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選15篇

校園1.84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精選1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

電影中對於莫翰奇的描述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的心靈”、“天籟之音”,可見他是個不一般的孩子。他心中對母親的依賴卻不願表露,想唱歌卻又故意逃避。“池塘之底”的壓抑氣氛,讓他把自己緊緊的保護起來,以桀驁做外衣。一切的叛逆只是想獲得母親更多的愛和關注。

莫翰奇發現自己的母親和馬修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把墨水潑灑到了馬修的臉上。

馬修老師取消了他在合唱團中的獨唱部分,把他撂在了一邊。當最後的真正的表演時,公爵夫人看到站在一角的孤立的莫翰奇時,馬修告訴她,“他是個特例。”回答沒有多一個字,輕描淡寫中,彷彿莫翰奇壓根就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色,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這對於莫翰奇來説,懲罰已經很重,而他那一貫無所謂的神情所掩飾的內心,其實是後悔的,怨恨的。他身體斜靠在柱子上,雙手插在褲子的口袋裏,微低着頭,看與不看之間,希望被諒解的內心,一直在掙扎着。

而這些,馬修是瞭解的,他比任何人,甚至比莫翰奇的媽媽都更瞭解他。這種瞭解是從馬修發現沒有參加合唱團的莫翰奇,獨自一人在教室裏盡情歌唱的那一刻開始的,表面上平靜的馬修,依然難以抑制內心的狂喜,他斷定,自己發現了一個天才,一個在音樂方面絕對有天賦的孩子。這個發現之後,馬修一直在幫助莫翰奇,幫助這個孩子改掉不好的習慣,幫助他往這條光明的路上引。他的努力,即便在莫翰奇把墨水潑灑到他的臉上也沒有停止。所以在這裏,在回答公爵夫人“他是個特例”時,馬修這只是説給莫翰奇聽的,他已經原諒這孩子了,或者説從一開始,馬修就壓根沒責怪過他。馬修只是想讓莫翰奇知道,自負驕傲,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當馬修轉過身來,準備開始之前,對着“樂譜架”郭邦擠了擠右眼時,我知道他是輕鬆的,快樂的,因為馬修知道,莫翰奇已經在求得諒解,這足以説明他的進步。

在前段演唱完之後,馬修讓孩子們安靜下來,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對莫翰奇發出了邀請,提示他,下面該是最最出彩的男聲獨唱。莫翰奇從驚訝,到直起身,手從褲袋裏拿出來,到滿是疑惑,再到確認輪到自己獨唱時的那種驚喜,投入,進而微笑感激。正如馬修的畫外音所説的那樣,“我突然讀到了很多東西,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的,懂得去感激。”

這一生動的情節為我們做了一次學生過激行為處理的示範,我們教學中也可能會遇到做出過激行為的學生。我們應該學學馬修老師的處理方法,不發火,不批評;先進行冷處理,讓學生有自己悔悟的時間;然後充分了解過激行為發生的深層原因和學生心理上的問題;最後選擇合適的情境,表現出你的寬容與期待。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所以,要用寬容的心去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用愛讓閉塞灰心的孩子們看到了美好和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2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總體的感受,就是感動。感動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克萊門特馬修那充滿愛的教育所噴射出的動人旋律,感動的是那一張張絕望得讓人驚訝的幼小面孔露出的充滿無比朝氣的希望,“池塘之底”不再是一堆爛泥,它已破泥而出盛開出朵朵潔白的水蓮,在燦爛的陽光裏搖曳多姿。馬修那一開始遭到校長和其他教師極度懷疑、與“行動——反應”教育理念背道而馳的教育新理念也悄悄表現出了衝破陰霾的巨大力量,愛的教育已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看了這部影片,對於我們教師,我想意義最大的,應該是馬修的愛的教育理念帶給我的心靈碰撞。首先,馬修要惡作劇弄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倖逃避了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馬修氣憤地決定將他送往校長辦公室。在途中極度害怕的樂格克乞求寬恕,當馬修看到另外一名犯錯的孩子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用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與可貴,直到康復為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

接着,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身材”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而是很認真地請他擔任“小老師”。但是,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禿頂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馬修沒有選擇這個學校一貫的“行動——反應”的教育方式,而是選擇了愛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莫杭治一個肖像素描,滑稽幽默,此時孩子們對這位老師的“另類”處理問題學生的方式感受到了一絲絲莫名的温暖,這種温暖是他們以前所無法想象的。

最後,馬修讓孩子們寫下心願的紙條,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理想,一項被野性縱容慣得孩子此時顯得格外認真,教室裏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出奇的安靜,孩子們此刻投入地傾聽着發自遙遠心底久違的心靈之聲,純真歸來,美好回來,孩子們都沉浸在馬修營造的氛圍裏,感覺到了異樣的快樂!在這些基礎上,不經意間,馬修又發現了孩子們是喜歡音樂的,他充分發揮自己在音樂上的才能,引導孩子們學習音樂,並根據孩子們的特點給他們定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即使什麼也不會的孩子也絕對能讓他發揮自己的作用,當“樂譜架”,當指揮官“助手”等。馬修成立了合唱團,這個在學校頓時轟動了,校長覺得尤其不可思議,這羣讓人頭疼得抓狂的問題兒童,還能學習音樂成立合唱團?校長為了讓馬修碰碰壁,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而事實證明,馬修用他無比的音樂熱情打開了每一個孩子因失望而緊緊關閉的心門,喚醒了他們渴望被尊重的心靈,孤獨、自卑、對抗、頑劣正一點一滴地消融。

