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小石潭記教師的教學設計

校園1.73W

【教學目的】

小石潭記教師的教學設計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二、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三、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四、師範讀課文,生輕聲跟讀,並補充

參差 寂寥 搖綴 隸 愴

五、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

① 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 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 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 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 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 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 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

①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4、判斷:

“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 聞水聲,如鳴佩環。( )

② 皆若空遊無所依。( )

③ 似與遊者相樂。( )

④ 天涯若比鄰。( )

課堂練習

1、讀,背。

2、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齊讀課文,把握課文大意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二、賞讀課文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

① 游魚的“怡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 小溪。就小溪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

① 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 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脱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文中的寫景短句。

三、精讀課文,鞏固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四、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後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