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詩兩首》課程教案

校園1.58W

【教學目標】

《古詩兩首》課程教案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讚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重點難點】

1、重點:

認字、寫字。朗讀背誦古詩。

2、難點:

體會古詩藴含的情感;“柳”識記與書寫。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識字、小組合作檢查、朗讀感悟。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1、在假期裏,爸爸媽媽帶你們去過哪些名勝古蹟?風景如何?

2、今天跟老師去領略一下廬山瀑布的美,好嗎?

二、初讀古詩

1、自由朗讀本課的古詩。要求:

把字音讀準,廬、紫、川。

2、指名學生分行讀詩句,注意正音。

3、學習生字“廬、瀑、爐、疑”,重點正音“瀑”。(學生很容易讀成“破”)

説説在讀這4個字時,你發現了什麼?

如:“廬、爐”讀音相同、偏旁不同,“廬、瀑、爐”的韻母相同,“疑”是整體認讀音節。

給生字擴詞。

4、齊讀古詩。

三、朗讀感悟

1、生自讀,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什麼地方有疑問?小組內互相交流。

2、全班交流:(隨學生回答相機點撥和引導)

如:日照香爐生紫煙:

理解“香爐”。可以讓學生説説見過香爐沒有,在這裏指什麼?“紫煙”在這裏其實是什麼?為什麼雲霧會是紫色的?抓住“生”字進行朗讀指導。

遙看瀑布掛前川:

理解“遙”“掛”,為什麼瀑布會掛在山川的前面?抓住“遙”字讓學生明白這句話寫的是遠景,抓住“掛”字進行朗讀指導。

飛流直下三千尺 :

理解“飛”,説明什麼?“三千尺”又説明什麼?(課件演示:瀑布的壯觀)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景色,你會説什麼?(學生想象説話)朗讀指導。

疑是銀河落九天:

理解“疑”,“落九天”説明什麼?朗讀指導。

3、簡介作者:

你還知道什麼?

簡介詩人“李白”。

四、美讀成誦

1、自由讀,讀出自己的感悟。

2、教師配樂範讀。

3、個人展示讀。

4、挑戰讀:

學生站起來説自己要挑戰誰?跟他賽讀。

5、跟同桌互讀。

6、齊背古詩。

五、書寫生字

書寫生字“爐、銀、煙、流”,重點指導“流”字。

  課後反思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教學尤其如此,在這堂課中,我把更多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雖然有老師隨堂聽課,但學生的積極性絲毫不減。如:生字教學,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發現,詩句的含義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互補中,感悟詩句,走進詩人,最後用有滋有味的聲音展示自己對詩的感悟。課後,聽課老師深有感觸地對我説:“你上課怎麼能有這樣的激情?你們班學生的思維真活躍,朗讀那麼投入、那麼有感情。有什麼訣竅嗎?”有訣竅嗎?──有。有人把教師當作一種職業。而我不是,我把它看成是我的生命,在課堂上我展現給學生的是我的生命──激情而又飽滿!我用我的生命去解讀、去喚醒、去激勵、去鼓舞我的孩子們!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在我生命的綻放中讀懂人生!老師──在你的心裏真的裝着孩子們了嗎?老師──當你聽到學生極其崇拜地叫你一聲“老師”,你讀懂這一聲呼喚了嗎?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背誦《望廬山瀑布》。

二、初讀《絕句》

1、按自學四步驟讀一讀古詩。

2、交流自學所得:

卡片認讀生字──説説自己用什麼辦法記住生字(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識字)──擴詞──展示讀,正音。

三、朗讀感悟

1、默讀古詩,如果用詩配畫的方式學習古詩,你覺得該畫哪些畫?

2、交流理解,説理由,教師相機簡筆畫: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引導學生在賞畫、評畫的過程中瞭解詩句的大意。

3、感悟語言之美:

再讀古詩,説説詩中的語言又什麼特色?

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學生髮現後再讓學生拓展。

在語言的比較中,讓學生明白這首詩對仗工整、樸實自然、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為我們展現了杜甫草堂周圍多姿多彩、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觀。

四、美讀成誦

1、自讀、小組合作推薦讀。

2、配樂讀。

3、背誦。

五、書寫指導

書寫剩下的字,強調“含”與“嶺”,一個不要多點,一個不要漏點,重點指導“窗、柳”。

【板書設計】

古詩的簡筆畫。(略)

【課後反思】

詩,是語言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詩畫歷來不分家,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杜甫的這首《絕句》不僅是描寫春色的好詩,更是一幅生機勃勃、情味雋永的春色圖。教學時,我讓學生給詩配畫,詩中找理由,構建課堂。在課堂上,我故意讓學生教我畫畫,幫我選顏色。學生的情緒非常高漲,無意之中就感悟了這首詩的很多語言特色(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以及景色的層次感(如:首句寫的是屋外近景,次句是遠景,第三句是遠眺,第四句是近景)。在析畫、繪畫、賞畫中,使詩意、畫意相得益彰。讓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當我畫好“一行白鷺上青天”時,我班的畫畫能手程子月説出了自己的感悟:“老師,你畫錯了,你這樣平的畫沒有畫出白鷺上青天的樣子,應該由下而上畫,這樣才是飛上青天。”是啊,就是這個“上”字寫出了景色的動態美啊!在我們的課堂上多讓孩子主動多讓孩子感悟多讓孩子發現,受益匪淺的僅僅是他們嗎?

標籤:教案 兩首 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