看了這部影片,對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也是一個啟發。教育的路途不是一帆風順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複雜性要求每個教師能夠夠適時調整教育方法,切忌機械粗暴。教育的最基本情感是師愛,師愛是燈,照亮學生前進的方向;師愛是橋,讓學生通向成功的彼岸。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3

最近和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不同於我以前所看過的電影,它既沒有曲折離奇的內容,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氣勢浩大的場面,但電影傳達的思想與精神很讓我震撼,也使我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ChristopheBarratier導演的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才華橫溢,卻無發展才華機會的落魄音樂家克萊門特·馬修到一所“池塘畔底輔育院”當助教老師,最終用音樂的方式打開了一羣問題少年封閉心靈的故事。這是一所被稱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學校,由調皮的孩子、冷酷的教師、殘忍的校長和嚴厲的制度構成,體罰、關禁閉在這裏司空見慣。馬修的音樂課進展得更是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般的面孔和美麗的歌喉,卻帶着怪獸一樣邪惡的心,有着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但耐心、諄諄善誘的馬修把他的音樂天賦發掘了出來,救贖的靈魂終於找到了心中的夢想,唱出了天堂般的聲音。最後因為失火事件,馬修被校長解僱,臨走前還帶走了可憐的孩子佩皮諾。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着的手述説着留念與不捨。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不必悽婉哀側,無需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温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正如一位評論家如是説道:“不同於一般的運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電影,或極盡誇張搞怪的爆笑喜劇,《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讓人因為喜悦而淚流滿面的電影,這也創造了法國電影新概念——陽光情感電影,這部沒有美女、暴力,沒有動作、兇殺和商業元素的電影成為了本年度法國人的心靈雞湯。”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者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與憂傷,我想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辛酸過後,感動過後,電影更是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作為一名將來的老師,我想我學到了很多。首先,作為老師,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有一顆懂得寬容的愛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一羣可愛的孩子們,我們要懂得原諒他們的過錯,耐心地教會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處罰的方式,威而不嚴。為了使傷害校工的學生免於被關禁閉,馬修包庇了他,並把它作為教育的契機,讓他去醫務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癒,讓這位學生在內疚中悔悟。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的棟樑,我們要做的就是盡我所能,盡我之力盡心地關愛呵護他們。但威而不嚴的處罰方式也是不可少的,這樣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至於這個合理的度,得要每位老師好好把握了。然後,要善於發現孩子們的優缺點,正如馬修發掘並培養孩子們的音樂才能一樣,祖國的每一朵花朵也需要園丁們的特殊優待。最後,老師要學會與孩子們找到共鳴。不言而喻,音樂就是馬修與孩子們交流的橋樑與平台。這種共鳴,就是讓同學們覺得老師很親近,沒有太大的距離感,有什麼心事都願意跟老師分享。相信只要我們老師真心付出,會得到學生們真誠感謝的。

如果中國的“放羊”班多一些馬修式的教育老師,那麼中國教育的春天也就不遠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4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是大學時代,心理學老師在課堂中給我們觀看的影片。前段時間我又重温了這部片子,它又一次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角落,激起了內心的漣漪。

影片講述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在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找到了一份管教的工作時,他如同走進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管教的經歷所震動,又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校長的殘忍,其他管教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管教方式的衝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他用純淨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縛孩子們身心的繩索。馬修用音樂給這個如監獄般的學校帶來了春天,他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淨化了孩子們的心靈,對他們今後的人生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馬修老師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羣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熱陽中翱翔,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着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

當他了解這些孩子作惡的原因,當他看見這些孩子對校長的恐懼,當他知道這些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當他見到孩子們天真爛漫的夢想時,他曾經想要狠起來的心又軟了。於是,他竭盡全力以音樂教育他們,他費盡心思對校長建議換種方式教育他們,他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們接受自己,這種種的種種,無不表明他對孩子們無私、無悔、無怨的愛。或許,在他嘗試着通過各種途徑去取得成功卻最終失敗的時候,他是卑微的;當他為了自己心中無悔的愛而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着想的時候,或許他仍是卑微的、是失敗的;但是,他的愛卻是偉大的,是平常人無法超越的無私的愛啊!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應尊重、關愛每一位孩子。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孩子。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愛你的每一位孩子,關心他們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金剛”,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孩子都能自豪地説出“我能行”。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5

主人公馬修在自己潦倒時進了一個墊底問題學員的學校,一來就問題重重,在外人看來那個地方就是遭罪。每個孩子都是問題,都用“行動—反應”對待,就像馴獸師訓練動物一般。

“池塘之底”的校長內心早已給孩子貼滿了標籤,大部分人的觀點也是如此,家長的觀點也是如此,孩子若不是在他們心中已經一無是處或無人管教,是不會將孩子送到這裏來的。

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馬修沒有受其他老師、校長影響,而是自己想方法去改變孩子,去對孩子負責。

一個念頭地萌發——用合唱來激發孩子的真善美,在馬修的努力下孩子們都參與了進來,扮演屬於自己的角色,集體演繹出美麗的歌曲。孩子、老師對音樂的美好產生共鳴,就連常年不會笑,緊張的兮兮的代數老師也打開心靈,孩子也變得友愛團結。

