

公元890年(唐昭宗乾寧三年),韋莊在鄜州過寒食節,此間他曾到城外踏青遊賞,將見到的春日美景和當地的民俗寫成了五首七絕。全詩語言清新典雅,格調婉曲優美,清爽怡人,令人回味。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全都融注在他細膩的筆端。

寒食原文賞析14

原文: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唐代:胡皓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譯文: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註釋: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chén)。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屬龍。2。用於記時。3。時日:4。日、月、星的總稱。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後留剩的灰燼。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寒食原文賞析15

寒食

趙鼎〔宋代〕

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卧,莫管城頭奏暮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着幾扇柴門的村落裏,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着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註釋

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説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採藥。後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賞析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此詩雖題為《寒食》,但寫的是從寒食到清明。前兩聯寫的是當時民間風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記其時江南風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成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曲幽,亦青青可愛。……從人家上冢者……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冢者尤多”從此詩可得知,南宋時潮州民間在寒食節也有插柳的習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禁煙寒食,而清明節卻像東漢末襄陽隱士龐德公一樣攜帶女兒上山掃墓(即“上冢”)。

後兩聯在記事中寄寓抒情。頸聯寫所見:漢唐帝王的陵墓連粗糲的麥飯也沒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徑之間開滿梨花。尾聯寫所感所聞:我還是開懷暢飲吧,醉後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頭上傍晚吹起的`軍號。

通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於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説:“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説:“此老倔強猶昔!”(《宋史》本傳)

趙鼎

趙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齋所刻詞》有《得全居士詞》一卷,存詞4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