信任與因果。做事需有理有據,實驗生蒙丹,從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對人的不信任,心理學家送來的説他智商低且有邪惡傾向,直到他後來放火燒了學校,起源於被誤會偷錢捱揍送進警察局。從被冤枉起,校長等人就沒想過他可能沒偷,就因他平常表現實在太壞了。(反思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會這樣的去誤會他人,誤會我們的孩子)

果然他出獄後,就把學校燒了(蒙丹釀成大錯,誰是助推者?如果多一些善意,多一些耐心,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學生與馬修等人剛好出遊了,無一人傷亡;而開會等着增加撥款的校長因此事泡了湯(當然也有可能蒙丹故意等他們出來再放火)。

關於發現。一個天使面孔的孩子總是説反話,犯錯不斷,因為從小被傷害,沒父親,其中各種小情緒,如何對治,如何發現,如何讓他融入團體,都是馬修的用心所達成的。影片中馬修看他眼神的鏡頭多次出現,至真至誠,以至於最後這名孩子實現了馬修未能完成的夢想,成為著名指揮家。

關於善良。那個父母戰爭中雙亡每週六在門口等待家人來接的孩子派皮諾,如果是我們遇到了會怎麼做,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孩子説你帶我走吧,當馬修上車後回頭看到孩子還在原地等,他再也按耐不住了。車停了,接上派皮諾,從此一直在一起生活。這需要勇氣,更是直面自己的內心。心中不忍讓這年幼的孩子再次失去生命的期盼,他將會如何?

關於平等。那個五音不全的孩子,完全沒有樂感的孩子也能在合唱時扮演重要角色—樂譜架,且站得筆挺,充滿參與感。

影片有數不盡的亮點,回想我們教師的工作,每一所校園,每一個班,比起馬修的環境,我們好太多了,我們應該學習馬修的用心,去照亮孩子。同時加強自身技能,馬修的專業水平我覺得挺高的,至少比我們國小音樂老師水平高多了,有能力才能駕馭好課堂與孩子。否則只能是想,能行動的人一定是有能力之人。在這線上辦公時期,希望老師多多自我提升。觀影、基本功訓練、讀書、聽書都是很好的途徑,貴在堅持。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6

也許樑老師説得對。每個人都有春天,而一個人的春天則是相信自己。那麼,在“池塘之底”這個寄宿校裏的學生,當然也有自己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扣人心絃的故事,一個發生在寄宿校裏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克萊門特·馬修先生。馬修先生被調到了學校裏當學監,主管着一幫“問題學生”,這些“問題學生”可與其他學校正常的學生不一樣,他們因為缺乏好老師、好校長的管教而變得十分頑劣、調皮,他們有勇氣去作弄老師,當然每次都會得到殘暴的校長關禁閉,但他們卻也生活在陰影之中。他們沒有正常人的童年樂趣,其中還有學生因為壓抑而跳樓自殺,這幫學生的童年是十分灰暗而悽慘的。

直到他們遇到了馬修先生,一個好的人生導師,指引着這幫孩子走入正途。馬修先生和校長不同,沒有用殘暴的“行動——反應”來教訓學生,而是用他一點一滴的智慧來理智地管理學生,雖然孩子們剛開始還偷了他的錢包而做些不光彩的事,這些事在校長看來是無法忍耐的,馬修先生卻一次次地包容他們、寬慰他們、原諒他們,而在校長面前沒有透露過半點兒口風。逐漸地,連孩子們都開始接受了這個新老師。

通過與學生們的相處,馬修先生髮現他們竟然在音樂方面有較強的天賦,這是連常人都無法比較的。特別是皮埃爾,那嗓音堪稱天使之喉,十分動聽。於是,馬修先生飛快地組成了一支合唱隊,親自領導眾人合唱。後來校長又禁止合唱隊繼續發展下去,但馬修先生不甘放棄,他又組成了一支“地下黨”,在校長看不見又聽不見的情況下祕密進行訓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合唱出來的曲子打動人心。

再後來,馬修先生就被自私殘惡的校長辭退了,即使同學們不願先生走,但那也是無濟於事的。馬修先生終究在孩子們的歌聲下一步步跨出了學校。

結尾太過傷感,這使我意猶未盡……

在本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皮埃爾,而並非馬修先生。我對皮埃爾只有一句話的評價: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確,在馬修先生未來前,誰也不知道他的歌喉如此動聽,他展喉哼歌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住了,也驚豔到了,很難想象,如果馬修先生沒挖掘到這個“寶藏男孩”,這個驚才豔豔的音樂天才就徹底在這個寄宿校裏毀掉了,毀掉了大好前程。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派皮諾,寄宿校裏最小的男孩。他比較執着,一直認為自己的父親還活着,但實際上他的父親不幸地在戰爭中死去,但他依然不相信現實,每個星期仍然準時在校門口等候已去的父親,他的執着精神值得學習。

我比較討厭拉齊校長,他很死板、殘暴,時而還會虐待學生,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後來被人投訴,離開了學校。

我深度厭惡的人是蒙丹,從第一眼看見他我就知道他是個無藥可救的人,非常令人討厭的人,我本以為他後來會在馬修先生的教導下改邪歸正,不過他並沒有,而是一步步走向歪路,到最後竟還惡毒的放火燒校。好險,馬修先生帶着孩子們出去娛樂,不然定會把孩子們燒得一個不剩。我痛恨他,深度厭惡他,也不知他到底有多邪惡,竟放火燒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慨頗多,便先記到這裏為止,希望還有第二部,讓我試目以待。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7

其實這已經是我第二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了,每次觀看總會被學監馬修的教育行動所感動,同時也引發我對教育的深思:教師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被學生所喜愛?教師與學生如何才能平等的交流對話呢?教師到底應該怎樣才可以把“頑固、調皮”的學生教育好,教師的教育藝術又該如何真正體現的教學課堂中呢?這應該是作為師範生的我們一直都關注和深思的問題。

看完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洗禮。我感到了馬修老師是我們現在教育行業中所缺少的而又真正需要的教育典範。他用愛去温暖孩子的心,用平等、尊重與孩子交流,用真情感動、教育學生,讓孩子從嚴格甚至近似於殘酷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感到温暖,更是通過自己的智慧與包容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從而改變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叛逆不羈的孩子改邪歸正,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在整部影片中我覺的最有教育藝術的一幕是:影片開始之初,當馬修初到學校時發生的馬克森斯大叔被孩子的調皮搗蛋弄傷送進醫院後,校長讓馬修在班上抓出搗蛋着者後交由校長處罰。當馬修把搗蛋者蓋勒帶到樓梯時看到了犯錯的其他學生被修理後關閉在禁閉室時,搗蛋者蓋勒的求情和馬修看到其他犯錯的學生被修理的情景時,馬修深思了並改變了想法,他讓搗蛋者蓋勒自己到醫院去幫助馬克森斯大叔康復,馬修用智慧和愛改變了原來的體罰,讓蓋勒開始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認為這是很需要教學藝術的一幕,懲罰學生不一定要體罰,但是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己自覺改正才是最有效果的,而不是一味的體罰,強制教育。

在整部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幕是:當學校失火後,校長解僱馬修並不讓學生送行,馬修神情黯然的帶着自己行李將要離開學校時,路過教室樓下看到了在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閉室的窗户裏飛出的一架架承載着不捨與思念的紙飛機,馬修撿起紙飛機看到稚嫩的筆記而欣慰感動的流下眼淚。其實看到這裏時,我也是喉嚨感到嗚咽,也流下了眼淚。我為馬修學監的付出得到回報感到欣慰,更為孩子們從愛中受到教育和啟發而有所改變而感動。馬修學監用愛與智慧改變了孩子。

看完影片,在思考、感動當中我也得到了一些啟發:

一是,教師要學有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懂得教育教學上的藝術,把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把理論運用於實際。

二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應該要認識到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要尊重學生的想法,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對話關係,而不是像影片中的“行動——反應”,用懲罰的方式強制教育學生。

三是,在我們的教育教學當中,教師除了要學有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外,更要有教育修養和教育上的仁愛之心。教師應該看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是如何發現和挖掘,更是如何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帶着優點和天賦快樂的成長,好好的學習。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8

你的生命是否出現過這樣一個人,他似乎並未名滿天下,卻給過你從未有過的慰藉;他也許並非滿腹經綸,卻讓你明白了從未懂得的道理;或許你與他相處的時間並不長,可他對你的影響卻足以改變你的一生。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便是這樣的一位老師。放牛班,即差班,是接納問題少年的班級。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一位滿腹才華卻不得志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任職學監。剛進校門馬修便看見學生惡作劇使得神父眼眶受傷,險些失去生命。校長哈森對付這些桀驁不馴的學生就是簡單粗暴的方法:關禁閉、打耳光、揪耳朵、辱罵。不管是否正確,他總是以最冷酷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們,甚至連娛樂活動都被禁止。這些學生或是被原來的學校開除,或是被父母放棄,甚至有些是孤兒。正是這樣一羣差生,在外人眼中無可救藥的社會渣子,馬修老師用愛細心地澆灌着他們,用音樂打開了他們心靈的窗户,最終使他們唱出了動人的歌曲,也使得這羣問題少年獲得了新生。

影片中存在着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這兩種教育方式讓我產生了如下感想:

校長哈森因為抓不到惡作劇的兇手就讓集體受罰,直到真正犯錯的人主動認錯才肯罷休。這是典型的教育上的“連坐式”懲戒制度,支持連坐制度的人認為連坐的懲戒制度可以讓學生因為怕會受到譴責而不敢犯錯,加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從而很好地防範學生錯誤的發生。從連坐懲戒的目的出發或許可以理解,但實際收效甚微,產生的負面效果更大。因為連坐制度會極大地遏制學生的創造力,使得學生每天都擔心自己會犯錯。所以綜合考慮來説,還是利大於弊。

20xx年出台的《中國小教育懲戒規則》明確了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一種教育方式,具有育人屬性。我們在應用教育懲戒時要十分警惕它所帶來的副作用,有些甚至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

愛比懲罰更有力量。當馬修老師知道了使神父受傷的真正凶手是樂格克後,沒有直接帶他去見校長和關禁閉,而是派他去照顧神父,並告訴神父是他主動要求的。神父十分感動,樂格克面露悔意,這樣一來便達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説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由此,愛在教育學生中起着定海神針的作用。

當學生犯錯後,身為老師應當思考什麼樣的方式更能實現教育的目的。愛的感化往往比冰冷的懲罰制度更能使學生明白道理,也會明白世界的温情所在。沒有孩子天生就是惡魔,也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問題兒童。選擇使用暴力對待他們還是用愛去感化都在一念之間,可結果卻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如果能被善待,每個孩子都是天使;如果能得到正確引導,“放牛班”也有春天。希望每個孩子在成長中都能被這樣平凡卻無比温暖的光芒照耀,也希望在這涼薄的世界中,有人能與你温暖相待。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9

當老去的皮埃爾打開古樸的馬修日記,我們便隨影片進入了1949的池塘之底。充滿灰暗色彩的斑駁牆壁;厚重陰冷的黑門;幽深寂靜的禁閉室;眾多的問題少年;再加上一個鐵血的哈森—遵循行動即反應原則的校長,這些無不顯示軍事化管理的元素構成了名副其實死氣沉沉的放牛班,充斥着陰霾,暗無天日的池塘之底。

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他的到來卻改變了這一切。他就像一束陽光,透過了層層陰霾,給池塘之底帶來了光明。孤獨的派皮諾從他身上得到了父愛般的温暖;冷酷的莫昂奇從他的教學中領悟了體育與音樂是國家團結的關鍵因素;無情的哈森校長因他的合唱團改變了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伯爵夫人也為放牛班的60個孩子的合唱而感動……他只是一個小小的學監,卻帶給了人們一個放牛班的奇蹟,他把一生奉獻給了音樂與教育,人們悼念其付出的一生。縱然他已經逝去,但滿天下的桃李依然用敬慕與熱愛的心情去緬懷他,這才是一個教育者的歸宿和無上榮光。

一個平凡的馬修寫出了一個不平凡的感動。是從軍事化管理中探索出人性化關愛的教育方式開始?還是從原諒孩子們的惡作劇幫助他們躲過校長的懲罰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開始?亦或者是互動家長與家庭教育雙管齊下喚醒埋藏在孩子們心底的感恩開始?或許又是從他不放棄音樂創作堅信音樂夢想因勢導利把一羣散漫不羈的孩子組成合唱團唱出幸福在前方開始……無論是怎麼開始的,從一月的到來,二月接收蒙東,三月發現皮埃爾奇蹟的嗓音,四月確定光明即將來臨,五月快樂的舞動,最後的紙飛機送行。短短几個月,馬修,讓我們領略音樂神奇的的同時更多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每一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夢想與現實隔着一道門,而每一個老師,都是夢想的開啟者,老師手中的鑰匙,便是打開心門,放飛夢想的媒介,鑰匙需要老師用耐心與寬容、關愛與體諒鑄造,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像馬修挖掘出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的成功教育。這對當下的應試教育困局未嘗不是一個啟示。

正如《哈默的夜晚》所唱:“夜幕降臨籠罩大地,神奇祕密而安靜的魔力,你讓周圍籠罩的陰影如此甜蜜……”歌中的你,是馬修,更是奮戰在教育一線的先驅們。任重道遠的中國特色教育,肩負在每一個老師的身上,在這條漫漫求索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索,更需要的是馬修式的探索;博大胸懷接納孩子們們的叛逆;濃烈的關愛温暖孩子們的孤寂;強烈的責任伴隨孩子們成長;基本的信任拯救迷途的羔羊······人之初,性本善,問題是伴隨着成長出現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以暴制暴之會引起扭曲的人性邪念,放棄與漠視只會引來自甘墮落!

池塘傳來信息,冬天將會過去,春天即將來臨,在灰暗的早晨,尋找彩虹的道路,絢麗的金光照耀小路的盡頭,昨天的馬修,今天的我們,用生命的熱忱,給與孩子希望之光,讓轉瞬即逝的童年,帶着幸福上路,揭開春的序幕,淋浴在生機勃勃的春天之下。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0

我們,是池塘底的孩子。

我們有可怕的建築,可怕的校規,可怕的校長。

我們有數不盡的頑皮手段,唱不盡的歌,不想忘的代課老師。

我們,都還有夢想。

當孩子們開始屏氣凝神、微張嘴角,當他們真正開始放聲歌唱時,每個人都在發光,每個人都是耀眼的存在。不如説此刻,他們將自身的意義得到了昇華。

他們曾是一羣不羈的男孩。睡前瀰漫的煙味直衝上屋頂;滿足自己的惡趣味而去故意傷人;偷盜、撒謊已成常事;不在意自己的身世苟活在世上;不論被罰多重,好了傷疤忘了痛……

他們現在也是。

一羣愛在春天裏,放聲歌唱的放牛班不羈的孩子。

馬修老師説:“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温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很多時候我們看電影看書會哭,不是在哭角色的悲慘或是情節的壯烈,我們在哭自己。

曾幾何時,我們會碰到幾個人,多時後回憶,他們總會令人不自覺地想落淚。

她,是一名美術老師。總是直言不諱的指出學生的缺點,我既怕她又愛她。在我的印象中,她對我的稱讚多於批評,所以,那些“不堪”的片段反而記得更深。我不是一個經不起批評的人,但我是一個經不起表揚的人。

“你可以有傲氣,我也挺喜歡你獨特的傲氣,但請你好收好放,這種玩意兒一天到晚寫臉上沒什麼意思。”

儘管如此,第二天依舊點評起我的作品。

因為她愛你,所以願意指出你的不足,直言不諱。我想這應該不是自我安慰。

在很多場合,同學聚會,我們避開不談這個人,彷彿他從來沒有存在過。我不談他是怕自己會哭。我理解他,他理解我,我們寬容彼此,又有些許距離,這是朋友最好的狀態。直到他説他會在春天離去,我不相信,便不理睬,拿這事開玩笑真不像他的風格。

然後春天,再也沒他的歌聲。他去世了。

確實不像他的風格呢。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卻在別人的人生中潑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我在觀影中想到的兩件事。

我們存在在這個世上,一定有某種意義和目的,雖然不知道是什麼,但活着不就是為了尋找它們嗎?

夢想,對於一個孩子來説,是寶物。它載着一切幻想與美好,象徵着人世間最純潔的東西。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認識社會、瞭解世界、建立自己破碎的世界觀,夢想逐漸的被放置在了角落,只是閒暇之時拿來重新審視,不知該笑該哭。那些直至終老仍追尋夢想不忘初衷的人,他們偉大,不可超越,他們的生命似一直在春天裏,放聲歌唱着。

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不可忽略,不可低估,生命的意義無人能解釋清楚,只能自己體味。就像汽車駛進林間小道,兩側的綠樹高聳又密集,道望不到盡頭,就這樣一直開,嘴裏的調一直哼,不知何時,唱出了聲。

如果可以,真希望放牛班孩子的歌聲永遠在春天裏迴響着。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1

故事發生在法國,有一個制度嚴格的男校池塘之底”。父母們把自己在普通學校經常惹是生非的孩子送到這裏,希望他們能得到更好的管束。

但事實上,這所學校的校長哈珊是一個不近人情、眼裏只有自己勛章和獎金的自私之人,對待孩子就像對待囚犯,種種條條框框逼得壞孩子”變本加厲,稍微好一點兒的也開始叛逆。孩子們經常受到體罰,不是被校長用棍子打,就是被關禁閉,孩子們獨自承受着不安和驚恐。

有一天,一名音樂教師克萊芒馬修來到了這裏。初來乍到,就目睹一場慘案:馬桑大叔的眼睛重傷。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他去上課時,教室裏亂翻了天,孩子們丟着紙飛機和粉筆,相互扯着衣服;搗蛋鬼莫杭治在黑板上畫他的肖像當他知道了傷害馬桑的學生,領着他去校長辦公室,卻在外面聽見棍子的暴擊和學生的哭嚎。他沒有把學生送進校長辦公室,而是寬容了他。

他與校長約法三章:一,不體罰學生;二,犯事的學生由他來處理;三,不透露學生的名字。這充分體現了他的善良和對學生的尊重。

後來,他成立了合唱團,給每一個調皮的孩子適合的位置,讓孩子們在合唱團中展示自己。漸漸地,在他的感染和引導下,學生們學會了團結,學會了理解,學會了敬愛。

影片結尾,校長哈珊最終被調職,馬修也離開了學校,帶上了班裏最小的孩子皮埃爾

看完影片,我陷入了思考。是什麼讓孩子們發生如此驚人的轉變?毫無疑問,是馬修。

馬修和校長、其他學監不同,他來到這裏,並非為了嚴管學生,拿那點工資。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有義務和責任去讓孩子們變得更好。

他的言行讓孩子們珍惜他、愛戴他、信任他。他用音樂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讓他們感受到關懷和被需要,馬修自己也持着永不放棄音樂創作的信念。

影片中,當馬修被校長開除時,他滿心期待着孩子們會湧到鐵門前向他告別。然而沒有,孩子們怕受到懲罰,這樣的謹慎讓他心疼。當然,孩子們並沒有讓馬修失望,在他走到教學樓旁,過道的窗口裏飛出一架架紙飛機,上面寫着每個孩子的名字。他們伸出一雙雙小手在窗前揮着,表達對馬修的敬意、感謝和依依不捨。馬修的眼睛濕潤了,他彎下腰拾起幾架紙飛機當作紀念。這段記憶,是最有價值的。

馬修成功了,他的成功告訴我們:有時候,嚴厲的呵斥與板子並非最好的教育良方,善良、體貼、理解和尊重才是靈丹妙藥。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樣的心理去對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那麼,每一天都能體會到不一樣的樂趣。

如果之前孩子們的心靈是一片荒漠,那麼,是馬修用愛和音樂把他們的心澆灌成了生機勃勃的綠洲。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和老師擔當的正是馬修這樣的角色,讓我們獲得知識,懂得做人,吸收無限的正能量,更好地為社會作貢獻。而我們,也要用愛待人,以愛獻人,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2

這部電影雖然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背景,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簡單,乾淨的音樂貫穿着整部影片,使觀眾在天籟般的童聲中欣賞着電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動了很多人,這就是電影藝術的魅力,好電影就是能讓人感動,因為電影裏面有我們在現實中很難得到甚至得不到的東西,比如一個能為你人生指引的老師或者是一個伯樂。馬修是一個禿頂的老師,他其貌不揚,但人倒是不壞。他服從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儘自己所能為孩子乾點事情。他喜歡音樂,於是他便開始用音樂來教化那些問題少年們,藝術的確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樣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課堂上他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的那一鏡頭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這一小小的舉動包涵着對學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師生關係,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課桌旁和學生講話呢?而馬修老師以其温和的作風改變着什麼,讓整座學校師生之間的對立緩緩消散,除了那個刻板的校長,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嘗沒有鬆動過呢?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愛的魅力!用愛心可以試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則只能驅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極端,那個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終用同樣極端的方式來回贈給寄宿學校。毀損的不止是校舍,還有那個孩子早已殘缺的心靈,這便是以暴制暴的結果。馬修不是聖人,他無力堅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個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當他矮小的背影轉身離去,我們何嘗沒有一份無奈的蒼涼。

讓我很受感動的是合唱團表演的那一刻,那個最具有音樂天賦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心情沮喪,神情顯得格外落寞。而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師可以讓一個孩子得到對自己的肯定,對人生的期待,真的很偉大!但並不是每一個老師都是偉大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樂的,可雖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見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給自己最多幫助的人。能夠遇上便是一種幸福,儘管這種幸福在現實中顯得這樣的奢侈,但是我們仍然會渴求得到。而做這種教師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像馬修,雖然被校長開除了,但那一雙雙從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個個寫滿了孩子最真摯祝福的紙飛機已足以讓他感動,讓他幸福!

不必悽婉哀惻,無須生離死別,一種柔和的、温婉的、詼諧的生活故事同樣可以給我們以感動和心靈的震撼,這就是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故事》給予我的'最直接的啟示。感動,因為平凡的小人物克萊門特·馬修那顆博大的愛心;震撼,因為藝術的力量竟是如此巨大,讓多少冥頑的靈魂得到救贖。

但願普天下所有的老師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愛心、用情感去感動學生,都能得到學生的認可,都能收到孩子們的紙飛機,寫滿了祝福與期盼的紙飛機!在三尺講台前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3

我是......因為即將要畢業了,所以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影片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影片,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影片大概講述了一位老師如何將一羣調皮的也男孩幫助他們找回信心,重新給他們希望。我認為這部影片很感人,一位充滿愛心的音樂代課老師來到了一所專門收留問題少年的學校,但同時,馬修老師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煩。還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院長,不但沒有耐心去好好的教導那些孩子們,而且還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不僅如此,本身也是一位貪慕虛榮的人。可馬修老師卻與這位院長形成了對比,他心中充滿對這些孩子們的愛,對於孩子們犯的錯,他也不是一味的偏袒,而是給予他們能夠改過的機會。

劇中我最喜歡馬修老師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他要讓這羣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他還自己編步譜子。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悦耳動聽,於是安排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讚賞。 這羣孩子我覺得由於院長只要他們一犯錯,就以嚴酷的體罰,將小孩單獨關在禁閉室,無視這些孩子的驚恐害怕,所以養成了他們的調皮搗蛋,但大部分孩子還是本質是善良的。他們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課時間,都吵吵鬧鬧,一會兒在黑板上亂畫,一會兒罵老師禿頭、亮光頭,老師也笑笑不當一回事,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但是當老師被院長解僱時,海派悲觀禁閉的孩子們不敢出來送行,在窗口押動着小手,紙飛機從窗口落下,這些都是把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孩子們都捨不得這位有着父愛般的老師,觀後感《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還有就是因為他愛好音樂,可以説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愛。電影裏面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對於每個孩子,他都堅持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從這點也可以看出。(人之初,人本善)。

只是先天的環境造就了先天的行為。 我很敬佩馬修這樣的老師~ 老師給予我們的鼓勵,讓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以及承擔未來的力量。不會忘記,所以當馬修老師被開除離開時,看到教室窗口有那麼多紙飛機飄落,寫滿了孩子們最真摯的祝福。而叫自己很感動的是在快結尾處,老師指揮全班合唱一曲。那個最具天分的男孩因為過錯被晾在一邊,神情顯得格外落寞。

第一節音樂結束時,老師突然轉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驚訝更驚喜,而後則帶着一種幸福的滿足感完成了演唱。相信我們在畢業後感恩並時時刻刻不忘記自已的老師。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4

國慶節的假期裏,我在家裏看了一部法國電影,片名叫《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二戰時期法國池塘底教養院一羣被社會遺忘的特殊孩子成長的故事。

在這羣孩子中,有經常偷竊的,有小小年紀抽煙的,總是惡作劇傷害別人的,課堂上鬧事的,他們大多數是一直犯事的問題少年,所以他們在池塘底教養院接受感化改正教育。池塘底教養院負責人院長哈善對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有錯必罰,這羣孩子們一旦犯錯就會被罰幹苦活,毆打,關禁閉的懲罰,但孩子們依舊惡性難改。直到有一天,一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來到這個池塘底教養院,一切發生了改變。老師被孩子們惡作劇傷害,馬修老師發現懲罰孩子沒有絲毫的作用只會適得其反,馬修老師耐心的引導他們,讓他們深思熟慮一番然後寫出自己的人生夢想,鼓勵並帶領他們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

電影開頭,一位法國音樂家的母親去世了。雨夜,一位名叫貝比諾的朋友來到他家,遞給音樂家一個日記本,他翻開一看,頓時腦海中浮現五十年前的往事。一名叫馬修的代課老師來到池塘底教養院,剛進門就看到麥神父被教養院的孩子們惡作劇扎傷眼部。在這裏,孩子只要一犯錯,等待他們的必定是嚴厲的懲罰,當然,這些孩子頑劣難改。馬修老師剛來第一天課他的寢室就被盜了,馬修老師的樂譜被孩子在廁所翻看,馬修老師沒有對孩子們進行懲罰,而是一步一步的引導和帶領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志向。馬修老師開始組建合唱團,一個叫莫翰奇的男孩在歌唱方面擁有極高的天賦,卻因為家庭及性格的原因沒有被髮掘。在莫翰奇無意識的試唱時馬修老師發現莫翰奇在歌唱方面有天賦,應該去上音樂學院,馬修老師找到了莫翰奇母親,這是一個對兒子失望透頂的單親媽媽,莫翰奇偷東西且頑劣難訓,正規學校拒絕收他,莫翰奇母親聽到馬修老師説的關於莫翰奇在歌唱方面有天賦之後,決定與馬修老師一起鼓勵和幫助莫翰奇追求音樂夢想。日子一天天過去,馬修老師的合唱團越來越棒,在馬修老師的培養下莫翰奇也變得開朗起來,歌唱方面有天賦。可當看到母親和馬修老師一起時,卻誤會了,朝馬修老師扔去一團墨水,母親覺得對莫翰奇失望透頂,轉身離開了。正因為這樣,馬修老師把他的獨唱部分取消了。然而真正到了教育主管部門來觀看合唱團的表演時,馬修老師沒有刪除莫翰奇的獨唱部分,莫翰奇重新燃起了希望,向前來觀看教育主管部門完美地展示自己的音樂天賦,藉此成功的獲得里昂音樂學院入學資格。後來馬修老師帶學生出去遊玩時教養院被燒了,哈善院長藉此辭退了代課的馬修老師,在教養院老師們和神父的揭發下,濫用暴力及貪污被主管部門解職。

莫翰奇就是這位法國的音樂家,貝比諾是五十年前莫翰奇在教養院時的同學,後來無家可歸被馬修老師帶走。看完這部電影,我有以下感想:影片中教養院的孩子們無法無天,頑劣難訓,但不是無可救藥,人如果向自己的人生目標去奮鬥,就可以成功。另外影片中哈善院長濫用暴力,以暴制暴的手段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馬修老師通過細心的研究,耐心的引導和培養這些需要教養的孩子們認真學習,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使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價值和貢獻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15

這是一個讓人看了還想再看的故事,簡單,質樸,卻讓人相信了人性本善,讓人相信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正如同這部電影裏的結尾曲“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路,童年的幸福,轉瞬即逝,絢爛的金光,照耀小路的盡頭”。這是一羣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他們一直在黑暗裏摸索着,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沒有人告訴他們生活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而馬修老師無疑是他們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帶着他們走向一條榮耀之路,在這條路上,馬修用他的包容,理解這些“問題”學生,帶領他們走向光輝大道,引導他們人生的方向。正如影片開頭,馬修老師才到學校的時候,學生力基惡作劇的打破了學校管理人員莫桑先生的頭,馬修老師在知道真相後並沒有狠狠的懲罰這個學生,他讓力基看到了他做錯事的後果,讓他看到了莫桑先生並沒有責怪他,力基突然就感到了一種救贖,最後他自願照顧莫桑先生,我覺得這才是對於學生最好的“懲罰”。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池塘之底的校長,校長所推崇的是“行動-反應”式教學,所謂的行動就是學校對學生進行的硬形制裁,而反應就是學生對硬性制裁的反應。當馬修老師第一次上課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戲弄他,嘲笑他“雞蛋頭”,場面很混亂,這時,校長進來,一聲口令,學生們都很乖的坐下來,因此校長便認為他的這種教學方式才是最正確的,這種教學方式才是對這些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最後校長為他所做的付出了代價。

“永遠別説永遠,路途上總要一直嘗試”,這是馬修老師説過的一句話。沒有永遠錯誤的學生,懲罰他們,那他們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到底應該怎麼做,馬修老師很好的維護了學生的尊嚴,又讓他們認識到了錯誤。那首《希望之光》:吹過積雪的大地,傳來訊息,冬天將要過去,你的回聲飄向遠方,伸展雙翼,在昏暗的早晨,尋找通往彩虹的道路,揭開春的序幕,海上的風,托起輕快的羽毛,駐足於古道的巖石上,傳來訊息,冬天即將過去,你的氣息飄向遠方,飄向深山,在旋風中轉動,伸展雙翼,在昏暗的早晨,尋找通往彩虹的道路,馬修老師很好的改變了這所“池塘之地”,校長似乎也被歌聲調動起來了,玩飛機,踢球,做着童真的事。馬修老師用他的堅持改變了這所學校。

在歌聲中,馬修先生讀懂了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就像那個偷了校長錢的孩子就想買一個熱氣球,逃出塘底,沒有人有資格責怪他,在一個美好的童年裏,不應該是在一個沒有親情,沒有人關懷的,有的只是命令的地方度過。

然而即使馬修老師很出色,改變了這所一直有着思想禁錮的學校,但一人之力終究是弱小的,終是無力改變這個學校的本質,馬修老師被勒令辭職。在馬修先生離開的時候,沒有學生來送他,也許是學生們還不能很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但大家的心意和祝福就像他們折的紙飛機一樣飛到了馬修老師的心裏。大家唱起了他曾經教過的歌曲“風中舞動的風箏,請不要停留,飛向海洋,飛向天空”,這就像是大家送給馬修老師的祝福:“老師啊,你就像那風中舞動的風箏,即使學校沒有能給你一個讓你施展才華的機會,但是那並不能葬送你的夢想,請就這樣堅持你的夢想,飛向海洋,飛向天空,你將有更大的空間施展,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